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LX六月底彻底退休后,我们一直就想一起出去玩玩,最好是自驾,家里的车老不开也不是个事。但由于北京防控政策的缘故(从京外任何一地,如果7日内到访过出现一个病例的区县,则严禁返京),对于出北京总是有点心悸。思来想去,尽管在北京住了好几十年,但北京的郊区也还有很多陌生的地方,于是锁定了门头沟爨底下村作为目的地。说走就走,明早就出发。没有提前准备食物,就把家里曾经为防备疫情封控囤下的罐头、方便面等食物带上一些,就OK了。
早上大约九点出发,天气晴朗,灿烂的阳光中夹带了一点清爽的秋风,这就是北京最好季节的开始。沿着北清路一路向西,走着走着,西北方向越来越清地看到了连绵的青山。很快进入了门头沟区域。
十点多钟到了谷山村景区,这是事先查到沿着109国道必然经过的一个景区。
谷山村是一处4A景区,在村子里的小道上、场院上等所有室内外空间摆放着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老物件,大到解放牌大卡车、联合收割机、铁牛拖拉机、履带犁地拖拉机,小到木制车轮、犁耙、耙子、筐子、锄头、铲子及农用牲畜,小路上还展示了很多反应农民劳动景象的塑像,再加上广播里一直在播放的”社员都是向阳花”歌曲,会让人有种穿越回人民公社年代的感觉(至少55岁往上的人会感觉到的)。广播里也穿插播放“希望的田野上”歌曲,但听起来已经不是最早的原唱(原唱是谁?你说呢?)。
虽然这里叫谷山村,但现在已经失去了自然村的功能,已经是纯粹的旅游村,从少数留存下来的老旧农舍看,以前应该有过村民居住,但从前村子的布局和样貌很难想象得出来了。这也是有些让人遗憾之处。
离开谷山村继续驱车向门头沟腹地前行,我们的下一站便是京西古道。京西古道以“西山大路”为主干线,连接着纵横南北的多条支线道路,是古代从北京通往山西、内蒙等的重要通道,是马帮运货的通道,也是军事守卫的重要阵地。元代大文人马致远笔下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句说的就是这京西古道。据说古道不远处保留一处马致远故居(不知是哪个年代复建的,因不太顺路所以没有到访)。京西古道被称作“千年古道”一点也不夸张,留在青石山路上的深深的蹄坑便是最好的佐证。
现在景区开放可以行走的古道有1500米,走在悠悠古道上,盯着石板上经过千百年马蹄或骆驼蹄踩踏形成的蹄窝窝,仿佛正行走在运货的马帮队伍中,也或许是卖完货载着银子高兴地往家赶的马帮。由于初秋的古道植物繁茂,绿色葱茏,所以很难体会出“古道西风瘦马”的凄凉之感。
往上行进1.5公里后出了关口到了一座关帝庙,正是这位武财神保佑往来的商客财源不断。
此时已近下午三点,离我们的目的地爨底下村还有五十多公里山路,不敢再耽搁了,直奔爨底下。
傍晚时分到达了爨底下村,买了门票进村,终于看清楚了“爨”字的笔画。古朴的山村呈现在眼前,我们很顺利找了一家农家院民宿住下,是一个小巧精致且古老的小院子,据房主讲,这院子已经有五百多年历史,历次修缮都尽可能保留了早期的建筑构件,就说过门石、门楼屋脊上的砖雕,确实看出年代久远。小院子三面有房一面门楼,我们住的东房,由于其他两间房都没住人,所以十分的安静。房子之间的小过道有台阶可以上到主人另外搭建的房顶平台上,由此可以俯瞰周围的很多房屋,并感受与青山的亲近,实在太惬意了。
安顿下来,简单吃过晚饭,我们就到村子里溜达。山里的夜幕降临的比较早,村里的人家都亮起了灯,夜色中的山村也很令人心动。
第二天,早饭后先走去看一线天。从住处去大概有两公里,本以为不好开车步行过去,到了那里才知是可以开车通行的,不过走着去也挺好。
这一线天是爨底下村附近最神奇的自然景观,两山临近,山脚下的间隔足够通过一部中巴车,但上面两山几乎快要接上,从而形成一线天,站在有些昏暗的山脚下仰望一线天,造物主的神来之笔的确令人叹服。难怪很多电影尤其是武侠片喜欢选此地拍摄。
看过一线天之后,回到住处稍歇。
这几天村子里来了一群大约二三十个十六七岁的学生画画写生,跟他们一聊得知,是北京某画室的学员,他们都是明后年要参加美术专业高考的孩子。由于这个时期来这里的游客大都是五六十岁往上的老年人,所以这些孩子的到来给这个千年古村增添了一些生气。
