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2021年国庆假期参观大沽炮台遗址博物馆。

2021年国庆假期参观大沽炮台遗址博物馆。

       说起近代中国历史,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历史教科书讲述的也是大清王朝丧权辱国的故事,故事又几乎都是从一处处海防要塞沦陷开始。而这些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几乎一半以上与天津、大沽口有关。

        大沽口位于天津市东南60公里海河与渤海湾的交汇处,是“外接海洋、内系海口”的“海门古塞”,为入京咽喉、津门屏障、战备要冲、海防要塞,军事地位极为重要,成为明清以来兵家必争之地。大沽口炮台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不畏强暴的历史见证。外国列强为夺取在华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特权,先后4次对大沽口发动入侵,迫使清统治者两次离京出逃。面对强大的入侵者,大沽地区军民,一次次用血肉之躯展开殊死搏斗,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敢坚强的民族气概。

博物馆位置

       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东南海河入海口两岸,是展现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入侵,民族不畏列强、抵御外犯的民族教育和青少年教育基地。博物馆总占地面积约93.8公顷,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2016年12月,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

交通

公交线路指南:公交110路;公交617路;公交936路;公交627路;公交822路

自驾线路指南:沿海高速(S11/海滨高速)→天津市临港站出高速→S11向正南方向行驶→过海河大桥→下桥500米即到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

门票

成人票:25元/人

大沽口炮台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天津,简称为津,位于海河的下游,距离北京仅一百多公里,是由海路进入北京的咽喉要地,战略位置十分突出。作为京畿要冲之地,自明朝时便已经是海防重镇,其中大沽、北塘更是重中之重,视为天津的门户。“大沽,乃北河进口处,足以直达京城,为武备要冲”。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天津海防除承担一般的缉捕盗贼,巡洋防守外更承担着守护国都的重任。

1、海防地理形势

        天津大沽海口位于黄淮海平原,地势平坦,是南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等五河汇集而成的海河干流入海口,北连辽东,有旅顺、大连为左翼,南走登莱,有威海卫为右翼,为北洋第一重镇。由于海河水系支流众多并大多发源于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山区坡陡,水势湍急,容易携带大量泥沙,等水流汇聚到平原地区,水势减缓,河道渐宽泥沙逐渐淤积,而地势较矮的天津又是整个海河干流的唯一入海口,所以大量泥沙沉积造成海河河水较浅,海口为沙质海岸,常有泥沙淤积。清季萨承钰曾描述天津地理形势为“海口宽一百五十丈,深一丈五尺,内河共长二百七十里。”“港口狭隘,水势纡折,两号轮船,难于对驶。若大号兵船前进,必须乘潮出入,此天设之险。”众多支流裹挟的泥沙在海河出海口也就是大沽海口三十里左右距离海域内形成了约八里有余的拦江沙,潮退时水深仅五英尺,涨潮时亦不过九英尺,大号船只进出困难。而这一道拦江沙成为大沽的天然防线。

       直隶各地海口以大沽海口为中心点,以北地区有北塘、涧河口、黑沿子、刘家河、清河、臭水沟、老米沟、浪窝、蒲河、洋河、秦皇岛、石河、山海关等海口。大沽以南则有祁口、狼驼子、赵家沟、徐家沟、大沽河口等地。这些地方在清代大多布置有炮台营汛并设有马拨、墩台等军事防御和信息传递设施。这些海口大多和大沽海口一样有拦江沙阻拦航道,海口水势较浅,船只出入较为不便,其中最深和最重要的海口还是天津大沽海口和北塘海口。

       在大沽口以北稍小海口即北塘海口,明代即设置炮台守护,地势和大沽相似“滨岸亦有低沙相阻”然附近水道处则较深,通过相对于大沽来说较易,是敌人容易上岸之地,北塘水系和海河水系相连,也可直通天津郡城。故丁开嶂形容“其形与大沽海口相似,其扼要亦不亚于大沽。”

