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北京郊区乡村生活45年变化之一日游写真。

北京郊区乡村生活45年变化之一日游写真。

新冠疫情三个月了,北京4月下旬的情况有所好转,多天没有新增病例。闲来无事,突然想起45年我插队的地方,那是北京东南方向,距离天安门广场33km的一个小村子。1975-76年高中毕业在那里插队2年。当时村里男劳力一天工分挣10分,一年下来干一天3角2分钱;妇女一天8个工分,男知青也是8个工分。算起来1个月不到10元钱。那时的物价水平,10元钱够吃一个月的。而村民还要穿衣、养孩子、住房;病了怎么办不知道,不记得谁瞧过病。村民晚上只能喝粥,吃不起干了。

这是村子的卫星照片。1997年冬天我曾经回去过一次。现在又过去23年了,也不知道当年的乡亲们还有几个人在

一清早6:30出门,乘6号地铁线,乘客都戴着口罩

8:12亦庄线荣昌东街站换车

北京地铁车厢外观

出了城,地铁就开到地面上了,在高架桥上

地铁车厢里

8:26同济南站,换乘公交车兴58路

县级公交车内部的样子,车辆很新,十分干净

凉水河。不记得当年这里有条河。上网查了一下:“2000年前后,凉水河的水质已是劣五类了。污染严重时,北京市首要河道支线有469个污水口,凉水河道域占86个。已往经常接到信访举报,视情人员巡河都得强忍刺鼻的臭味。”现在情况大为改观。

这里应该是马驹桥附近,在大兴县界内了

顺手查了一下:马驹桥二手房,2室1厅1卫·90.91 平米 · 南北 · 高楼层/6层 · 精装 · 2003年建
,¥285万元,单价3.1万元/m2

当年这里应该都是麦地。现在只留在记忆里了

开始出现工业园区了

也为周边的村民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Mercedes Benz 四S店?

两旁都是树

返耕为林

防尘措施

留民营站。网摘:《七十二连营是大兴区东南部凤河流域以营为名的村落的统称。明初,该地区zhi曾设dao隶属上林苑监的蕃育署,自今山西、山东省移民至署辖境域内,以牧养栽种为生,移民沿凤河两岸建村,多以营为名,共建58营,村民习称“七十二连营》

下车人的衣着,分不城里城外

这树林,纯是绿化的作用,估计也没有实际的收入

温室大棚

先到长子营镇看一看,当年叫公社

马路还是挺宽的

9:00,用时2h30m。路两旁的店面建筑与各省县级的型式差不多

1975-4-15我就是从这个院子里,乘坐村里派来的牛车,接到村里开始插队的

这里的铺面房,一个月应该有10万元左右的租金收入吧

穿着打扮这样

镇子在村子的南面7里地。乘车往回走

长子营中学站下车,这是我当年教过3个书的地方

路边的花棚,有个人在干活

车站边的公厕,进去看看

与城的厕所没什么区别。使用的人少吧,更干净些

拍照这里,是想记录一下历史进步的变迁

想想40年前,我国与印度GDP人均值持平。今天再比较一下,还是金先生说得对,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能否提高,关键是能否能工业化

道路两旁的村子叫沁水营村

1975年时,这个村干一天比我们村挣得多,可能是1元钱,是我们村收入的2-3倍

现在村子是一水的平房,没见二三层的楼房

地面的道路都硬化的,刮风下雨也不会影响出行了

中国人的习俗,家家门口都要有对联。每年更换一次

镇里的公交车外型。比一比皿煮印度首都 New Delhi 的公车

应该是村里人的新车,还没上牌子

这个对联是手写的?有文化

有钱了,就喜欢SUV。去Germany旅游,那里的车2/3都是两厢车,省油

各家的房子水平相当。咱们的大城市周边,可看不到贫民窟、棚户区

当年住房里是用土坯垒起来的墙,外面一层红砖。今天应该都是砖砌的外墙了。

村口已经封闭了,外人不许进入

村里的绿化

这就是当年公社中学所在地。1975年底的冬天,中学一位女教师生产,临时找到我们村派人代课。我就第一次走上了初中的讲台。我的月薪35元,18元交给队里换工分,其余的是伙食费。
应该是教初一的课,现在都记不清了。住在学校的教师宿舍里,两人一间屋,同房住着一位语言教师;他是附近村里来的;记得他曾经问了因式分解的题怎么解,因为有学生问他,他是班主任。他没收学生带到学校的一本没头没尾小说。我读了。后来知道书名叫《啼笑姻缘》。那时学生学杂费是2元钱,一学期?有个学生交不起学杂费。那时农民基本见不到现金。鸡蛋就是村里人的钞票,以物易物。

1976-1-8 周总理逝世的时候,我就在这里

学校主楼。网摘:2017-10国家规定的教师待遇不低于公务员,郊区老师待遇低,跟清水衙门公务员相当。在怀柔教高中,一周6节课,月薪¥2500,性价比不错了。小学教师¥3k多吧,原来我们机构往我家这边一个小学派过人。

网摘2018-4-15:在北京城区每月¥3000,在北京郊区,中学教师如果新毕业生每月1600元。高中教师也一样,中学、高中是一个档次都属于中学学段。主要看你晋级快慢了。中教一级、中教高级工资要多一些,但是比较不好评,竞争太激烈!

