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北京故宫博物院游记(之二)。

北京故宫博物院游记(之二)。

2009年4月5日,周日,上午,我从穿过北京紫禁城皇宫的第一道门,也就是午门,从午门的中央门洞进入皇宫,便置身于太和门广场。太和门广场是一个面积约26000平方米的大广场,中央御道由巨石铺成,御道两旁铺设的地砖,横竖达七层。广场南部自西向东蜿蜒流淌着一条如弓形的金水河,河上横架五座石桥,单孔拱券式,这就是所谓的“内金水桥”。这是紫禁城内最大,也是最壮观,最华美的一组石桥。正中的是御路桥,供皇帝专用。东西两侧为王公桥,供皇室成员、亲王大臣通行,,再两侧为品级桥,供三品以上官员行走。功能和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桥相同。

 

太和门广场两侧是排列整齐的廊庑,俗称东、西朝房。东庑中部的门,明代叫左顺门,后改为会极门,清代改名为协和门。明代皇帝在左顺门办公,这里是通往皇宫东部的国家枢秘机构内阁,皇帝坐在这里,可以看见不远的内阁办公地。东侧廊庑在明代用作实录馆、玉牒馆和起居注馆。东庑排房是清代“稽查钦奉上谕处”和“内阁制敕房”两个枢密机构的所在地。东庑前场地,是礼部、鸿胪寺执亊官在典礼活动前演习礼仪的地方。

 

太和门广场的西庑与东庑对称布置,也是一列基座很高的排房。西庑中部的门,明代叫右顺门,明朝时期,明成祖经常在右顺门办公,听政之后,在这里批阅奏章。后改归极门,为编修《大明会典》的会典馆。清代改名为熙和门,是通往皇宫西部的一座门。西庑排房是清代“繙书房”和“起居注馆”两机构所在地。

 

太和门广场的北面是皇宫的正门,即太和门,太和门屋顶大面积黄色琉璃瓦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称奉天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称太和门。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3间,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门前铜鼎四只,为明代铸造的陈设铜器。列铜狮一对,左雄右雌,威武凶悍,是故宫六对铜狮中最大的一对。太和门左右各设一门,东为昭德门(明代称弘政门),西为贞度门(明代称宣治门)。太和门是明王朝政治活动的平台,是皇帝早朝“御门听政”之处,史料记载,正殿奉天殿落成八个月后,毁于一场大火,明英宗在此门复辟,之后二百多年中修而复毁,所以奉天门就分担了在奉天殿上演典礼仪式。清初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门听政、赐宴,后来“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满族统治者定鼎北京后的第一个皇帝福临即在太和门颁布大赦令。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建。

 

穿过太和门,在太和门内是一个3万多平方米开阔的庭院,这里是紫禁城外朝的中心。北京故宫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及其他重要庆典的场所。这3座大殿是故宫中的主要建筑,坐落在同一台基上,它们高矮造型不同,屋顶形式也不同,显得丰富多样而不呆板。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园。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部分建筑。

 

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3层汉白玉砌成的8.13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殿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基台三层重迭,每层台上边缘都装饰有汉白玉雕刻的栏板、望柱和龙头,三台当中有三层石阶雕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在25000平方米的台面上有透雕栏板1415块,雕刻云龙翔凤的望柱1460个,龙头1138个。用这样多的汉白玉装饰的三台,造型重迭起伏,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上具有独特风格的装饰艺术。而这种装饰在结构功能上,又是台面的排水管道。在栏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龙头也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3台雨水逐层由各小洞口下泄,水由龙头流出,千龙喷水,蔚为壮观,这是科学而又艺术的设计。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的至尊金殿,即民间所谓皇宫中的“金銮宝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称太和殿。太和殿殿门上竖匾“太和殿”三字是康熙时大臣励杜讷的手笔, “太和”出自《周易》,意即天地万物和谐运行。太和殿座落在8.13米的三层汉白玉基座上,殿本身高26.92米,太和殿的总建筑高度应是35.05米,面阔原是9开间,康熙年间翻建时改为11间,进深5间,东西63米,南北35米,建筑面积约2377多平方米。长宽之比为9:5,寓意为九五之尊。太和殿的面积是紫禁城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形制也是最高规格,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也是中国现存等级最高的古代建筑。太和殿这样的大型宫殿,台基不仅作为建筑结构的一部分,而更兼有装饰作用。

