鄙人2021版故宫套贴,连载的《观红墙金瓦,赏明清皇宫》十七弹,得到了不少读者不吝赐读。其中有一些读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指出一些谬误。这次修订版二刻重发,采纳了前期读者们的意见和建议,充实了一些内容,校勘了笔误,并更新和补充了一些图片。虽然不敢说纠正了所有谬误,但应该是大部分得到了更正。详记赏明清皇宫所见的中国古代顶级宫殿建筑艺术、故宫展出的一些皇家文物收藏和清宫皇家生活痕迹,也联想到明清皇宫里发生的一些故事和传说,不敢说“以飨读者”,只是希望和读者共享。谢谢。
——————————————————————————————
上回说周礼宫城规制有“五门三朝”一说,进了午门之后就可以看见五门之四,也是三朝的第一朝,那就是太和门。太和门是周制五门中的应门,应治之门。
太和门前是太和门广场。
太和门广场上那五座桥下面是内金水河,弯弯的。这五座桥当然就叫做内金水桥。中间一座是御道桥,两边的是王公桥,最外侧是品级桥,顾名思义,不用多说。
内金水河虽然是弯弯的,但不是瞎弯,它是弯成一架弓的形状。那五座桥就像是搭在弓上的五支箭,随时准备射向午门背后的五个门洞。这么看,这里很有点强人当道的狠劲哈?可是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小桥流水,那就颇具诗意了吧?红墙金瓦灰崖,小桥流水皇家,重檐石栏青砖。帝王气派,周礼便是如此。
广场的西面是右顺门,清乾隆时改称熙和门至今,熙和是和睦快乐。熙和门是一座屋宇式大门,五间三启,黄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斗拱抬梁结构。实榻门扇,梢间槛墙隔扇窗。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火灾被毁后当年重建,现在看见的就是当时重建后的样子。
站在熙和门看太和门广场,那是相当地大呀,足足有二万六千平方米。在中国建筑中,广场叫做庭院。中国的庭院通常是封闭的,周围有一圈房屋或者墙围绕。而广场可以是开放的,比如城市的广场。故宫里的庭院都非常大,非百姓土宅可比,因此,我还是宁可把它叫做“广场”。民宅之院称作庭,皇宫之院则称廷,便有朝廷之说。
熙和门对着的广场东面是左顺门,清顺治时改称协和门至今。协和也是和谐融洽的意思,“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协和门被焚重建都是在明代,最后一次是天启年间,所以我们现在看见的虽然不是朱棣的,但也还是明代的出品。形制和熙和门一样,但梢间是实墙。
从上面图片看,协和门东侧这边进出不是走踏跺,而是墁道,其实西侧也是这样的墁道。这个墁道不是平整的石或砖,而是斜砌的砖,一棱一棱的,有利于防止打滑。这种墁道叫做礓磋墁道,午门内的马道也是这样的礓磋墁道。国内所有古城墙的马道都是这样的,国外的城墙有没有马道?应该也有,但是在国外的所有城堡都没见过,也可能是我观城不求甚解。
熙和门和协和门下面的台基一样,非常高, 我用手试了一下,差不多要有2米多。这个台基贯穿广场整个侧墙,台基上是庑廊。明代一帮记录皇帝历史的史官在这些庑房里写字,他们记录的主要是皇帝的起居活动,叫做“起居注”。
太和门广场也有角楼,比宫墙的角楼简单多了,但还是很漂亮。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的一座方亭。
太和门非常威武。
看看太和门的门殿。
太和门坐在九尺高白石须弥座上,前后有月台。月台正中是三路扶手踏跺,中间是御路,御路中间的丹陛石上刻有祥云和五条龙。御路两侧的踏跺供大臣行走。踏跺两边和月台四周都有汉白玉扶手栏杆。太和门的这种扶手栏杆叫做“禅杖栏杆”,最上面手扶的是禅杖,下面实心的是上下枋和中间的华板;禅杖下面漏空,有净瓶支撑,净瓶上有云纹,望柱头上有云龙浮雕。太和门的扶手栏杆还是比较朴素的,栏板和立柱上并没有繁复的刻花。
