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北京故宫博物院游记(之五)。

北京故宫博物院游记(之五)。

2009年4月5日,交泰殿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明清宫殿建筑,属于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交泰”殿名取自《易经泰卦》卦象下乾上坤之象,含“天地交合、阴阳协和、康泰美满”之意。《易经泰卦彖传》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命名“交泰”兼有吉祥之义。在唐朝兴庆宫便曾有交泰殿。《唐会要·卷三十》记载:“天宝十载四月二十一日。兴庆宫造交泰殿成。”交泰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明史·舆服志》记载:“十八年建北京,凡宫殿门阙悉如南京,壮丽过之,乾清宫是曰正寝,后为交泰殿,又后曰坤宁宫。”嘉靖以前曰“中圆殿”,为仿南京“省躬殿”的设置,省躬殿是建文年间始造,为协调乾坤卦象避免否卦产生而建造,作为退朝燕息之殿,初时与华盖殿同为方檐圆顶建筑。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交泰殿。

 

交泰殿虽然是后三宫之一,但是不能像乾清宫、坤宁宫那样用“宫”,而只能用“殿”。这是因为只有是皇帝、后妃以及太子居住、生活的地方才能用“宫”,而交泰殿的主要作用是册封皇后、为皇后举行诞辰典礼、皇后接受后宫妃嫔朝拜、皇后在春分前一天验看采桑工具等,所以不能叫“宫”。交泰殿平面为方形,面阔、进深各3间,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鎏金宝顶,小于中和殿。殿内顶部为盘龙衔珠藻井,地面铺墁金砖。单檐四角攒尖顶,铜镀金宝顶,黄琉璃瓦,双昂五踩斗栱,梁枋饰龙凤和玺彩画。四面明间开门,三交六椀菱花,龙凤裙板隔扇门各4扇,南面次间为槛窗,其余三面次间均为墙。

 

交泰殿中明间设宝座,宝座上方高悬康熙帝御笔“无为”匾,意思是希望后代能够以德制国,施以仁政,以图国家长治久安。“无为”匾上右侧有“圣祖御书”四个字,左侧有落款,写着“乾隆六十二年丁巳御笔恭摹”, 意思是说,这是乾隆皇帝在乾隆六十二年模仿他爷爷康熙皇帝的笔迹写的。乾隆皇帝在乾隆六十年就宣布“退休”,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所以,乾隆的年号也应该只用到乾隆六十年,第二年就应该是嘉庆元年了。但这里出现“乾隆六十二年”的原因是乾隆皇帝对国家大事一直放心不下,虽然“退休”了,但还是在掌管各种大小事务。所以,虽然老百姓已经开始用起了嘉庆的年号,以为嘉庆当起了皇帝,但宫里还是得继续用乾隆皇帝的年号。宝座后有4扇屏风,上有乾隆御笔《交泰殿铭》。屏风两侧的朱红立柱上有两副对联,其一:“恒久咸和,迓天休而滋至。关雎麟趾,主王化之始基。”其二:“宝瑟和瑶琴,百子池边春满。金柯连玉叶,万年枝上云多。”

 

交泰殿内东次间设铜壶滴漏,这件铜壶滴漏从制成之日一直被使用到公元1900年前后,历时将近700年,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最完整的铜壶滴漏。铜壶滴漏也可称为漏壶,是中国古代的计时器。早在三千年前,中国人就发明了用水滴漏的计时方法。陈列在交泰殿的铜壶滴漏,是由广州人冼运行、杜子盛等铸造于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整件滴漏由五个大大的铜壶组装在一起,人们往最上面的壶里倒水,水一滴一滴地流到最下面,最下面的那个壶里有一个抱着箭的小铜人坐在一只船上。随着水的增加,船里的小铜人也慢慢上浮,而他怀里的箭上就刻着时间的标记。这样,人们就可以读取时间了。靠着人工注水、水自然滴落的方式来计时,还是没有那么准确。

 

明代的时候,一个叫利玛窦的意大利人来到中国,带来了会自动打点报时的钟,也就是大自鸣钟。本来,利玛窦和他的朋友们是打算来中国传播天主教的,大自鸣钟只是他们顺便带过来送给皇帝的礼物。但没想到的是,皇帝却对他带来的钟更感兴趣。也正是因为他,钟表才在中国流行起来。交泰殿内陈列的大自鸣钟,是嘉庆三年(1798年)由清宫造办处制造的。其外壳是仿中国式楼阁型的木柜,通高五米八零,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座钟,共分上中下三层。钟楼背面有一小阶梯,登上阶梯,可以给自鸣钟上弦。自鸣钟走动后,可按时自动打点报刻。如今,这座自鸣钟已经历过二百个年头,却仍能正常准确地走动,打点报刻时,声音清脆洪亮。由此可见它的制造工艺非常精良。铜壶滴漏和大自鸣钟,在交泰殿里一左一右,像一对小伙伴守卫在宝座两边,向人们显示皇家的气派和威严。

 

