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5日,我站在紫禁城外朝的保和殿后门云台门前的高台上,向前远眺,展现在我面前的是紫禁城内廷建筑群的正门,即乾清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乾清门面阔5间,进深3间,高约16m,单檐歇山屋顶,座落在高1.5m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周围环以雕石栏杆。门前三出三阶,中为御路石,两侧列铜鎏金狮子一对。中开三门,门扉安设在后檐部位,门厅敞亮。两梢间为青砖槛墙,方格窗。檐下施单昂三踩斗栱,绘金龙和玺彩画。门两侧为八字形琉璃影壁,高8m,长9.7m,壁心及岔角以琉璃花装饰,花形自然逼真,色彩绚美艳丽,在阳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将乾清门映衬得华贵富丽。门内有高台甬路连接乾清宫月台。1644年满清占领北京后,清代第一帝顺治,便是在该门听政时发布大赦令的。
乾清门东为内左门及九卿值房,西边内右门及军机处,门前广场东西两端为景运门、隆宗门。乾清门后的区域是帝后寝宫以及嫔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区域,有内廷后三宫,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乾清门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为处理政务的场所,清代的“御门听政”、斋戒、请宝接宝等典礼仪式都在乾清门举行。门内有一道白石栏杆的高台通道,直达乾清宫。御门听政于常规日的辰时(早上7-9点)举行,届时午门击鼓,文武大臣列队从午门左右掖门进入,并按品级分列于太和门两侧。当皇帝御门升宝座之时,鸣响鞭,大臣们行一跪三叩后,九卿六部大臣户、礼、兵、工、吏各部轮流奏事(送奏折或口奏),然后由皇帝作出决策,御史纠举礼仪,鸣鞭,皇帝起驾回宫,百官退出。朝仪制度极严,众臣不得喧哗,耳语,吐痰等,否则将以失礼从严处理。清朝康熙帝时,在此听政最多,到咸丰以后就不在此听政了。
乾清门前有一对鎏金狮,又称鎏金铜狮,虽然这对鎏金铜狮身上没有制造年款,但从狮子的造型和装饰图案看,应该是清朝年间制作的。鎏金铜狮色泽金灿夺目,凸显出富贵华丽之态,狮子蹲坐在石刻须弥座上,似吼非吼,似笑非笑,造型既活泼,又不失庄严,在整个故宫铜狮、石狮中,其造型是比较独特的。故宫里的狮子都是威风凛凛的,个个竖着耳朵虎视前方。但唯独乾清门前面这两只鎏金狮子的耳朵是像哈巴狗一样耷拉着的。清朝皇家禁止臣子进入后宫,更严禁后宫干预朝政,严禁女人走到朝前去。这两座铜狮子的耳朵耷拉着,就是要警示后宫嫔妃和佳丽们,对于前朝的政事要少听、少议论,不该听的别瞎打听,不该管的别瞎问。由此看来,乾清门前的这对鎏金铜狮的造型,实际上是在暗示后宫中的生存之道。狮子不是中国所有的物种,据史书记载,狮子形象始于汉朝,是从西域传来的。从那时起狮子渐渐地成了看守门户的吉祥物,并和中国文化相融合。
乾清门作为内廷的大门,成为紫禁城外朝和内廷的分水岭,奏章的上传和下递、物品的呈送和交付,都在乾清门中转。在外朝保和殿与乾清门之间,有一条横街,可称为乾清门广场,在宫内被称为“天街”。紫禁城以这条横街为界,划分为外朝和内廷。内廷是皇帝及后妃宫眷居住区,称为“后宫”,也称“禁地”。在中国帝制时代,如不是三品以上文官、二品以上武官,不是皇帝身边的高级侍从、侍卫和宦官,也不是皇帝下旨临时召见的人,那么是不可能出现在这里的。乾清门横街对面,东西各建有与值庐相对的五间房舍,是宗室王公奏事待漏之所。五间房舍旁建有水井亭各一座。
