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在北京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大 ?
关裕年
(一)
如果说北京,人们一定会想到故宫,这是为什么呢?要知道,在北京早就存在的时候,故宫还没有呢!
北京的历史
北京城,辽代时为辽南京,后来又作为金元明清四代的都城,其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被称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
由此看出,建于明朝期间的故宫,在清朝皇帝延续使用了后,到现在无非就是几百年的历史,可是故宫对北京的现在影响确实持之以恒的,是史无前例的。
一般来说,皇宫仅仅是皇权富贵的象征,不是城市的代名词,可是北京的故宫确实改变了我们的认知,因为,北京的故宫修在城市的中轴线上,可是这条中轴线确实改变北京形象的重要建筑。
(二)
目前北京正在就中轴线申遗,这一切都要说明北京的皇宫对北京的影响有多么的深。
北京中轴线是指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北京的城市规划具有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特点,很多建筑都建筑在对称轴上,称为中轴线。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
那么北京的中轴线上有些什么呢?
北京中轴线申遗文物工程包含故宫、天坛、永定门一线的古建筑群有望以“轴线”的形式整体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市文物局同日启动了中轴线文物保护工程,先期将对大高玄殿、北海万佛楼和阐福寺等一批重要文物建筑进行修缮。
北京中轴线南起外城永定门,经内城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穿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越过万岁山、万春亭,寿皇殿、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
(三)
由于北京的发展,中轴线在向北延伸,中轴线在过了四环路后就到了鸟巢和水立方,还有奥林匹克中心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总之北京的中轴线已经变成了北京的代名词。
所以说,北京的故宫已经与北京这座城市的全部是分也分不开了。
作为故宫,如果你想游览故宫的全部有没有可能,坦率的说,那是不可能的,除了故宫的有关专业人员,即使是故宫的工作人员,想将故宫看遍,那只能是种幻想。
记得上个世纪去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出差,游览冬宫,也就是所谓的“阿尔米达是”,陪同我们的俄罗斯朋友对我说,这里的文物存量极大,怎么形容呢,你即使把这里的文物每一个看一眼,一分钟,一辈子恐怕是看不完的。
就是,一个人的一生最多活100岁,就是36500天,就是5200万分钟,确实大小不同的文物以及其它可看的东西,是一生看不完的,同样北京的故宫有999间房子,存了那么多的文物,有谁有可能全部看完呢?实在是抱歉,那是不可能的!
(四)
有一次,一些外宾来到北京,国家领导人问他们,对北京哪里印象最深,这些客人异口同声不加思索的就说出是故宫。
故宫,以最神秘,最宏伟,最养眼,最难以忘记的形象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故宫-中国、白金汉宫-英国、克里姆林宫-俄罗斯、凡尔赛宫-法国。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藏品1862690件。
(五)
故宫的游览路线
故宫中路
午门—东西朝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东西庑—昭仁殿—交泰殿—坤宁宫—东板房御花园—钦安殿—神武门
东六宫
斋公—景仁宫—承乾宫—永和宫—景阳宫—太和门—铜狮—嘉量亭—御书房—钟粹宫
外东路
文华殿—傅心殿—奉先殿—箭亭—九龙璧—皇极门—皇极殿—东西庑—宁寿宫—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倦勤斋—乾隆花园—珍妃井
西六宫
储秀宫—丽景轩—重华宫—建福宫—抚辰殿—咸福宫—长春宫—体元殿—太极殿—翊坤宫—体和殿—永寿宫—养心殿
外西路
慈宁宫—慈宁花园—寿康宫
(六)午门
始建于明代,俗称五凤楼。楼上置有钟鼓楼,皇帝祭祀各坛与庙宇时均出午门。去天坛,地坛时出门鸣钟,去太庙时,出门鸣鼓。清代每当用兵德胜后,照例在午门举行“献俘”礼。
午门是北京故宫紫禁城的正门,平面呈“凹”字形,其形制与南京故宫午门一致,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通高37.95米,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
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
(七)太和殿
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清代顺治二年(1645年)重建,是皇帝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例如皇帝继位,庆祝元旦寿辰和派将出征,考试进士(读书人最高级别的考试)等,都在此举行。现在是我国目前存在的最大的宫殿建筑。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中国现存规格最高的宫殿,被称为“东方三大殿”之首。这也是紫禁城的重心所在,用来举行各种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皇帝大婚、册立皇后等。
殿内装饰十分豪华,金砖铺地,摆放着金漆云龙纹宝座,镶嵌了成千上万条金龙纹,精美异常。殿前还设有日晷、铜龟、铜鹤等,并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八)东西朝房
午门内东西朝房,在过去是外朝机关用房,有稽查上谕事件处。起居住宿,内阁诰勅房,繙(fan)书房等机关。
朝房是中国古代大型建筑中,御路左右两侧东西相向的房子,像故宫中午门广场两旁的房子就是朝房。