交泰殿还有一样东西,与25方皇帝玉玺同等重要。那就是顺治皇帝立下的“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顺治皇帝不到6岁就当了皇帝,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朝政大事都由摄政王多尔衮掌握。顺治皇帝本人形如傀儡,很是不爽。到了1650年,由于多尔衮去世,13岁的顺治皇帝才得以亲政。可是,元老勋臣们仍然干预他的发号施令和婚姻大事。1653年,16岁的顺治皇帝突然下了一道诏书,对明朝以来就非常跋扈的太监进行打击。在诏书中,顺治皇帝指出太监干政的危害性:“朕稽考官制。唐虞夏商,未用寺人。自周以来,始具其职。所司者不过阍闼洒扫使令之役,未尝干豫外事。秦汉以后,诸君不能防患,乃委以事权,加之爵禄,典兵干政,流祸无穷,岂其君尽暗哉?”顺治皇帝继而规定,太监的级别最高不得超过四品。同时立下6条禁令:“凡系内员非奉差遣,不许擅出皇城。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不许招引外人。不许交结外官。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结。不许假弟侄等人名色,置买田屋,因而把持官府,扰害人民。”如果太监胆敢违背这一禁令,将人头掉地:“如有内外交结者,同官觉举,院部察奏,科道纠参。审实一并正法。”这道诏书下了后,顺治皇帝还觉得意犹未尽,让工部制作了一道“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立于交泰殿,规定“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这里的“内宫”,当然不仅仅指太监。后宫所有人,包括嫔妃,以及他们背后的势力,都在禁令约束的范围内。因此,铁牌立下后,朝廷里的元老勋臣、后宫嫔妃都收敛了许多。至于太监,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说错了什么话,做错了什么事,祸从天降。顺治皇帝这道铁牌影响最大的当然是太监。明朝时期,太监权力很大,足以与内阁分庭抗礼,有时候甚至威胁到皇权了。清朝时期,太监沦为杂役,成为皇宫中地位最低、身份最卑微的一群人。后来,安德海、李莲英等太监因为慈禧太后的宠幸,如日中天时,手里也并没有什么实权,远远不能与明朝时期的大太监汪直、刘瑾、魏忠贤等人相提并论。安德海还因为私自出宫,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擒拿斩首,毫无还手之力。

 

乾隆十三年(1748年),皇帝将代表皇权的二十五宝存放在交泰殿。这些玉玺由内阁掌握,由宫殿监的监正管理,用时须请示皇帝,经许可后方可使用。这25方皇帝玉玺,每一方有不同的用处。“皇帝之宝”用于登基传位、颁发诏书、录取进士、大赦天下等。“命德之宝”用于奖励军功,加官晋爵。“制诰之宝”用于敕封五品以上官员。敕命之宝用于敕封六品以下官员。“制驭六师之宝”用于调动军队等。宝玺置于宝盒内,上面覆盖着黄绫。现在,宝盒仍按原来的位置陈设在交泰殿。交泰殿内宝座前两侧分别排列着用来储放皇帝宝玺的宝盝。每年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会亲自来交泰殿拈香行礼。

 

在交泰殿的周围,砌着黄色和绿色的琉璃砖,仔细看,很多砖块上清清楚楚地印着“嘉庆三年官窑敬造”的字样。这一年,在宫里肯定是被叫做“乾隆六十三年”了。因此可以推断这些琉璃砖和“无为”匾的时间只差一年。原来,嘉庆二年时,交泰殿前面的乾清宫着了场大火,当时交泰殿也连带着被烧毁了。所以,乾隆皇帝才需要重新写一块牌匾挂上,琉璃砖、大自鸣钟,也都是第二年才重新做好的。仔细算算,火灾后的交泰殿,距离今天也已经有二百多年了。

 

坤宁宫是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交泰殿后面。坤宁宫宫名字出自《道德经》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在古代皇后的地位跟皇帝相对,是天下女性中最尊贵的,皇帝是天,皇后就是地,皇帝是乾,皇后是坤,皇后也是天下间之唯一,皇后的寝宫取自道德经中的,“地得一以宁”这一句,故名坤宁宫,同理“天得一以清”,皇帝寝宫名乾清宫。所以坤宁宫与乾清宫分别为皇后与皇帝的寝宫。清代历朝的皇后在元旦、冬至和她的生日(叫作千秋),率领贵妃等去朝见太后和皇帝礼毕在坤宁宫休息,再到交泰殿升座,受妃嫔们的朝贺。坤宁宫经常的用途是祭神。每日朝夕祭、春秋大祭、求福祭、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等,都在坤宁宫的明间举行。

 

坤宁宫坐北面南,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两次毁于火,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在明代,坤宁宫座北面南,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在明代是皇后的寝宫。原来是正面中间开门,有东西暖阁。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时,崇祯的皇后(周皇后)就是在坤宁宫自杀的。

 

