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迟到的“暑”假——2021年7月避暑山庄+北京7天6晚自由行。

迟到的“暑”假——2021年7月避暑山庄+北京7天6晚自由行。

这里的暑假,既是指通常意义上七、八月份的暑假,也是指在避暑山庄度过的假期。为什么说是迟到的呐?因为早在2020年初的寒假,我就曾计划好去北京+避暑山庄的九天旅行,那次是打算以北京为主,避暑山庄为辅,毕竟是冬天嘛,也没什么暑可避。那时已经万事俱备,高铁票也买了,酒店也订了,交通门票都安排妥当,只欠东风了,结果东风没来,“新冠”来了!然后就手忙脚乱地各种退,然后下午刚刚手快把高铁票退了,晚上铁路局就宣布因为疫情原因退票可免退票费,emm。。。只怪自己动作太快,要是稍微慢一丢丢就能享受到免费政策了。

等到2021年暑假,原本计划去福建武夷山+漳州土楼+泉州兜一圈的,然后5月下旬广东突然爆出本土病例,还是印度变异传播性更强的毒株!看看地图,福建就是广东的隔壁邻居,要是广东控制不好,很有可能殃及池鱼,犹豫再三,上海宁还是保命要紧,忍痛放弃了福建之行。

 

不能南下,就想着北上,然后忽然想起来2020年初被迫放弃的避暑山庄,暑假不是正好可以去避暑么,于是兴冲冲地又开始计划避暑之旅。本来想着避暑山庄所在的承德市是河北省的,何不趁机把河北来个包圆?后来发现无论从河北的哪个城市去承德都必须要到北京绕个弯,似乎承德和北京的关系更亲近一些。权衡良久,决定承德+北京,以承德为主,北京为辅,既然绕不过帝都,就顺便捎上呗,于是就有了7月9日—15日的避暑之旅。

 

谁料7月下旬南京又突然爆出新一轮疫情,短短几天波及到十几个省市,各大城市纷纷加强防疫措施,张家界更是喊话游客暂勿前往旅游。想想真有些后怕,还好我们出去的那几天没撞上,在新冠病毒与人类长期共存期间出游真的是要见缝插针,否则不知道什么时候形势又严峻了。

 

Day 1     上海—北京—天坛—承德

 

由于行程订得有点仓促,而且上海去承德没有直达高铁,要在北京转乘,然后北京到承德那一段的高铁时间早的都被订完了,只能订到晚上8点多的了,而上海到北京的那段选了时长较短的复兴号,到北京才下午3点半,这样在北京就有4个半小时的中转时间。虽然需要从北京南站移动到北京站换乘列车,但剩余的时间仍很充裕,于是我就在北京南站到北京站的移动路线上寻找可供消磨时间的景点,天坛就这样闯入了我的计划。

 

天坛基本位于北京南站和北京站连线的中间位置,占地面积很大,它的南门距离南站近,东门距离北京站近,而且东门出来就是地铁站。一开始我们想着先去北京站把行李寄存掉以后再折回去天坛,这样就要采用东门进东门出的路线,就是会浪费一些时间,而且在天坛里的游览路线等于要兜个圈子,才能东门进东门出。后来人肉导航赵大哥换了个思路,决定不去寄存行李了,直接带着行李跑,采取南门进东门出的走法,时间上来说最为节约,而且游览路线可以不走回头路,反正我们也就一个大箱子,天坛里面基本上都是平地,也方便拖来拖去。于是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

 

计划很完美,现实却一言难尽。高铁到达北京南站后,人潮汹涌,出站电梯又少,我们只能排队以龟速前进,出站后本想去高铁出租车站点乘车,结果发现那里也是人潮汹涌,就放弃排队转到地面上打车。岂料南站附近打车那叫一个困难,扬招根本不管用,用打车软件也等了N久,就在我快绝望的时候,赵大哥叫的专车终于来了,还好天坛离南站就三、四公里,我们赶在4点半以前到了天坛南门。

 

本以为傍晚时分的天坛,游客应该不会多,然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少,还是有大批游客在园内兴致勃勃地玩赏。天坛里大片大片的空地无遮无拦,太阳公公也尽心尽责地发挥最后的光和热,把我们晒得无处可逃。天气好,天空就蓝,没想到这就是我们这次旅程中离“北京蓝”最近的一次了,且行且珍惜吧。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天坛在明、清两代是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总占地面积约270万平方米,分为内坛和外坛。主要建筑物在内坛,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条贯通南北、南低北高的甬道——丹陛桥,把这二组建筑连接起来。外坛古柏苍郁,环绕着内坛,使主要建筑群显得更加庄严宏伟。坛内还有巧妙运用声学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等,充分显示出古代中国建筑工艺的发达水平。

 

距离南门最近的是圜丘。圜丘坛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明朝时为三层蓝色琉璃圆坛,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并改蓝色琉璃为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栏柱。圜丘形圆象天,三层坛制,每层四面出台阶各九级。上层中心为一圆石,外铺扇面形石块九圈,内圈九块,以九的倍数依次向外延展,栏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数,象征“天”数。

 

皇穹宇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坐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殿内没有横梁,全靠外层8根檐柱、中间8根金柱和两层柱子上共同的溜金斗拱支托屋顶,三层天花藻井,层层收进,为古建筑中少有,远远望去就像一把金顶的蓝宝石巨伞。殿内满是龙凤和玺彩画,天花图案为贴金二龙戏珠,藻井为金龙藻井。皇穹宇殿内的斗拱和藻井跨度在中国古建中是独一无二的。

 

皇穹宇殿前甬路从北面数,前三块石板即为“三音石”。当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只能听见一声回音;当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就可以听见两声回音;当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下掌便听到连续不断的三声回音。这就是为什么把这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的原因。

 

皇穹宇院落周围的圆形围墙,墙身用山东临清砖磨砖对缝,蓝琉璃筒瓦顶,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皇穹宇圆形院落的墙壁自然形成音波折射体,磨砖对缝的砌墙方式使墙体结构十分紧密,当人们分别站在东西配殿的后面靠近墙壁轻声讲话,虽然双方距离相距很远,却可以非常清楚地听见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是因为圆形十分光滑而产生对音波的折射。

 

皇穹宇的文创甜品,可可爱爱:

 

最著名的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祈年殿由28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在朱红色底漆上以沥粉贴金的方法绘有精致的图案;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祈年殿中间4根“龙井柱”,象征着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根大柱比龙井柱略细,名为金柱,象征一年的12个月;外层12根柱子叫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外两层柱子共24根,象征24节气。由此可见,老祖宗的设计都是很有讲究和说法的,可不是随随便便任意而为的。

 

无论是天坛祈年殿广场还是故宫太和殿广场,站在那里给人的感觉就两个字:大气!