(九)中和殿
始建于明代,清顺治二年(1645年)重建,每当皇帝到太和殿举行大典时,先在此休息。每年去天坛或者地坛祭祀时,前一天来此看祭文。
中和殿,是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属于明清传统宫殿建筑。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是皇帝去太和殿参加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地方。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览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
中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华盖殿”。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现天花内构件上仍遗留有明代“中极殿”墨迹。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
(十)保和殿
建于明代,全部木结构以及內檐彩画,大体是明代万历年代时建极殿的原物,未经改造。清代每年正月十五以及十二月三十日在此盛宴蒙古王公,雍正王朝后在此殿考进士。
保和殿(the Hall of Preserving Harmony),是明清传统宫殿建筑,属于北京故宫中的一座殿宇式建筑。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几经焚毁、重建。现如今主体梁架仍为明朝时期的建筑。
明初名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保和殿。“保和” 出自《易经》,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得专一、保持宇宙间万物和谐之意。
(十一)乾清门
始建于明代,清顺治十二年(1655)重建,清代皇帝有时在此举行听证仪式,先在太和门,后来改在太和门,后来改在这里。仪式是日门中设宝座,各部院衙依次奏事,叫做“衙门听证”,门外左面九厢房,是服务皇室内大臣的办事处,右面是军机处,是掌理全国政务的办事处。
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乾清门后的区域是帝后寝宫以及嫔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区域,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正门,在清代是皇帝“御门听政”的地方。
乾清门面阔5间,进深3间,高约16m,单檐歇山屋顶,坐落在高1.5m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周围环以雕石栏杆。门前三出三阶,中为御路石,两侧列铜鎏金狮子一对,中开三门,门扉安设在后檐部位,门厅敞亮。两梢间为青砖槛墙,方格窗。檐下施单昂三踩斗栱,绘金龙和玺彩画。门两侧为八字形琉璃影壁,高8m,长9.7m,壁心及岔角以琉璃花装饰,花形自然逼真,色彩绚美艳丽,在阳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将乾清门映衬得华贵富丽。门内有高台甬路连接乾清宫月台。
乾清门东为内左门及九卿值房,西边内右门及军机处。门前广场东西两端为景运门、隆宗门。乾清门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重要通道。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一日,请权贵祗候乾清门,出声无律,公(袁可立)引咫尺之义折之。”在清代又兼为处理政务的场所,清代的“御门听政”、斋戒、请宝接宝等典礼仪式都在乾清门举行。
(十二)昭仁殿
是乾清宫的东暖殿,清代乾隆九年(公元1744)将宫中所藏宋,元,明,清刻本书籍,按经史子集分类,收藏在此殿中,并题“天禄琳琅”编类,悬挂殿内,作为内庭善本图书室。
乾隆九年(1744年),皇帝下诏从宫中各处藏书中选出善本呈览,列架于昭仁殿内收藏,并御笔书“天禄琳琅”匾挂于殿内。乾隆四十年(1775年),又命大臣重新整理,剔除赝刻,编成《天禄琳琅书目前编》十卷,记载了每一部藏书的刊印年代及流传、收藏、鉴别等情况。当时昭仁殿共有宋、金、元、明版藏书429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皇帝认为南宋岳珂所校刻的《易》、《书》、《诗》、《礼记》、《春秋》五经十分重要,命诸臣在昭仁殿后室特辟一小室,赐名“五经萃室”,御题匾额,悬于室内,并设围屏,上刻“五经萃室记”,旁有联曰:“有秋历览登三辅,旰食惟期协九经”。后嘉庆皇帝亦常临室阅览,并作有《五经萃室观书诗》。
(十三)交泰殿
交泰殿,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明清宫殿建筑,属于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
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交泰殿重建。
凡遇元旦,千秋(皇后生日)等重大节日,皇后在这里接受朝贺。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把象征皇权的二十五玺收存于此,遂为储印场所。现殿内宝座前两侧分别排列着用来储放皇帝宝玺的宝盝。宝座上方高悬康熙帝御笔“无为”匾,宝座后板屏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殿内东次间设铜壶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西次间设大自鸣钟,宫内时间以此为准。
始建于明代,清嘉庆二年(1797)重建。皇后的生日在此庆祝。殿内储存重要印玺二十五个,东侧置中国古代传统的计时器“水漏壶”,西侧置西洋式有摆的钟表。
(十四)乾清宫
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北京市故宫内廷中路。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建筑占地面积约1400㎡。