清朝真正在坤宁宫里住过的皇后并不多,只有清朝初年几位皇后住在这里,即世祖废后、孝惠章皇后,康熙帝孝诚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其余皇后们大多在东西六宫有自己的住所,雍正皇帝的孝敬宪皇后生前住在钟粹宫、乾隆皇帝的孝贤纯皇后生前住在长春宫,继后乌拉那拉氏住在翊坤宫;嘉庆帝孝淑睿皇后生前住在毓庆宫和景仁宫,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住在承乾宫、景仁宫和储秀宫;道光帝孝慎成皇后住在储秀宫,孝全成皇后住在钟粹宫,咸丰帝孝贞显皇后、光绪帝孝定景皇后住在钟粹宫等等。雍正以后,皇帝移住养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坤宁宫,坤宁宫实际上已作为专供萨满教祭神的场所。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延烧此殿前檐,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

 

清朝皇室每年都要举行大大小小的祭祀,这也是皇帝皇后的重要职责之一。在这些祭祀中,有一些是要皇后进行的,而且地点就在坤宁宫中。满族是一个极其敬重神明的民族,因此祭祀、祭神对于满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另外,满族的居住设计有着不同于汉族的特色,根据满族传统风俗,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小,南炕为大。由于满族人以西为上,故西墙供神或祖宗牌位。西炕一般不住人,南北炕以南炕为大,长辈住南炕,晚辈住北炕。

 

清沿明制于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顺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沈阳清宁宫再次重修,除东西两头的两间通道外,改原明中间开门为东次间开门,原槅扇门改为双扇板门,其余各间的棂花槅扇窗均改为直棂吊搭式窗。室内东侧两间隔出为暖阁,作为居住的寝室,门的西侧四间设南、北、西三面炕,使此殿的内外装修都不同于其他宫殿,作为祭神的场所。与门相对后檐设锅灶,作杀牲煮肉之用。由于是皇家所用,灶间设棂花扇门,浑金毗卢罩,装饰考究华丽。坤宁宫改建后,其地位并未改变。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动。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亲自祭神,所祭的神像包括释迦牟尼、关云长、蒙古神等画像15—16个。每逢大的庆典和元旦,皇后还要在这里举行庆贺礼。

 

自此以后,坤宁宫就成了专门的祭祀场所,也是一个十分神圣的地方。当然,它还有另外一个功用,就是皇帝大婚的新房。坤宁宫的东端二间是皇帝大婚时的洞房。房内墙壁饰以红漆,顶棚高悬双喜宫灯。洞房有东西二门,西门里和东门外的木影壁内外,都饰以金漆双喜大字,有出门见喜之意。洞房西北角设龙凤喜床,床铺前挂的帐子和床铺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织绣,上面各绣神态各异的一百个玩童,称作“百子帐”和“百子被”,五彩缤纷,鲜艳夺目。清朝皇帝大婚时要在这里住两天,之后再另住其他宫殿。当然,如果皇帝在即位之前就已经结婚的话,就不能享受这种待遇了。所以清代只有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个皇帝用过这个洞房。康熙四年(1665年)玄烨大婚时,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宁宫行合卺礼。皇帝大婚极为豪华,挥霍十分惊人。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皇帝载淳大婚,共耗费白银一千一百万两;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皇帝载湉大婚,在国家极为贫困的条件下,仍然耗费白银五百五十万两。如今洞房内的装修和陈设,是光绪皇帝大婚时布置的原状。

 

萨满教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流传于中国东北到西北边疆地区操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蒙古语族、突厥语族的许多民族中,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和达斡尔族、青海土族到20世纪50年代初尚保存该教的信仰。对这些民族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习俗等各个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因为通古斯语称巫师为萨满,故得此称谓。萨满曾被认为有控制天气、祷告、预言、解梦、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狱的能力。萨满教是分布于北亚一类巫觋宗教,包括满族萨满教、蒙古族萨满教、青海土族萨满教、中亚萨满教、西伯利亚萨满教。萨满曾被认为有控制天气、预言、解梦、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狱的能力。萨满教并非指某种特定的宗教或信仰,而是凡具萨满经验和萨满行为的通称。萨满教传统始于史前时代并且遍布世界。最崇拜萨满教的地方是伏尔加河流域、芬兰人种居住的地区、东西伯利亚与西西伯利亚。满洲人的祖先女真人,也曾信奉萨满教,直到公元11世纪。

 

萨满一词源自西伯利亚满洲通古斯族语,指从事萨满技术的萨满师,称知者,意谓萨满教是一种获得知识的方式。萨满教是一种现象的通称,没有教条或是特定的信仰体系,不同传统的萨满教有不同的实行方式与特征,一般对萨满教的定义也是来自其经验与技术。萨满教不是关乎信仰,而是关乎经验。萨满教的理论根基是万物有灵论,在我国北方古代各民族中间的影响根深蒂固,日本的神道教也是萨满教的变体,与北美爱斯基摩、印第安人和澳大利亚土著人的原始宗教关系密切。萨满教建立在认为可见的世界充满影响生物体生活的不可见的力量或者灵魂的前提上。他们认为世界上各种物类都有灵魂,自然界的变化给人们带来的祸福,都是各种精灵、鬼魂和神灵意志的表现。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