我进入内廷亁清门后,看到的是一条宽敞高台的甬道,直通乾清宫,我想这条甬道曾经是明清的皇帝们留下脚印最多的地方。乾清宫是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皇帝把自己的居室定名为“乾清”,即是说在他的统治下,天下可得到清平和安宁,《道德经》曰:“天得一以清”。乾、坤代表着天地,《易经》曰:“乾,天也”,天地相交焉泰。“为紫微正中”,紫微是北诬北极星,在天的正中,极明亮,又有众星环绕。《晋书·天文志》曰:“紫微,大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乾清宫东西两侧的日精门和月华门代表着日、月,左右并列两个永巷,东西列六宫,共为十二宫,是后妃居住之地,它代表着十二个星辰,犹如众星拱卫着它。在封建社会中,把天看作是万物的主宰,皇帝则是“真龙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乾清宫的建染布局严格地按照君权神授的思想,突出了一个“天”字,并代表了天子的神圣和威严。
乾清宫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各二,日晷、嘉量各一,前设鎏金香炉4座,铜龟、铜鹤是古代吉祥图案中常用的动物纹饰,寓意万寿无疆。乾清宫前面的铜鹤与铜龟,分别铸在江山铜盘与海兽纹铜盘上的,闭口。铜鹤的尾巴短而秃。铜龟伸首向前,独角,卧姿,尾巴尖朝下。 铜鹤、铜龟体量较太和殿前小,头部较低。中国文化是讲究谐音、善用比喻和暗喻的文化。铜鹤、铜龟即是同贺、同归的谐音。其文化象征是: 新朝鼎立、乾坤大定、普天同贺、万民同归。其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龟与鹤都是长寿的象征。在这个意义上,又有龙龟、仙鹤之称,以及龟龄鹤寿、龟鹤延年之说。位于乾清宫露台上东西两侧的两组铜鹤、铜龟雕像,所象征的是江山万代千秋、社稷绵延久长,以及君主万寿无疆、皇族香火兴旺。而且,君主的万寿无疆、皇族的香火兴旺,都是以其江山社稷的存在与否为转移的。与之相应,铜鹤与铜龟都立于象征江山、社稷的江山铜盘之内,铜龟脚下的铜盘之内是浪花翻滚的水纹,水面之上是幼龟和鱼、蟹一同在水面戏水,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之象。
日晷是中国古代通过观察日影来确定时刻的计时器,是在一个石制的圆盘中心插上一根铁针,针与圆盘保持垂直的角度。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通过铁针的投影指向圆盘的某一刻度便可知。日晷要放在较高的地方,以利于接受太阳光照射。明代,日晷不是日常生活中定时刻的工具,已成为表征皇帝拥有授时之权的礼仪之物。紫禁城中太和殿、乾清宫等需要表示皇权威仪的宫殿前都有日晷。嘉量是中国古代官方颁布的标准量器,用铜铸成,有斛、斗、升、合、龠五种容量。因嘉量的体量不大,为陈设时与周围环境协调,故将嘉量置于石亭之中,石亭又放在一个汉白玉石须弥座上。汉白玉石须弥座的上部刻云纹,中部束腰处刻山石纹,下刻水纹,表征社稷。紫禁城中凡需要表示皇权威仪的宫殿前都陈设嘉量,表征皇帝拥有授量之权。
乾清宫前的丹墀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文石台,台上置社稷江山金殿。文石台下有台基,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556厘米,高30厘米。四周环绕白石栏杆,南面出一步台阶。白石栏杆的形式与乾清宫等处的石栏不同。其他柎仿须弥座中的下枭式样,并浅雕伏莲。栏板上的浅雕菱形与卷草图案,构图匀称,刀法纯熟,线条流畅。望柱头不刻云龙,云凤,而雕狮子。其神态生动:雄狮戏绣球;雌狮戏幼狮,幼狮或匍伏脚下,或搂抱肩头,极尽亲昵之态。十二根望柱头雕有狮子二十只之多。文石台分三层,由下到上,逐层收缩,层高也相应减低,外观形成阶状收势,给人以稳定之感。下层台的南面有大门,朱漆油筋饰,九路门钉。门内有石室,人可进入。石台通身雕刻海水、江牙的几何形图案,浅浮雕的海水,高浮雕的江牙,两种图案相间,高低起伏变化有致。石台每层的顶部都略向下凹,使得各层浮雕的画面彼此略有重叠。这细微的处理,把三层浮雕自然地衔接在一起。在每层的各个侧面,设有排水小孔,使下凹部分泄水畅通。其位置选择的十分巧妙,都在江牙的洞穴内,丝毫不露痕迹。