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前檐设仙楼。
殿前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作为明代14位皇帝的寝宫。明代乾清宫也曾作为皇帝守丧之处。清代康熙以前沿袭明制,自雍正皇帝移住养心殿以后,这里即作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属国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一些日常办事机构,包括皇子读书的上书房,也都迁入乾清宫周围的庑房,乾清宫的使用功能大大增强。
始建于明代,清嘉庆二年(1797)重建,此宫在明代为皇帝居住所,清代改为办理政务的处所。清朝末年(1902—1907),在此接见外国使臣。东庑殿为端凝殿是收藏皇帝官袍带履的地方。西庑为懋勤殿是日常处理政务和读书的地方。南书房是翰林,学士等承职的地方。
(十五)坤宁宫
始建于明代,清顺治十二年(1655)重建。是明代皇后居住的宫殿,清代皇帝在此结婚,婚后皇后在此居住三日,东暖阁即结婚的“洞房”。平常的时候,按照满族习俗及宗教信仰,每日在此宫祭神,并有巫婆(萨满太太)跳唱祝词祈福。
坤宁宫位于北京紫禁城交泰殿北,属于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交泰殿后面。坤宁宫宫名字出自《道德经》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
在古代皇后的地位跟皇帝相对,是天下女性中最尊贵的,皇帝是天,皇后就是地,皇帝是乾,皇后是坤,皇后也是天下间之唯一,皇后的寝宫取自道德经中的,“地得一以宁”这一句,故名坤宁宫,同理“天得一以清”,皇帝寝宫名乾清宫。所以坤宁宫与乾清宫分别为皇后与皇帝的寝宫。
坤宁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两次毁于火,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
清沿明制于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顺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沈阳清宁宫再次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延烧此殿前檐,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乾清宫代表阳性,坤宁宫代表阴性,以表示阴阳结合,天地合璧之意。
(十六)御花园
建于明代,园中有山石树木,皆为明清时代旧物,园北有堆秀山,上建御清亭,每年农历九月九重阳节,帝后在此登高望远。
御花园位于北京紫禁城中轴线上大内最北部,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全园南北纵80m,东西宽140m,占地面积12000㎡。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
(十七)钦安殿
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建,未经改造,构造特殊,不同于其它宫殿,屋顶是平的,周围四脊环绕,白石雕栏,古雅富丽,内供镇火的道家玄武神。
钦安殿是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宫殿。位于御花园正中,南北中轴线上。嘉靖十四年(1535年)添建墙垣后自成格局。清乾隆年间曾经在前檐接盖抱。
殿为重檐盝顶,坐落在汉白玉石单层须弥座上,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顶。殿前出月台,四周围以穿花龙纹汉白玉石栏杆,龙凤望柱头,惟殿后正中一块栏板为双龙戏水纹。
钦安殿的雕石是紫禁城建筑雕刻艺术中的精品。月台前出丹陛,东西两侧各出台阶。院内东南设焚帛炉,西南置夹杆石,以北各有香亭一座。殿前院墙正中辟门,曰“天一门”,东西墙有随墙小门,连通花园。钦安殿前须弥座下左右各植有一棵白皮松,斑斓的树干,浓绿的针叶与洁白的石栏形成鲜明的对照。尤其西边一棵白皮松根部外露,犹如一条卧龙,又像一位矍铄的老者卧看门里的连理柏,为这一带比较沉闷的环境平添无限情趣。殿前东、西各有一座方亭,平面方形四角攒尖琉璃瓦顶,为清乾隆时期所建,原名香亭。其构造有些别致,亭子前半间敞开,后半间四面安有隔扇门而成为小室,样的分隔和布局在我国古园中罕见。
殿顶平坦,周围四脊环绕。殿顶安放渗金宝瓶。殿中悬挂乾隆帝题写的\"统握元枢\"匾额。
(十八)神武门
原名玄武门,清朝康熙重建,始建于明代,康熙名玄烨,封建社会为了避免皇帝名忌讳,所以改为神武门。门楼上有钟鼓,每日黄昏鸣钟一百零八响,然后起更鸣钟,到天亮时再鸣钟一百零八。
神武门,是紫禁城北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玄武门,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表北方之意,后因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改名神武门。
神武门内设钟鼓,与钟鼓楼相应,用以起更报时。但皇帝居宫中时,神武门上的钟不鸣。城台开有三门,帝后走中间正门,嫔妃、官吏、侍卫、太监及工匠等均由两侧的门出入。清代选秀女,将嫔妃迎入宫中均走此门。1924年,逊帝溥仪被驱逐出宫即由此门离去。门外上方匾额“故宫博物院”为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于1971年题写。
(十九)斋宫
建于清代雍正九年(1731),嘉庆六年(1801)重建。每年祭祀天地,皇帝在此宫斋戒,是日不饮酒,不作乐。以示虔诚。
斋宫是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礼前的斋戒的处所,位于紫禁城东六宫之南,毓庆宫西。
明代和清前期,祭天祀地前的斋戒均在宫外进行。康熙后期,皇四子胤禛取得了皇位。胤禛即位后,宫廷内部斗争十分激烈,雍正帝为确保平安,于清雍正九年(1731)在紫禁城内兴建斋宫,将祭祀天地前的斋戒仪式改在宫中进行。
(二十)景仁宫
建于明代。清代顺治十二年(1655)重建。顺治后即住此宫,康熙是在此宫诞生,后来雍正后以及嘉庆后做皇太后的时候,均在这里居住。