太和门是屋宇式大门,是世上最大的屋宇式大门。门殿面阔九间进深三间,前后有檐廊。斗拱抬梁结构,上面是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七只脊兽。中间七明间,三间开启,两边各有一间封闭。梁枋上是双龙和玺彩绘。这是中国规格最高的门殿了。和“午门”匾一样,“太和门”匾原是满汉双文,袁世凯欲称帝时抠去了满文,仅留下汉文,晚清书法家王法亮所写。
月台东西两边也有扶手踏跺,这些踏跺连大臣都不走,是宫女和太监们走。
看看太和门的大门扇,也是实榻门,九九八十一颗鎏金门钉。
鎏金门钉。
门钉是实榻门上的构件。故宫的实榻门非常厚,是中间有框架两面有门板的,门钉就是把门板固定在框架上防止松散用的。民间的实榻门也有不带框架,两片门板直接用销子焊在一起的。大门上门钉的数量代表门内府宅的等级,皇宫大门九行九列,亲王大门七行九列,王府大门七行七列,以下最多是五行五列。
看看门扇上的这个饰物,非常华丽,叫做如意云龙戏珠鎏金铅锻面叶,面叶上有鎏金门钉。
门扇上的门环也是鎏金的,门环上的怪兽并不是老虎,而是龙之七子叫狴犴(念彼岸)。
门扇装在后金柱,因此前殿非常宽大。
檐下。
太和门前地上立着好几座香炉等青铜器,最有名的是门前的两座铜狮。
故宫里一共有六对铜狮,太和门前这一对是最大的,而且是唯一没有鎏金的,也是唯一一对支着耳朵的。这一对铜狮是全规格的,从下往上是汉白玉须弥座、青铜基座,然后才是铜狮。须弥座、基座和锦铺上都有非常精美的雕刻。铜狮本身也是非常精美。这一对铜狮和其它五对完全不同,很有可能是明代原物。中国没有狮子,古人在西域见过,说“狻猊,狮子,亦食虎豹”。传说狻猊(念蒜泥)是龙之五子,不爱运动,喜欢抽烟,常坐在香炉上。东汉时期有西域使者进贡带来过狮子,据说有四次把狮子当作贡品。门前狮相当于门神,保佑宅主平安的意思。门前狮通常都是成对出现,一男一女,男左女右。左为上手,面朝南时,左手为东,东是上位。无论民间如何解释,宫里的门前狮要这样说:手握绣球的公狮象征掌握社稷;抚摸幼狮的母狮象征子嗣昌隆。
太和门前除了有青铜器,还有其它物件。右手铜狮旁有一座方石。
这是一个汉白玉匣子,叫做石匮(念愧)。它的下面有汉白玉云纹基座,匣子上有盖,盖上是蟠龙钮。
左手铜狮旁是一座石亭。
最下面是前有踏跺的二层基础,之上是一个须弥座或者叫“幢”,须弥座上是一座仿木汉白玉方亭,单檐庑殿顶,有残破。
中国古代自汉始即有册宝制度的记载,册就是册封的册,宝就是皇帝之宝玺。遇有上尊号或册立册封典礼时,先要准备好诏书,就是册;还要准备好御玺,就是宝。典礼中在册上盖章,叫做钤印,没有印章的册是无效的。太和门前的汉白玉石匣子和方亭叫做宝匮册亭,是明代原物,应为朱棣所立。明代太和门有很多典礼,包括御门听政和各种册封典礼。册宝制度是皇帝至高权力的一部分,太和门前设置宝匮册亭是明代皇上权力的象征。按照古制,典礼中宝和册的位置是东册西宝,太和门前的宝匮册亭就是这样的。元代皇宫也曾经有宝匮册亭,但是据说位置正好相反,说明蒙古人对中华礼仪还没吃透。太和门前的宝匮册亭自明至清一直在此,那座册亭还曾在清代有过修葺。满人虽极力学习汉文化,却对册宝之制并不了然,清嘉庆帝曾问众臣“此为何物”?臣们答曰“饰耳”。清代并不在太和门行册封礼,御门听政都挪到乾清门去了,太和门失去了朝门的功能,成了一个摆设。
太和门在朱棣的皇宫里叫做奉天门,一百四十年后,明世宗朱后骢(念葱)的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称皇极门。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事让嘉靖帝改了奉天门的名字?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奉天门和前三殿都被焚毁,一直到嘉靖四十年奉天门和前三殿才重建完工。嘉靖四十年,戚继光率戚家军抗击倭寇,九战九捷,是为“台州大捷”。