文石台由艾叶青石块砌筑而成,体积都很大,其中最大的一块长360厘米,高93厘米,厚47厘米,重量达4吨。道种大块料的砌筑,与其通身粗犷有力的雕刻风格一致,增添了石台外观的艺术感染力。台上置仿木构建筑铜质镀金社稷江山金殿。金殿平面亦呈正方形,深广各一间,每面安一槽四扇菱花槅扇门。槅扇裙板镂刻升龙,绦环板镂刻宝相花。额枋上浅刻双龙枋心旋子彩画。四个柱础上刻伏莲。金殿重檐,上层圆形攒尖,安宝顶。下层方形腰檐,四条戗脊上装小兽,后部与围脊相接。两层檐下都有斗拱。整座金殿造型庄严,做工精良。社稷江山金殿采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金殿与石台的风格不同,质地也相差很远,一个富贵高雅,一个朴实自然。同时,金殿的尺度极佳。文石台总高(连同石基)350厘米,其中第一层最高,达194厘米,容人进出;上两层则较矮,合在一起不过115厘米,恰好适于人们站在第一层台上,打开金殿槅扇置香火。“社稷”、“江山”都是国家的代称,而社稷江山金殿,则予国家以形象的表现。除了在紫禁城西侧设置社稷坛以外,还在皇帝的寝宫前设置社稷江山金殿,就是为显示皇帝的尊贵与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乾清宫的南庑房有一南书房,据载,年少的康熙皇帝就在这里去除了鳌拜。少年玄烨8岁就继承了皇位,年龄尚小,按清世祖顺治皇帝的遗命,由鳌拜等四大臣辅政。性格强悍的鳌拜逐渐取得了对朝政的控制地位。排除异己,操持朝政,即使到了玄烨该亲政的年龄后,他还是不肯交出实权。在朝堂之上,鳌拜常常顶撞玄烨,还当着少年皇帝的面呵斥大臣。少年康熙决意铲除鳌拜势力,但因其党羽已遍布朝廷,所以玄烨不露声色,暗中调度。一天,玄烨在南书房临时召见,鳌拜刚踏进殿门,看见玄烨坐在宝座上,就听到一声大喝:“鳌拜带刀行刺!”他还没来得及诧异、发怒,旁边一记重重的勾脚已使他不由自主地向前扑倒,立刻,十来个壮壮实实的少年侍卫死死地压在他身上,让他喘不过气来。他费劲地抬起脸,只看见少年康熙的皂靴已经稳稳地立在了他的眼前。
自故宫1420年建成以来,到1912年溥仪退位,在长达近500年的历史中没有发生皇帝被刺客暗杀之事,不过有个皇帝却差点被他的宫女们杀死,那个皇帝便是明朝的嘉靖皇帝。嘉靖在位时不理朝政,求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到处搜刮民财,以至于民怨四起,老百姓称他为“家净”皇帝,即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被皇帝搜瓜干净了。这个嘉靖皇帝,不但老百姓恨他,就连他的宫女们也恨他。因为嘉靖皇帝荒淫无道,宫女们经常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她们决定以死抗争。按当时的法律规定,犯杀君之罪要被凌迟处死。对这一切,宫女们当然知道,但与其被折磨不如举大义。于是一天晚上,她们趁皇帝熟睡之时,打算用绳子把皇帝勒死,可天不随人愿,宫女们在慌忙中把绳子打成了死结,没有成功。后来,宫女们被抓。皇帝经过太医急救,苏醒过来,但是被吓破了胆,他万万也没想到,那些看来对他百依百顺、文文弱弱的宫女们敢集体造反。嘉靖皇帝从此不敢再住乾清宫,搬到当时的西苑,即如今的中南海去居住,直到临死前一天才搬回。