景仁宫是明清宫殿建筑,属于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宫。清代沿用明朝旧称,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先后修缮。
(二十一)承乾宫
建于明代,为后妃居住的地方,清顺治十二年(1655)重修。历史上有名的顺治皇帝的董妃即住在此宫。
承乾宫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属于内廷东六宫之一,同样也是东六宫之首。初曰永宁宫,崇祯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为承乾宫。清沿明旧称。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
(二十二)景阳宫
建于明代,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重修,是储存图书的地方。
景阳宫是始建于明代的中国宫殿建筑。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为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紫禁城钟粹宫之东、永和宫之北,是东西六宫中最冷清的院落。
(二十三)永和宫
始建于明代,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重建。明代初名永安宫,后来改为永和宫。是东宫贵妃居住的地方,清代是后妃居住的地方。
永和宫是始建于明代的中国宫殿建筑,属于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承乾宫之东、景阳宫之南。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清沿明旧,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亦有修缮,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明代为妃嫔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后久居此宫,生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其后乾隆帝愉贵妃珂里叶特氏,又有道光帝静贵妃,咸丰帝的庄静皇贵妃、斑贵人、鑫常在等先后在此居住。光绪大婚后为瑾妃居所。
(二十四)御书房
景阳宫后殿是皇帝读书室,清代乾隆年间曾将宋高宗书写的诗经(诗经是周代诗选集)以及宋代马和之画的诗经图。因此,乾隆在室内有“学诗堂”匾。
历史上的御书房是皇帝读书藏书的地方。“御书房”三字取自乾隆八玺之“御书房鉴藏宝”玺篆体真迹。
“汇流澄鉴”四字匾额原为乾隆在四库全书存放地文渊阁的御笔亲书,意即汇集知识之源,洞悉古今之理。
(二十五)钟粹宫
建于明代,是皇太子住的地方。清代顺治十二年(1655)重修。咸丰幼年时候曾住此宫。
钟粹宫,北京故宫内廷东路建筑,东六宫之一;位于景阳宫之西,承乾宫之北。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咸阳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钟粹宫,隆庆五年(1571年)改钟粹宫前殿曰兴龙殿,后殿曰圣哲殿,为皇太子居处,后复称钟粹宫。
(二十六)文华殿、传心殿
文华殿是办理政务的地方,每年春秋两季还会同大学士翰林等在这里讲学。举行隆重的讲学仪式,叫做“经筵典礼”。清代末年皇帝在此接见外国使节。
文华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宫殿建筑。位于外朝午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文华殿明代是皇太子的观政之处,清代为举行经筵的地方。文华殿后面是主敬殿。
因文华殿位于紫禁城东部,并曾一度作为“太子视事之所”,“五行说”东方属木,色为绿,表示生长,故太子使用的宫殿屋顶覆绿色琉璃瓦。
传心殿里供奉伏羲、神农、轩辕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排位。每年举行经宴讲学典礼时,先要来此祭祀一下和。
传心殿是古代中国宫殿建筑。位于紫禁城东南隅的在文华殿东侧,是一组由长方形院落组成的祭祀性建筑。整个院落南北长100米,东西宽25米,占地2500平方米。院子前方无正门,而在东、西两墙的前半部各开一随墙式琉璃门,上覆黄色琉璃瓦。东墙较高,西墙与文华殿院墙相邻,墙体稍矮,故西门楼高于院墙,为整式琉璃门楼。
(二十七)奉先殿
供奉祖先神牌的地方,地点紧邻内庭宫殿。
奉先殿 位于紫禁城内廷东侧,景运门外北侧,是明清两朝皇室祭祀皇帝袓先的皇帝家庙。每年元旦(春节)、冬至、万寿(皇帝的生日)、册封及先帝、先后圣诞(生日)、忌辰(死日)、清明等,都在奉先殿祭祀列祖列宗。每月初一,皇帝要亲自向列祖列宗荐新(贡献时鲜食品)。皇帝木兰秋狝时亲射的鹿、獐等猎物,亦奉献于此。
奉先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重建,后历经多次修缮、改建,道光元年(1821年)增修龛座。 这是一座建立在白色须弥座上的建筑,四周缭以高垣。殿分前后,中以穿堂连接,俗称“工”字形殿。
(二十八)箭亭
是清代考试武进士的地方,
箭亭位于北京紫禁城东部景运门外、奉先殿南一片开阔的平地上,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初建,当时该殿名曰射殿。改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并改名为“箭亭”。
(二十九)九龙璧
锡庆门(锡庆门位于内廷外东路,是宁寿宫区西南隅的大门。
锡庆门外是一片开阔的空地,沿宫墙向北为俗称之「东筒子」路,南侧有外奏事房6间,西南、西北分别是箭亭和奉先殿,再向西则为景运门。锡庆门内为一东西窄长的小广场,东侧有敛禧门与之相对,北为宁寿宫之正门皇极门,南为九龙壁。由此可见,锡庆门乃联系宁寿宫与紫禁城各处的重要枢纽。)内有琉璃九龙璧,各个龙蜿蜒飞动,姿态各异。颜色有黄,蓝,白,紫等色,琉璃釉色彩鲜潤。于清代乾隆三十八年(1773)建,与北京北海九龙璧同为宫苑中特殊的建筑物。
九龙壁,是影壁的一种,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位于紫禁城宁寿宫区皇极门外南三宫后。