台州大捷平定了浙江倭患,嘉靖帝龙颜大喜。喜中之忧是朝中的内阁首辅严嵩(念松),此嵩安插亲戚入朝做官不说,居然在皇上不批的时候对皇上直接说“这是我亲戚,让他接我的班,我死了才能瞑目”,这不是明着逼宫吗?嘉靖当时不好意思,就答应了严嵩,让他这亲戚做了官。回过头来,嘉靖越想越窝囊,没几个月,他就宣来严嵩的亲戚令他“致仕”,就是辞职。这亲戚把皇上令他致仕的诏书拿回去给严嵩看,狗严嵩居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没办法,转过年来,嘉靖密令内阁大臣徐阶去江湖上寻一个老道来宫里演扶乩(念鸡)。这一天,嘉靖宣严嵩进宫,同时令老道在身边唱起扶乩大戏。严嵩上到殿上,嘉靖命他念出乩文,严嵩便念到:“今日有奸臣奏事”。嘉靖假装一纳闷儿,然后大喊道:“警卫连将此贼严嵩拿下”!办了严嵩,嘉靖认为需要严明法纪,不许任何人再有蔑视皇上的行为。他便把刚重修完工的奉天门改名叫皇极门,奉天殿也一起改称皇极殿,告诉百官,我皇帝老子是最大的,你们都老实点。捉拿严嵩这一段是民间戏说,历史上的严嵩是在嘉靖四十年被致仕回家养老,其子工部尚书严世蕃嘉靖四十三年被问罪斩首。
奉天门是皇宫的朝堂之门,也就是应门,叫做朝门。根据朱元璋的《祖训录》,每逢三、六、九日,第五通更鼓响起时,在京的文武大臣们要在午门外集合,排队点名报数。更尽之钟一响,午门开启,这是早晨五点。文武大臣们必须低眉顺眼悄没声地分两队走进午门,走到奉天门下丹陛两边垂手站立。期间不许咳嗽吐痰擤鼻涕,谁要是出怪声,就会被纠察队喊来御史官记录下来,存入皇史宬(还念成)备用。皇上其实也是五点从后面乾清宫出来往前走,因为离得远,所以比大臣们晚到奉天门。皇上快到的时候,有御用鞭师鸣鞭三响。皇上坐到事先摆好的椅子上,这个过程叫“上御宝座”,很重要的。官员们要齐刷刷地向皇上行一拜三叩礼,最后一叩的时候,皇上要及时高喊“众卿辛苦了”,或者“众卿平身”,以显体恤臣子们。行礼的时候有鸿胪寺(红炉寺)官员主持,就是喊号子。鸿胪寺是像大理寺一样的九寺之一,善礼仪。礼毕,鸿胪寺官员站到前面,宣读嘉奖令,受奖者要走出午门转过身冲着午门谢恩。之后,鸿胪寺官员一喊“开奏”,各衙门领班拉长就开始顺序奏事。皇上则或批准、或拒绝、或指导、或责骂。诸事奏毕,鞭师又鸣鞭三响,皇上起驾回宫,百官转身回家,路上买二根油条一碗豆浆。这个过程就是早朝,每天的早朝都要由御史官记录下来,存到皇史宬。朱元璋在南京时就这样早朝,朱棣迁都北京后依祖训照此办理,不辍。中国最早从夏朝就有史官了,不过没见到他们记录的历史。甲骨文中有“作册”和“史”,那就是自商代开始就有了记史的文字了。奉天门的早朝就是所谓的“御门听政”,明朝一直在此。清朝初期也是在已改称太和门的奉天门这里御门听政,自康熙开始搬迁到乾清门早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皇帝早朝是宣统三年腊月二十五日(公元1912年2月12日)在养心殿,隆裕太后下诏清帝退位。
皇上如果偶感风寒,或者昨夜星辰不吉,第二天可能就会免早朝一次。皇上免早朝是要通知大臣们的,但是在什么时间通知并没有规定。如果皇上早有预谋,那肯定提前通知,大臣们就不用早起到午门外集合。经常是大臣们走到奉天门下,才得到鸿胪寺通知“今日免朝”,大臣们就可以立即原地向后转,早早回家。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耽于朝政,沉湎于豹房娱乐事业。一次夜饮超标,第二晨宿醉不醒。大臣们站在奉天门下等待早朝,左等不来右等不来这正德帝。直至下午日将落,皇上醒来说今日免朝。门外大臣们站立一天,饥肠辘辘,便就一哄而散,转身往午门外跑。午门门洞那里这就引发拥堵,其中一位老将军因为站立一天而腰酸腿麻,禁不住扑通一下扑倒在门洞里。后面涌上来的同事们急着回家吃热豆腐,每人一脚,愣是把地上这将军活活踩踏毙命。你说,这古代踩踏事故的杀伤力一点不比上海外滩的差哈?