 

太和殿主要是用来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其时数千人“三呼万岁”,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极尽皇家气派。在礼仪活动中,也具有规范百官行礼的作用。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太和殿同样是武进士传胪的地方,明朝和清朝每三年也要进行一次武举人的选拔,但规模和影响不如选拔文学进士。关于皇帝上朝的地点,其实不在太和殿,纵观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门、乾清门上朝,称御门听政,而当有比较紧急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则在乾清宫召见大臣,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上朝的地点也因此变为养心殿。

 

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鸱吻”,是用13块中空的黄彩琉璃瓦件拼成的,它是传说中“龙生九子”的一位“龙子”,关于这一龙子,自古有种种传说。一说是由于这一龙子能喷浪成雨故将它装饰在屋顶的正脊两端,取镇火之意;二说屋脊两端的兽俗名为“吞脊兽”,其模样似龙非龙,面朝里,张着大嘴,好像要把整个殿脊吞下去。它的背上还插着一把利剑,只有剑柄露在体外。为什么会这样?据说是因为这一龙子“擅离职守”,逃回南海而死,死后把它镇于屋脊上;三说是龙王把王位传给了大儿子,可是,龙王死后,老二和老大争夺王位,谁也不肯相让,哥俩最后商量,以吞下一条屋脊来决定胜负,胜者为王。老大自知武艺不如老二,又恐王位被夺,心一横拔出宝剑趁老二吞脊之时,从背后狠刺下去,把老二钉在屋脊上。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镇瓦,这些镇瓦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是七个、保和殿是九个、乾清宫是九个。其它殿上的镇瓦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只是九个。古人把建筑装饰上这些走兽,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

 

太和殿檐角尖端上的装饰物,从左起第一为骑凤仙人,其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重脊前为什么用仙人骑凤?传说齐国国君齐缗王,一次作战中失败,来到一条大河岸边,走投无路,后边追兵就要到了,危急之中,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齐王急忙骑上大鸟,渡过大河,逢凶化吉。古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也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龙是一种能兴云作雨的神奇动物,它是皇权神圣的象征;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常用来象征祥瑞,也比喻有圣德之人,据《史记·日者列传》\"凤凰不与燕雀为群。\"这里充分反映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狮子代表勇猛、威严,《传灯录》记载\"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狮子作吼,群兽慑伏。\";天马象征着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海马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也是吉祥的化身;狻猊在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的猛兽,也有说为龙的九子之一;狎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獬豸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猛兽,与狮子类同。《异物志》中说\"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不触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斗牛在传说中是一种虬龙,据《宸垣识略》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螭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它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雨镇物;行什是一种带翅膀猴,背生双翼,手持金刚宝杵,传说宝杵具有降魔的功效,因排行第十,故名“行什“,颇像传说中的雷公,大概是防雷的象征。在所有的古代建筑上的脊兽,可见的行什仅一处,就是在太和殿上。把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还含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

 

太和殿的装饰十分华丽,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级别最高的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太和殿内金砖铺地,因而又名金銮殿,金砖是因其打造时所需的钱很多,太和殿内地面共铺二尺见方的大金砖四千七百一十八块。但是金砖并不是用黄金制成,而是在苏州特制的砖。其表面为淡黑、油润、光亮、不涩不滑。苏州一带土质好,烧工精,烧成之后达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方可使用,烧炼这种砖的程序极为复杂,一块砖起码要炼上一年。太和殿共有七十二根大柱支撑其全部重量,其中顶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径为一米零六,高为十二米七零。明代用的是楠木,采自川、广、云、贵等地。太和殿是明清时期所有宫殿建筑中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是故宫中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宇,采用的是封建王朝宫殿等级最高的重檐庑殿顶,是五脊四坡大殿,从东到西有一条长脊,前后各有斜行垂脊两条,这样就构成五脊四坡的屋面,建筑术语上叫庑殿式。