九龙壁,壁长29.47m,高3.59m,厚0.459m,重达300多吨。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为乾隆三十七年(1770年)改建宁寿宫时烧造。
(三十)皇极门
为故宫外东路的正门,再向里走就进了宁寿门,均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建,乾隆在皇极殿举行千叟宴时,低品级别的小吏的宴席设在门内广场中。
皇极门北与宁寿门相对,过宁寿门为皇极殿,皇极殿后是宁寿宫,这种门殿交错的独特布局是清乾隆年间改建宁寿宫时形成的。宁寿宫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原为工字殿。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将其前殿改建为皇极殿,原有匾额移至后殿,遂改称后殿为「宁寿宫」,并在宁寿宫区最南端添建皇极门。
皇极门南向,为随墙琉璃门3座,坐落于汉白玉须弥座上。3座门洞皆为券顶,上覆门楼,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五踩单翘单昂斗拱,枋、椽、斗拱等构件皆为琉璃烧制。正中门楼略高,称正楼,两侧稍低,称次楼。主楼与次楼的夹空处用规格略小的琉璃仿木构件做成略低于次楼的门楼,称夹楼,黄琉璃瓦悬山顶,三踩单昂斗拱。两次楼的外侧同样镶砌两座小型门楼,称边楼,琉璃瓦顶内侧为悬山式,外侧为庑殿式。主楼、夹楼、次楼、边楼高低错落,气势恢宏。每座门楼两侧皆有黄琉璃垂莲柱,并向内挑出卷草纹斗拱雀替,故皇极门亦称「三间七楼垂花门式牌楼门」。
(三十一)皇极殿及西庑
初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原名宁寿宫。乾隆三十七年(1772)重建时改名皇极殿,是预备在乾隆六十年后做太上皇时作为“太上皇宫殿”的正殿,乾隆五十年,曾在此举行千叟宴(宴请六十岁以上官员),乾隆做太上皇后,在嘉庆元年时(1796)又举行一次。
位于故宫宁寿全宫的皇极殿这座外形酷似太和殿的宫殿,成为故宫博物院内惟一一座游客可以穿殿而过的大殿。皇极殿,名气虽不如太和殿、乾清宫等旺,但来头却足够大。故宫宫廷部研究员林姝站在皇极殿前的单层石基上,将史料娓娓道来:“这里始建于清康熙28年,初名宁寿宫,是康熙皇帝为了世祖孝惠章皇后而修建的,她辞世后,这里作为康熙嫔妃的住所。直到乾隆22年,太上皇的嫔妃陆续离世,这里才空闲出来。隔了两年,乾隆皇帝开始筹建自己‘退休’后的居所,在宁寿全宫大兴土木,微缩仿照中轴线的模式打造太上皇宫殿。”
(三十二)宁寿宫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建,是仿造中路坤宁宫规模建造,是太上皇宫殿祭神的地方,宫内有祭神用的煮肉铁锅以及帝后吃祭肉时坐的木炕。
宁寿宫区位于紫禁城内外东路,占据了大内东北部一大块长方形的院落。明代时这里只有稀疏的几座宫殿,是供太后、太妃养老的宫区。到了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为了让皇太后颐养天年,于康熙二十二年建造了宁寿宫。乾隆皇帝为自己退位之后准备的太上皇宫殿。花了5年的时间,扩建,改造了宁寿宫,便形成如今大家看到的格局。
宁寿宫是紫禁城的城中之城,乾隆改造后的宁寿宫建筑群,宛如紫禁城的缩影,也分前朝、后寝两部分。前部有九龙壁、皇极门、宁寿门、皇极殿、宁寿宫,规制分别仿紫禁城中路的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宁寿宫的后部又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有养性门、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和已毁的北三所,东路有扮戏楼、畅音阁、阅是楼、寻沿书屋、庆寿堂、景福宫、梵华楼、佛日楼,其中畅音阁为清宫内廷演戏楼,其建筑宏丽,全称为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西路就是俗称“乾隆花园”的宁寿宫花园,主要有古华轩、遂初堂、符望阁、倦勤斋等建筑,是公认的宫中苑精品。
2019年1月,故宫博物院珍宝馆二期改陈项目完工,大幅提升了陈列展览效果,计划于2019年春节前正式向公众开放。
(三十三)西六宫丽景轩
为储秀宫后殿,约在光绪年间(1875-1907)慈禧后居住时期,悬丽景轩匾额。
据文献载, 慈禧初入宫时即居于储秀宫,并于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在后殿生下载淳,即后来的 同治皇帝。
同治十一年(1872年)皇帝大婚后,嘉顺皇后阿鲁特氏居住储秀宫,直到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去世。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50大寿,大修储秀宫,以圣母皇太后的身份再次居住储秀宫,时将后殿思顺斋改名为丽景轩。
清朝晚期在丽景轩内建有小戏台。清逊帝溥仪曾在此举办西餐宴会。溥仪在宫中过的是一种中西合璧的生活,餐厅内既有中式桌椅,又有西餐用具和玻璃吊灯。溥仪退位后,饮食生活虽不能与昔日相比,但仍放不下逊帝的架子,讲究排场。现陈列的是溥仪用餐的情景,依据1924年溥仪出宫后《清室善后委员会的点查报告》复原。
(三十四)储秀宫
是明代建筑,清代顺治十二年(1655)以及嘉庆七年(1802)两次重修。嘉庆后曾住在这里,咸丰慈禧后做妃子的时候,在这里住过,后来她做了皇太后也曾住过。
储秀宫, 北京故宫内廷 西六宫之一,位于 咸福宫之东、 翊坤宫之北,是始建于明代的宫殿建筑,明清后妃居住地。储秀宫为 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前出廊。
檐下斗栱、梁枋饰以苏式彩画。东、西配殿分别为养和殿、缓福殿,均为面阔三间,硬山顶建筑。后殿 丽景轩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东、西配殿分别为凤光室、猗兰馆。
清 咸丰年间,孝钦显皇后(即慈禧太后)入宫后曾居住储秀宫后殿(今丽景轩),并在此生下 同治皇帝。清朝退位后, 婉容曾居住于此,并在装修陈设中融入西洋元素。现为1884年慈禧五十大寿时期的原状陈列。
(三十五)重华宫
原为明代的“乾西五所”的地方,乾隆为皇子的时候住在这里,继位后,大加修缮,改为重华宫。乾隆每年正月在此宫与大学士、内庭大臣与翰林等举行茶会作诗。