看,双眼皮的鱼头:

 

因为还要去赶高铁,我们没敢在天坛里过多逗留,六点左右就出了东门,这个时候还有旅游团带着游客刚进门,可能是为了避开高峰而剑走偏锋吧。赵大哥把我带到附近的一个老北京小饭馆,让我尝尝有名的老北京炒肝儿和卤煮。这是一家当地人才会去的小店,生意还算兴隆,几乎每张桌子都有客人。小店一角由几位北京大爷占据了两张桌子,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其中一位大爷脖子上戴着大粗金链子,身上的汗衫卷起一半,露出大肚腩,眉飞色舞地高谈阔论,很是有市井气息。

 

我们俩埋头吃着炒肝儿和卤煮。炒肝儿是北京地区著名的特色传统小吃之一,清末由前门外鲜鱼口“会仙居”的“白水杂碎”改进而成。名为炒肝儿,其实以猪肥肠为主,猪肝只占1/3。所谓炒肝并不是炒的,而是煮出来的。先将熟肠段放入沸汤,再放入蒜酱、葱花、芡同\"姜\"末和口蘑汤,然后将生肝条放入锅中,最后以淀粉勾芡,因为比较浓稠,要不停搅拌,还是挺有\"炒\"的感觉的。

卤煮是北京另一道著名的地方传统小吃,它是将火烧、炖好的猪肠和猪肺放在一起煮,一个碗里主食、副食和热汤都有了。卤煮起源于北京城南的南横街,据说光绪年间,因为用五花肉煮制的苏造肉价格昂贵,所以人们就用猪头肉和猪下水代替。经过民间烹饪高手的传播,久而久之,造就了卤煮火烧。卤煮火烧在北京人当中很受欢迎。火烧切井字刀,豆腐切三角,小肠、肺头剁小块,从锅里舀一勺老汤往碗里一浇,再来点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热腾腾的一碗端上来,火烧、豆腐、肺头吸足了汤汁,火烧透而不黏,肉烂而不糟,其中味道最厚重的还是小肠。肠酥软,味厚而不腻,没有任何异味,偶尔吃到一片白肉更是满口脂香。

 

由此可见,炒肝儿和卤煮里面都是猪肠唱主角,好这一口的人爱得不要不要的,我们就是图个新鲜,实话实说,吃不太惯。

 

吃饱喝足,回到天坛东门乘地铁去北京站。北京站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建成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是个历史悠久的火车站。北京站平面为前候车厅后站台中轴对称式布局,立面以两翼拱卫着中央。具体的造型和装饰则取材于中国传统建筑,但又加入了新的结构形式,两翼的候车厅采用平顶,中央部分是由两个钟楼侍卫着中心带有扁壳屋顶的大厅。

 

北京站建筑艺术处理体现了民族文化传统,立面装饰重点突出,钟楼、翼楼、三拱大窗等处采用了琉璃瓦屋顶及玻璃花饰,大厅大理石墙上打磨发亮的铝制通风花格和柱头纹样均采用了中国古青铜器纹,简洁大方。大厅的主体色调采用与外立面相协调的暖色,扁壳顶棚采用浅湖蓝色粉刷。在局部采用贴金线及彩画装饰,灯具设计以古典吊灯、壁灯为主,使其在轻快明朗的同时兼具浓烈的民族特色。

 

看到这个熟悉的造型,我又想起了十几年前和表弟表妹同游北京,最后一天把行李寄存在北京站,跑去逛景点,结果时间没掌握好,卡在最后一刻钟左右才赶回北京站门口,急冲冲去取行李,急冲冲挤进门口排队进站的人群,急冲冲跑去站台,还好在最后一分钟冲上了火车,那次的惊心动魄不亚于生死时速。

 

北京站8点一刻发车开往承德,到承德南站已经晚上9点半了。为免折腾,我们选择乘出租前往酒店。然鹅,同车人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显然不在少数,于是乎,室外的出租车等候处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好在晚上的承德还挺凉爽,我暗暗得意自己成功避到了暑。

 

随着最先一波进场的出租车陆续接上客人离开,余下的队伍并不见短。还在排队的人群开始焦虑起来,只见前者离开,不见后者进来,还有这么多嗷嗷待车的可怎么办啊?这时,一直忙着指挥出租车进场离场的大叔就出来控场了,操着标准的京片儿普通话安抚大家的情绪:“排队的乘客,咱不着儿急啊,咱已经在调度了,车在赶来的路上了,主要是堵在门口转盘儿那地儿了,等转进来就好了啊!”您还别说,这么三两句话就像给大家伙儿吃了个定心丸儿,于是继续定定心心地等待。

 

见我们等得无聊,大叔还主动和我们唠起了嗑:“各位如果对出租车司机有任何不满意,像是拒载啊、不经乘客同意拼车啊、绕路啊等等,都可以拨打咱的投诉电话,电话号码就贴在墙上,大家可以记一下!”于是大家齐刷刷地回头,果不其然,旁边的矮墙上很醒目地张贴了监督投诉电话。可以想见,这些问题估计都是以前在出租车行业中出现过而且比较严重的。还好就之后几天我们乘坐出租车的经历来看,其实大部分司机师傅还是挺守规矩的。

 

当天抵达下榻酒店(承德紫御国际假日酒店)已是晚上十一点左右了,这家酒店也是经过再三挑选比较后订下的,然鹅实际和想象还是有一定差距,除了地理位置比较优越(步行至避暑山庄入口十分钟左右)外,其他就乏善可陈了。可能是开业时间比较久了,装修也很老旧了,特别是卫生间,空间狭小,基本只容得下一人。早餐厅就是个婚宴餐厅,全是圆台面,中间还有婚礼舞台,吃早饭的时候总感觉自己在吃自助喜酒,感觉怪怪的。

 

Day 2 承德避暑山庄一日游

 

噔噔蹬蹬,终于迎来了梦寐以求的避暑山庄。照例先从度娘那里浏览一下历史,增长一些知识。

 

承德避暑山庄(The Mountain Resort and its Outlying Temples, Chengde) 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帝王宫苑,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建成于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89年建成,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因此,承德避暑山庄也就成了北京紫禁城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素有“一座山庄,半部清史”之称。

 

 

避暑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环绕山庄婉蜒起伏的宫墙长达万米,相当于颐和园的两倍。与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以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一个紧密关联的有机整体,同时又具有不同风格的强烈对比,避暑山庄朴素淡雅,其周围寺庙金碧辉煌,其实这也是清帝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举措之一。

 

 