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作为明代皇帝的寝宫,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由于宫殿高大,空间过敞,皇帝在此居住时曾分隔成数室。据记载,明代乾清宫有暖阁9间,后檐建仙楼,西暖阁有乾隆御书“温室”匾。分上下两层,共置床27张,后妃们得以进御。由于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寝之处很少有人知道,以防不测。皇帝虽然居住在迷楼式的宫殿内,且防范森严,但仍不能高枕无忧。据记载,嘉靖年间发生“壬寅宫变”后,世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宫居住。万历帝的郑贵妃为争皇太后闹出的“红丸案”、泰昌妃李选侍争做皇后而移居仁寿殿的“移宫案”,都发生在乾清宫。康熙六十一年,玄烨崩逝。按典制,梓宫奉安放乾清宫。雍正即位,本应居住乾清宫,但因乾清宫是“皇考六十余年所御”,雍正皇帝居此宫“心实不忍”,“意欲居于月华门外的养心殿”。养心殿在清康熙年间是宫廷作坊—造办处所在,雍正命重新修葺并移居养心殿。他在此“守孝二十七月,以尽朕心”。以后乾清宫便成为皇帝召见和选派官吏、批阅奏报,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属国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一些日常办事机构,包括皇子读书的上书房,也都迁入乾清宫周围的庑房,乾清宫的使用功能大大加强。
明万历朝,因立太子曾引起朝廷激烈的争论。万历帝长子朱常洛为太后宫女王氏所生,极受冷遇;而宠妃郑贵妃所生皇三子朱常洵为万历帝所钟爱,郑氏与万历帝“密誓”立常洵为太子。朝臣依据封建王朝太子立嫡,无嫡立长的法纲力争,但万历帝总以各种借口拖延,直至皇太后施加压力,始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册立朱常洛为皇太子,同时也封常洵为福王,藩国洛阳,这就是万历朝围绕确立太子争论了15年的“争国本”斗争。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至四十二年(1614年),又斗争了13年,直至福王离开北京赴洛阳就国才真正确立了朱常洛的太子地位。但宫闱的权力之争仍未停止。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宫外男子张差手持木棒闯入大内东华门,一直打到皇太子居住的慈庆宫,后被内监捕获。对张差梃击太子宫之事,朝内争论不一。支持郑贵妃倾向福王为太子的臣僚认为是张差疯癫所为;支持皇太子的大臣认为是陷害太子的阴谋。经刑部十三司会审,查明张差系京畿一带白莲教的一支红封教的成员,其首领为马三道、李守才,他们与郑贵妃宫内的太监庞保、刘成勾结,派张差打入宫内,梃击太子宫。此案的发生,震惊了宫内和朝野。联系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曾发生郑贵妃的内侍与奸人勾结诅咒皇太子的事件,梃击案牵连到郑贵妃在所难免。万历皇帝极力调解皇太子与郑贵妃的矛盾,一方面怒责郑贵妃,一方面迫使皇太子改变态度,由“张差所为,必有主使”改变为“此事只在张差身上结局足矣”。此外,万历皇帝又召见群臣,表示怀念皇太子的保护人皇太后,以示自己立太子的诚意。他明令除惩治张差等人外,“不许波及无辜人”,以解脱郑贵妃。此案结局,张差磔死,马三道、李守才发远方戍守,太监庞保、刘成在内廷击毙,梃击案掀起的轩然大波暂时平息。然而宫闱争斗并未真正结束,在泰昌、天启年间更为剧烈地展开,“红丸案”、“移宫案”接踵发生。梃击案与宫内权力之争是否有牵连,至今未有定论,成为明宫疑案之一。
