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春游清华园。

春游清华园。

清华园的前身为熙春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当时作为皇家园林康熙行宫。道光二年,熙春园被分成东西两个园子,工字厅以西起名为“近春园”,以东仍为“熙春园”。咸丰登基之后,将“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1913年近春园并入清华学堂校区,统称清华园。

从清华大学西门入园,沿着清华路往东,过熙春路后会看到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式“牌坊”,此为“二校门”。它最早是清华园牌坊、也是早期的校门,汉白玉雕花门楼,洋溢出浓郁的西洋风味。它是清华园内标志性建筑之一,作为清华大学的象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门额上的“清华园”由晚清兼管学部和外务部的军机大臣那桐于1911年题写。

进入二校门往北走,跃入眼帘的是一块大草坪和清华大礼堂,大礼堂始建于1917年,融合了希腊式与罗马式建筑风格。

草坪的东南角是清华学堂。它是清华大学的前身,美国于1910年用庚子赔款建造。学堂为德国古典风格,青砖红瓦、坡顶陡起,是清华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大门正额的“清华学堂”也是那桐手书。学堂于1911年4月在清华园开学,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并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大礼堂西侧的小山上有“闻亭”,原为清华园内的一座古亭。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闻一多先生而命名,亭下有闻一多先生的雕像。

大草坪往西是工字厅,它建于康熙年间,为园内最负盛名的古建名胜,庭院门口有两只巨大的石狮子,门额匾上的“清华园”三个大字是咸丰皇帝御笔亲题。(Tips:工字厅现在是清华大学党政机关办公场所,不对外开放。)

工字厅的背面为“水木清华”。“水木清华”典出晋谢叔源的《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因工字厅后面有池,又有谢氏诗句,故题为“水木清华”。两旁有对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水木清华的月台面临水池。池东岸有座古亭,原名“迤东亭”。 1978年为了纪念著名的爱国学者、散文家朱自清先生逝世30周年,改名“自清亭”。

水木清华对面、池北岸建有朱自清先生的雕像。

每到夏天水池便荷花盛开,由于自清亭、雕像设于此地,很多人误以为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其实不然。《荷塘月色》中的“荷塘”原址在近春园环池的西北隅,于是有了“两处荷塘争月色”的说法。

工字厅往西、过熙春路便是近春园,其核心景观是被环形大荷塘包围的一座岛,此岛在西北侧通过一座汉白玉拱桥与岸边相连,岛东南侧另有一短桥“莲桥”。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得以幸免。同治时拟重修圆明园,由于经费不足以支付从新疆运送材料的费用,决定拆毁近春园,将石材用于圆明园的修缮。但拆毁后清朝国力渐渐衰微,重修圆明园的计划被搁置,近春园也沦为“荒岛”。1979年清华大学重修荒岛上原有的建筑,成为近春园遗址公园。

1927年夏,居于附近的朱自清先生漫步于近春园荷塘西北角,写下了著名的《荷塘月色》。读高中时我还能全文背诵朱先生的这篇佳作,现在印象最深的是——“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记得当时语文老师讲,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作者把淡淡的清香比做渺茫的歌声,让读者很形象地体会到这香气是飘渺不定、似有若无的,新颖而又贴切。现在近春园东山建有“荷塘月色亭”以资纪念。

岛西南侧有一古式长廊“临漪榭”,是仿原有同名建筑旧制修复,按清宫法式,歇山起脊,金线苏彩,也是近春园内唯一象征性的遗址修复。

现在的近春园遗址已成为清华大学教职员工及家属的休闲活动场所。

春天的荷塘还没有荷花,但岸边处处是绿柳红花,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关于作者: 行者老郭abc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