 

太和殿高大雄伟, 殿内空间开阔敞亮。北京故宫的建筑师根据太和殿的用途,把殿中央宝座周围的六根大柱做成了沥粉金漆的蟠龙金柱,在周围环绕的66根红色柱中间,更显得这六根金柱光彩夺目,突出了太和殿中心的宝座。殿庭正中皇帝宝座为雕龙髹金漆,宝座由龙椅和座基组成,金漆木雕龙椅高踞在七层台级的座基上,龙椅背后是七扇金漆雕龙屏风。宝座上方悬挂着 “建极绥猷”,意思就是指:皇帝君临天下,上对苍天,下对黎民百姓,都负有神圣的使命,既须承天而建立法则,又要抚民而顺应大道。这几个大字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书写,可能目的是为了提醒子孙后代不要忘记为君之道。御座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背后是雕龙屏,殿顶天花正中是八角浑金蟠龙衔吊珠(又称轩辕镜)藻井,形同天穹,俯首下视蟠龙。殿内的两旁分别陈设着四具大龙橱,相传贮藏着上古三代鼎彞。殿内铺墁苏州产细料澄 泥方砖,俗称“金砖”,经历了500多年的沧桑,仍然油润如玉、光亮如镜、细腻如金、不涩不滑。整个太和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

 

太和殿的明间设九龙金漆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00m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端、仙鹤和香亭。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甪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故宫现存做工最讲究、装饰最华贵、等级最高、雕镂最精美的是太和殿中陈设的髹金漆云龙纹宝座,它设在大殿中央七层台阶的高台上,后方摆设着七扇雕有云龙纹的髹金漆大屏风。它是明朝嘉靖(1522—1566)年间制作的,通高172.5厘米、宽158.5厘米、纵深79厘米。椅圈上共有13条金龙缠绕,其中最大的一条正龙昂首立于椅背的中央;椅面之下没有通常的椅子腿,而是一个须弥底座,在束腰的地方透雕双龙戏珠,满髹金漆。周围摆设象征太平有象的象驮宝瓶,象征君主贤明、群贤毕至的甪端,象征延年益寿的仙鹤,以及焚香用的香炉、香筒。而殿内靠近宝座的六根明柱和梁、枋上的群龙彩画,全用沥粉贴金。宝座上方的蟠龙衔珠藻井,也统统罩以金漆,更显出“金銮宝殿”的华贵气氛,足以见坐上这个宝座的人是何等的尊贵。

 

太和殿的镇殿之宝是殿中隐藏的五座神秘符牌,这五座符牌的供奉极有规律,以太和殿正中悬轩辕镜正上方的藻井平台中央所供符牌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方分别朝向正中各供奉一座。符牌由于雕刻着镇殿神符,故又称为“符板”。正中央的一块符牌高约37.5厘米,宽23厘米,以产于东北的高丽木所制,前置香炉、蜡台、灵芝五供。符牌正面由上而下共分为四层,由佛教护持真言、神明和北斗七星图组成,背面由镇殿七十二符组成,可谓是一道镇殿灵符。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记载, 雍正九年八月十二日(1731年),雍正降旨在养心殿安黄铜符板一块,太和殿和乾清宫分别安木符板各一块。据此可知,此处符牌至少有一块应是雍正九年供奉在太和殿上的。故宫专家介绍,雍正九年,正是雍正帝被病魔缠身,让道士为其治病之时。此牌上的佛教经咒中既有汉传佛教经典的经咒,又有藏传佛教的心咒和咒牌,显然是汉藏合一的形式。

 