重华宫始建于明代的汉族 宫殿建筑。位于北京 内廷西路 西六宫以北,原为明代 乾西五所之二所。 弘历为皇子时,初居 毓庆宫,雍正五年(1727年)成婚后移居乾西二所,雍正十一年(1733年),弘历被封为“ 和硕宝亲王”,住地赐名“乐善堂”。弘历登基后,此处作为肇祥之地升为宫,名重华。重华之名出自《书·舜典》,孔颖达疏:“此舜能继尧,重其文德之光华”。尧舜乃上古的贤明帝王,舜继尧位,后人以尧天舜日比喻理想的太平盛世。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拟此宫名,意在颂扬乾隆皇帝有舜之德,继位名正言顺,能使国家有尧舜之治。
乾隆晚年时,将他做宝亲王时期曾经住过的重华宫变成了一个小的博物馆。他令人将这里按照从前自己与皇后富察氏一起居住的房间原貌进行布置,周围摆着他未登基时用过的各种生活物品,以及祖父、父亲两代老皇帝赏赐的各种贵重的纪念品。这显示出他幻想时间可以永远停止在那个美好的时代,让他能够长久地缅怀。这是很多普通中国人晚年常常会有却苦于难以实现的冲动,这个时候,这位千古帝王终于彻底变回到了凡人。
(三十六)建福宫
清乾隆五年(1740)建,是闲暇赏花的地方。
建福宫是明清宫殿建筑,位于内廷西路 西六宫西侧,清 乾隆七年(1742年)利用 乾西五所之西四所及其以南的狭长地段修建而成。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 建福宫为一南北狭长的院落,东西宽约21m,南北长逾110m。整座院落从建福门起,以 抚辰殿、建福宫、 惠风亭和 静怡轩4座重要建筑为核心,依次构成4进庭院。
(三十七)抚辰殿
建于明代,清乾隆、咸丰、同治三朝,每年底在此宴请王公大臣。咸丰朝代曾在门外广场检阅王公大臣侍卫射箭。
抚辰殿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属于建福宫的前殿, 面阔三间, 卷棚歇山顶,蓝琉璃瓦顶黄琉璃瓦剪边,前后带廊,后廊左右接抄手游廊与 建福宫相连,构成一进封闭的院落。
(三十八)咸福宫
是明代建筑,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建,嘉庆道光皇帝曾经在此守孝居住。
咸福宫是始建于明代的中国 宫殿建筑,属于 故宫 内廷 西六宫之一,为后妃所居,于 明 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 寿安宫。 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为咸福宫。
前殿为行礼升座之处,后殿为寝宫。虽为后妃居所,但仍有皇帝在此居住。乾隆年间,便改为皇帝偶尔起居之处。乾隆驾崩后,嘉庆帝住于咸福宫守孝。同年十月才移居 养心殿。此后咸福宫一度恢复为妃嫔居所。 道光三十年(1850年), 咸丰皇帝住于咸福宫为道光皇帝守孝,守孝期满后仍经常在此居住。
(三十九)长春宫
是明代建筑,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乾隆的皇后死后,曾在此停陵治丧。光绪十年(1884)慈禧后居住时常在此演戏。
长春宫,故宫内廷 西六宫之一,位于太极殿之北, 咸福宫之南。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长春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 永宁宫,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复称长春宫。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后又多次 修整。 咸丰九年(1859年)拆除长春宫的宫门长春门,并将启祥宫后殿改为穿堂殿,咸丰帝题额曰“ 体元殿”。长春宫、 启祥宫两宫院由此连通。 辛酉政变后, 慈安和 慈禧两宫太后居于此宫。
(四十)体元殿
这个殿原是长春门旧址,清嘉庆七年(1802)将太极殿和长春宫前后开通,拆去长春门,改建体元殿。光绪年间慈禧后曾在此殿住过。
北京 故宫体元殿原为启祥宫后殿, 清 咸丰九年(1859年)将此殿改为前后开门的 穿堂殿,咸丰御笔匾题曰“体元殿”。殿为黄琉璃瓦 硬山顶, 面阔5间,明间前后开门,次间、梢间为 槛墙、支窗。室内各间安花罩虚隔,惟西梢间自成一室,有门与次间相通。
(四十一)太极殿
原是明代的启祥宫,清初依旧,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建以后,才改名太极殿。
太极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宫殿名称。自 三国时期,魏明帝始建太极殿后,直至唐朝历代皇宫正殿(类似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皆为太极殿,之后北宋西京洛阳的大内正殿亦为太极殿,清代北京 紫禁城亦有太极殿。
紫禁城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 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 未央宫,因 嘉靖皇帝的生父明睿宗(兴献王)朱祐杬生于此,故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 启祥宫,清代改称太极殿。清代曾多次修葺。
太极殿原为二进院,清后期改修 长春宫时,将太极殿后殿辟为穿堂殿,后檐接出 抱厦,并与长春宫及其 东西配殿以转角 游廊相连,形成 回廊,东西 耳房各开一间为通道,使太极殿与 长春宫连接成相互贯通的四进院。
(四十二)翊(yi)坤宫
是明代建筑,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光绪年间,慈禧后曾经居住于此。
翊坤宫,内廷 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居所。建于 明 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称万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为翊坤宫。清代曾多次修缮,原为二进院,清晚期将翊坤宫后殿改成穿堂殿曰体和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
后殿体和殿,清晚期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时,将其改为穿堂殿。面阔5间,前后开门,后檐出廊,黄琉璃瓦硬山顶。亦有东西配殿,前东南有井亭1座。光绪十年慈禧五十寿辰时移居储秀宫,曾在此接受朝贺。光绪帝选妃也在此举行。
