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北京漠河——元明清的高等学府。

北京漠河——元明清的高等学府。

真的是不适应北方的寒冷与干燥,早睡晚起,仍然头痛不已。又是一次已是日上三竿了方才起床。

早些年曾看到过介绍北京美食,里面提到的褡裢火烧、门钉肉饼、卤煮火烧和炙子烤肉,感觉这三样略有些神奇。今天早上决定去品尝昨晚看到的褡裢火烧。

北京做褡裢火烧的店很多,看了些介绍,说是左邻右舍、门框胡同、福荣居、铸钟等。昨晚回酒店时看到了铸钟和福荣居店,起床后直奔铸钟褡裢火烧店。

铸钟褡裢火烧店位于鼓楼西大街,是一家很具有老北京风格的小店,但名声可不小哦,是一家经营多年的老店了!店内主营各种北京风味菜肴,里面的食客以本地居民偏多。

免费的棒子面粥。味道不错,带有碱味。

褡裢火烧,有多种口味可以选择,皮很薄,点的是猪肉大葱馅的。他家的褡裢火烧以两为单位贩卖,两两起售,幸好菜单上注明每两四只,否则真的不知道应该点多少。

 

褡裢火烧。现点现做,外皮酥脆,内馅带有汁水,味道真的不错哦!吃的时候小心烫嘴啊!

北京还有个挺有名的小吃:咯吱。这个是咯吱盒,其实是我点错了。外脆里嫩,味道都很好,喜欢炸制食品的人一定要试试。

 

其他还有很多想尝却没肚子能尝的食品。

填饱肚子后走过附近的胡同,这条烟袋斜街,感觉不错。随意逛逛还是可以的,但售卖的东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期间经过一家小学,名字很有趣,名叫“鸦儿胡同小学”,校门很小,想来里面的校园面积应该也不大。再前行,可以看到“李记”,一排有李记涮肉、李记爆肚、李记酱肉和卖饼的店,生意很好,排队的人很多。

很奇怪的名字

本来是打算去国家博物馆看看的,但是到了门外一看,算了,还是换地方吧——安检口外排满了人啊,乌泱泱的,至少几千人!转乘地铁转目标为国子监孔庙。

 

排队排队排队!这只是一部分,围栏里还有两段队伍!!!

必须吐槽下北京地铁的设计,十分的吐血,转乘极其不便,每次都要上上下下的两层,还需要平面行走至少几百米,站内耗费大量时间。但是地铁雍和宫站的站内设计却是我很欣赏的。

地铁雍和宫站内

雍和宫D出口,对面的红墙就是雍和宫外墙。

出地铁后不远就是国子监街,是京城内存留的唯一有四座牌楼的古巷。

古代中国,自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得到汉武帝刘彻的肯定并推行,重视儒生的行为日益渗透至社会生活及政治统治中。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让平民百姓可以通过读书考试的方法踏上仕途之路,而有可能成为王公贵胄。毕竟在古代中国,有钱并非有社会地位。到了重文轻武的宋代,更是出现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诗句。各种尊孔敬孔的思想行为自春秋起始,直至民国时期,越来越隆重,也越来越频繁。

 孔庙和国子监连成一片,按古制“左庙右学”,呈左右对称修建。北京孔庙,又名先师庙、宣圣庙,是元、明、清三代国家祭拜孔子的地方。始建于十四世纪的元朝,是忽必烈为加强政治统治,笼络汉族的封建贵族和士大夫所建。经元末的荒废后,明永乐年间重新修葺,并修建了大成殿。国子监又称太学、国学,是当时中央最高学府。

 

 

 

自孔庙正门,也称先师门,其面阔三间,进深七檁,单檐歇山顶,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风格,先师门两侧连接庙宇的外围墙,犹如一座城门。主题建筑均覆以黄色琉璃瓦,是封建社会建筑的最高规格。

 

 

大门进入后,正面就是这门前树立着孔子石像的大成门,两侧是“进士碑林”、“御制记功碑”。

 

整座孔庙分三进院落,沿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是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总面积22000多平方米,仅次于曲阜孔庙。

进士碑林。刻有元明清三代进士,共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如果有时间,慢慢查看,你可以在此看到许多你熟悉的历史人名:张居正、徐光启、袁崇焕、林则徐等,还有新中国第一任最高法院院长,著名的沈钧儒哦。

进士碑林

真悠闲

进入大成门,要经过前面的三条坡道。古时候,左边是武将走的,右边是文官走的,中间是皇帝走的,文人和第一次来的人一般要走右边的坡道。

大成门

又是一个9X9

大铜缸,估计是防火用的

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也国家祭祀孔子举行典礼的场所。其横匾“万世师表”据说是康熙皇帝御笔,里面供奉着孔子的神位,是祭孔时皇帝行礼的地方。