由于存在众多群体的历史文化遗产,使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十大名胜和四十四处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承德也因此成为全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12月,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曾用名热河行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避暑山庄与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这四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面的园林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我们是从丽正门进入山庄的。丽正门既是避暑山庄的正门,也是正宫的正门,是个重台城门,有三个长方形拱门入口,重台上建有城阁三间。门前列石狮一对,左右立下马碑各一,迎面建有30米长的红照壁。布局规格严整,风格质朴秀丽,为避暑山庄的乾隆三十六景之首。顺带说一下避暑山庄大名鼎鼎的七十二景,由康熙以四字组成36景,乾隆以三字组成36景,也就是说,看到四个字的景点名称就是康熙爷题的,三个字的景点名称就是乾隆爷题的。

 

丽正二字,取自《易经》:“日月丽于天”,意思为光明正大的门。因我国的封建皇帝都自诩为受命于天的天子,故名其正门为丽正门。在我国历史上,元朝大都北京皇城的正门曾叫丽正门,明代改称正阳门。清帝乾隆将避暑山庄兼正宫的正门命名为丽正门,表明这里是同皇城一样重要的政治活动场所。丽正门前正中央门洞上方,镶有乾隆用汉、满、蒙、维、藏五种文字题写的“丽正门”石质匾额,代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象征。

 

避暑山庄内分为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避暑山庄不同于其它的皇家园林,它按照地形地貌特征进行选址和总体设计,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同时融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于一身。它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享有“中国地理形貌之缩影”和“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的盛誉。

 

宫殿区坐落在避暑山庄南部,占地10万平方米,东北接平原区和湖区,西北连山区,由正宫、松鹤斋、东宫(已毁)和万壑松风四组建筑组成。正宫是宫殿区的主体建筑,包括九进院落,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现被辟为博物馆,陈列清代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藏有珍贵文物2万余件。主殿 “澹泊敬诚”,用珍贵的金丝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宫殿区的主体建筑居中,附属建筑置于两侧,基本呈均衡对称,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而又加以改造,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使避暑山庄的宫殿建筑呈现园林化,又显示出皇家园林的气派。宫殿区是清帝理朝听政、举行大典和寝居之所,建筑风格朴素淡雅,但又不失帝王宫殿的庄严。

 

这栋小楼不一般,

不设楼梯登假山。

帝后祈福在佛堂,

云山胜地平步上:

 

湖区位于山庄东南,面积49.6万平方米,其总体结构以山环水、以水绕岛,布局运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组成中国神话传说中神仙世界的构图。湖区有大小湖泊八处,湖上的八个小岛屿,将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层次分明,洲岛错落,碧波荡漾,富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湖区的风景建筑大多是仿照江南名胜建造的,如“烟雨楼”是模仿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修建的;而金山岛的布局则仿自江苏镇江金山。湖区东北角有一股清泉,即著名的热河泉。

 

有没有觉得眼熟?烟雨楼乃还珠格格的漱芳斋是也。

 

由远及近小金山:

 

平原区位于山庄北部,占地60.7万平方米。西面地势开阔,碧草茵茵,一派蒙古草原风光;东面古树参天,林木茂盛,具有大兴安岭莽莽森林的景象。草原以试马埭为主体,是皇帝举行赛马活动的场地。林地称万树园,是避暑山庄内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之一。当年万树园内有规格不同的蒙古包28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御幄蒙古包,即皇帝的临时宫殿,乾隆经常在此召见王公贵族、宗教首领和外国使节。万树园西侧为中国四大皇家藏书名阁之一的文津阁(可惜我们去的时候未开放,遗憾无法一睹真容),另外还有永佑寺、春好轩、宿云檐等建筑点缀在草原、林地之间。

 

山峦区位于山庄的西北部,面积443.5万平方米,约占全园的五分之四,这里山峦起伏,群峰环绕,沟壑纵横,众多楼堂殿阁、寺庙佛堂点缀其间。避暑山庄周围寺庙共占地47.2万平方米,分布着宏伟壮观的寺庙群,这就是外八庙。外八庙其实不只八座寺庙,它是指清朝在避暑山庄周围依照西藏、新疆、蒙古喇嘛教寺庙的形式修建的十二座喇嘛教寺庙群。由于当年其中有八座寺庙由清政府理藩院管理,又都在古北口外,故统称“外八庙”(即口外八庙之意)。久而久之,“外八庙”便成为这十二座寺庙的代称。这十二座寺庙在避暑山庄的山丘地带有八座,自西而东依次是:罗汉堂(大部分已毁)、广安寺(大部分已毁)、殊象寺、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宁寺、普佑寺(大部分已毁)、广缘寺。避暑山庄以东的武烈河东岸还有四座,自北而南依次是:安远庙、普乐寺、溥仁寺、溥善寺(已毁)。外八庙以汉式宫殿建筑为基调,吸收了蒙、藏、维等民族建筑艺术特征,创造了多样统一的寺庙建筑风格。这些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喇嘛寺庙群,是清政府为加强边疆管理而建造的皇家寺庙。避暑山庄周围寺庙之集中,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湛,寺庙中大量佛像、祭器制造技艺之高超,使其成为藏传佛教圣地之一。

 

由于我事先购买了避暑山庄+普宁寺+普陀宗乘之庙+磬锤峰的套票,四日内有效,因而这一天,我们主要游览的是避暑山庄内的宫殿区、湖区和平原区,另外两个寺庙和磬锤峰就留待另一天再游。事实上,避暑山庄那么大,一天逛下来已经是要断腿的节奏了。更要命的是,白天的避暑山庄已然没有了夜晚的凉爽,反而走起了闷热路线,若问避暑山庄到底避不避暑?有位游客阿姨说得好:以前皇上来这里怕不是避暑,而是来中暑的吧。。。从拍出来的照片也可以看出,虽然有太阳,但并没有蓝天白云的那种神清气爽,而是有一种灰蒙蒙的压抑感,可能是水汽都憋在云里又出不来的结果吧。

 

 

偏偏赵大哥去之前转了个避暑山庄的攻略帖给我,帖子写得很详细,照片也是蓝天白云的背景很漂亮,其中一张在南山上拍摄的照片吸引了我的目光,于是决心一定要去爬一下南山。尽管天气那么闷热,午饭也没吃,我还穿着裙子,却还是no zuo no die地去爬了南山,誓要找到和帖子中一样的拍摄角度。结果夯哧夯哧爬到山顶,发现根本没法拍到同样的角度,杂乱生长的树木很巧妙地挡住了视线。我还不死心地爬上山顶亭子的矮墙,仍取不到想要的景。后来还是赵大哥分析了一下,估计人家不是在山顶拍的,而是在半山腰。半山腰?早知道我还费劲爬到山顶干嘛呀。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承认,但还是在下山的路上频频回望,寻找心心念念的拍摄角度。终于如赵大哥所说,在差不多走到一半的地方,有一片比较开阔的视野区,没有树木的阻挡,就是这个角度了!