泰昌帝朱常洛自幼不得其父喜爱,13岁才出阁读书,又长期辍读,经历坎坷。即位前的几十年中,他孤僻、压抑,遂沉湎酒色,恣情纵欲,这无疑影响到他的身体健康状况。朱常洛即位后,颇具心计的郑贵妃为保全自己,取悦新帝,从侍女中挑选了8名能弹会唱的美姬进献给泰昌帝。郑贵妃又竭力笼络泰昌帝的宠妃李选侍,二人谋合,欲以美人计为己请封皇太后和皇后之号。贪婪酒色的泰昌帝纳8姬后,本已虚弱的身体,不几日更是“圣容顿减”,“病体由是大剧”。此时,司礼监秉笔、掌管御药房的原郑贵妃宫中的内医崔文升入诊帝疾,他本应用培元固本之药,却反用去热通利之药,使泰昌帝腹泻不止,委顿不堪。崔文升的进药引起朝臣的惊诧。舆论认为崔文升进药是受郑贵妃指使,欲置皇上于死地。此后鸿胪寺丞李可灼又自称有仙丹妙药可治帝疾,对其药大臣们多不主张皇帝服用。泰昌帝惧怕死亡,决计服用。初服一丸,四肢和暖,思进饮食,再进一丸,于次日凌晨即亡。此药为红色,称“红丸”,以铅为主,以参茸为副,两丸服下,本已元气大伤的皇上元气提出,成为脱症。大臣们联想到梃击案以来的风波,不禁疑窦丛生,所谓“张差之棍不灵,则投以丽色之钊;崔文升之泄不逮,则促以李可灼之丸”,这一系列事件岂非正是有目的地陷害皇帝。继泰昌帝而后新登极的天启皇帝朱由校迫于舆论压力,罢免未力阻李可灼进药的内阁首辅方从哲,将崔文升发配南京,李可灼充军,此案草草收场。但泰昌帝之死究系何因,始终未解,“红丸案”成为明宫疑案之一。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至九月一日,万历、泰昌两帝相继而亡,新帝即位之事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天启皇帝朱由校由于其父泰昌帝朱常洛不得万历皇帝的宠爱,他自幼也备受冷落,直到万历帝临死前才留下遗嘱,册立其为皇太孙。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虽位尊于李选侍之上,但因李选侍受宠,她备受李选侍凌辱而致死,临终前遗言:“我与西李(即李选侍)有仇,负恨难伸”。而朱由校从小亦受李选侍的“侮慢凌虐”,终日涕泣,形成了惧怕李选侍的软弱性格。泰昌帝即位后,朱由校与李选侍一起迁住乾清宫。一月后,泰昌帝驾崩,李选侍控制了乾清宫,与太监李进忠(魏忠贤)密谋挟持朱由校,欲争当皇太后以把持朝政,此举引起朝臣的极力反对。泰昌帝驾崩当日,杨涟、刘一燝等朝臣即直奔乾清宫,要求哭临泰昌帝,请见皇长子朱由校,商谈即位之事,但受到李选侍的阻拦。在大臣们的力争下,李选侍方准朱由校与大臣们见面。杨涟、刘一燝等见到朱由校即叩首山呼万岁,并保护朱由校离开乾清宫,到文华殿接受群臣的礼拜,决定以本月六日举行登极大典。为了朱由校的安全,诸大臣暂将他安排在太子宫居住,由太监王安负责保护。李选侍挟持朱由校的目的落空,又提出凡大臣章奏,先交由她过目,然后再交朱由校,朝臣们强烈反对。朝臣们要求李选侍移出乾清宫,迁居哕鸾宫,遭李选侍拒绝。李选侍又要求先封自己为皇太后,然后令朱由校即位,亦遭大臣们的拒绝,矛盾日渐激化。朱由校御乾清宫登极大典日期迫近。至初五日,李选侍尚未有移宫之意,并传闻还要继续延期移出乾清宫。内阁诸大臣站在乾清宫门外,迫促李选侍移出。朱由校的东宫伴读太监王安在乾清宫内力驱,李选侍万般无奈,怀抱所生八公主,仓促离开乾清宫,移居仁寿宫内的哕鸾宫。九月六日,朱由校御奉天门,即皇帝位,改明年为天启元年。至此,李选侍争当皇太后、把持朝政的企图终成画饼。李选侍虽已“移宫”,但斗争并未结束。“移宫”数日,哕鸾宫失火,经奋力抢救,才将李选侍母女救出。反对移宫的官员散发谣言:选侍投缳,其女投井,并说“皇八妹入井谁怜,未亡人雉经莫诉”,指责朱由校违背孝悌之道。朱由校在杨涟等人的支持下批驳了这些谣传,指出“朕令停选侍封号,以慰圣母在天之灵。厚养选侍及皇八妹,以遵皇考之意。尔诸臣可以仰体朕心矣”。至此,“移宫”风波才算暂告结束。它与万历朝的梃击案、泰昌朝的红丸案一直是天启朝争论的问题,史称晚明三大疑案。
