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五台山旅游第二天
继第一天误打误撞避难就轻完成小朝台,第二天,欧气继续爆棚,再次误打误撞轻松登上菩萨顶。
早上7点出门已经不算早,好在五台山不愧清凉圣地,即使有烈日当空,亦有凉风习习。从集福寺往菩萨顶走,依次会经过七佛寺、普寿寺、广化寺。按常理,上菩萨顶应该经罗睺寺、显通寺,然后拾108级台阶而上,穿过耸立于石台阶高处平台上的四柱三门,上下三层,七个楼头,雄伟而多姿的“灵峰胜境” 木牌楼,抵达菩萨顶正门。而我们却在高德的指引下又走了一次捷径。
从广化寺停车场旁的车行道上菩萨顶,可直达其后门。这段路坡度很缓,走得轻松愉快,因为有对比——与从古道上黛螺顶相比,与从前门爬108级陡台阶上菩萨顶相比,我们一再在心中默念“阿弥陀佛”,果然文殊显灵,果然是菩萨保佑。这段路没有人声鼎沸,没有摩肩接踵,只有我们,和偶尔绝尘而去的汽车,还有转个弯就蓦然出现的白桦林,以及转个弯就突然消失的一线流水。我们就这样心存感恩的直抵菩萨顶后门。
菩萨顶后门车道
菩萨顶,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地处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的灵鹫峰上,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必到此地。不仅因为其盘踞山头,地势高,殿宇云集,布局严整,雄伟壮观;康熙、乾隆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以这里为行宫;寺内有康熙御碑,乾隆御碑,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的碑文,书法字体流利,气势不凡;还因为其现存建筑,全都是清代重建,其形制和手法,参照皇宫官制式,显得富丽堂皇,尤其雕刻艺术,最值得珍视;其建筑的屋顶,都用三彩琉璃瓦覆盖,配以红柱红墙,金色匾额,主要殿宇铺的是表示尊贵的黄色琉璃瓦,寺庙整体金碧辉煌,绚丽多彩,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小到庭院墙角的地漏都形态各异,有蟾蜍、鱼、龟,惟妙惟肖。如此富丽堂皇的庙宇让我们瞠目结舌,眼花缭乱,随手拍的屋角蓝天,宝鼎飞檐都美得让人窒息。而“灵鹫峰”这个特殊的名字莫名让我想起《天龙八部》,想起段誉、天山童姥------。虽此灵鹫非彼灵鹫,但仍为之增添的神秘和想象色彩。
我们虔诚地进入每一个殿堂,仰视每一尊神佛,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三圈转经轮,凝视每一座高高的石碑,被无数的金色匾额和对联晃花双眼,坐在屋檐下看毫不惧人的肥硕的鸽子或猫咪在庭院中踱步,时光就此静止,心情因此平静。然后经108级台阶,顺势下山。这一路下来,途径显通寺、十方堂、塔院寺,其实还有罗睺寺、五爷庙,因为觉得累,故将后两个寺庙留待下午。
下至半山便可到显通寺。
显通寺是中国最早的寺庙之一,比它更早的只有洛阳的白马寺(白马寺的建筑有国际化特色),该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69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唐代重修,并更名\"大华严寺\"。明初重建,太祖赐额 \"大显通寺\"。
该寺特点之一是僧人众多,可以说是五台山僧侣最多的寺院。我们抵达时正赶上一场盛大的法事,主殿因这场法事暂时不允许进入,主殿前方的庭院也暂时限行。庭院每个角落均有1-2位僧人把守,提醒游客止步和不允许拍照。也正因为这个机会,我们得以亲见显通寺众多的僧侣——除了维持秩序的僧人之外,其余僧人都身披袈裟,从主殿鱼贯而出,绕主殿前方庭院一圈,再绕回主殿,队伍之长确属罕见,其中竟然有一个僧人面相特别像释迦摩尼。