 

来看看买家秀和卖家秀,之间就差了一个蓝天白云啊。。。

 

 

这一天逛下来,把我这个路渣渣给彻底整迷糊了,这个区那个区的根本搞不清楚,就搞个看图说话系列,您自个儿瞧好吧:

 

晚上去中兴广场的乾隆饺子馆祭一下五脏庙,承德菜量大味足,就是有点小咸咸:

 

Day 3     普宁寺—普陀宗乘之庙—磬锤峰

 

这一天是纠结的一天。

 

本来计划的是金山岭长城一日游。金山岭长城是现存最完好的一段明长城,虽没有八达岭长城的声名赫赫,却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因其视野开阔,景观奇特,建筑艺术精美,军事防御体系健全,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素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之美誉。长城依山设险、凭水置塞,起伏跌宕于山水之间,形势极为雄奇,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气势。尤其此处敌楼密集,构筑精巧,形式多样,几乎一楼一式,是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等地长城难以媲美的。金山岭长城因而位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2年亚洲“飞人”柯受良驾驶摩托车成功飞越的就是金山岭长城。最最最重要的一点是,金山岭长城如此宝藏,游人却不多,比起八达岭的人山人海,这里简直就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而且距离承德比北京还近很多,于是乎,我很是心向往之。

 

本来想参加承德出发的一日团,集合地点就在我们住的酒店附近,很方便,可惜要凑满20人才成团。然后就想自驾,看好了承德火车站有租车点,赵大哥也事先在网上预约了车型,又是万事俱备,结果东风又没刮起来,却等来了暴雨预警。早在7月2日那天,河北地区遭遇了一场特大暴雨,承德也没能幸免,据当地司机事后回忆,那天瞬间天就黑了,雨瞬间就倾盆了,水瞬间就涨到能划船了,从未见过如此阵势,之后仍心有余悸。没想到,时隔十天不到,故伎又要重演?可能有了前次的经验教训,承德市政府对这次即将到来的暴雨十分重视,各种渠道推送预警信息,提示可能面临的风险。我们本来是想7月11日去金山岭,7月12日去外八庙中的两个寺庙,然而天气预报显示7月12日暴雨的可能性灰常大,如果因此要舍弃普宁寺和普陀宗乘之庙的话,我买的四日套票不就浪费了么?而金山岭的门票和租车预订都是可退的,因此权衡再三,痛下决心,舍金山岭而就俩寺庙,把7月12日的行程提前到11日,金山岭就随缘吧。

 

选择题做好以后,也就不再多想,往普宁寺进发。

 

简介:普宁寺,避暑山庄外八庙之一,汉藏合璧,帝佛合一,大乘之阁内供奉着世界最大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详介:普宁寺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那年清朝军队平定了准噶尔叛乱。冬十月,蒙古四部来避暑山庄朝觐乾隆皇帝,为纪念这次会盟,乾隆仿照康熙与蒙古会盟建立多伦汇宗寺的先例,依照西藏三摩耶庙的形式,修建了这座喇嘛寺。

 

普宁寺即希望全国各民族“安其居,乐其业,永远普宁”。乾隆亲自撰写碑文《普宁寺碑》、《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三块碑都是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书写,三块巨大的石碑矗立在普宁寺的碑亭之中。由于清政府尊重各少数民族的信仰,把各民族的团结放在首位,普宁寺也就成为民族团结的产物,清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的纽带。

 

整座寺院雄伟壮观,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平面布局严谨,以大雄宝殿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是汉族寺庙传统的伽蓝七堂式布局(伽蓝,即寺庙;七堂一般是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建有钟楼、鼓楼、东西配殿);后半部是藏式形式,仿西藏桑鸢寺而建的曼陀罗,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融为一体。

 

大乘之阁是普宁寺的中心建筑,四角有四座不同颜色的喇嘛塔。大乘之阁通高36.75米,外观正面六层重檐,由24根大木柱支撑着,柱梁相连,斗拱支撑、木榫卯接,既结实牢固,又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上置鎏金宝顶,气势雄壮,从外观上看,五个攒尖顶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曼陀罗。这是藏传佛教建筑的特有形式,也是中国寺庙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为佛门圣地“曼陀罗佛国世界的中心”。

 

大乘之阁内供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像,通高27.21米,用松、柏、杉、榆、椴等125立方米的五种坚硬的防腐木材,分三层雕刻而成,重约110吨,仅头部就重达5.4吨。这尊千手观音,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已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佛像造像精美,宝相庄严,纹饰流畅,绘色绚丽,代表了清时佛教造像的最高成就,是我国大型佛像雕塑艺术的罕见珍品。更为奇特的是,佛像的佛冠上还端坐着一尊1.53米高的无量光佛佛像,据说是观世音菩萨为了感谢自己的恩师,把无量光佛放在自己的头上,以示尊崇之意。

 

观音佛像面目慈祥安和,三目含慈,面部三只眼表示能回知过去,见知现在,预知未来。手臂由内向外呈放射状、左右对称排列,给人以安定均衡的艺术美感;周身共计42只手臂,除去合掌的双手外,其余40只手都持有法器,且每只手掌心各有一枚法眼。按照佛教的说法,每只手和每只眼掌管25种因果报应,40乘以25刚好是1000,所以称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乘之阁内不能摄影,只能网上找张图片来欣赏一下了:

 

 

大乘之阁后面有一座假山,登上假山可近距离观赏五个攒尖顶:

 

中午时分转战另一个外八庙之一“普陀宗乘之庙”。

 

普陀宗乘之庙,是清代乾隆皇帝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崇庆皇太后80寿辰而下旨建造的佛教庙宇,占地22万平方米,为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建筑群,建成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这座庙宇是仿照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而建,因而又俗称“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借译)和“布达拉”(音译)语出同源,意为“观音圣地”。

 

普陀宗乘之庙是清王朝鼎盛时期的建筑代表作,为清政府举行重大宗教仪式和进行政治活动的场所,是汉藏建筑融合再创造的成功范例,其建筑是清代鼎盛时期遗留下来的具有民族、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的文化遗存。普陀宗乘之庙见证了土尔扈特部回归等重大事件,体现了“康乾盛世”时期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创建太平盛世繁荣中华这一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宏愿。

 

以下依次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要建筑:

 

山门

山门朝向南,是一座清式与藏式结合的建筑,藏式三券门白台之上,有清式城楼。白台为砖石结构,前开三券门,券门上有一层盲窗。白台上四周砌雉碟,中央是清式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绿剪边,前后设廊,廊内置槛窗,两侧封实壁。城楼内供奉护法神,山门前有一对石狮。

 