(四十三)体和殿
这个殿基础原来是储秀门的旧址,清代嘉庆七年(1802)将翊坤与储秀两宫开通,即用储秀门的地址改建体和殿。
体和殿为 故宫翊坤宫之后殿。清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祝慈禧太后五十大寿,对储秀宫进行大修。将储秀门和翊坤宫后殿拆除,在其旧址上建体和殿。将两宫打通打通,后殿改成穿堂殿,两宫一殿连成一体构成一座四进院的格局。
(四十四)永寿宫
为西六宫之一,自从清代皇帝居住养心殿后,二百多年都以此宫为养心殿的库房。
永寿宫是一座明清 宫殿建筑。属于内廷 西六宫之一。位于 翊坤宫南面, 启祥宫东面,是后宫之中离 养心殿最近的一个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乐宫,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更为现名。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
(四十五)养心殿
在西六宫的前面,从清代雍正开始历代皇帝都住在这里,每日召见大臣商量国家大事,引见外省官员也都在这里,殿内陈设富丽堂皇。
养心殿是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内廷 乾清宫西侧。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养心殿南北长约94.8米,东西宽约81.3米,占地约7707平方米。
2015年12月,养心殿启动了百余年来首次大修,距离养心殿上一次局部维修,已过去了35年。 2016年3月17日养心殿修缮获匿名港商捐赠8000万元。
2018年9月3日, 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式启动对养心殿的修缮。经过两个多月研究、开启、修护,宝匣“内里乾坤”公之于众,五谷、五石、五药等传统内置物和24块金币重见天日。
(四十六)外西路慈宁宫
始建于明代,大殿屋顶原为单檐。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建时候改为重檐,规模较前雄伟。明、清两代此宫都是皇太后居住的地方,公主出嫁,在此宫举行典礼。
慈宁宫位于北京故宫内廷外西路 隆宗门西侧。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是在 仁寿宫的故址上,并撤除大善殿而建成。万历年间因灾重建。清沿明制,顺治十年(1653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乾隆十六年(1751年)均加以修葺,将其作为 皇太后居住的正宫。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兴工将慈宁宫正殿由单檐改为重檐,并将后寝殿后移,始定今之形制。
(四十七)慈宁花园
在慈宁宫前面,有亭有阁,山石古柏,风景如画。
慈宁花园位于内廷外西路 慈宁宫西南,花园南北长约130m,东西宽50m,总占地面积6800㎡。园中仅有建筑11座,占地不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集中于花园北部,南部则地势平坦开阔,莳花种树,叠石垒池,意在使太后、太妃嫔们不费跋涉之劳而得山林之趣。
花园入口揽胜门设在东墙,为一朴素的随墙门。进门北望,主殿为 咸若馆, 面阔5间,前出 抱厦,黄 琉璃瓦顶。馆前有花坛一座,东西两侧有 宝相楼和 吉云楼,馆后正北为 慈荫楼。三座楼形制相近,皆为两层,覆绿 琉璃瓦黄 剪边 卷棚歇山顶,成“凵”形环抱 咸若馆。 慈荫楼底层东梢间开一小门,与 慈宁宫前广场相通。 宝相楼和 吉云楼正南各有小院一座,名为 含清斋、 延寿堂,是 乾隆皇帝侍奉 皇太后汤药之处,亦为 苫次之所。院中主体建筑为灰瓦三卷勾连搭 卷棚顶,素雅新颖。
(四十八)寿康宫
是皇太后的宫殿。寿康宫主宫区呈南北方向的长方形,由三进院落组成。南北长148米,东西宽57米,周围有红墙环绕,占地约8436平方米。
寿康宫南北三进院,院墙外东、西、北三面均有夹道,西夹道外有房数间。院落南端 寿康门为琉璃门,门前为一个封闭的小广场,广场东侧是 徽音右门,可通 慈宁宫。
寿康门内正殿即寿康宫。殿坐北朝南, 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 歇山顶,前出廊,明间、次间各安三交六 菱花 扇门4扇,梢间为三交六菱花槅扇槛窗各4扇,后檐明间与前檐明间相同,其余开窗。殿内悬 乾隆皇帝御书“慈寿凝禧”匾额,东西梢间辟为暖阁, 东暖阁是 皇太后日常礼佛之佛堂。殿前出月台,台前出三阶,中设御路石,月台左右亦各出一阶。
寿康宫 东西配殿面阔各3间,黄琉璃瓦 硬山顶,前出廊。东配殿明间安隔扇门,西配殿明间隔扇、风门为后来改装。次间均为槛窗,每间用间柱分为两组,窗棂均为一抹三件式。两配殿南设耳房,北为连檐通脊庑房,与 后罩房相接。
寿康宫以北是第二进院,后殿为寿康宫的 寝殿,额曰:“ 长乐 敷华”,有甬道与寿康宫相连。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 歇山顶。前檐出廊,明间安 步步锦 扇、玻璃风门,次、稍间安窗,上为步步锦窗格,下为玻璃方窗。室内以 扇分为5间。后檐明间开 扇门,接叠落式穿堂,直达后罩房。
寿康宫彩画按形制绘制为“龙凤和玺”,画面中象征皇权的龙凤纹样占据主导地位,构图严谨,图案复杂,大面积使用沥粉贴金。这种 和玺彩画仅用于皇家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堂、门等重要建筑上,是彩画中等级最高的形式。寿康宫在 嘉庆和 光绪两朝曾重修。
(四十九)养性殿
公元一七七二年建(清代乾隆三十七)殿内宝座,屏风,多宝阁,佛堂,书室等大体都是仿照西六宫养心殿的规模,这是清代乾隆皇帝为了他退位以后修养的地方,到了清代末年慈禧后有时候在殿内接见外国使节。
养性殿,位于 宁寿宫后的 养性门内。为 宁寿宫后寝主体建筑之一。清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内廷 养心殿建造,体量略小,平面布局特殊。
