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都有给城市贴标签的习惯,比如说上海叫魔都,广州叫花城,武汉叫江城,成都叫休闲之都,重庆叫网红之都等,而河南的洛阳,如果要贴一个标签的话,估计大多数人都会给他贴一个十三朝古都的标签,的确,它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千年古都,但是在近代,其实它还有一个被很多人慢慢遗忘的标签,那就是移民之城。
为什么叫移民之城呢?讲到移民不都是北方往南方移吗?不都是从中原往岭南、西南迁吗?何时中原文明的发源地洛阳也是一座移民城了?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实包括渝帆本人,也同样不理解,但是前段时间去了一趟洛阳、随当地的朋友逛了一下当地的广州市场步行街之后,慢慢了解了这段历史。
原来,在“一五”期间,国家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之时,洛阳便是重点建设的城市之一,在全国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有7个安排在洛阳,而这7个项目的建设场地,多数选在了当时地广人稀的涧西区。于是,便有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余万建设大军满怀冲天的热情(当时的洛阳城市人口仅有6万,外来人口比本地人口还多,所以说它是一座移民城市也不算夸张),来到这片一穷二白的土地上,齐心协力的想要描绘出最新、最美的社会主义蓝图。
据当地朋友介绍,当时的涧西区除了一条洛潼公路横穿、几个村庄点缀外,几乎全是农田。大建设除了要确保物资供应外,还要有相应的商业网点为建设大军提供配套服务。而那时洛阳的城市人口只有6万余人,商业网点主要集中在老城。凭这些商业网点为远在10公里外的建设大军提供服务,显然力不从心。
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1956年,洛阳市分别在704工地市场附近和如今的景华路、太原路交叉口附近各建设了一个占地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大型市场(即后来的广州市场),但这些大型市场缺乏商业企业的支撑,即市场建成了,缺乏有实力的经营商户。
为此,洛阳市时任领导先后前往上海、广州等商贸业发达城市,动员这些城市的国有商业企业和私营商户内迁洛阳,支援洛阳的工业建设。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上海、广州等地短短两三年便有超过17家工厂、88个商店、超过3500名职工响应党的号召陆续来洛,其中当时从广州迁到洛阳的工厂、商店主要有三乐食品厂、大新酒楼、广州食堂(后改称广州酒家)、万氏照相馆(后改称人民照相馆)等。
市场建好了,店铺与商品都有了,而且那些从广州远道而来的移民在工商业非常活跃,这个市场应该叫什么名字呢?时任洛阳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的王惠山向洛阳时任市委书记李立(后来曾任贵州省省长)征求新市场命名时,李书记说:“市场叫什么名字不是很好起吗?上海、广州迁来那么多同志,要让他们听起来心里热乎乎的,好像在家一样,就叫广州市场和上海市场怎么样?”,于是洛阳的“广州市场”和“上海市场”便由此得名。
在随后的几十年,广州市场一直是洛阳最繁华、最热闹的商业中心之一,但是近年来随着洛阳商业领域更新换代频繁,竞争激烈,新兴的各类商业综合体相继出现,传统的“广州市场”和“上海市场”也逐步由盛极一时到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这让很多老洛阳人感到不舍。
所幸的是,2019年当地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对老广州市场进行了系统化改造,并且邀请鲁迅美院等名校出身的专业设计团队,对步行街街道整治进行了统一的规划,按照“广州街、民国风”的整体风格,对街道环境进行了全面的整治和更新,升级给排水、电力等老旧管网及地面与外墙。
渝帆前不久与几位洛阳本地的朋友经过时广州市场时看到,漂亮的街景极富年代感,典雅怀旧又不失高端现代,一些商户正在加紧进行装修,完成装修的商户已进入试营业阶段。这也预示着备受瞩目的广州市场步行街改造提升工程已进入尾声,即将以的“广州街、民国风”的暂新姿态回归洛阳。
据了解广州市场的朋友介绍,步行街以国潮文创互动体验、精致慢生活、人气美食小吃为内核,设立了娱乐设施、跳蚤市场、公益书屋、艺术创作聚合项目等,不仅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可以在这里找到过去的记忆,同时又有不少符合年轻人调性的娱乐设施,而且还植入了不少网红基因,引进了海底捞等如今大受人们追捧的门店,怀旧却不守旧,时尚又不失传统。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市场步行街通过与阿里下属公司、本地金融机构合作建设智能管理系统,为街区运营提供融合支付、资金归集、GDP数据统计上传、产品质量追溯、线上配送、网上水电控制、数据查询、运行监管等服务,使其成为河南首第一个“智慧化特色商业街”。
随着广州市场步行街提升改造的完成,以广州酒家为代表的广东老字号品牌也在回归,使其不仅名字上有广州二字,文化上也有浓浓的岭南特色,商品与味道上同样有广州的铬印,加上它们围绕“文创新动力”、“网红打卡地”、“夜经济综合体”、“文旅栖息地”四大主题概念的打造,相信以后的广州市场定会成为洛阳极具特色的文旅商业街区,成为深受本地市民及外来游客追捧的旅游目的地,尤其是广东来的朋友,有机会一定要来瞧瞧,说不定还能给你一种上下九、北京路的穿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