碑亭

进入山门后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建筑。砖拱结构,平面为方形,三开间,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封实壁,外墙为红色,四面开券门。汉白玉须弥座台基,四出踏道。碑亭正面券门左右各安有金色转轮。碑亭内立有三通石碑:中央为乾隆三十六年御制《普陀宗乘之庙碑记》龙纹边石碑,记述普陀宗乘之庙乃为庆祝圣母皇太后八旬万寿而建,庙制仿西藏而非仿南海普陀寺,文后附乾隆帝御诗一首;东为《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西为《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记述土尔扈特部回归中国及清廷对该部的抚恤,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汉文是乾隆帝御笔。

 

五塔门

五塔门高10多米,为藏式白台,中有拱门3座,正中拱门上方嵌有乾隆帝题额“广圆妙觉”,白色墙上设有三层17个梯形红色盲窗。白台之上排列有五座喇嘛塔,自西向东分别为红、绿、黄、白、黑色,用彩色琉璃砖砌筑,门前有石象一对。五塔门是藏传佛塔过街塔的一种形式,五种颜色分别代表红教(宁玛派)、花教(萨迦派)、黄教(格鲁派、)白教(噶举派)、黑教(笨波派)五大佛教派别。黄教是清代的国教,所以处于中央位置。

 

琉璃牌楼

五塔门之后,是一座清式三间四柱七楼三券门红黄绿琉璃牌楼。三券门以汉白玉为边饰,牌楼上共设七楼,一正楼、二次楼、二夹楼、二边楼,均覆盖黄色琉璃瓦,正楼次楼用歇山,二夹楼用夹山,二边楼外侧用歇山内侧用夹山。各楼覆盖绿琉璃瓦,单翘单昂斗拱。明间正楼前额有乾隆帝御题“普门应现”四个汉字和相应满文,后额为“莲界庄严”,二次间额各镶黄琉璃双龙戏珠图案。牌楼前有月台,周围砌女儿墙,正中及左右设有踏道,月台上还有石象一对。

 

大红台

院落北部的大红台,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体建筑,位于普陀宗乘之庙的最后,位置也最高,面积1.03万平方米,因巧妙利用地形将几组建筑连成整体,视觉上更显体量庞大。

 

大红台下部为大白台,二者形成鲜明色彩对比。大白台宽约150米,高约18米,占地面积约万余平方米,容积18万余立方米,实心,下部用花岗岩条石砌筑,上部砌砖,白灰抹面。大白台外立面设有三至五层红灰抹面的藏式梯形盲窗,其中正立面设有三层梯形盲窗。从大白台前的东西两侧,沿着石阶登道可来到第一个平面——大白台顶,顶上置有四个大铸铁水缸、四个大石雕幢竿座。大白台顶规模巨大,视野开阔。

 

大红台南面正中嵌饰垂直琉璃佛龛六个,均饰以黄绿相间的琉璃幔帐,内置琉璃佛像,此为汉式手法,一是标记轴线,二起装饰作用。大红台正面上六层设真假藏式梯形窗,最下一层为汉式横长方形窗。红台顶部砌女儿墙,墙下三面(东、西、南) 装嵌黄琉璃佛龛,龛内置琉璃佛像。女儿墙转角部分安置宝瓶,上插铁旗。红台内里五至七层为三层阁楼,每层44间,四面合围,亦称群楼。

 

大红台建筑在山腰上,经精心设计,处理成几个不等高的颊。白台东有藏式的文殊胜境殿,西有汉式琉璃垂花装饰的千佛阁。绕大红台登踏道再上,就到达第二个平面,即东红台,其周围建二层群楼,群楼中心为二层瓦顶的御座楼。

 

通过二层搂登踏道而上为第三个平面,即达到普陀宗乘之庙的中心建筑万法归一殿。在这个平面上,万法归一殿周围建群楼三层,群楼二层可达东红台北面的洛迦胜境殿和东北角的重檐八角銮金瓦顶权衡三界亭,群楼顶端西北角又建重檐六角镶金瓦顶的慈航普渡亭。这些殿亭,形式各殊,高低错落,殿顶都用銮金鱼鳞铜瓦复盖,与红台、白台交相辉映,在重重群山的衬托下,空间轮廓雄伟壮观。

 

万法归一殿

万法归一殿是整个寺庙的主殿,位于大红台群楼空井正中,是一座正方形七进间大殿,四角稍间收进一半,重檐四角攒尖顶,四条屋脊饰有波状鎏金瓦,藏式法铃宝顶,殿顶覆鎏金鱼鳞铜瓦,使用头等金叶14000多两,名副其实的“万金顶”。该殿是清朝皇帝和各少数民族领袖礼拜之所。迎门是铜珐琅菩提塔,塔中央的紫檀反花佛龛内供奉弥勒佛,东西两侧是紫檀寿字塔。塔前的供桌上有五供、八宝、珊瑚树等物,均为该殿内的原物。靠北摆放的屏风上,原来有一幅高10米、宽3米的巨幅缂丝缎绣佛挂像,民国时期被军阀盗走。屏风前原供奉释迦牟尼像,再前供奉宗喀巴像,大殿两侧供奉达赖和宗喀巴像,都是紫铜质地。现在屏风前的无量寿佛以及两侧的八大菩萨、宗喀巴等铜像均是从群楼内移来,并非该殿内的原物,这些铜像每尊重约半吨。殿内面北横额一是“净性超乘”,二是“妙德圆成”,面南横额是“万缘普应”。

 

登上至高点,一览众生小:

借用度娘标准集体照如下,“小布”果然名不虚传:

 

 

午后一场大雨,把我们困在了小布达拉宫。雨水的洗刷,倒是成就了金顶的烁烁生辉:

 

许是受了佛门净地的感化,我们也不着急赶路,只在万法归一殿周围的群楼里兜兜转转。偶一抬头,只见群楼中一座木制万佛塔,因光线反射的缘故,与室内井口天花、室外红漆圆柱、对面鎏金鱼鳞瓦顶相映重叠,竟有一种如梦似幻的错觉。

 

待雨势停歇,时间尚早,遂去联票上的最后一个景点磬锤峰打卡。

 

其实昨日在避暑山庄登高时已远远望见过磬锤峰,今日在万法归一殿群楼楼顶再次遥望相见,这标志性的大棒槌让人想不注目都很难。

 

磬锤峰国家森林公园环抱承德市区,与驰名中外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风景名胜镶嵌相融,总面积15.9万亩。公园自然景观奇特,以千岩竞秀、异峰峥嵘的丹霞地貌著名。景区内有一挺拔峭立的石柱擎天而立直插云端,石柱高59.42米,其上粗下细,形如洗衣用的棒棰,故康熙皇帝赐名“磬锤峰”,俗称“棒棰山”。

 

磬锤峰索道为目前全国最长的吊椅式索道,长达1620米。下图中小白点均为索道上的吊椅,图中仅显示全长一半的距离,全程约二十分钟,途中可远眺小布达拉宫,近观普乐寺。

 

