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点:杭州吴山天风
清河坊走到头,是一座鼓楼,看着规模很大,虽然和我印象中所谓的鼓楼有所出入。说是楼,勿宁说是一座城门。
这座鼓楼在古代是滨海敌楼,始建于五代时期的南朝,距今已经有1400年左右的时间了。而在历史上,它的名称也是几经更迭,先后被称为新城戌,朝天门,拱北楼,来远楼,镇海楼。现在城楼上还悬着两块匾,上面那块是“朝天门”,下面是“镇海楼”。不过,在民间还是习惯于称其为鼓楼。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鼓楼,并不是原来的建筑,而是2001年复建的。所以看上去虽然很气派,却没有岁月沧桑的积淀。
杭州之名始于隋文帝时代,所以这里就被命名为新城戌。五代时吴越王多次拓展和营建杭州城,并在隋城的基础上筑杭州罗城,七十里共建十座城门,就将这座城改建成了朝天门。元朝的时候重新修建,改为拱北楼,意为对中原俯首称臣的意思。对于我们来说,这个名字感到熟悉的原因,是无锡有一家百年老店就叫“拱北楼”。不知道当初起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否也有类似的意思?
明代后期,改楼名为镇海楼。正德年间,因为日本武士和浪人侵略浙江沿海,于是在镇海楼置大钟一座,大小鼓九只,作为报警报时之用。难怪当地老百姓称其为鼓楼,原来当时确实是置鼓数只的。
嘉庆年间,浙闽总督为防御倭寇重建镇海楼,并请当时的大文学家徐文长撰写《镇海楼记》,于是此楼终于因人而闻名。不过在文革期间,鼓楼被拆除。
现在重新复建的鼓楼占地865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高19.47米,仿照的是明代鼓楼的建筑形式,采用五开间,二重檐歇山顶风格,木斗拱装饰。
鼓楼旁边是伍公山,很矮,不过自此登楼的游客还真不少。这条阶梯不带转弯的,直攀而上,幸喜不高,对体力没有什么要求,很轻松地登了顶。阶梯是由不规则的石块铺成的,一旁有着枝枝蔓蔓的植物。不知道是不是这里的地势本来就有点高,登上明明很矮的伍公山,居然能够一览杭城风貌。
一旁有座拱北亭,当然是因拱北楼而得名。亭子很小巧,六边形,五边都有长椅以供游客或市民休息。
往前走有伍公庙,纪念的是吴国的大臣吴子胥。这位与孙武一起帮助吴王阖闾成就春秋霸业的名臣,终究因为小人谗言被吴王夫差赐死。伍公虽亡,可是吴人却还感念他的功勋,立祠于江上。历史上的伍公庙几经毁建,最后一次重建为清朝同光时期,规模很大。不过后来还是衰败了。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座,是2006年重修的。
伍公庙又叫伍相庙、忠清庙、子胥祠,是杭州最早的真人神庙,素有吴山第一庙之称。重修以后的伍公庙,规模也还是蛮大的。
走进神马门,是御香殿,殿内的墙壁上有着不少的砖雕石刻。稍稍看了一下,这些石刻都是一些风景建筑,倒是边框做得也挺精致的。
再往里走是忠清殿,供奉的应该就是伍子胥的塑像了。这位最终死得有点冤的名臣,在吴人心目中还是很有威望的。
追真殿的墙壁上则是绘画和文字介绍,这个殿的名字难道是指追求还原真相的意思吗?殿内是文字和图片资料介绍。
英卫殿则用连环画的形式,展现了伍子胥的一生经历。说句实话,伍公曾经位极人臣,可是想要一展抱负,也需要明君的支持。在吴王阖闾的时代,他能够一展所长,帮助吴国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可是到了吴王夫差的时代,他就只能含冤而死。
伍子胥的彩色塑像,身穿深色衣服,眉须皆白,看着倒还是慈眉善目睥。可是潮神殿供奉的塑像却有点杀气腾腾的模样,我还惊讶于伍公多变的形象,又纳闷于不知道伍公竟然还有个潮神的称谓。
这中间自然又有一段传说故事,当时夫差恶梦中被伍子胥喊冤索命,西施进言封伍子胥为潮神,建造潮神庙。可是伍子胥并不领情于夫差的大兴土木,海潮更盛。吴人同情伍公,便在山头修建伍公庙,此山也被命名为胥山。
伍公庙西,是海会寺遗址,始建于吴越王钱氏,旧名石佛智果院,宋朝改名积善海会寺,简称就是海会寺。寺内有观音云宝阁,每遇旱涝,迎上天竺观音大士于此祈祷,因为海会寺是观音像进城后供奉的地方,所以民间称其为“观音娘家”。不过,此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的时候被毁,
旁边还有一座茶室,布置得也很古色古香。不过现在不是上客的时间,所以茶室内还是很冷清的。
往前走是戏台样式的建筑,长方形,两层,上书“湖山佳话”。正中是牡丹图,两侧的门上镌着“出将”、“入相”的字样。
附近有铜质的塑像,看起来似乎是表现一些杭州旧时的手艺。不过一旁没有说明的牌子,我们只能勉强看出走家串户的货廊,有为孩子剃发的理发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