长子营学校,供小学和初中使用,共1500名在校学生。高中好象要去大兴区中心镇黄村去读吧。门卫说,教师月薪高的有5k。学校停课,也不让我这位曾经的代课老师进入参观。

再乘车,到朱脑村南侧下车。周边厂房,或写字楼

9:50 到了朱脑村的南大门。匾上写的是:朱恼村。当年村里人喜欢:玛瑙的瑙。即红的玛瑙。

凉棚下坐一男村民,我走上前一看,认出是当年村里唯二的高中毕业生,姓袁;但是我已经想不起他的名字了;另一位是个女生,姓魏。我离开村子之后,就再没见过他。经过提示,他居然还能叫出我的名字。他身体很好,腰板直。这是不抽烟的好处。当年村里的男人,没有几个不抽烟的。

这就是村里的村民住宅,二层楼。

这一个颜色的楼就是一户人家

楼下是商店,楼上住人。

这是一户人家的住宅,三层楼

村里的住房,大都在2015-2017年建。造價¥40-50万,2-3層樓,建築面積300-450m2。上下水,抽水馬桶,管道天然氣,上網線。

这是家里空调的室外机。家庭取暖电费1万度/年x¥0.1/度=¥1k, 超出电费按市价記。村里不再烧柴烧煤了,解决北京空气污染的问题,政府给补贴。做饭有管道天然气。

这是当年生产队长贾哥的新家,位置就在我们知青的旧址所在地。

业主,贾哥,在餐厅门口者,1952年生人,是个干净人,客厅四白落地,家里收拾得窗明几净。条件之好远远超出我的想象,真心为他们过上如此好的生活而高兴。

村里的宅基地,每家土地面积是:14m X 20m=280m2。贾哥的楼是一层14m x 10m=140m2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宽敞明亮。80cmX80cm的地板瓷砖。踢脚线。

穿红袄的是贾队长的老婆。人们回忆说,当年村里100多口人,有11条半光棍。我在村里的二年,没有家新娶媳妇的。后来,光棍都有了老婆。

叫来了几个相识的村民。抽烟的哥们儿们,还是一根接一根地抽着。村里现在已经没人种地了,年轻人都打工上班挣钱。

这位是祥哥,当年的记工分员,也将近70岁了,身体还行,他也不抽烟。

中间的是生哥,是队长的大哥,当年是电工,可能说了。队长家是兄弟5个,外加2个姐妹。

本来打算中午在村里的饭店吃。可是疫情,不开门。中午就在队长家吃的5个凉菜,5个热菜,馅饼,饺子,白酒。

農村醫保交費成年人¥360/年,兒童老年男60女55,年交費減半。9年義務教育免費。政府發老年生活費¥800/月人。村民委員會土地工業化收入每年給村民¥2k/人。农用耕地出租收費¥200/年畝,無人租用。

一共见到了5位村民。我就去各家都看看他们各自的生活居住条件如何。

第二家来到祥哥家。他家是三层小楼。有多间出租房。没有铺面房。

朱瑙邨 150人戶籍,月收入70萬元 人均收入¥4600,以出租住房(¥700/間月)店鋪(飯館6万/月)為主。

楼外一层的配房过道

祥哥家的客厅在三层,面积没有队长家那么大。生哥的老婆走得早,现在儿子一家和他在一起住,儿媳妇给我们端茶倒水,一家人过得很幸福。

从祥哥家出来,到了第三家:生哥家,倒水的是生嫂。

生哥的厨房、餐厅

生哥的卫生间,洗衣机、抽水马桶,一应俱全

第四家,这是袁哥家的外景立面,一层餐厅外包,月租金收入6万元。

楼里的楼梯间

上至三楼

三层客厅外的大厅,相当于原来的天井

三层客厅的门

客厅里还有孙子辈的玩具

墙上挂着袁哥袁嫂与孙子辈的合影

厨房也是组合式厨柜

15:00,最后一家,第5家,是小富子家,他是62、63年生人。他家盖的建设面积最大,宅基地全全盖满了。红门就是他家的大门。

楼里长长的走廊,左右最是出租房。为他提供源源不断的房租收入。

这是小这是小富子的客厅

15:45 时间如梭,又回到了来时的公交车上

车外的样子

天很蓝,有一些云

前言兰色路牌上写着:六环路,大周易路口

这就是北京的南六环路

对开8条车道

村里的乡亲生活过好了,没有什么比这最令人高兴的事了。

祝愿他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过得更加美好

下公交,該换乘地铁线了

关于作者: 太谷榴莲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