 

在大棒槌前点个赞,再牵个手,就此别过。

 

Day 4     再游避暑山庄

 

说下雨就下雨,天气预报诚不我欺。这下凉快了,终于避到暑了。

既然无缘金山岭长城,那就把四日联票用用足,再入避暑山庄拾遗补缺,庄内展出的挂屏是个亮点,缂丝、珐琅、钿翠等工艺精湛,令人赞叹。

 

 

再来欣赏一下康熙爷和乾隆爷的审美:

 

永佑寺建筑大都已毁,仅存三座石碑和一座舍利塔。此塔仿杭州六和塔而建,身形更为挺拔秀丽,是避暑山庄胜景之一:

 

中午点了杏仁豆腐,外表像桃子一样,水水嫩嫩,可可爱爱。敲开外壳,里面的杏仁豆腐像果冻一样,光滑莹润入口即化。下图背景是热水瓶装小吊梨汤:

 

乾隆白菜,几乎是承德每家饭店的保留菜品,花生酱凉拌,撒上芝麻,爽口开胃:

 

再来一副豌豆黄做的麻将牌,这一把,和了:

 

晚餐驴肉火烧+驴肉汤,味美价廉:

 

吃好晚饭还准备让联票再发挥一下余热,去夜游避暑山庄,谁知这时候老天爷不给面子了,雨下得比白天还大,人肉导航又把我导到一个错误的山庄入口(夜游山庄只有一个入口可进),想想这么大的雨,夜游肯定也不开门了,索性打道回府。结果就这么点路,可能被雨淋了着了凉,第二天竟然腹泻了,然后浑身酸软,还好不太严重,但还是对之后的行程有所影响。

 

Day 5 承德—北京—四季民福烤鸭店晚餐

 

这天坐在承德开往北京的高铁上,只觉得手软脚软,到了酒店倒头就睡,好好恢复一下元气。

 

酒店订的是位于景山公园旁边的景山酒店,而景山公园就位于故宫出口神武门对面,可想而知,景山酒店的地理位置有多么优越了。然鹅也正是因为位置太过优越,以致于打车那叫一个难,回上海那天差点误了高铁,连共享单车都很难找到,往往要在附近的胡同里穿行许久才能共享到单车。

 

 

 

 

 

一觉醒来恢复了些许生气,就想着出去觅食。想起上次来北京(其实也就是2020年的国庆期间)吃的爆肚,又有点蠢蠢欲动了。赵大哥查到离酒店最近的爆肚店,叫车叫不到,共享单车找不到,只好公交走起。不知是因为身体还没完全恢复,还是换了家分店的缘故,总觉得这次的爆肚它不香了。

 

于是把希望寄托在晚上那顿四季民福上,有了上次国庆来北京排队三小时等位的教训在先,这次又选了最火爆的拥有紫禁城东华门背景的故宫分店,我们下午三点半就赶到店门口打探情况,这时拿的号前面已经有十几桌在等了!而我那天还预约了参观中国美术馆,下午四点是最后入馆时间!这时老天爷很适时地浇了一盆雨下来,帮我选择了爽约美术馆,留在四季民福等位。

 

故宫店的选址可谓一绝,就在东华门护城河对面,故宫的城墙和门楼就是这家店的背景墙,故而到这里来打卡的人络绎不绝,下午三四点钟店堂里也是人满为患,也不知是中午的客人把午饭吃成了下午茶,还是晚上的客人提前来吃早晚饭,总之就是不分饭点,总是满座就对了。

 

别看我们前面才十几桌,也让我们等了一个多小时。等待期间,我到二楼转了转,想就着故宫背景拍几张,结果发现从二楼望出去正好被旁边一栋凸出的房子挡住了视线,并不能满足我装X的欲望。倒是一楼,临河的天井也摆了几张桌子,因为刚下过雨,桌椅都是湿的,没有客人光顾,于是趁机摁了一张。

 

可能晚饭和午饭的间隔时间太近,肚子又没好彻底,反正这一顿也没了第一次吃四季民福时的惊艳,人果然是喜新厌旧的动物。

 

Day 6     智化寺—颐和园—圆明园

 

这是超级费脚力的一天,两大皇家园林都是徒步拉练的好去处。

 

早上就近先去了智化寺,没想到这倒成了此次行程中一个意外的亮点。智化寺是我偶然在网上刷到的一个小众景点,门票也是需要预约购买的,不过去的人很少,不用抢票,却是座很值得花些笔墨说道说道的古建。

 

建于明英宗正统年间的智化寺至今已经历了560余年的沧桑风雨,初建之时是司礼监太监王振的家庙,明英宗赐名“报恩智化禅寺”。“土木之变”后,王振被抄家灭族,但寺因敕建得以保留。乾隆七年(1742),王振塑像被诏令毁去,并将为其歌功颂德的碑文磨去,寺由盛而衰,至光绪年间,寺内建筑已破败不堪。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又毁坏垣墙,封闭佛殿,寺院建筑更是残败,往日神采飞扬的佛像蒙上了厚厚的尘土,参天的古柏被砍伐殆尽。民国年间,甚至要靠出租房屋来维持寺中生计。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智化寺命运多舛,但仍有四进殿宇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堪称目前北京市内最大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同时又是一座集造像、佛经、壁画、音乐等佛教艺术为一体的禅林净土,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智化寺隐于京城一条不起眼的小胡同内,坐北朝南,排列布局具有明代特点,在建筑风格上,虽经多次翻修,仍保存着宋代向明清过渡的明显特征,是研究明代建筑的重要实例。寺中原有房屋数百间,占地2公顷多,原有中路五进院落,及东跨院后庙和西跨院方丈院。现中路尚留存山门、钟鼓楼、智化门、智化殿及东西配殿(大智殿、藏殿)、如来殿、万佛阁和大悲堂等建筑。

 

山门上有汉白玉横匾“敕赐智化寺”,“敕赐”意为皇帝御赐的寺名,“智化”寓意以佛的智慧普度众生。寺内主要建筑物的屋瓦全部用黑色琉璃瓦铺砌,那时的皇家寺院、敕建寺院主要使用黑琉璃瓦,只有官窑才可以烧制。黑色的琉璃瓦屋顶,也正好与“智化”寺名相对应,前者以风降伏恶魔,后者以智度化众生。

 

智化殿在智化门之北,为寺院正殿,黑琉璃筒瓦歇山顶,井口天花,面阔三间,重昂五踩斗栱,殿后有灰瓦悬山卷棚顶抱厦一间。明间层顶原有金碧辉煌的斗八藻井,但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连同万佛阁的藻井,被寺僧盗卖至美国。殿内正中曾供有汉白玉石须弥座,中央供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两边供奉十八罗汉坐像,均为木质金漆,惜现已无存。1972年三世佛移往西山大觉寺,亦陈列大雄宝殿内,该殿悬乾隆御笔匾额“无去来处”,细细想来,这或是历史的巧合,或是乾隆皇帝的灵感,亦或是佛法的无形无际,令人回味无穷。

