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原称古墓博物馆,坐落在邙山之下,河南古代壁画馆亦在此地。据说原来的古墓博物馆,因参观者廖廖无几而显得阴气逼人,改了名之后,感觉文艺了许多,也降低了参观者对古墓畏惧的心理,而人气骤然旺盛起来。
邙山则是洛阳历代王侯将相、文人政客墓葬之处。因而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一说。唐代王建有诗云“北邙山头少闲
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白居易则留下了“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的诗句。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到,北邙山是古代风水墓葬的一个好地方。
此馆也是到洛
阳后值得一去的地方。由一组仿汉代建筑和仿北魏建筑群组成,整个地面建筑之间,广植花草树木,间设假山水池,堪称公园式博物馆。
此馆主要由历代典型墓葬展区、北魏帝王陵展区和古墓丹青精粹展三大展区构成。
历代典
型墓葬展区,搬迁复原上自西汉、下迄宋金时期的典型墓葬25座。内容囊括墓室建筑、砖雕艺术、墓室壁画、出土文物等,揭示了河洛地区西汉至宋金时期墓葬及其随葬品从产生发展到流行演变的一些规律。
以下就随我去一一叩开古人的墓门,来一次穿越之旅吧!
中国人“
侍死如生”的传统演变出悠久的墓葬文化。新石器至夏商主要为竖穴土坑墓;周朝开始有墓道,并在墓上起坟,晚期出现了横穴式墓和空心砖墓;汉代的墓葬制度发生重大变革,以砖、石砌建墓,形式有单室、双室、多室、平顶、穹隆顶、凿井等;西晋时实行薄葬;北魏的墓室通常有一座很长的斜坡甬道,并在顶部开天井,墓志开始流行,帝王陵前设石兽等;唐朝达官贵族的墓室中有壁画;宋代墓室演变为八角形,随葬品开始减少。
博物馆设计者很巧妙地将历代墓葬展厅设在地下,由四个展厅和四条甬道组成,展厅里介绍了两汉前、魏晋和唐宋壁画墓葬的特色,甬道两边便是对应四个展厅内容的墓葬实景展示,因
设在地下便有一种地宫般的真实感,而所有墓穴并非
重建,是从挖掘地实物搬迁过来。甬道里总共二十多间墓室,其中,东汉一夫三妻合葬墓是模拟阳宅建阴宅的典型,两间耳室分别是车马间和陶器、厨房间,前后有两道石门,主墓室分前堂、后室,墓顶采用三种形式,耳室为弧券顶,甬道是正方形穹隆顶,前堂和后室是长方形穹隆顶;西晋裴祇墓中有一块墓志,侧室葬裴祇夫妇,并掏挖一个土洞葬其女,后室葬裴祇之母,体现了严格的长幼尊卑顺序。
古墓壁画的地下展厅里有一些保存完好的汉墓壁画。
邙山脚下的景陵是1991年实地发掘,呈封土圆形,有一条48米长的斜坡墓道,地宫为砖砌单室墓,四方形,墓顶为9.7米高的攒山顶。墓主为北魏孝文帝的第二个儿子宣武帝。该墓在古代曾遭严重盗掘,出土时仅存瓷陶残片。
参观完了古
墓,走出幽暗的地下室,似有重回人间的喜悦。其实古人虽与现代人相隔数百乃至数千年,他们愿意用某种方式让现代人了解他们所处年代的生活与思想。于是文物、古墓、壁画等物件上面,无不透着古人想要表达的信息,你若读懂了古人,古人便与你会意一笑。
小贴士:火车站乘坐83路公交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