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最文艺的地方是哪里?不少人把昙华林视为武汉最文艺的地方。但其实还有一个地方,准确的是一个范围,不仅文艺也具有复古气息。在20世纪初,那里被称为是“东方芝加哥”,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国际大都市:汉口旧租界区。
汉口旧租界区,位于武汉市江岸区中山大道至沿江大道之间,是汉口英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日租界和汉口比利时租界的统称。
历史上曾有6个国家在这里设立租界,是内陆城市中仅次于天津的。这一带至今还矗立着西方列强于19世纪至20世纪初所遗留下的旧式楼房。
其中,黎黄陂路被改造成类似昙华林一样的文艺慢生活街区。街道两旁仍保留了大约17处租界时代遗留的西式建筑,被誉为黄陂路街头博物馆。但这些建筑也大多被包装成咖啡馆、餐厅或其他文艺店铺。
但由于对武汉实在陌生,两次来到旧租界区,都分不清方向。但也正是如此,使得我在旧式楼房之间走走拍拍时,感到一股比黎黄陂路还要“慢生活”的节奏。
黎黄陂路上,那被盆花和青藤掩映的一幢幢错落有致的红色房屋,确实好看,但过于粉饰的文艺的环境,令我不适。我还是喜欢一个人漫无目的的行行摄摄,穿梭在英法德日比利时租界区内。
历史不会言语,文物更不是一个仍人打扮的小姑娘。西方列强遗留下的建筑背后,是我们每一个人所不能遗忘的过去。旧租界区,如今留下不少老房子可视为旅游景点一般,如江汉关大楼、大智门火车站、美国海军青年会、德明饭店、俄国东正教堂、民众乐园、花楼街等等。
当年,随着《天津条约》的签订后,汉口向洋人开辟租界,允许外国人在此游历,通商,传教等。通过今天所遗留的老房子来看,可见当时武汉的繁华程度。但对比武汉其他旅游景点,汉口租界的人气大多只集中在黎黄陂路一带。
可这里依旧是我最喜欢来的地方之一。同出土的文物一样,地上遗存的建筑也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见证。经历过风雨的汉口,在岁月的长河中,见证了武汉的兴衰巨变。20世纪初,租界、金融、宗教、外交、民居、工商业等历史老建筑的组成,使得汉口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但昔日那些承载繁华的建筑,在当时是什么用途,又是谁在居住,这对于今天大多数游客而言几乎都是模糊的。租界如今遗存建筑多半是银行、洋行这一类西式建筑,当然也有民居、教堂、酒店、码头货栈以及少量货铺。
如江汉关大楼原本是海关办公大楼,当时这里的税收仅次于大上海的内地口岸。如德明(江汉)饭店,这里曾有下榻过许多政界名人,包括来华访汉的各国首脑几乎都到过这里。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依然是武汉最火的酒店之一。
如今这些建筑已经失去原来作用,但依旧不影响它们的历史地位,均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漫步街头,不难发现当年的古希腊建筑风格大楼汉口汇丰银行,等腰三角形巴公房子,武汉近代建筑中的经典之作武汉美术馆等等。
如今有的仍然在历史横流中艰难维持原样,有的已经成为街角的咖啡店,有的摇身一变为博物馆。同时也有不少婚纱摄影机构将这里作为室外取景地。
但不论是作为文化观光者,还是旅游观光者,武汉的汉口旧租界区都值得一番探究。由于每个人的视角不同,看到风景也就不同,所思考的层面也就有不一样。
有时候,不禁在想:于历史中,弱势文化怎样去面对一种强势文化?怎样在强势文化面前保持自己的个性与尊严?同时又不故步自封,以开放的胸襟去进行文化创新,在学习、适应、创新的过程中完成文化强弱之间的地位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