特点之二是寺内有用铜10万斤铸成的铜殿,地面也是用玉石铺就。室内四面的格扇壁上,整整齐齐排列着雕镂的诸佛菩萨铜像一万尊,小巧玲珑,各具情态,无一雷同。殿的中间,供奉着狮子文殊像,金容满月,面目慈祥,体态优美、姿势端庄。佛经记载: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是七佛之师,常有佛菩萨一万人绕五台山,听其说法,这一万尊佛菩萨便是象征着他的万名弟子。《华严经》中说 “一切处文殊师利,从一切处金色世界而来。”由此可见,\"触目无非文珠化境,岁岁不离清凉道场” ,十万斤青铜雕铸的铜殿,就表示着一切处(万法)都为文殊菩萨的金色世界。铜殿的建造者系明代高僧妙峰祖师,以“上结般若胜缘,下酬国报之恩“,而发下大愿,要造铜殿三座,分送三大名山。一在南京,一在峨嵋,一座在五台山,规格样式完全一样。前二者已失,显通寺的这座,是国内仅存的了。殿前原有同期铸造铜塔五座,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布置,象征五座台顶,可惜在日本侵华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盗走了三座,仅东西两座原塔尚存。
特点之三是铜殿后面的藏经殿有一张文殊菩萨显灵的照片,照片就挂于殿门右边的窗棱上。相传该寺在修建过程中曾见文殊菩萨真容72次,睿宗赐名“真容院”,学者则认为此真容是云雾缭绕之故。总之看照片,真似文殊菩萨真容。此处是显通寺的至高点,坐在藏经殿前木凳上,凉风习习,可远眺山景,亦可近观屋顶飞檐,更妙的是殿前屋檐下悬挂着数个六管金属风铃,虽然五台山其他寺院也会悬挂风铃,但大多是铜铃风铃,而此风铃是铜管,因为铜管的长度不同,撞击发出的声音亦有不同,声音悦耳绵长,似有音韵。我们就这样静坐在廊前屋下,乘风听音,很是惬意。
特点之四是无量殿。由于无量殿殿外无廊檐,殿内无大梁、无立柱,因此人们也叫它无梁殿。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6)时,神宗命妙峰法师用磨砖砌成的一座华严道场。殿高二十点三米,从外面看,是七间两层楼房,殿內却是三间穹窿顶砖窑,中间大,两边小,型制奇特,雕饰精细,宏伟壮观。殿身四周没有檐柱,全用青砖砌就,殿顶用方木砌就。整个建筑设计生动,技艺高超,结构坚固,400多年没有修过。殿内由三个拱洞构成,拱壁为山墙,墙上开有拱门,连通三洞。三个拱洞中主洞中的卢舍那佛,高4.7米。佛教认为,卢舍那佛能够遍照一切处,开发无量众生之善根,具有无量无边无数的法力,寓佛法无量之意。卢舍那头顶有一巨大华盖,不经意间华盖微微转动,似佛祖显灵。洞顶藻井精细、镂刻华丽,堪称砖石建筑的杰作。西次间为木雕药师佛,高2米,东次间内安放八角十三级密檐式木塔1座,高7.75米,镂刻精细,为元代作品。
显通寺以砖木建筑为主,除铜殿,其余殿宇外观色彩朴素,以灰白为主色调,与色彩绚丽的菩萨顶相比,显通寺无疑是眼前吹过的一缕清风,素雅恬淡。
显通寺旁边是白塔寺,因为在维修,我们就没进入。再加上时近中午,一上午游历下来,有点疲累,所以在匆匆在十方堂转了一圈,然后打道回垚子村干饭。垚子村有个市集,饭店颇多,任选了一家。点了黄花菜炒鸡蛋,干锅土豆片,干锅花菜,味道都不错。店内还购得台蘑酱,拌饭拌面,味道甚佳。
五台山大多数寺庙是不收门票的,幸运的是我们逛的这几座都要门票:黛螺顶、菩萨顶、显通寺。不过值得,权当是捐功德。
饭后回民宿午休,下午4点继续。
傍晚,我们的目标是五爷庙。当地人也称其为财神庙,据说来此朝拜求财非常非常灵验,所以小小的庙宇经常挤得水泄不通。一般朝拜上午为佳,所以我们选择下午,只为见见这位灵验的“五爷”,至于求财,还是让给那些迫切的人。下午四点的五爷庙,人依然不少,但总算不至于摩肩接踵,更不至于将长龙排到庙外1里。
