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洛阳文化太厚重了,去老雒阳吃顿饭,却发现饭店里竟然有家博物馆。

洛阳文化太厚重了,去老雒阳吃顿饭,却发现饭店里竟然有家博物馆。

上个月,渝帆受邀到河南洛阳的白云山参加一个秋季采风活动,活动结束后时间刚好有空,于是决定在洛阳停留几天,好好感受一下这座历史悠久的十三朝古都,在这期间,洛阳本土的自媒体大伽田间大哥热情的接待了我,在他的陪同下,我们先后游览了东方文创园、广州市场步行街、天堂明堂、龙门石窟、关林等景区,还品尝了不少洛阳特色的美食。

洛阳真是一个历史悠久古老都市,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每一天、每一个地方都让我感受到了他的厚重,甚至每一道菜都很有文化,比如有一天,田间大哥带我去品尝洛阳当地特色的牡丹宴菜,这宴菜本身与它背后的故事都令我印象深刻,而且这家名为老雒阳的饭店也不简单,不管是店内的装饰还是里面的菜品,都很有格调。

除此以外,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这家饭店还有一家属于自己的饮食文化博物馆,里面的藏品不仅丰富,而且很多汉代以前的文物,不少都是精品。

据了解,洛阳老雒阳饮食博物馆虽然开在餐馆里面,却并不是随意的展示几件假文物的装饰品,而是一家经河南省文物管理局批准的正规专业博物馆,展出面积超过560平方米,馆藏各类藏品近1000件,展出的则超过300件,都是该饭店的老板通过长期积累与收藏,并经过多方淘漉、重点采撷、去粗存精、分门别类从中遴选出来的。

因为田间大哥的关系,饭店经理详细的为我们讲解了博物馆的具体情况,她说这些藏品从夏、商、周一直延续至民国乃至文革时期,其历史跨度之长、馆藏展品之多、馆场面积之大,皆算是河南同类博物馆之最。

博物馆一共分为室外、一楼、二楼、三楼、四楼五个展区,其展品又分为石器、铜器、陶器、瓷器、玉器、银器、铁器、木器、漆器、竹器等十个大类。

这些展品都与中华五千年的饮食文化有关,基本上涵盖了先民们在饮食方面所使用的工具、炊具、盛器等,通过这些传世精美、款式多样、锈迹斑斑的藏品,不仅让我们穿越时空,领略到古人在饮食生活方面的聪明智慧,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饮食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渝帆随手所拍的部分藏品。

这是一个元代的钧瓷盘,钧瓷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贵、神、奇、妙、绝”的特点和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明代的海捞罐,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从海里面打捞出来的明代陶罐。

西汉的烤炉,那时候的人们就知道用炉子烤肉吃了,而且还做得这么好,真是不简单。

汉代的表铜耳杯,是古人们饮用的器具之一,盛行于春秋、战国及两汉时期。

明代的玉壶,估计是用来装酒的吧,具体用途不详。

东周时期的灰陶鬲,大家知道是做什么用的吗?

食盒,圆为落,方为盒,始于东汉,兴于唐末,盛于明清,是旧是官府宅邸士绅名流出门访友,定亲拜寿或与至交把酒言欢,春游踏青时使用的盛器,便于携带的食盒,有木质的、竹编的、珐琅的、漆器的等各种材料做成的,做工精巧的食盒不仅可以做到滴水不漏,还给人一种典雅庄重之感,美观又适用。上图这一件是清代的彩绘四层木制食盒,属于国家三级文物。

斗,是历史上最常用的称量粮食的容器,有私斗、官斗、市斗、商号、行号、官斛、官升等实物,一斗等于十升,十斗等于一石。斗作为量具曾经被历代广泛使用,因朝代不同,地域有别,斗的大小也不同,因此后来朝廷统一制定了官斗。

这便是一个从清代流传下来的朝廷制作的官斗,属于国家三级文物,民间买卖粮食就要以此斗的大小为标准,以防欺诈。

蒜臼,民间又称其为捣臼或蒜钵,是民间广泛使用的捣蒜泥、辣椒等调料的器具,大多用坚硬的石头做成,做工多样,千姿百态,或线雕、或圆雕、或浮雕,大多是圆形,有的也做成方形、鼓形、升形、宫灯形等。

这是一件元代的双猴珥莲瓣石臼,属于国家三级文物,这些精美的雕塑说明古代工匠们娴熟精湛的雕刻技艺和广博的饮食知识。

这是两个明代的磁州窑酒罐,虽然两件酒罐都有瑕疵,但都算是古瓷器的精品,价值不菲。在博物馆中,我们还看到不少老雒阳饮食博物馆馆长王天喜先生与故宫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馆等国内著名博物馆馆长的合影照片,说明不驻老雒阳这个餐馆不简单,这个餐馆背后的老板同样不简单,是一个热爱传统文化、喜欢收藏文物,且经常与国内各大著名博物馆进行互动的资深文化人,而洛阳正是因为有了无数像王天喜这样的文化人,才显示出它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厚重底蕴和与众不同。

关于作者: 渝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