      对我国海口形势进行过仔细研究的卫杰更是在其著作《海口图说》中详细论述了天津大沽和北塘海口的地理状况、周边形势、经营情况,其中对大沽炮台记载“津门锁钥,领袖东南。海口大沽,天生险堑,沙行斗界,阻截洋轮,营垒炮台布置周密,更以北塘军粮新城小站各环之,能战能守,保卫津门,则根本固矣。”并且进一步指出“通州八里桥舍舟登陆故道,海运仓储基此。上游老龙头,镇以秦岛下游河口钥以铁门。均与津沽唇齿相依”。对于天津海口形势进一步记载“畿疆根本重地,俯瞰济河,遥临沧海,雄震中外,领袖东南。”对于周边形势更详细说明“以析津为门户,海口七十二沽,尤天造地设,上据山海关,下扼威海卫,右襟旅顺,左带烟台,壁垒色新,旌旗威重,洋务叠兴,利源日益,南北两洋第一关键”。对于北塘地理形势描述为“横浅垠二尺,涨潮十二三尺”。大沽海口则是“两边硬泥数尺,斜以高墩鱼闸参差小桩,搁浅最易”“淤泥淤沙二十里许,南垠高横约六七尺”,至于潮汐则“大潮一丈二三尺,小潮七八尺”“洋轮乘潮则进,落则搁横垠浅滩,大兵轮不能进”。

2、战略地位

       丁开嶂在《中国海军地理形势论》中描述,“中国之海防则以渤海为最重”。交战双方的军事目标决定了一座城市、一个要塞是否具有守卫价值,是否是军事要地。通观近代侵华战争,侵略者无不把进攻北京作为军事目标,以此来达到他们抢夺各种经济利益,划分殖民地,开放通商口岸等目的。就像丁开嶂所言“观鸦片之战争以及英法联军进京,甲午中日之役,庚子拳匪之变,敌人所做之计划,皆以北京为目标。渤海则北京之门户,敌舰之所必经,故为国防上最重之地”。而作为渤海门户的天津则首当其冲,成为多次侵华战争的重要争夺地点,军事重要性不言而喻。清代顾祖禹曾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天津“东南漕舶鳞集,控扼襟要,诚京师第一形胜处也”。

       中国北方受于自然条件限制,旱涝灾害频发,故清代的北方粮食需要依靠南方通过大运河供给,大运河运粮路线是通过大运河运送至天津,漕粮在通过河道运送到通州,最终陆路运送到北京。然而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大运河被太平军所掌握,传统漕粮运输方式被彻底切断,造成北方粮食短缺局面。为解决危局,清朝统治者除了把部分地区的粮食改折银外,其他地区粮食改由海运送至天津。无论是运河运输还是海运兴起,天津都是重要的漕粮转运地。而粮食储备,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都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和战略储备。作为确保粮食转运安全的重要枢纽,天津在经济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另外,天津还是明清时期重要的产盐地点,在清代盐税是清政府的重要经济来源,清代曾在天津设置长芦盐场并设专门官员管辖盐业相关事务。无论是粮食储备,盐业生产还是交通运输,这些在经济发展方面和国家稳定基础物资方面,天津都对整个北方产生巨大影响,所以在经济角度天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天津身为距离北京最近的海口,在清代经历过多次外国人的海口投书,军事威胁。早在顺治十二年,荷兰使臣哥页就曾到达大沽海口并由此进京。虽然哥页所要求的的各种经济条件没有被允许,但是天津的及交通便利,繁荣富华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并绘制了地图,为以后战争做了准备。

       俄罗斯使者萨瓦在雍正年间出使中国后给沙皇的报告中明确写道“看来有一条海道——不必怀疑——可以进入中国著名海港天津。从天津到北京仅 70 俄里,通过此处难免发生战争”。

       乾隆二十四年,更是发生了“洪仁辉事件”,英国商人洪仁辉因为行商拖欠银两而到天津申诉。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是是第一个通过海路到达天津的英国人,同时使英国人明白天津在外交上的地位比广州重要的多。