 

如来殿位于智化殿后面,是中轴线上最大的建筑,殿内供奉如来佛祖本尊像,分立两旁的是帝释天和大梵天造像。大殿两侧有高大精美的曲尺形经橱,与头顶的井口天花交相辉映。

值得一提的是,如来佛祖身边的两尊胁侍塑像甚是出彩,其身上衣纹构图华美,设计巧妙,完全仿照织物的纹理和图案采用描金彩绘而成,精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有些图案还采用了沥粉贴金的制作方法,使得图案看起来更具立体感,凸显皇家气派。

 

 

 

 

 

 

智化寺虽小,却拥有不可多得的三宝:转轮藏、藻井和京音乐,前两宝都藏在藏殿中。

 

藏殿是智化殿的西配殿,存有一副明代转轮藏,建筑结构严谨、雕刻艺术精湛、佛教涵义深奥,极为罕见。转轮藏,是用来收藏佛经的能旋转的橱柜,佛教取法轮常转之意。在北京,现仅存三副转轮藏,分别藏于雍和宫、颐和园以及智化寺。其中,智化寺的转轮藏年代最为悠久,是明代之物,而雍和宫和颐和园的转轮藏都是清代所制。

 

藏殿内的转轮藏通高约4米,呈八角形,每面经橱置9排5列抽屉,矗立在藏殿中央。转轮藏八根圆形角柱表面自上而下阴刻观音六字真言和八宝图案,抽屉边框阴刻有梵文经咒和缠枝莲花,在红色漆面使用阴刻描金工艺进行装饰,极为精致。最特别之处在于,转轮藏每个抽屉都刻有文字用于检索。中国古代由“天地玄黄”到“焉哉乎也”一千个不重样的汉字组成千字文,古代经书多以千字文检索。智化寺转轮藏从正东面右上角“天”字起,至东北面左下角“洞”字止,共639字,可存放经书639函。据说该转轮藏用于存放《大藏经》。

转轮藏顶部雕刻的大鹏金翅鸟、龙女、鲸鱼以及角柱上的童男坐骑、狮王、象王共同组成了六拏具,是最常见的藏传佛教艺术图像,作为每面经橱抽屉上所有浮雕释迦牟尼的背光。转轮藏除了六拏具的法相装饰外,还增加了金刚和菩萨。这幅转轮藏集雕刻、彩绘等精湛工艺于一身,堪称明代建筑的艺术瑰宝。

 

更神奇的是,转轮藏顶部还隐藏着一座毗卢遮那佛像,须从特定角度方能看到,一定不要错过。虽然佛像隐藏得比较深,无法看到全身,但隐约可见佛祖肉髻高耸,肩宽面阔,施“智拳印”,具有明代永宣宫廷造像的艺术特点。

从完整的图片中可看到佛祖端坐在汉式莲花台上,其莲花须弥宝座上的多层莲瓣硕大饱满,雕刻彩绘华丽精美。

 

 

佛像上方的藻井又是一绝,做工考究、刻意工求。藻井呈圆柱形,下方上圆,其结构自左右坨梁起向上斜出,斜板上遍绘佛像,上面琢卷云莲瓣各一层,再往上有一圈圆板像个井口,板之隅角亦雕卷云,其上有小斗拱五层,中央置圆板,书七字真言,内里卷草、莲瓣以朱、青、绿三色间杂相饰,别以金线,对比强烈,配合协调,工艺上乘。

还是找张完整的图片来欣赏一下吧:

 

 

智化寺原有三块藻井,分别镶嵌在藏殿、智化殿、万佛阁的三组建筑顶部。现在仅存藏殿中的这块,原智化殿中的现存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而原万佛阁中的则存于美国的纳尔逊博物馆,我们只能靠观摩图片来遥遥感受一下两方斗八藻井的造型生动、金碧辉煌了。

 

京音乐是智化寺的又一宝,是我国现有古乐中惟一按代传承的乐种,至今保存完好。自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从宫廷传入智化寺,在智化寺传袭560余年从未间断,现传至第二十七代传人。

 

京音乐自明代宫廷传入智化寺的那一天起,艺僧们就按照十分严格的“口传心授”的方式,严谨有序、代代相传至今,既不接受其他音乐的影响和渗透,同时也防范京音乐的外传,有着极强的封闭性和保守性。智化寺京音乐的记谱,采用的是中国古老的工尺谱,珍贵而神秘。智化寺京音乐的曲调古朴典雅,至今仍保留着唐宋遗风,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智化寺京音乐出自于宫廷,传承于智化寺,集宫廷音乐、佛教音乐、民间音乐于一体,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以及福建南音一起,并称为中国“五大古乐”。

 

在古寺中聆听古乐,实乃幸事:

 

接下来再说说大名鼎鼎的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颐和园与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颐和园有山有水,逛一圈可消耗了不少体力。我们是从万寿山后山上的山(好多山),从山顶的智慧海无法直接到佛香阁,需要先下山,再从山脚下的排云门入口上山。

 

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58.59米。主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后山有西藏佛教建筑和五彩琉璃多宝塔等楼台亭阁。位于居中部位的中央建筑群包括帝、后举行庆典朝会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与中央建筑群的纵向轴线相呼应的是横贯山麓、沿湖北岸东西逶迤的“长廊”。

 

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的宗教建筑,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拱券结构组成。建筑外层全部由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该建筑虽极像木结构,但实际上没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砖发券砌成的,没有枋檩承重,所以称为“无梁殿”。又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称它为“无量殿”。“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因疫情期间,智慧海谢绝游客入内,只能欣赏一下外观了。

 

 

佛香阁位于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上佛香阁的台阶又高又陡,我一边爬一边在疑惑当年老佛爷是怎么上的佛香阁,后来转念一想,老佛爷自是有人抬她上去,何须她亲自动脚,只是苦了那些抬她的人。

 

 

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内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

 

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位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古人在造桥时掌握、利用了天文地理知识,当太阳在冬至前后下午最低点照射时,阳光会贯穿整个桥洞,呈现“金光穿洞”的自然奇观,这也是造园设计者的神来之笔。一年中能看到奇观的时间仅短短几天,还要天公作美,运气到位,所以我们还是用百度图片来饱饱眼福吧:

 

 

从万寿山遥望十七孔桥,似有水墨画一般的意境:

 

颐和园还有一座大戏楼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大戏楼在德和园内,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已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而德和园戏楼的建筑规格与历史内涵为三大戏楼之最,为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戏楼,且建筑精美,气势宏伟,堪称中国古代戏楼之中登峰造极的存世代表。

