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洛阳有两个叫谷水的地方。一个是中州桥西边的一个亭子叫谷水亭,一个是洛阳西郊的一个小村子。谷水亭就是中州桥西头的一个小亭子,中州桥就是洛阳中州路涧河上的一个桥。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涧河边这个亭子叫谷水亭。谷水村位于洛阳的西郊。这个不大的村子因“逢四”的谷水会在洛阳城里声名鹊起。每到谷水会,孟津,新安的人便起个大早来赶会,熙熙攘攘的谷水会热闹非凡。那么,谷水村和谷水亭有什么联系没有。
现在查资料很方便,百度一下就知道了。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到了洛水(今称洛河)、伊水(今称伊河)、瀍水(今称瀍河)、涧水(今称涧河)、穀水(今称谷水河)、甘水(今称甘水河)等六条河流,对穀水的一篇注文超过7000字,是《水经注》中最长的注文。洛水是黄河的支流,而伊、瀍、涧三水都是洛河的支流。涧河发源于渑池以西的陕县观音堂,全长104公里,流域面积1430平方公里,在洛阳市区瞿家屯与洛河交汇。谷水发源于渑池崤山以东的马头山谷。全长90公里,经渑池、新安,至洛阳会流注洛河,现与涧河汇为一流。古时的谷水,自东周王城西北流而东注,绕流注洛阳东周成周城(现在的汉魏洛阳城)四周,入洛水。众所周知,洛阳现在市区有黄河、洛河、伊河、瀍河、涧河五条河流。独独没有谷水河。原来,现在的谷水河和涧河在洛阳市区汇合在一起了。
我看到最早关于谷水的历史记载。周灵王是东周第11代 周天子,姬姓,名泄心,育有二子:长太子(姬晋)次子(姬贵)。周灵王因太子姬晋喜音律,博学多识对其极为宠爱,有意培养为自己的接班人。周灵王二十一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滥,东周王城王宫受到洪水的威胁。太子晋与周灵王在治洪策略上发生严重分歧。周灵王准备沿用大禹父亲鲧堵的方法,太子晋坚决对,提倡大禹疏导的治水方法。太子晋尖刻地批评激起了周灵王暴怒,把太子晋废黜为庶人。也许这是周灵王对太子晋的考验吧。但太子晋这次没有及格,还丢了性命。三年后,太子晋抑郁苦闷中死去,年仅十七岁。周灵王痛失爱子后,整天郁郁寡欢,不久,也命丧黄泉,不得不葬在地势比较高的洛阳周山王陵。次子姬贵坐上了周天子的位置。
我看到最晚关于谷水的历史记载。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谷洛斗”再次淹洛阳,洛水、谷水暴涨,淹没洛阳一带大片田地和村舍,洛阳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洛阳城中的福王府水深半米。大胖子福王多方打听得知黄守才识水性、善治河,就派人划着船去请黄守才。黄守才察看谷、洛两河形势后,很快拿出治理方案,两天后,洛阳城中的洪水很快退去。黄守才是今偃师区岳滩镇王庄村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他自幼失去双亲,和船工舅舅一起在船上生活。黄守才以划船为业数十年,水性极佳,善于动脑子,善于疏水导河、排除水患。黄守才治水屡见成效,人们称他为“活河神”。黄守才去世后,伊河、洛河流域及黄河中下游沿河一带的人们,又建黄大王庙纪念他。从此,黄守才就被百姓称为“黄大王”
大家也许对发洪水有意见了。现在就说说洛阳的八大景之一金谷春晴。据历史记载,西晋时期石崇在洛阳依邙山、临谷水建了规模宏大的花园。遗址在今洛阳老城东北七里处的金谷洞内。石崇因山形水势,筑台凿地,楼台亭阁,筑园建馆,挖湖开塘,池沼碧波,园内清溪萦回,水声潺潺。交辉掩映,周围几十里内,楼榭亭阁,高下错落,谷水萦绕穿流其间,鸟鸣幽村,鱼跃荷塘。秋菊、冬梅、夏荷、春牡丹次第开放。每当阳春三月,桃花灼灼、柳丝袅袅,楼阁亭树交辉掩映,蝉鸣期间,蝴蝶蹁跹飞舞于花间;小鸟啁啾,对语枝头。茂树郁郁,亭亭修竹,百花竞艳,整座金谷园犹如天宫琼宇。文人骚客流连忘返在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字。
洛阳应该有些谷水河的纪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