       乾隆、嘉庆时期马戛尔尼和阿美士德访华所走道路,无不以到达天津大沽海口登陆,陆路进京。这更使外国人明白天津在外交上的地位,并测绘了航道和水势,为以后的侵华战争做了准备。

       道光朝以后战争前后都会出现外国侵略者提出北上天津的威胁或者直航天津封锁海口威胁清朝统治者满足他们的不平等条约。将侵略的目标从南方口岸转移到大沽海口,体现出了外国侵略者充分认识到天津对清朝统治者的影响力远非南方各口可比。

大沽口炮台的历史事件

       大沽口炮台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 不畏强暴的历史见证。 从 1840 年至 1900 年整整六十年间, 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外国列强为夺取在华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特权, 于 1858年、 1859 年、 1860 年、 1900 年先后四次对大沽口发动侵略战争。 他们依仗“船坚炮利”把大沽地区置于其铁蹄蹂躏之下, 甚至进逼京畿, 烧杀抢掠, 无恶不作。 在侵略者枪炮威逼下, 清政府签订了 一个个不平等条约。 面对强大的侵略者, 大沽地区军民, 在四次大沽口保卫战中, 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同入侵之敌进行了殊死搏斗, 向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 勇敢坚强的民族气概。

        第一次保卫战

       1858 年 1 月英法联军占领广州, 为迫使清政府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 侵略者公然叫嚣“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取胜, 即占领天津直接威胁北京” 。 5 月份英法联军在美俄的支持下进攻大沽口炮台, 一时间, 津城闻炮, 海鸥啼血, 将士奋起反抗, 击沉敌舢舨 4 只毙敌近百名, 法军炮艇“霰弹” 号受重创, 艇长被击毙。 正当守台将士与敌人艰苦鏖战之际, 手握兵权的直隶总督谭廷襄, 布政使钱昕和却临阵脱逃, 致使守军士气大挫, 无数爱国将士空捐性命。 帝国主义第一次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北方大门, 迫使清政府同沙俄、 美国、 法国签订了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 。 回味历史的屈辱, 触摸历史的疤痕。 让我们铭记这一刻, 这任人宰割、 丧权辱国的时刻。

       同年6月,英法兵舰相继南撤。 咸丰帝对在大炮威逼下签订的《天津条约》 条款很不满易, 特别害怕外国公使驻京会损害自己的尊严, 一方面派人与英法谈判, 想利用谈判之机“修改条约” ; 另一方面立即动手加强沿海防务, 授命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同礼部尚书瑞麟、 新任直隶总督庆祺负责办理。 为做好战备工作, 僧格林沁“奉旨办理海防以来, 昼夜辛勤, 殚精竭虑” , 对炮台进行全面整修 , 共建炮台 6 座, 其中 3 座在南岸, 2 座在北岸, 分别以“威” 、 “震” 、 “海” 、 “门” 、 “高” 五字命名, 寓意炮台威风凛凛镇守在大海门户的高处。 另一处炮台建在北岸石壁之上, 称“石头缝炮台” 。 6 座炮台安设各种火炮, 其中 1 万 2 千斤重炮 2 门, 1 万斤重炮 6 门, 5 千斤重炮 2 门, 均系钢炮, 安设洋铁炮 23 门。 另有小炮台 25 座 。 这个时期修建的炮台, 在方法上较前有了很大改进。炮台用木材和青砖砌成后, 外用二尺多厚的三合土砸实, 炮弹打在炮台上只能打一个浅洞, 避免了 砖石飞溅而带来的危险。 炮台高度达到了 三至五丈, 宽度和厚度也有所增加,在外形上出现了方、 圆两大类型。 重建后的大沽炮台, 防御力量大为增强。 为了更有效地消灭来犯的敌舰, 僧格林沁等十分重视防务的保密工作, 一方面提醒咸丰帝不可令洋人窥伺大沽海口, 同时派兵改扮成乡 民, 拦阻刺探军情的英军使其无法获得所需情报; 另一方面严格要求官兵严守机密, 致使敌人不了解内情, 交战时可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第二次保卫战

