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颐和园的霁清轩
对颐和园情有独钟,一年总要来上几十趟,几乎踏遍了每一个角落。最近昆明湖上开了冰场,让我很是不爽,乱乱哄哄的。近期本不打算来了,可听说一个从来没开过的园中园开放了,又忍不住跑去看看。
这个新开的园子叫霁清轩,就在谐趣园北边的半坡上。进谐趣园,走到最北边,拾级而上就看到一个垂花门。这里很奇怪,凡是节假日周末都不开放,就好像是办公的地方一样。
霁清轩始建于乾隆一十九年(1754),原属于惠山园的一部分,嘉庆年后独成一院。嘉庆十六年(1811),嘉庆皇帝在改建谐趣园的同时,于霁清轩园外的山东麓添建了军机处等院落,当嘉庆皇帝游园时,军机大臣在军机处内恭候嘉庆皇帝,为其处理政务提供方便。嘉庆十七年(1812),建筑有过粘修。咸丰十年(1860 ) ,霁清轩被英法联军野蛮焚毁。光绪十七年(1891)与谐趣园同期重建,慈禧太后对园内个别建筑做了一些改动,并在园内增建了酪膳房,专门制作奶酪点心,以备游园之需。
这处建筑有几个特别之处,首先是它绿色廊柱以及横梁上都画着白色的花,这在颐和园其他建筑是少见的,另外依山而建的弯曲的白墙,上面开了各种形状的小窗,甚是别致。
清漪园时期,清琴峡对面原为平缓的山地,造园者为了丰富园林的景观层次,在山脉的尽处用人工方法在岩石上堆造了一座高耸的假山,与山底下的峡谷形成明显的虚实对比。为进一步增强咫尺空间的俯瞰效果,在假山上面点缀一座四方攒尖的八方重檐式样的观景亭,远远望去,朱栏画柱掩 映在四周的苍松翠柏之中。光绪年间重建时,把亭子的形状改为四脊攒尖方宝顶四方形亭子。
霁清轩的南面空间狭小,北面则空旷开朗园林布局以惯用的“先抑后扬”的方法,利用居高临下的山势在眼前依次布置山谷、溪流、廊亭、松树,并用“借景”的手法把园墙外的村落、田畴、远山等自然景色绘入园内统一的画面之中,超越了有限的园林界限,丰富了无限的园林空间。可惜如今没水,墙外也已经是车来人往的大街了,自然少了很多情趣。
霁清轩的主体建筑与谐趣园中的主体建筑涵远堂同处一条南北轴线,两座园林,各抱地势,互有特点。谐趣园以水胜,园林环水而居,霁清轩以山胜,建筑拥山而构。一山一水,虚实相映; 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地方虽然不大,却显得很有章法,真正能看出造园者匠心独具。
这个地方,一解放就给了北京市委当修养所,后来又当过宾馆,直到现在才被颐和园收回,修缮以后供大家参观,无论如何也是德政呢。
谐趣园
谐趣园
以上都是谐趣园,往北走就到了霁清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