养性殿为黄琉璃瓦 歇山顶, 面阔3间,每间以方柱支撑,隔为9间,前接卷棚抱厦4间。明间、次间开门,原为原为 三交六椀菱花 槅扇,现为玻璃门窗,明间4扇,余各2扇。进深4间,室内隔为小室数间,曲折 环。明间前后开门,中设 宝座,顶置八角浑金蟠龙 藻井,片金升降龙 天花。左右置板墙与东西次间相隔,墙各辟门,对称而设,门楣之上置 毗庐帽。 东暖阁分为前后两组空间,前曰明窗,后曰随安室,室东悬「俨若思」匾,皆 乾隆皇帝御笔。西暖阁隔为数间小室,北室为佛堂,建 仙楼两层,内置佛塔、佛像,肃穆有制;南室称长春书屋。尽间仿 养心殿 三希堂制辟为墨云室,因毕沅进古墨而定名。西山墙外耳房仿 养心殿 梅坞而建,与殿相通,取名香雪堂。内以白石依墙堆砌山景,南面开窗,西、北、东三面彩绘壁画,西山墙辟小窗可观 宁寿宫花园一角。
(五十)乐寿堂
公元一七七二年(清代乾隆三十七)是仿照西郊长春园淳化轩规模建造的,堂名则是用万寿山乐寿堂的旧名。为了年老休养时居住,清代末年慈禧后在此堂作为她的寝室,一九零零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慈禧从这里仓皇出走西安的。
乐寿堂仿 长春园淳化轩规制,其南北庭院东西廊壁嵌 敬胜斋帖石刻。乾隆皇帝以此为退位后的寝宫,御题“座右图书娱画景”联句,故此堂亦称宁寿宫读书堂。光绪二十年(1894), 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以西暖阁为寝室。乐寿堂 面阔7间, 进深3间,周围廊。通面阔36.15米,通进深23.20米,建筑面积839平方米。 单檐歇山顶,覆黄色 琉璃瓦,自地面至正脊高18.7米。柱网结构为 减柱造,即明间与东、西次间减杀了前檐4根金柱。为装修和支撑二层楼板的需要,在室内6根金柱南1.82米处增柱6根,东、西稍间靠北距老檐柱南1.6米处增柱2根,增加的8柱外观与构造柱相同,但上方没有承重的梁枋构架,至天花梁底皮止。乐寿堂明间前后檐为五抹 步步锦槅扇4扇,余各间均为槛窗,槛窗分三层,下为玻璃窗,上二层步步锦支窗。室内明、次间以东西向阁道分隔成南北两厅。东西稍间南部和靠北墙通道为单层,余为两层,第二层面积达341平方米。大厅仙楼和东西稍间南部、北廊以及夹层、阁道的装修式样风格统一,多用 楠木包以 紫檀、 花梨等贵重木材,间饰玉石、 珐琅等饰件。乐寿堂仙楼为乾隆时期建筑装修的代表作之一。 天花为木雕,与整个室内装修相衬托,雍容华贵。乾隆五十二年(1760), 大禹治水图玉山琢成后,一直陈设在北部大厅。“乐寿堂”匾悬于室内北部大厅北檐。
(五十一)颐和轩
与乐寿堂同时建造,是乾隆皇帝闲时在此阅览书籍与游憩的地方。
颐和轩为 紫禁城 东北 隅 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南有 乐寿堂,北为 景祺阁,轩与阁之间有 穿廊相连,形成工字殿。颐和轩建于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嘉庆七年(1802年)、 光绪十七年(1891年)两次重修。
颐和轩 面阔7间, 进深1间,单檐 歇山式顶,覆黄 琉璃瓦。前檐出 抱厦5间,后檐出抱厦3间。除前檐抱厦外,余各间均出廊。前檐抱厦明间、东西次间开敞,形成较深远的前出廊,东西稍间装板墙,南面为槛墙、支摘窗。轩明间为五抹头 扇门,次间为槛窗,上为 步步锦支窗,下为方玻璃屉窗。稍间为步步锦支摘窗。后檐抱厦次间、山面轩稍间、尽间均为槛窗。明间有穿廊3间,北接景祺阁,穿廊明间东西向开门,可通轩北东西两小院。轩东西山面廊南北封装,设有小门,西廊外建有如亭及围廊,形成小院。
颐和轩前 月台左侧设有 日晷, 月台接 甬路与 乐寿堂相通,甬路两侧各设琉璃花池。轩两侧有 游廊连接乐寿堂,廊壁镶嵌敬胜斋帖石刻。
(五十二)乾隆花园
是宁寿宫的花园在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与宁寿宫同时建筑,原来是乾隆为他晚年养老休息的地方,所以一般都称其为乾隆花园,里面亭台楼阁,山石古木,结构精巧。
宁寿宫花园是 乾隆皇帝改建 宁寿宫时所建的花园,后来也称乾隆花园,是学者公认的“宫中苑”或“内廷园林”的精品。位于 中国 北京 故宫宁寿宫区的西北角,建于乾隆三十六年到四十一年(公元1771—1776年),共用六年时间才完成。花园南北长160米,东西宽37米,占地面积5920平方米,建筑布局精巧,组合得体,是宫廷花园的典范之作。花园分为四进院落,结构紧凑、灵活,空间转换,曲直相间,气氛各异。花园中的主要建筑物有 古华轩、旭辉亭、 抑斋、 遂初堂、 竹香馆、 萃赏楼、 延趣楼、 三友轩、 耸秀亭、 碧螺亭、 符望阁、 玉粹轩、倦勤斋等。
(五十三)倦勤斋
是乾隆花园最后一个建筑,室内装修精致结构绮丽,乾隆为了娱乐在室内布置了一个玲珑秀丽的小戏台。
倦勤斋,清朝宫殿建筑,位于 北京故宫博物院( 紫禁城)的东北部,即 宁寿宫花园(俗称“ 乾隆花园”)的北端,有一处 建筑,面南向,北靠红墙,东西共九间,是宁寿宫 建筑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名为“倦勤斋”。其正中前檐下悬乾隆御笔“倦勤斋”额,取“耄期倦于勤”之意,显示这里是 太上皇的憩息之所。
(五十四)珍妃井
您的浏览器暂不支持播放,我们将尽快解决,建议使用Chrome或FireFox浏览器查看
您的浏览器暂不支持播放,我们将尽快解决,建议使用Chrome或FireFox浏览器查看
您的浏览器暂不支持播放,我们将尽快解决,建议使用Chrome或FireFox浏览器查看
您的浏览器暂不支持播放,我们将尽快解决,建议使用Chrome或FireFox浏览器查看
您的浏览器暂不支持播放,我们将尽快解决,建议使用Chrome或FireFox浏览器查看
您的浏览器暂不支持播放,我们将尽快解决,建议使用Chrome或FireFox浏览器查看
原为贞顺门水井之一,一九零零年,义和团反帝运动时,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走,临行前将光绪妃子珍妃推入井下,后来宫里就称这口井为珍妃井。
珍妃井位于北京 故宫 宁寿宫北端的贞顺门内,原为宫中普通水井。珍妃井井眼上置井口石,石两侧凿小洞,用以穿入铁棍上锁。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京城, 慈禧太后与 光绪皇帝仓惶西逃。临行之前,慈禧太后将幽禁在景祺阁北小院的 珍妃召至 颐和轩,命太监崔玉贵等人将她推入贞顺门内井中溺死,此井因而得名“珍妃井”。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銮驾回京,珍妃被追封为 贵妃,其家人获准将尸体打捞出来, 安厝于西郊田村,后葬于 清西陵的 崇陵妃园寝。 清末 宣统皇帝逊位后,珍妃之姐 瑾妃在井北侧之怀远堂东间为珍妃设小 灵堂,立牌位,以示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