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博物院是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中国北方最早的博物馆。它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位居世界第一流博物馆之列,却在闭门谢客的75年间,逐渐暗淡成一座孤楼,衍生出诸多传说。
1914年,中国北方在生物和考古学界,尚属一片未被开发的处女地。博士毕业的桑志华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天津,作为一个中国通,他亲力亲为、讨价还价。先后捕获、收购了多达27万件古人类、动植物化石及标本,并先后分十几次运回天津。
1922年,由于众多重要化石的发现,特别是那颗河套人牙齿的发现,震惊了整个欧洲考古界。1928年,北疆博物院正式对公众开放。当时门票售价3毛钱,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0元人民币,在馆藏的20余万件展品之中,这几个当时作为礼物被送到北疆博物院的北京人头盖骨第一批复制模型被看作这里的镇馆之宝。这些一级文物,不仅证明了50万年前亚洲人类的存在,更让欧洲考古界重新审视起曾经被他们忽视了的中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出这里日渐丰富的展品,1925至1929年的四年间,北疆博物院西端续建了一座陈列室,又在主楼平行的位置上兴建了一座两层南楼作为专门库房。至此这栋完整独立的工字型建筑最终成型。
北疆博物院的建筑
走进北疆博物院首先感受到的是浓浓的法式风情,钢筋水泥窗框里的平板花玻璃,100年前的地暖设施,直接固定在墙壁上的法式规格的陈列柜,提供更大展示空间的中心牛腿式框架结构布局,无疑都显示出这座建筑上世纪初的风采。整座建筑由“工”字形由北楼、陈列室和南楼构成,另南北两楼以连廊相接。两楼间的空地也是当年的花园,桑志华老先生亲手种下的皂角树依旧是郁郁葱葱,现在还正是皂角成熟的季节。
北疆博物院的藏品
北疆博物院藏品包括动物、植物、古生物、古人类、岩石矿物标本以及历史民俗文物20余万件,是桑志华、德日进等科学家25年内行走5万公里中国大地搜集到的宝贵标本,其中昆虫标本占一半。他们的足迹主要覆盖甘肃庆阳、内蒙萨拉乌苏、河北阳原、山西榆社地区。北疆博物院藏品在世界性的文物流通和科研过程中被记录为HHPH,细心的你可以尝试着在其他国家的自然博物馆里寻找一下来自中国的标本。馆藏了14000多册书籍、900多张地图以及各类文献资料,涉及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考古学、动物学、植物学等20多个自然科学学科,其中80%为外文语种,其中70%以上是法语。
北疆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们
披毛犀,猛犸象和剑齿虎被称为“冰河时期三剑客”。在北疆博物院一层陈列室里摆放着发掘于内蒙萨拉乌苏的披毛犀化石,同时发掘的三具化石一具送往法国巴黎的自然博物馆,另外两具完好保存在北疆博物院。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在抗战时期转运过程中不幸丢失,成为历史上一个谜团,现存的真标本是1966年从顶部堆积层发现的一个北京人头盖骨的第一模型,其中一个就保存在北疆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