 

“德和”出自《左传》:“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意思是君子听了美好的音乐,就会心平气和,从而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而建,专供慈禧看戏。大戏楼高达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戏楼共三层,称福禄寿三台,第一层上小台用作乐队演奏的乐池,其他二台用于演出。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可以根据剧情需要,演员由天井降落,或由地井钻出。下层天花板中心有天井与上层戏台连通,并巧设绞车、翻板、辘轳和高压水机等机关,可上天入地,变化无穷。底层舞台地下室有水井和五个方池,可设置水法布景。

 

大戏楼上层匾额为“庆演昌辰”,意思是良辰吉日为祝寿而演出;中层匾额是“承平豫泰”,意为太平盛世之际,以音乐歌颂功德;下层匾额是 “欢胪荣曝”,意为欢乐的演出、光荣的献艺。由于清朝历代统治者都爱好京剧,使京剧艺术到了清末进入极盛时期,著名演员谭鑫培、杨小楼、王瑶卿等都曾在此为慈禧演戏。

 

从颐和园出来骑行到圆明园,已近日暮时分,圆明园里仍是人头攒动。游走在曾经盛极一时,如今荒烟蔓草的园内,忍不住一声叹息:圆明园,应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吧。

 

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始建于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名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此避暑、听政,故圆明园又称“夏宫”。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圆明园遭英法联军洗劫并烧毁,故址现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圆明园占地350多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1万平方米,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总面积等于8.5个紫禁城,曾有一百五十余景。圆明园在清室一百五十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长春园西洋楼景区是如今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必去之处。清朝皇帝为了追求多方面的乐趣,在长春园北界引进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由西方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中国不少传统手法。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

 

西洋楼景区整个占地面积不超过圆明三园总占地面积的百分之二,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而已,但它却是成片仿建欧式园林的一次成功尝试,在东西方园林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一位目睹过它的西欧传教士赞誉西洋楼:集美景佳趣于一处,凡人们所能幻想到的、宏伟而奇特的喷泉应有尽有,其中最大者,可以与凡尔赛宫及圣克劳教堂的喷泉并驾齐驱。这位传教士的结论是:圆明园者,中国之凡尔赛宫。

 

如今的我们,只能在夕阳西下的光影中,就着眼前尚存的废墟想象它们曾经完整而辉煌的模样:

 

 

Day 7 故宫半日游—返回上海

 

由于我的计算失误,导致故宫门票买晚了一天,只能赶在最后一天的上午做头一拨进紫禁城的游客。这次发现故宫验票系统改进了,本来需要先去午门外的验证窗口验好健康码以后才能进午门,现在故宫会提前一天自动调取购票者的健康信息,然后发确认短信给购票者,进去的时候直接把短信给工作人员看即可,不用再排队去验证了。

 

因为进去得早,享受到了太和殿前几乎包场的福利,配个卡通天空,故宫也可萌萌哒:

 

太和殿,即老百姓口中的金銮殿,是现存中国古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建筑。清代对宫殿建筑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不得越制。太和殿是国家的象征和皇权的象征,所以在建筑上采用的是最高等级的工程做法,最明显的特征就在于太和殿屋脊上的螭吻和檐角上的脊兽。

 

螭吻(音chī wěn,也做“鸱吻”), 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传说,螭吻是龙的第九个儿子,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据说它龙首鱼身,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有兴雨灭火的神通,所以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太和殿螭吻高3.4米,宽2.68米,厚0.32米,重约4.3吨,由13块琉璃构件组成,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一对螭吻。两只螭吻各咬住正脊的两端,遥遥相对,很是威风。

 

因太和殿建筑超出九五至尊的规格,屋脊上的脊兽也随之增加,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唯一的孤例。檐角脊兽的多少,代表着建筑的等级,最高等级的建筑装饰有九只脊兽,而太和殿则装饰有十只,多了一只行什,这是一个特例,仅此唯一的特例。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显示了其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

 

太和殿的脊兽,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ān ní)、狎(xiá)鱼、獬豸(xiè zhì)、斗牛、行什。最后一只神兽行什,虽为人身,但却是猴面,更有两颗可怕的獠牙向外显露出来,背后生有一对翅膀,造型十分奇特。而民间对于这只神兽的原型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行什与雷震子十分相似,是掌管雷部的神仙之一,将这样一个原型建在屋顶,有助于古代建筑物的避雷;也有人说行什是佛教中所说的六耳猕猴,其善于查明真理,万物皆明,符合太和殿的政治功能。

 

太和殿屋脊的神兽们,来对号入座了:

 

故宫实在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之地,每次去都会有新视角、新发现,《上新了·故宫》走起:

 

 

 

其实这次的主要目的是钟表馆和珍宝馆,以前从来没进过这两个馆,现在才知道这两个馆里的都是珍品。

 

一起来看看珍宝馆里的珠宝,钟表馆里的钟表:

 

 

 

 

 

 

珍宝馆进门处的九龙壁,皇家威仪毕现:

 

皇极殿也位于珍宝馆内,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名宁寿宫。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宁寿宫时,改称为皇极殿,作为乾隆皇帝归政后居住和临朝受贺之所。传位授宝典后,太上皇乾隆帝曾于此举行“千叟宴”, 宴请90岁以上老人,时入宴群臣、耆老及并未入座者达五千余人。

 

皇极殿顶置八角浑金蟠龙藻井,下设宝座,品级仅次于太和殿。

 

我还蹭听了一段关于皇极殿宝座的轶事:当年沈阳故宫崇政殿需要宝座压阵,北京故宫将原皇极殿内的宝座调拨沈阳,然两处故宫规制不同,宝座竟无法顺利进入崇政殿,无奈之下去除宝座两翼最外侧一扇屏风,方得以安身。故如今北京故宫皇极殿中宝座虽是仿制品,却是完完整整、与原样丝毫不差之赝品。

集故宫大石雕——

太和门前;

 

太和殿前;

 

保和殿前;

 

保和殿后,该石雕最下方的那块为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块,雕刻有九条蟠龙;

 

皇极殿前:

 

这次承德—北京之行还集齐了三大皇家戏楼——

故宫畅音阁大戏楼;

 

颐和园之德和园大戏楼;

 

避暑山庄清音阁大戏楼,可惜已毁,仅复原图可供想象当时盛景。

 

中国四大名园的门牌也集齐了:

 

 

 

连北京三大火车站也一趟集齐:

北京南站(上海虹桥—北京南站)

 

北京站(北京站—承德南站)

 

北京朝阳站(承德南站—北京朝阳站)

 

 

最后以诱人的老北京小吃结束此次行程:老北京炸酱面,老北京打卤面,步步高升老北京小糕点,下次再换点别的吃吃!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