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曹曦文:中秋满月寄思念。

曹曦文:中秋满月寄思念。

2018.09.14 | ISSUE 021

中秋节团圆节,其实中国很多传统节日都是在巩固“家”的意义,即使工作原因不能回家也别忘寄回思念的月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曹曦文

与我国其他热闹的传统节日相比总感觉中秋节似乎被赋予了更多的离愁别绪和浪漫情怀。说到月下吟诗,便咏起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想起他乡那人,便唱出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从古至今,月亮都是人们思念的寄托,被皇帝冷落多年的婉嫔娘娘不知又是用何物承载想念?

万众期待的大型古装剧《如懿传》正播得如火如荼,在前期一直沉默寡言远离后宫是非的陈婉茵终于踏入“争宠”正轨将剧情拉向高潮,本期我们邀请到了“婉嫔娘娘”曹曦文陪同咱们老百姓吃月饼赏满月。

浅谈中秋

中秋,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又称月夕、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

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北宋之时,月饼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念。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

到了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

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也许婉嫔娘娘的儿子成为后来的“嘉庆皇帝”正是因为吃了这“状元”月饼呢!

月圆不怕晚

都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句话总被人误解为“农历月中,月亮最圆满的时刻往往不在十五日之夜,而是在十六日的晚上。”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这句俗语用的是古语中常用的“互文见义”修辞手法,大致可以译为“十五、十六的月亮都可能是最圆的”。

而且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其实是一个天文现象。原因是,农历的标准是朔一定要落在初一。正常来说,如果朔在初一凌晨,那么望应该在十五的晚上。因此当朔在初一出现比较晚时,望就出现在了十六。甚至有时能到十七。

不怕满月来得晚,婉嫔娘娘可以说是后宫众妃最有耐心的好猎手了。能成为活到92岁的终极大boss,不仅靠前期的隐忍智慧,后期也是妥妥地“熬败”所有猎物,稳居历届宫斗冠军之首,倚门而望后以不变应万变才是王的秘诀。

除了宫斗之王婉嫔娘娘,《五星大饭店》中为爱奋不顾身的杨悦,《香港姊妹》中有主见且坚持不懈的朱秀玲,还有《野鸭子》中善良坚强但又有点小野蛮的娜娜,曹曦文虽从出道以来便塑造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典角色,但一直保持低调韬光养晦。

接下来曹曦文还有古装剧《凤弈》现代剧《你和我的倾城时光》等多部作品即将播出,不怕满月来的晚,相信她会厚积而薄发给我们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关于作者: GoFashion路尚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