下午从我们小院儿门口古井旁边的台阶山路一路上行,先后到达标牌指示的观景台和金蟾望月两景点。登高望远,爨底下村及四周群山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从山上下来已过中午,匆匆吃过中饭,准备去参观一下爨底下村相邻的柏峪村。这两村离的很近,只有四公里多点,都是位于深山之中,但不同在于,爨底下村以修旧如旧的手法尽可能保存了古村的古风古貌,而柏峪村充分展现了政府的扶贫与乡村振兴政策,彻底推到了破旧村舍,建成了几乎清一色全新房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怎么讲呢?各有各的特色,但个人觉得还是爨底下村更有古村的韵味。也不只有我这样感觉,因为这柏峪村的游客显然少很多,从老乡那得知这里的民宿比爨底下村便宜很多。
开车从爨底下村来柏峪村恰好又经过一线天,但这开车跟徒步走过的感觉又很不一样了,此时的感觉更酷,如同自己在拍大片。
从柏峪村回到爨底下村停车场时已经快五点了,停车后没有立即下车,想把刚才行车记录仪中拍到的穿越一线天时的视频导入手机,就在这时天色突然变暗,狂风四起,电闪雷鸣,停车场地面的土被吹的昏天昏地,接着就急促地下起了大雨。好在不多时,等我把视频导出,雨就小了,我们回到住处稍事休息,去“地主家福字院”打包饭菜,回到我们的小院享用晚餐。
说到“地主家”,很有意思,应该说说爨底下村的历史。这个坐落于京西深山之中的村子已经有上千年历史,最初是守卫边关的军人及其家属的住处,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军户村”,我跟LX开玩笑说“这村子跟你们家一样也是军队大院”。后来由于邻近京西古道,很多商人也在此村安家落户了,所以这里的村民大都比较富裕,宅院也都修建的比较讲究。经商的有钱人在这里被称为财主家,而少数靠种地为生的有钱人家就被称为地主家。现在开放旅游了,很多宅院都挂出了“财主院”或“地主院”的招牌。这些院落大多都开办民宿及农家饭的营生(现在的民宿都改造的比较舒适,基本都有空调和独立卫浴)。我们为了安静特意找了个没有农家饭的小院儿。
晚饭后我是累了,没再出门,LX依然劲头十足,独自又去探访了许多的村户院落。
第三天是我们回城回家的日子了。早饭后不舍地离开了这个住了两晚的小院儿。。。
不确定回程路上还能看些什么,就先开车到附近的斋堂水库。这水库是封闭的,周围全用铁丝网拦住了。不过通过铁网的空隙,依然能看到水库的秀美景色。
看罢水库,继续返程,途径一片很漂亮的湿地,就找地儿停了车,原来这是在永定河的一段水路上修建的湿地公园,地处雁翅镇。虽然以前也看过很多很多处湿地,但这种山水如此亲近的湿地并不多见。
之前从网上听说,门头沟的京西煤矿早就停产了,近年,政府规划要把荒废了很多年的矿区改造成旅游景点,大概跟首钢的改造思路差不多,而这一规划的传出,让这些矿未改先红了,如今已经成了网红打卡地。我们虽不会追逐网红打卡,但由于年轻时曾在山西的煤矿工作过几年,所以对煤矿还是别有感情的,所以决定途径王平镇时打听下能不能去看看王平煤矿。
还好,没有费太大的力气就打听到了王平煤矿。顺着煤矿曾经运煤的铁路找到了矿区的正门。
斑驳的门墩右边依稀可见“拼搏进取”四个大字,由此可以想象当年这里是怎样一种热火朝天“抓革命促生产”的景象。但左边门墩已经看不见字了,门前的铁轨也是厚厚的铁锈,枕木也很多腐烂,大门里面的台阶已是残破不堪,这一切又都清楚告诉我们,这里早就被废弃了。
大门紧闭,本来以为进不去矿区了,沿着铁路走着,只能从围栏破损处张望一下里面的景象。突然发现有人从围墙的另一边走来,顺着他们的方向,发现矿区的另一大门敞开的,很欣喜。
这些大型设备,这样的建筑厂房,井口,都跟我们几十年前在山西见过的十分相似。从破旧建筑上新贴上去的“历史建筑”标识牌可以辨别出曾经的工会办公室、宣传调度室以及采掘工人澡堂等,然而,这一切都早就成了残垣断壁的废墟。。。
王村煤矿建于1958年,1994年停产关闭。看着眼前这个曾经36年辉煌与28年的荒废的煤矿,心情十分复杂,不免有点伤感。期待着厂区改造成景区后再来游览。
三天的门头沟之行画上了句号,大约五点钟回到了我们温馨舒适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