        1859 年, 英法联军进攻广州胜利后, 并未达到迫使中国清廷修约的目的, 6 月, 英、法、 美三国公使借口到北京与清政府交换条约文本, 率舰队到大沽口外, 向清政府施加压力。 清政府当即照会侵略军, 换约可带少数随员由北塘登陆进京。 但英法侵略者恃强成性, 执意从大沽口登陆, 武装护送公使进京, 并于 6 月 25 日下午炮轰大沽口炮台, 挑起第二次大沽口海战。 中国军队被迫开炮自卫, 新修建的大沽炮台发挥了强大的威力。 经过整顿的大沽守军奋起反击, 当时, 守将直隶提督史荣椿守南岸炮台, 大沽协副将龙汝元守北岸前炮台, “身当其冲” “奋不一顾” “奋涌先登, 亲燃巨炮, 击中夷船, 英夷凶焰正炽, 炮火横飞。 二公酣战多时, 有情回帐少息者, 辄大声叱之。 是时也, 天色惨淡, 波涛汹涌, 风雷激荡之中, 二公遂先后中炮。 龙公受祸尤烈, 立即阵亡。 史公略延片刻, 自知不起, 尤复指挥三军, 大呼杀贼而死。 合营悲愤之余, 勇气百倍。 ” 这些都是爱国官兵英勇抗敌的真实写照。 激战一昼夜, 结果进攻者完全失败, 英法联军狼狈撤出大沽口。 此次交战, 击沉击伤英法兵舰十余艘, 毙伤侵略军四、 五百名, 还活捉英、 法兵各一名。 缴获了 舢板船 3 只, 洋枪 41 支, 以及其他许多军用物资。 英国军官死 5 人, 伤 23 人, 海军司令贺布也受了伤。 清军在这次作战中仅伤亡 32 人, 大沽炮台只遭到轻度破坏, 海口一切防御也没有损失。 由此可见, 侵略者在这次战役中失败之惨, 连侵略分子也不得不承认“这确是一次可怕的惨败”。 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军队抵抗外国侵略军所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第三次保卫战

      1860 年 8 月 1 日, 英法军队出动舰船 30 余艘, 兵力 5000 余人集结大沽海面, 在坚船利炮的掩护下, 乘虚在北塘登陆, 先占领北塘炮台, 后包抄大沽炮台。 我国守军个个英勇果敢, 蒙古族将领乐善身先士卒, 愿以热血洒疆场的爱国精神, 誓死保卫大沽。 21 日, 战斗“自早晨五时至八时, 炮火始终没有中断过, 炮弹如雨” , 但中国守军仍拼命作战。 直到十时半, 北岸炮台完全失陷, 大沽炮台失守, 爱国将领乐善同千余名官兵壮烈殉国。 第三次大沽口战役遂告失败。 英法联军进犯津、 京, 清政府与英法签定了 《北京条约》 。

       同治九年(1870 年) , 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 十分重视大沽口的军事防务, 对原有炮台进行了加固。 同时增建了平炮台三座。 光绪元年(1875 年) , 再次对原有炮台进行了 整修和扩建, 从欧洲购买了铁甲快船、 碰船、 水雷船等武器装备, 使大沽口成为抗击帝国主义侵略重要的军事海防要塞。

       第四次保卫战

       1900 年, 英、 俄、 德、 日、 美、 法、 意、 奥等国组成八大联军以保护洋商为借口, 在大沽口海面季节军舰和军队, 妄图占领天津, 进逼北京。 这时, 罗荣光虽已接到调任提督的圣旨, 但为抗击侵略者, 他毅然请求留守大沽, 并慷慨陈词: “人在大沽在, 地失血祭天! ” 罗荣光率将士坚守炮台, 指挥清军奋勇还击, 激战六小时。 清军伤亡严重, 最后募不敌众, 炮台失守。 罗荣光携眷属同赴国难, 壮烈牺牲。