太和殿高大的台基上下环绕着十八个铜鼎。大朝会将举行时,铜鼎中点燃柏枝。正面基座上铜龟、铜鹤分别与日晷、嘉量排成一列。大朝会将举行时,铜龟、铜鹤点燃线香。太和殿是清代皇帝举行大典的仪所,在太和殿前陈设日晷和嘉量,主要是皇权的象征,也象征着国家统一和强盛。在正面的基座西南角方位的嘉量,是中国古代标准量器,古时嘉量是美好、善良、标准的意思。古人把藁谷称为禾,把大禾称为嘉禾,又把量禾的工具称为嘉量。我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制作嘉量。全器分斛、斗、升、合、龠五个容量单位。根据古制二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太和殿和乾清宫前的两个嘉量为铜制镀金的。贮于单檐歇山式汉白玉石亭屋之内。汉白玉石底座,上部雕云气万字和海水江崖纹饰,下为须弥基座。这两个铜制镀金嘉量是清高宗弘历命依据东汉王莽时期和唐太宗时的嘉量详细考校而制成的方、圆两个铜镀金嘉量。太和殿前面的为方形,乾清宫前的为圆形。两个嘉量上镌刻了汉、满两种文字的铭文,为乾隆御笔。

 

在太和殿高大的台基上东南角方位摆放着日晷,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它是皇权的象征,在风水上也是极为讲究的,当时朝廷请来全国顶级的风水高手来参与勘测并且设计筹建,“天开于子,地辟于丑”,皇上贵为天子,故宫当然是坐子山午向正针了,在游览故宫的过程中,最能体现风水的地方莫过于太和殿前的日晷和嘉量了。这个日晷,是一种最古老的计时器,中国古代是通过太阳投射到地面形成阴影以及地球围绕太阳转的原理进行计时的。晷盘是正反两面都有刻度的圆盘,每一个刻度代表一个时辰,汉白玉石制成,晷针是铁制的,垂直穿过晷盘,晷座呈正方形,用四根石柱支撑,晷盘倾斜的放置在晷座上,盘面平行于赤道面,换言之,晷面与地平面垂直线的夹角正好是日晷所在地的纬度。北京故宫所在地处在北纬39度54分,那么这个角度正好就是39度54分,也就是说,日晷晷面和此地地平面的锐夹角约为51度06分。晷针指向南北极,晷针影子随太阳运转而移动,盘上刻度根据投影表示时间。在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太阳照在晷面的正脊上,日晷正反两面的晷针同时起作用。从春分到秋分的半年时间里,看晷盘上面的刻度,从秋分到来年春分的半年里看晷盘下面的刻度,宫殿前设置日晷,象征皇帝拥有向天下万民授时的最高权力。

 

太和殿前广场的东侧,有一座坐东朝西的楼阁式建筑,称为体仁阁。此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文楼,嘉靖时改称文昭阁,清初改称体仁阁。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六月毁于火,当年重建。体仁阁高25米,座落于崇基之上,上下两层,黄色琉璃瓦庑殿顶。下层面阔9间,进深3间,明间为双扇板门,左右各3间安装一码三箭式直棂窗,两梢间、山墙及后檐用砖墙封护。檐下施以单昂三踩斗栱。一层屋檐上四周是平座,平座周围廊装有24根方形擎檐柱,用以支承顶层屋檐,柱间设寻杖栏杆连接,站在平座上可凭栏远眺。上层楼7间,四面出廊,前檐装修斜格棂花槅扇28扇,梢间与山墙及后檐墙用木板做封护墙,减少了下层的承重力。檐下为重昂五踩斗栱。檐角安放脊兽7个。体仁阁是清朝前期重要的文亊活动场所,康熙年间,曾诏内外大臣举荐博学之士在体仁阁试诗比赋,此项活动就叫博学鸿词考试,目的足招揽高级国学人才。清代各朝御容也曾收藏于此,乾隆年重建后,此处作为清代内务府缎库,内设收贮缎绣木架143座。

 

