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北京最受欢迎3大胡同,人气不输长城故宫,是感受文化精髓好去处。

北京最受欢迎3大胡同,人气不输长城故宫,是感受文化精髓好去处。

来北京旅行,除了去长城、故宫等标志性景点,最具有老北京风情的胡同不可不去。汪曾祺曾经说过:“北京像一块大豆腐,四面方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北京这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胡同绝对是这灿烂文明的见证者之一。

但遗憾的是,曾经有人列出过这样的数据,有一段时间内,北京的胡同正以每年50条的速度在消失,截止到目前,只剩下不到千条,而保存完整格局和风貌的仅剩400余条。有的胡同变成了大街,有的胡同推倒后盖了高楼,还有的胡同改朝换代后已难以辨认原来的名字......所以想要逛胡同的话,还是趁早吧。

今天就带大家到3个北京最有特色的胡同去逛一逛,游走在其中你会发现,除了京味和厚重的历史底蕴,还有油盐酱醋茶等老北京人最真实生活。

史家胡同:最有文化的胡同

“一条胡同,半个中国。”在北京众多胡同中,史家胡同最常被提及,这也是最常用来形容它的一句话。这条胡同有700米的长度和700年的光阴,无数名人雅士和高官名流在此居住过,诸如凌叔华、傅作义、徐向前等。至今还保存了近百座老四合院。

从地铁5号线灯市口站出来向北,马路对面就是史家胡同。从胡同西口进入,绿树浓荫下写着“史家小学”四个大字,原址在清朝时为政府选拔赴美留学生的考场,竺可桢、胡适等人都是从这里中榜后才有机会走出国门。现在可以在小学门口拍拍照,特殊的经历让这所学校成为了那个年代的符号。

顺着胡同往里走,依次路过曾是李莲英外宅的好园、乔冠华夫妇住过的院落、傅作义居所等。其中有两处尤为特别,一处是史家胡同56号院,被人们称为“另一个人艺”。北平解放后,当时的华北文工团进驻这里,后来改为中国人民艺术剧院。著名的《雷雨》、《茶馆》等艺术作品都在这里诞生。

另一处是史家胡同24号院,在民国时期曾是闻名京城的“小姐书房”,主人为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凌叔华,常常有文人墨客在这里聚会。后来这里变成了史家博物馆,门口悬挂着舒乙题写的馆名。馆内展出的多是五六十年代胡同里居民家的老物件,还有上百大院的微缩复原,看着这些旧物好似回到了过去。

东交民巷:最长的胡同

比起史家胡同的原汁原味,东交民巷更具异国风情,因为这条胡同曾是北京著名的使馆区,拥有各国风情的特色建筑,而且这些建筑还是北京仅存的二十世纪初西洋风格建筑群。由于东交民巷本不是什么知名景点,永远不用担心游人如织,徒步或者骑上一辆单车在胡同穿行,都是感受它的最佳方式。

路线可以从崇文门内大街开始,朝天安门广场东路迈进。首先看到的同仁医院为早年北京传教士所建,往前再走几分钟,医院门口有一座不起眼的二层小楼,原为阿宝照相馆所在地,精美的石刻雕花,依然展散发着当年神韵。

也许说到这个照相馆的名字,你会有些迷惑,但提到它洗出来的最有名的照片,会恍然大悟,就是美国记者斯诺拍摄的“毛主席在陕北”这张照片。因为这张照片广为传颂,斯诺成了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接着往前走,会遇到日本正金银行旧址和圣米厄尔教堂,这两处都是拍复古照片的好去处。日本正金银行是胡同里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红色墙体、精致花纹是一大特色;圣米厄尔教堂是北京最小且最后一座天主教堂,哥特风格及大天使米迦罗格外引人注目。不时还能遇到在教堂外围拍婚纱照的游人。

其实除了异国风情的建筑,还间或分布着不少传统美食店。东交民巷走到东口向南一拐,就到了北京老牌面包坊三宝乐,是北京“开放式自选面包”鼻祖;离圣米厄尔教堂很近的奥华餐厅,是老北京人都知道的一家经营天津菜的馆子,开业已有20多年了;还有位于台基厂大街的苏州老字号松鹤楼,同样进入北京几十年了,据说当年开业时非常热闹,来客都要点一道松鼠鳜鱼尝尝。

国子监 唯一的牌楼街

准确来说,国子监其实是一条位于胡同里的“大街”,距离雍和宫不远,连接着方家胡同与国子监、太庙等历史文化遗产,是北京市唯一一条牌楼街。漫步在国子监街,既能感受到老城的古朴肃穆,也能体会胡同的宁静烟火气。正如乾隆所言“京师为首善之区,而国子监为首善之地”。

国子监街道上一共分布着四座彩绘牌楼,东西街口、国子监附近各有一座,分别题有“成贤街”、“国子监街”字样。从离雍和宫最近的街口进入就能看到其中一座,红黄绿三色的琉璃牌坊非常巍峨。

继续往里走百余米,国子监与太庙会出现在眼前。这两座建筑实为一体,东为太庙,西为国子监,体现出古代“左庙右学”的规制。第二处琉璃牌坊位于国子监二门,不同于其他三处,它是北京唯一专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三门四柱七座,做工相当精美,具有典型的皇家贵族特征。

国子监内皇帝讲学的大殿、中国科举制度展等都值得好好观摩一下。中国科举制度发源于汉朝,在历史长河里实行了1300多年,周围的日本、朝鲜半岛等都有受其影响,如今保存着康有为殿试卷等珍贵文物。而太庙则是元明清三代皇帝祭祀孔子的地方,院内石碑众多,古树参天。

关于国子监的种植的果树,还流传有一个说法。在周时代的太学旁,有一大片槐树林,当时士人和太学生每逢初一、十五就会在树林里各自拿出家乡的特产和书籍,互通有无。这种文人交易的景象被称为“槐市”。所以后来历代国子监内外都广植槐树。也因为树木繁茂,春夏秋冬无论哪个季节来此,都能看到不同的盛景。

而在主街道两侧分布的小胡同里,亦能寻得不少人间烟火气。逛完太庙和国子监后,沿着这里散步,绝对是妙事一桩。有外表看起来陈旧、内里别有洞天的老书店,有卖各种老北京兔爷的摆件店,还有喝茶歇脚的茶坊。深入其中,总能找到不少乐子。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