五爷庙本名万佛阁,原是塔院寺属庙,与大白塔相毗邻。创建于明代,现在建筑多为清代重修后的遗存。庙内主建筑有三,一是文殊殿,二是五龙王殿,三是古戏台。在没有导游指引的情况下,我们开始无法确定哪个是五爷殿,后来根据香火的旺盛程度和古戏台的位置才确定。坐北向南正对着古戏台的是五龙王殿,人们通称五爷庙——相传五爷酷爱看戏。
民国年间重修时,增建了殿外前庭。传说民国时期,五爷既嫌殿小又嫌殿旧,于是在一天夜里,给塔院寺方丈和尚和当地甲长托了一个内容完全一样的梦,梦中要求:“重建殿宇,重镀金身。否则,五爷震怒,降灾四方”。 现今这座龙王殿,是五爷托梦后重建的,由原来的卷棚顶 (我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种,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弧形曲面),改建为重檐歇山顶; 殿三楹,由于地盘较小无法扩建五檐,但为了满足五爷要求,只好在殿前加建一个套殿,算是扩大殿宇 ;为了讨好五爷,并在柱础、雀顶、栏额、斗拱、拱眼等地方,均用龙、凤、狮、麒麟、花卉、人物等图案剔透镂刻而成,富丽堂煌,大放异彩。虽经此重建,和显通寺、菩萨顶这些寺庙比起来,五爷庙仍然很小。
关于这五爷,传说很多,一般初到五台山,导游会从“清凉山”的缘起说起,这就必然提及五爷。传说很古以前,五台山地区并不是清凉胜境,而是酷热难熬,当地百姓深受其苦,专门为人排忧解难的大智文殊菩萨便从东海龙王那里巧妙地借来一块清凉石,从此五台山变得凉爽宜人风调雨顺,成为避暑胜地。而这清凉宝石原本是龙王的五个儿子播云布雨回来驱暑歇凉之物,当他们发现歇凉宝石被文殊菩萨带到五台山后,便尾随而来大闹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剑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讨回清凉石。但文殊菩萨毕竟法力无边,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龙王,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这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康熙年间,为百姓祈雨方便,遂在这个万佛阁建了龙王殿,把五龙王从北台请下供于殿中。而在台怀本土,五爷是广济龙王文殊菩萨的尊称,也是五台山五顶文殊菩萨的化身。朝拜五爷从最初单纯的祈雨,到如今的求子、求财。据说朝拜五爷求财的最佳顺序是先拜五爷庙,再拜广化寺。虽然这几天从广化寺门前经过无数次,但每次不是因为前方有明确的目标,就是归途太累,所以每每都是过而不入。也听说过广化寺夜景很美,但如今广化寺夜晚也不开放了。如果不是有前面的据说,或许我们仍然是过而不入。
前往广化寺之前,经过罗睺寺,顺势逛了一圈。罗睺寺创建于唐代,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重建,清代曾多次重修。寺的后殿有一个著名的\"开花见佛\"活动机关装置,那是用寺院内的一棵\"圣树\"做成的,成为五台山十分有名的景点。殿中置有1座莲花台,是一个转盘,有水波形状的雕刻。转盘内侧安装了四方佛,二十四诸天和十八罗汉画,中央有木质瓣。花瓣便会张开。当花瓣开放时,背对背、面朝外的四尊佛像便会显现出来。\"开花见佛\"之名,便由此得来。我们没有等到“花开”,而是匆匆前往广化寺。
广化寺被誉为五台山最美寺庙,原谅我的水平有限,在看了五台山无数美丽寺庙之后,实在词穷,无法描述广化寺的美。只能说它是超级壮观的寺庙,佛大,塔大,雕刻大。在五台山一直想找寻一处对外的斋堂,很可惜,在罗睺寺看到了斋堂,却不对外。而广化寺有对外的斋饭,也算圆了我的心愿。此处是17:30开始对外开放斋饭,但可惜人多地方小,排队太长,我还是只能看看,然后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