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 ,檐角置脊9个。檐下上层单翘双昂七踩斗栱,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饰金龙和玺彩画,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窗。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明间前檐减去金柱,梁架结构为减柱造形式,以扩大室内空间。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殿内立柱上有两副对联,一副是“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难”,来自《尚书》的仲虺之诰篇、皋陶谟篇、君牙篇和太甲下篇,意思是仪表堂正才能使万邦来朝,自己对他人要谨言慎行,统治方能长治久安;在天下大力地宣扬三纲五常,不要轻视子民所从事的事情,要真切地理解到其中的艰难。上联说的是外表上的正直,下联说的是思想上的方向,是康熙劝勉后代统治正廉的话。还有一副对联是乾隆的手书:“克宽克仁 皇建其有极,惟精惟一 道积于厥躬”,来自《尚书》的仲虺之诰篇、洪范篇、舜典和说命篇。意思是要对别人宽厚仁慈,广泛地建立起使国家中正的法则;要全心全意专注在治理国家上,道德品质的修养需要由他人和自身协力共同累积。这副对联先说对别人的治理,再说自己本身,这是乾隆劝勉后代要团结臣民进行统治的话。
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殿内铺墁金砖,磨砖对缝并涂以桐油,光润细腻,如墨玉一般。如今殿内的布置基本是按乾隆时期原状布置的。正间中央是一方形地平台,台上设有象征着皇权的金漆雕龙宝座和金漆雕龙屏风,宝座前设有甪端、仙鹤和香筒,地平台前有四个烧檀香用的铜胎掐丝珐琅香炉,并排放置于硬木几架上。东西架几案上陈放着天文仪器、彝器等物。地平台前后置有四个高大紫檀雕龙座镜,雕仁精细,构图生动,是光绪年间制作的。殿内还有放玉牒、实录的大龙柜。乾隆时期殿内珍藏有实录、玉牒、宝玺和石鼓等。乾清宫内,金扉雕刻的二龙戏珠;殿内外的沥粉贴金双龙彩画以及天花板上的蟠龙圆案,形象逼真。清朝从康熙朝开始,沿用中原历代王朝立嫡长子的做法确定皇位继承人。康熙十四年(1675年)下诏册立嫡子胤礽为皇太子。康熙帝多子,在位时间又长,过早地公开册立太子,造成了康熙帝和太子间、太子和诸皇子间一场场残酷而痛苦的矛盾和纷争。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第二次废皇太子后,康熙皇帝再没有公开建储,致使康熙死后雍正帝即位成为一大历史疑案。康熙诸子争夺皇位给予雍正皇帝深刻的教训。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皇帝废弃了公开建储制,宣布实行秘密建储。雍正帝在乾清宫西暖阁召见王公大臣,共议秘密建储制,诸王大臣均无异议。雍正帝遂将密封的写有继位人姓名的锦匣收藏于“正大光明”匾后。后来,雍正帝又另书密封一匣,随时带在自己的身边。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己丑,58岁的雍正皇帝驾崩,庄亲王允禄等人打开了雍正皇帝秘密建储的锦匣,上面赫赫写着由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继位,弘历成为清朝第一个以秘密建储制继位的皇帝,也就是乾隆皇帝。雍正密建皇储的用意有二:第一,预先指定继承人,保证了皇位继承的有序。第二,不明确公布皇位继承人,阻止了继承人形成权力集团。密建皇储制度,削弱了宗法制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法定支配作用,扩大了对皇帝候选人的选择范围。选立继位人之权全由皇帝一人掌握,选立继位人不以嫡、庶、长、幼为条件,而以是否具有统治才能为原则:这是对皇帝制度的重大改革。乾隆帝继位后,在对历朝历代的建储法详加比较剖析后,认定秘密建储最为美善,进一步将秘密建储确定为神圣不可更改的家法。乾隆以后,嘉庆、道光、咸丰三位皇帝,都是按秘密建储制继承皇位的。