 

大成殿

果然是最高规格

古时候祭孔大典由春秋时期的每年秋季一次逐渐增加,到清代时已是非常频繁了。

祭孔大典所用乐器,编钟什么的都是真品啊,孔庙和国子监是全北京仅有的能近距离观看文物的地方。

紫藤已败,如果是春夏时节,应该很漂亮

碑亭

清代祭孔典礼模型

北京孔庙全景模型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太学”、“国学”,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明大德十年(公元1305年),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中轴线由南向北依序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占地面积27000多平方米。

 大门称集贤门,顾名思义,就是聚集培养贤德人才的地方。

集贤门与太学门之间

国子监于孔庙相通的敬持门右侧是“井亭”。井亭始建于明代,井水原为国子监师生饮用,清乾隆年间增建“辟雍”后,改为“辟雍环水”所用,现仍可环池注水。

红色围栏内的就是井亭

国子监井亭内的井口

二门称为太学门。“太学”一词源于三千多年前,那时就有了以“太学”为名的学校。至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创办了第一座中央官办大学——“太学”,从此太学成为国家最高学府的名称一直沿用至清末。与现在的清华、北大不同,国子监是古代国家办的唯一的中央大学,其他学校是不能与之媲美的。

 

太学门

踏进太学门,迎面是一座高大华美的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它是全国唯一一座为教育而建的牌坊,也是北京唯一一座不属于寺院的琉璃牌坊,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牌坊正反两面横匾均为乾隆皇帝御书,分别为《圜桥教泽》和《学海节观》。

 

圜桥教泽

学海节观

“辟雍”一词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周代,据史料记载“天子之学曰辟雍”,辟雍四面环水,是周天子学习、医师的场所,最早的辟雍是建在湖心小岛上的大房子,周边是水,水的外面是树林天子科在里面学习知识,还可在四周捕鱼狩猎,是一出既安全又安静的地方。

 

乾隆帝书写的《辟雍》匾额,边框为七彩九龙祥云圆雕,其精美程度在北京的名匾中也是极其罕见的。

辟雍,可以说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专门供皇帝讲学的宫殿,建筑形式独一无二。建于清乾隆48年(公元1783年),是座四四方方的建筑,通高34米,除及时外,全部为传统的木质结构。大殿正面屋檐之下,高挂着乾隆皇帝写的《辟雍》匾额。

 

辟雍的兴建于清乾隆帝有关,乾隆帝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几下江南耗尽国力,是清由盛转衰的转折。他登基的第二年就亲临国子监讲学,由于当时还没有辟雍,他只能在后面的彝伦堂里讲学,于是他几次提议建辟雍,但都因故未能实现,直至乾隆四十八年,终于下死命令,并派时任工部尚书的刘墉主办此事。虽然国子监内有没有水,且辟雍没有可参照的建筑物,这些都是当时需要解决的难题,但工匠们都巧妙地解决了,仅用一年多时间,他们开凿深井,取地下水注入环池,解决了辟雍环水的问题,并建造了这间及使用又据观赏性造型。大殿原本的设计有四根立柱做支撑,在上报乾隆帝审批,转户部尚书和珅审议时,和珅提出:可不可以把四根立柱去掉,改成斜角架大梁的方法。这一提议立即被采纳,即节省了4400两白银的耗费,又使殿内没有柱子遮挡,整体显得更加宏伟宽敞,结构更趋合理,一举多得。

辟雍殿内,皇帝讲学时的宝座。能够这么近距离地观看古代皇帝宝座,也只有在国子监能看到了。没有柱子的设立,确实气度不凡,和珅能得到乾隆帝喜爱,是有他真才实学的本事的。

看出九了吗?这实际上是一个3X3的形制

彝伦堂前的日晷

北方冬季的日落总是早些,太阳落山后,寒风阵阵,原本清静的国子监显得更加冷清。这里附近是居民区,紧连着的五道营胡同颇具的老北京风情,趁着夜色在此附近慢慢地闲逛,宁静的内心可以感受到几百年来京城居民的生活意境。但由于是居民区,不好过多拍照,生怕惊扰了原住民平静的生活。

 距离国子监不远处,有家著名的卤煮火烧店——北新桥百年卤煮。这是一家24小时营业的餐厅,店面不大,生意非常好,不仅有许多游客慕名前往,且很多附近的居民会带着小锅去买上几份带回家当正餐或点心。

北新桥百年卤煮——卤煮火烧。味道很好,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里吃上一碗,驱走严寒,温暖又果腹。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