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探访朱买臣遗迹。

探访朱买臣遗迹。

初冬季节,我特意来到建德市洋溪街道,想探访一下朱买臣的遗迹。

朱买臣,字翁子,西汉吴人(今属江苏吴县),生卒不详,仅知其生活在西汉景帝、武帝时代。汉武帝时曾为中大夫,累官至会稽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汉书》中有关于朱买臣事迹的传记,而民间传说也流传许多朱买臣的有趣故事。其中一个便是“覆水难收”。当年朱买臣娶妻崔氏,起初夫妻倒还恩爱。崔氏跟着丈夫过着清苦的生活,渐渐地有些不耐烦了,脾气越来越坏。她从心里看不起丈夫那副穷酸的样子,说话尖酸刻薄。朱买臣时常被崔氏逼到山上砍柴。他喜欢挑着柴边在山上行走,边或诵书或高歌。别人都嘲笑他,妻子觉得丢面子,数次制止他,朱买臣不听。羞怯加上实在难耐这种贫困的生活,妻子便提出让朱买臣休了自己。朱买臣说:我命中注定到了五十岁就会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你不如再等我几年,待我富贵了就会报答你。崔氏恨恨地说:像你这样早晚会饿死在沟渠中,还谈什么富贵。并表示即使朱买臣将来做了高官,自己沦为乞丐,也不会去求他。朱买臣见她全然不顾多年的夫妻之情,只好写下了休书。崔氏后来嫁给了一个木匠。
不久,朱买臣才能惊动了汉武帝。在汉武帝得知朱买臣闲赋在家之后,封朱买臣为会稽太守。崔氏得知心慌意乱,决定去找朱买臣,在朱买臣乘坐马车去上任的途中,崔氏蓬头垢面,赤着双足,跑到朱买臣面前,苦苦哀求他允许自己回到朱家。骑在高头大马上的朱买臣若有所思,让人端来一盆清水泼在马前,告诉崔氏,如能将泼在地上的水收回盆中,他就答应她回来。崔氏闻言,知道缘份已尽。她羞愧难当,自尽而死。

在《汉书》中记载有朱买臣的另一个故事:朱买臣赋闲在家时,经常去会稽衙门里去蹭饭吃,估计是屡遭白眼。他获任太守后,想捉弄一下这些势利的守衙,就穿着旧衣服,怀揣着太守印闯进衙门,照样坐在衙门食堂里蹭吃。守衙们估计也习惯了这白吃白喝的家伙德性,没理会他顾自己大吃大喝。有一个守衙大概喝多了,想拍着朱买臣肩膀嘲弄他几句,不料一眼看见朱买臣口袋里露出半条太守印章的绥带,感到有些奇怪,便偷偷把绥带拉了出来,竟然看到了太守印章。顿时魂飞魄散,赶紧跑到外面告诉了吃饱喝足正在院子里晒太阳的几个同事。这些同事都醉熏熏的,大声喝骂他胡说八道。那个守衙说不信的话你们自己去看。一个平时最看不起朱买臣的自告奋勇去打探,一看之下,吓得屁滚尿流,逃出来大呼小叫:果然是!果然是!于是一大帮人在守丞的率领下惶恐不安地跪在中庭里拜见他们的新太守,而朱买臣则慢悠悠地剔着牙齿,打着饱呃,徒着方步走出了衙门。

朱买臣虽是吴县人,但据说在七国之乱时为逃战乱,与妻子避居在富春江边的会稽郡富春县下涯。这就是今天的浙江省建德市洋溪街道朱池村一带。他苦读和休妻的故事,应该就发生在这一带。

朱池村离建德市区不到半小时车程。我把车停在村委礼堂前,向村民打听朱买臣的事。他们告诉我后面富春江边有一个朱买臣的祠庙。

走了不到5分钟,就可以看见白色围墙里面的祠庙。里面供有朱买臣的塑像。庙一看就知道是新建的,旁边有一个小池,守庙的老太太说这就是朱买臣当年洗墨用的朱池,但显然也是新造的。后来我问了村民,得知原先的朱池已不存在。

我又向村民们打听朱买臣的墓,他们告诉我朱墓在一个叫幽洪的村庄里。我百度了一下,幽洪是洋溪街道友谊村里面的一个自然村。那里有座幽径山,是当年朱买臣砍柴、读书的地方。史料上记载他的墓也在这座山上。

我在导航中找到“幽径”这个地名,然后驱车而去。车经严关东酒厂。约20分钟到了终点,是公路边的一个小村庄。我下车问行人朱买臣墓的位置,他们告诉我往前走到村口,右转进一条小路,直达山上就是了。

那的确是一条小路,在房屋和山体之间,狭小而坑洼,还沾满落叶残余。墓就在山上不到10米处,前面一块大石碑,是原建德县人民政府1983年立的,上刻“朱买臣墓”几个字。大石碑的后面又有一块小石碑,这个才是真正的文物,是明万历十一年(1583)建德知县俞汝为所立,上刻“汉右相朱公讳买臣之墓”及“赠进士知建德县事俞汝为立(?)”等字样,已模糊难辨。朱的墓即在石碑后面,大都已湮没在泥土中,只露出上面小半截,看上去像一个小土堆,根本不引人注目。墓边小道和周围山坡杂乱无章,明显无人看管,也不吸引游客,保持了原始的味道。

跟许多名人墓相比,朱买臣的墓显得有些不为人所重视。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朱买臣系外来人口,未能入本地望族的族谱,只是为地方争光,却不能光宗耀祖。所以当地保留朱买臣的遗迹较少,至今日开发起来也较为困难。

夕阳渐落。重新沿着那条狭小的路往回走,驱车离去。

关于作者: 牧笛之旅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