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这个民俗村的人真有本事,一抟泥都能卖出好价钱。

这个民俗村的人真有本事,一抟泥都能卖出好价钱。

西陵胜地云雾山脚有座百余户人家的村落,名曰“泥人王民俗村”,也叫“稻草王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陂泥塑”就源自这里。据说全村三百余人,其中百余村民以专职捏泥人为生,故而得名“泥人王村”。

“北有泥人张,南有泥人王”,说的就是黄陂泥人王村。黄陂泥塑文化始于唐朝,盛于清道光年间,出过不少能工巧匠和著名雕塑家。村民们藤系绳结,浓墨重彩,创作过许多著名的作品,武汉归元寺的五百罗汉像,即出自黄陂泡桐(今云雾山)“泥人王”王氏父子之手。可惜,前些年传统手艺受到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捏泥人很难维持生计,企业纷纷倒闭。

如今泥人王村被列入第一批受重点保护的“古村落”名单,作为云雾山旅游线上的一站,被国家旅游总局授予“泥塑之乡”称号,接受游客的注目礼。

夕阳淡淡,人语喧喧。一架飞机从天空中掠过,拉出直而长的白烟,给古村平添一股神秘气氛。村口有座徽派建筑,马头墙显得格外醒目,这就是“黄陂泥塑民间艺术馆”,里面分别是泥塑馆和蜡像馆。

蜡像馆里塑的是古今中外的名人,但肖像似是而非。据说为避免侵权纠纷,才有意塑造成“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模样,令人捧腹。泥塑馆里的泥人不多,有花木兰、善财童子、福禄寿三星等形象,色彩缤纷,与印象中灰头土脸的泥人截然不同。看来,捏泥人也与时俱进,要跟随时尚和潮流,才能嬴得顾客。

隔着水塘有座“思源观”,红墙青瓦,新主持募资建在原三清宫旧址上。里面供奉“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旁边供尹喜像。“望气竟能知老子,弃繻何不识终童。”当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关令尹喜见紫气东来,便留老子于关上,是以才有《道德经》五千言问世。

古村民居颇似徽派建筑,但又有所不同。最突出的特点是“干砌石墙”,即房墙纯粹以石块筑砌而成,不用其他灰浆,看上去古朴结实。我见过泉州蟳埔的“蚵壳厝”,外观与这种“干砌石墙”房屋极为相似。一块一块,大大小小,拼接得天衣无缝,极富节奏感。走在巷子里,但见翁媪相携,鸡犬相闻,仿佛时光倒流。

一位大叔出来洗碗。我看时间,才五点来钟,颇为好奇,便问:“您这么早吃饭?”
“太阳快落山啦,吃完早睡。”他边洗边答。黄陂口音很重,我虽然勉强能听懂,但有点吃力。

“您贵姓,还捏泥人吗?”
“姓黄,我做不来,”他略微停顿,接着说:“前面几户有人做,因为赚钱少,养活不了自己,所以现在做得人少。”
“我还以为你们家家户户都会捏泥人呢。”
“一部分吧。做得好的都卖不出去,做不好的早都改行啦。”

他洗完碗,回到屋里。我在门前徘徊,他又招呼我进房间。室内陈设比较简单,老伴儿正在灶台前忙禄,我们便在门口聊起来。

“您孩子不在家?”
“他们都在城里工作。”
“您是本地人吧?”
“我是,但我老婆是从三峡来的,丰都人。”

“古村被保护,纳入旅游项目,泥人制作工艺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您怎么看?”
“呵呵,”他摇了摇头,欲言又止,终于转移话题:“你们来得有点早,今年一直比较冻,山上发青比较晚。”他指着对面的山头说。

哦,原来如此。”对面叫尖刀山,属云雾山余脉,有疏疏落落的野杏花和杜鹃花。再往里面十来公里,才是杜鹃花海和花语山,想必已经是盛花期吧?
“云雾山的杜鹃开了吧?”我问道。
“估计已经开了,这几天来得游客很多,我最近没进去。”

有人催促上车,我便和大叔道别。从攀谈中得知,现在的泥人生意也不太好做。据说积压的泥人很多,所以并不容易碰到家家户户捏泥人的火爆场面,倒让人有些遗憾。不过,周围开了许多农家乐,吧台橱窗里也放一些泥人小摆件,算是“泥塑之乡”独有的纪念品,也是旅游业对古村的贡献。

晚阳收尽最后一缕光芒,石砌的古屋里还留着太阳的味道。而那些白线勾勒的马头墙则显得更加清晰,仿佛一座丰碑,记载着泥人王村的生活状态和创业历程。

关于作者: 小重山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