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雍”曾是几代皇帝的心愿
清朝皇帝都是爱学习、爱文化的皇帝。
之前皇帝讲学的时候,每次至少几千人,当时也没有传声器,只能人传人,究竟皇帝的原话是什么,没人知道。
在乾隆三十三年,乾隆为了学子们有更好的受教环境,给国子监老师学生修建一个大的教室,以供讲学。这就是辟雍的由来。
设计师刘墉,他原本计划需要十万两银子,但是皇帝觉得费用有点多,就找了和珅,让他计算一下。
大家都熟知和珅是个大贪官,但其实他还很有才。
经过和珅亲自到实地勘察,撤掉原先设计上大殿里的四根\"钻金柱”,改用抹角架梁,让大殿显得更宽敞,还省了四千西百多两银子。
那圆顶设计之精良,艺术之精湛,让乾隆很是满意,便同意了和珅的方案。
辟雍大殿中间没有一根柱子, 四面全是适明的窗户,是靠房梁和房间中间的柱子支撑整间房屋。
帝王讲学是很有派头的。
为了每个皇帝登基之时,必须来这里讲一次,辟雍修的很有必要。
一般大臣主讲,皇帝有感而发,插上几句话,主要皇帝说的话可都是金口御言。
皇帝为何如此爱讲学,纯粹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学问吗?我们得来说说辟雍坐落的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学府,起于汉魏晋时期。
明初期朱元璋刚用武将夺得天下,但他认为打仗靠武将,可治国需要文人。明朝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国子监,目的上是为了培养学生和制造、训练官员,其本质上是为了满足统治初期的需要。
朱元璋本是从群众中来,知道群众的力量可以强大到推翻一个统治阶级,所以当他当了皇帝之后他又害怕群众了。所以国家允许士农工商建言,但唯独不允许学生发表意见,只需要他们死读八股,困在八股的牢笼里。明朝初期他杀了胡惟庸等几个宰相后,便取缔了宰相这个延续了千年的职位,将皇权完全集中在自己手上。不过明朝中后期,皇帝无心朝政,国家权力大部分沦落到权臣和宦官手中,如严嵩和魏忠贤等。明代如此,清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雍乾二朝,大兴文字狱,无数读书人无辜下狱处死,牵连着成千上万;此外,为了防止大权旁落,清朝皇帝更是从汉人治国的历史中学到了如何强化君权,真正做到了将权力集于一身,这里不再详述。
学生是个拥有思想的组织群体,执政者运用的好是将会强大的力量,而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反过来威胁到统治阶级,因此必须用有效的手段屏蔽他们的言路,让他们有言不能发,不敢发,不想发。至于其他贩夫走卒、平头百姓,闲言碎语说到统治的弊病,可以听之任之,不加管理;也可以加以鼓励,当是广开言路,也显得皇恩浩荡,可以说是双赢的举措。
除了限制学生的言论,国子监这个机构还对学生实施军事化般的管理,一旦学生不听话,做出违背《学规》的行为,就有可能出现痛决、充军、罚充吏役、枷镣终身、饿死、自缢死、甚至枭首示众,想来也是十分残忍。明初的国子监既是学校,也是监狱,更是刑场,不只是学生,连包括教官在内,在受死刑威胁的训练中,苦不堪言,造成绝对服从的、奴性的官僚。因此,相比于古代的学习,现在的读书就显得轻快了许多,至少不会和姓名挂钩。
但幸运的是,在洪武十五年以后,国家同时开放恩科,中进士者直接当官,这就比从国子监历经苦难出来还无法当官要幸运的多。因此,在后期,当官的路就从国子监学习逐渐演变成了科举考试选拔。
士农工商,大家都挤破头地想进入第一梯队。读书的过程是非常人所能忍受,在国子监受难的学习过程已经让人难以适从了。就算到了考试阶段也是一样,考官们的房间里冬暖夏凉,学子在外面等候考试的环境就是严寒酷暑,形成强烈对比,而当学子们寒窗苦读后一旦当官,成为封建的官僚阶级的一部分,就和普通的群众彻底地划清了界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至于最后成为什么样的官员,不再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