太和殿前广场西侧与体仁阁相对而立的的楼阁式的建筑,称为弘义阁,坐西朝东,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武楼,嘉靖时称武成阁,清初改称弘义阁,意为弘扬大义。弘义阁与体仁阁作为太和殿的陪衬建筑左右对称,建筑形式完全相同,乾隆时体仁阁被火烧毁,就是仿照弘义阁重建的,两阁都是黄琉璃瓦,庑殿顶,面阔9间, 进深3间,上下二层,四面出廊。由于二阁是太和殿的两厢,在形制上既要有主有从,又不能相差太大,影响和谐,因此建成楼阁形式,两层之间设腰檐,出平座,屋顶为单檐庑殿顶,此种做法使其高度达到23.8米,相当于太和殿高度的十分之七,又高于与其相邻的庑房,既不逾越建筑等级之制,也无两厢渺小之感,同时又改变了建筑空间的呆板。二阁与主体建筑配合协调,使整组建筑愈显气势恢宏。弘义阁是皇家的银库,这里收储金、银、制钱、珠宝、玉器、珊瑚、松石、玛瑙、琥珀、金银器皿等。皇帝皇后筵宴所用金银器皿由银库预备,用毕仍交该库收存。清代由内务府掌管,现辟为“皇朝礼乐展”展厅。

 

太和殿前广场东西两侧 ,各有房三十三间楹,都是由内务府掌管的皇家用品库房。简称内务府六厍(缎库、武备四库、皮库、瓷库、衣库、茶厍)。太和殿东侧有一座门,叫中左门。太和殿西侧是中右门。明朝在奉天殿举行大宴时,文武高级官员在殿内与宴,而中左门便是五品以下文官的宴席,而中右门便是五品以下武官宴席。清朝初期,中左门是议政王大臣集议的地方。在朝廷殿试进士时,中左门又是弥封考卷的地方。领侍卫內大臣按簿籍点到侍卫也在中左门这里。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乾隆帝在中左门的东值房接待英国特使马戛尔尼一行。太和殿与西方古代皇宫建筑区别是,它不以伸向高度来表达其雄伟,而是靠它下面的台基垫高,以占据地面的阔度兼有适当的高度来体现它的气魄。这种营造之道,也是中国古代建造宫殿的独特之处。太和殿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现在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的后面是中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曾历经三次火灾,现存为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重建,殿初名华盖殿,后改中极殿,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始称中和殿。中和殿高27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平方米。黄琉璃瓦单檐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四脊顶端聚成尖状,上安铜胎鎏金球形的宝顶,建筑术语上叫四角攒尖式。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行礼,然后进太和殿举行仪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庙之前,也要先在这里审阅一下写有祭文的“祝版”;在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这里审视一下耕具。

 

保和殿也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谨身殿。明嘉靖年间,曾遭火灾,重修后改称为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为保和殿,其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以保持宇内的和谐,才能福寿安乐,天下太平。保和殿匾额“皇建有极”匾,为乾隆御笔。典出:箕子《洪范》“皇建其有极”。保和殿内悬挂对联:“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天心降鉴,惟万邦臣庶当思永保无疆”。保和殿顶为黄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屋顶,殿内沿袭宋、元“减柱造”法式,空间开阔,殿高29米,平面呈长方形,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屋顶正中有一条正脊,前后各有2条垂脊,在各条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条岔脊,连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条,建筑术语上叫歇山式。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

 

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称外朝三大殿,是皇帝举行盛典的地方,从位置上说居整个外宫建筑的中心,也是整个北京城的中心。为了突出这组宫殿的威严气势,建筑上采取了许多手法,其一便是院内不植树,从皇城正门天安门起,经端门、午门、太和门,这之间的一系列庭院内都无树木。当时人们去朝见天子,进入天安门,经过漫长御道,在层层起伏变化的建筑空间中行进,会感到一种无形的,不断增长的精神压力,最后进入太和门,看到宽阔的广场与高耸在三重台基上的巍峨大殿,这种精神压力达到顶点。宽阔的广场、蓝蓝的天空,把三大殿映衬得更加威严壮观。而这正是至高无上的天子对自己臣民所要求的。如果在这些庭院内都种上树,绿荫宜人,小鸟鸣叫,那将会破坏朝廷的威严氛围。 故宫三大殿上没有树木的第二个原因是中国古代皇帝在五行中属“土”,“木”克“土”,因此没有“木”。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的台基就是一个坐北朝南的“土”字。第三个原因是:谨防刺客进入,伤及皇上、大臣。保护皇上不受侵害。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