顺治进了这座皇宫后,皇极门被改称“太和门”。太和也作“大和”,《易经》有“保合大和,乃利贞”,和谐贞正的意思。
太和门左右手并排各有一座通常说的旁门,右手边也就是西边叫做贞度门,贞就是“正”,度就是“法”,贞度就是行为端正的意思。贞度门是朱棣的宣治门。因为这是右路殿前的门,所以也叫做前右门。
贞度门面阔五间进深二间,黄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中间明间开门。屋顶是斗拱抬梁结构,梁枋有双龙和玺彩绘。实榻门扇装在中柱,所以前后门殿一样大。
太和门左手边叫做昭德门,形制和贞度门一样。
太和门是皇上和皇后走的,大臣上朝就要走右边的贞度门和左边的那座昭德门。贞度门附近的庑廊房间在清代是御库,每天昼夜有人看守。清朝有一个悲催的光绪皇帝,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他长到十八岁的时候,慈禧太后就给他定了一门亲事。这门亲还真是慈禧给定的,慈禧定的是自家侄女、光绪的表姐,名叫叶赫那拉·静芬,就是后来的隆裕皇后。按照黄历算下来的吉日是光绪十五年正月,从十四年十月就开始筹办婚礼。办好的各色绫罗绸缎、金银首饰、箱笼床屉、米缸马桶等等就存放在贞度门的御库里。十四年腊月的一个风高月黑夜,看守御库的老军向火而眠去了。夜里的长明灯让怒吼的北风一吹,里面的灯油洒出来点着了贞度门。风火交加之下,贞度门、太和门、昭德门全被烧毁,光绪大婚备的喜货也都付之一炬。眼看还有一个多月皇帝就要大婚,新娘还要走这座太和门进宫,盖新门肯定来不及,又不能让静芬踩着焦土进宫。没办法,军机处密奏如此这般,御准,结果在太和门台基上用纸壳和麻布搭了一个伪太和门。大婚那天,静芬的坐轿被蒙上了红绸,她在里面也看不见外面的风光和风吹草动,是不是闻到了“伐薪烧炭”的气味就不知道了。最后的大婚典礼还算圆满,但是光绪自打这场大火就开始走不出慈禧的影子了。光绪十五年六月开工重建三座门,光绪二十年竣工。现在我们看见的太和门、贞度门和昭德门就是这次重建的建筑,距今也有一百多年了。
光绪十四年的贞度门失火实在是不应该,明代时这里就设置了消防水缸,你在上面图片里可以看见贞度门南边墁道下两侧各有一口铁缸,俗称门海,就是门前有大海的意思。上前看一眼。
上面明明刻着“大明弘治四年”的字样。弘治是明孝宗朱祐樘(念撑)的年号,弘治四年就是公元1491年,这口铁缸距今已有五百三十年。风吹雨淋这么多年,看上去虽然有锈迹,但字迹还相当清晰,说明当年的冶铁铸造技术非常高尚。即使贞度门前就有盛满水的这么二口铁缸,还是没能救下那场大火。
夕阳西下时的太和门广场。
日西璨,光渐暗,回首千年帝影淡。
铜狮也望夕阳而叹。
日落西墙夸难追,雄狮再唤亦不回。贵胄遗族空悲切,天地已换绣锦堆。
金光照射在白色的台基上。
天蓝如洗白玉暖,金光似水碧影寒。
金光照射在太和门上。
铜狮金殿红墙,石阶黄瓦画枋,青砖丹陛云龙。夕阳暗,游人散,明皇清帝影无伴。
站在太和门向午门望去。
朱家五凤今尚存,清字帜旌已无魂。昔日王宫紫禁城,如今百姓瞭黄昏。
站在内金水河桥上看太和门。
弯弯金水河,闪闪白玉桥。远远望金殿,暮暮聚游客。
日将落,游客们在最后的夕阳下尽情拍照。
清宫格格举手机,暗黑大汉捧镜头。都是天下追美人,不惧黄风拍黄昏。
故宫即将结束当天的参观,广播里在催促游客离场。众保安向跪在地上拍照的最后一位游客包抄过去。
宫门将闭,吾等将歇,你是走也不走。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还是有一位漏网的摄影师,最后拍下那头狮子。
一座楼,一匹狮,一个小人儿是拍痴。
待明朝,待明朝再来逛皇宫,挥劲遒。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