       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 从此,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1 年根据《辛丑条约》 第五条 “废去大沽口及直隶各处炮台” 。 清政府被迫将大沽口炮台拆毁。 现保存较好的是“威” 字南炮台和“海” 字老炮台两座遗址, 其他炮台已荡然无存。 就是因为在天津大沽口, 侵略者遇到了极顽强的抵抗, 他们害怕中国人再利用大沽口炮台作为抵抗他们的堡垒。 炮台被削平了, 国门也被打开了 , 中国从此失去了门户。强盗们往来如入无人之境。

       大沽炮台屡次修建, 说是为御敌, 其实更多时候是为了撑门面, 抬举着大清王朝的“威严” 。 当外国的坚船利炮真的开进了海湾, 当那个根本没有尊严的政府不知所措的只想退让自保时, 这一座座看似坚固的炮台便成了好看的摆设, 让中国的百姓感受那种切肤之痛的煎熬。大沽炮台, 是帝国主义列强蹂躏、 践踏中国的受害者, 是清政府低眉哈腰、 苟且偷安的目睹者, 是天津人民奋勇拼搏、 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抗击侵略的见证者。

参观遗址博物馆

       

      大沽炮台遗址博物馆外形就像一颗炮弹爆炸后的样子,呈不规则状向四面散开的建筑体表面起伏跌宕,完全抛弃了直线条和传统方盒子样的造型方式,创造出任何高直空间都不具备、打破简单几何秩序性的强悍冲击力,感人的感觉是力量、震撼。“设计‘不规则放射状’,主要是为了表现东西方文明的冲突。”

       博物馆占地3585平方米,主要由展厅、放映厅、库房及其他附属用房等组成,建筑物高9.7米,局部两层。展示主要分为“京畿海门”、“沽口御侮”和“国门沦陷”等几部分。

       大门

此为博物馆大门

      入口广场

       入口

      

       京畿海门

      “京畿海门”讲述大沽口炮台成为京畿之地的历史背景,即自15世纪末,随着新航线开辟,全球海洋时代来临,明王朝为抵御泛海而来的倭寇,大沽口地区自此成为国家海防重地,加之与首都近在咫尺,使其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成为英国使团登上大陆的起点,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催生大沽口炮台。

     沽口御侮

       “沽口御侮”是展厅的核心。讲述1858年至1860年的3次大沽口之战。最终炮台失陷,英法联军沿海河而上,先后占领天津、北京,酿成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国门沦陷

       “国门沦陷”部分展示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洋务运动随之兴起,大沽口炮台进行现代化改造,安装世界先进的火炮,构筑起海口屏障,八国联军人侵后,凸显大沽口炮台的特殊地位,在西方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中,执意加入拆毁炮台的条款。

毛泽东同志解放前后曾两次亲临大沽口炮台

临时展览     

参观炮台遗址

大沽炮台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重用于清鸦片战争时期,是我国明清北方海防最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之一。大沽炮台群自1816年始建,1858年第一次大沽防卫战后,重新修整建成“威、锁、海、门、高”字及“石头缝”炮台为的炮台群。后经过三次大沽防卫战,直至1901年依《辛丑条约》拆毁。大沽炮台群原有6座炮台,现仅存“威、镇、海”及“石头缝”4处炮台遗址。博物馆外的炮台是1997年由政府拨款修复的“威”字炮台。为了纪念在四次大沽口保卫战中为国捐躯的先烈,天津市政府在1997年又建立了“大沽口炮台遗址纪念碑”。 

您的浏览器暂不支持播放,我们将尽快解决,建议使用Chrome或FireFox浏览器查看

         大沽口炮台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不畏强暴的历史见证。大沽口炮台饱经沧桑,几经兴废,它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也时时刻刻教育后人“勿忘国耻”。在这里我深深的感受到:一个国家,落后必要挨打,软弱必受欺凌。如今国家日益强大,全国各族人民应该更加团结,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