清代,每年凡元旦、万寿节等节日,都要在乾清宫举行赐宴活动,唯有千叟宴规模最大,场面最盛。千叟宴是清朝宫廷的大宴之一。千叟宴创始于康熙皇帝,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农历三月,康熙皇帝玄烨60寿诞,他在畅春园举办了第一次千叟宴,宴请从天下来京师为自己祝寿的老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正月,康熙帝年届69岁,为了预庆自己70岁生日,他在乾清宫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当时12岁的弘历作为皇孙参加了这次宴会。千叟宴宏大的场面给幼小的弘历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继位后,效法其祖父,也举办了两次千叟宴,第一次是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 为了纪念继位50周年,75岁的弘历在乾清宫举办了第一次千叟宴。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弘历退位,作为太上皇,他在宁寿宫皇极殿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第二次的规模远大于第一次。凡是年龄在六十五岁以上的大臣、官吏、军士、民人、匠艺等,共有三千多人参加了乾隆皇帝举办的大宴会。席间,乾隆皇帝还召一品大臣和年龄九十岁以上的人到御座前,赐酒并赐予每人如意、寿杖、朝珠、绸锻等物,盛况非凡,礼节繁缛。 宴会上联句赋诗,共得诗数千首。这一次宴会成了历史上千叟宴的绝唱。
乾清宫的配殿,东侧是昭仁殿,西侧是弘德殿。这两座小殿被单独的围墙紧紧围着,殿顶略高于围墙,在南面的围墙上分别开设一道小门。乾清宫东西暖阁分别设有通向这两小殿的小门,皇帝去这两座小殿不必走出乾清宫,因皇帝有时也在这两小殿寝宿,所以昭仁殿和弘德殿也是皇帝的寝宫,视为东西暖阁的延伸部分。乾清宫东庑为硬山黄琉璃瓦屋顶,设有外廊,俗称东庑廊房。东庑廊房中部有一个小型殿宇,端凝殿,取端冕凝旒之义。端凝殿这座小殿,建筑上没有与它所在的东庑廊房分割开,虽然取了殿的名称,但外形上不具备殿的形式。端凝殿用于贮冕弁,清代皇帝御用的冠、袍、朝珠、带、履都在这里存放。清逊帝溥仪居住紫禁城时,将自己剪下的发辫存放在这里。端凝殿北侧三楹房屋是“御茶房”,是专供皇帝用茶的地方。端凝殿以南的三楹房屋,是清廷存放自鸣钟的地方,这就是紫禁城的“自鸣钟处”。“自鸣钟处”南侧,便是“日精门”,这是后宫中区通往东区的较大的门。日精门南侧是清廷“御药房”,隶属内务府。 东庑最南端的一间房,供奉圣先孔子和历代先贤、先儒神位,这里叫“祀孔处”。
乾清宫西庑与东庑对称布置,硬山黄琉璃瓦屋顶,设有外廊,俗称西庑廊房。乾清宫西庑廊房中部与东庑廊房端凝殿对称,也有小型殿宇,懋勤殿,取懋学勤政之义。懋勤殿这座小殿,建筑上也没有与它所在的西庑廊房分割开,虽然取了殿的名称,但外形上不具备殿的形式。懋勤殿是皇帝文翰活动场所。康熙、雍正年间,皇帝亲自评阅殿试前十名的考卷就在此殿。懋勤殿还是清帝每年勾决秋审死刑人犯的地方,这叫做“懋勤殿勾到”。清康熙即位的初年,常在懋勤殿这里读书,康熙帝十五岁那年,就是在这里,智擒了不驯的权臣鳌拜。懋勤殿之南的三楹房屋,名为“批本处”,是清代政务文书运行的一个中转机构。批本处也称批本房,每三年一次的武进士殿试后,皇帝常在这里评阅其文字卷,并结合武试成绩决定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