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宋兄儿子大婚,一干同学北上阳高,顺道游览了守口堡明代古长城。
守口堡长城
守口堡为明长城大同镇关口堡,距县城仅约十公里。
守口堡长城
据史载,长城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设,隆庆六年(1572)砖包,城周“一里二百二十步,高三丈五尺。”只城东有一门,明时在此驻守备,分守长城“十三里,边墩二十三座,火路墩四座”。明隆庆年间俺答汗部由此入犯,曾使大同全镇告急。今城堡已毁。长城由守口堡至镇宏堡,人为破坏较少,地势稍有起伏。
守口堡长城
边关烽火,生民遗泪。面对沧桑斑驳的长城,大家发思古之幽情,哀民生之多艰。同时,也叹岁月之不居,友情之珍贵!
守口堡长城
这里地形复杂、墩台森严、墙体绵延,一座座敌楼雄踞在高高的山顶上,两边侧峰夹峙着一条通往塞外的关口。几百年前,就是这一道坚固的防线,挡住了草原部落铁蹄的践踏。因此,被称为“山西之肩背,神京之屏障”。
守口堡长城
明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和内蒙古缔结“隆庆和议”后,在北方地区开辟了包括守口堡在内的三处互市地点,结束了长达200多年的战争状态,开启了和平互市的新局面。由此,阳高成为中原和内蒙古游牧地区的主要交易市场之一。
守口堡长城
当时,守口堡每年六月和九月两次开市,主要交易双方互需的茶叶、粮食、皮毛和牲畜。国家在这里设置税卡,收入直接上缴国库。现在,堡北尚存当年关口、商舍等建筑痕迹。虽然野树、蔓草杂生,当年的喧闹已经不复,但在堡外另一端连接山西和内蒙古的宽阔道路上,却仍旧演绎着蒙汉民族的和谐融洽。
守口堡长城
守口堡往北出几百米,就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界。如今的守口堡村几百户人家,大部分是当年镇守边关的将士后代。由于地缘关系,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与蒙族有着联姻关系。
守口堡长城
如今的守口堡,除了天然的肥沃耕地足以自给外,还经营着大片的京杏经济林。京杏、杏核、杏脯的丰产,再加上绝佳的区位优势,守口堡,这块民族交汇地,正在农耕与游牧两大民族屡次历史碰撞产生的新秩序中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守口堡长城
守口堡长城
守口堡长城
守口堡长城
守口堡长城
守口堡长城
守口堡长城
守口堡长城
守口堡长城
守口堡长城
守口堡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