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初游洛阳。

初游洛阳。


龙门石窟

在中国东南西北走了不少地方之后,终于踏上了中原大地。

步出洛阳火车站,初秋的晨阳温和清爽。天空蔚蓝,空气洁净。出租车一路畅行,车窗外闪过的是与别的城市一样的连片高楼,大唐东都的街景,早已片瓦无存。至于更早期的东周遗迹,只能去地下深处寻觅了。

幸好,在伊河岸边的山崖上,还留下了一个龙门石窟。

一、龙门石窟

伊河清澈,波平如镜,河畔柳条轻摇,绿树成荫。横跨伊河两岸的龙门大桥既像是一位迎宾使者,桥身顶部黑色石匾上金闪闪“龍門”二字下面,洞门敞开,喜迎四方游人;又像是一道时光分界线,桥的外面是现代洛阳,桥的里面是千年前的北魏和李唐。

溯伊河向南,最先遇见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潜溪寺。在这座开凿于唐高宗初年的石窟里,主像阿弥陀佛居中端坐在须弥台上,睿智慈祥的脸上有1300多年漫长岁月留下的斑驳印记;斜披身前的袈裟线条清晰圆润,下垂自然流畅。两侧的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态丰满、神情文静、衣衫飘逸。千年前匠人对佛祖的虔诚之心都倾注在娴熟的雕刻技艺里,将他们心中西方三圣的形象近乎完美地留给了后人。惊羡之余,感动不已。

再往南走几步就到了更早期的北魏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开凿的宾阳中洞。主佛释迦牟尼端坐中央莲花宝座,面容清瘦秀丽,身披宽袍大袖袈裟,与同属北魏时期云冈石窟高大雄壮、偏袒右肩的佛像相比,以一种“秀骨清像”的中原风格体现了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大力推行汉化的政治改革对于艺术创作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位雄才大略的鲜卑族皇帝锐意改革,提倡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士族联姻,他治下的北魏空前稳定繁荣。可惜天不与寿,孝文帝只活了33岁。倘若再让他统治北魏33年,又会是何种光景呢?

历史不容演绎,盛唐接踵而至。

登上一段石阶,豁然开朗,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将龙门石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宏大场景。主佛超过17米的高度令众生仰望,气势高贵神圣;大佛完美无缺的女性形象若用端庄美丽文静优雅等常用词汇来描述,都觉得空泛,还不如用难以形容来表述仰视卢舍那大佛时的真实感受。据记载,则天皇后为奉先寺捐出了两万贯脂粉钱。因此有传说卢舍那大佛的眉宇间有武则天的神韵。皇后身居后宫,雕塑匠人有缘一睹真容?呵呵,民间臆想,天马行空。武则天公元672年捐款,奉先寺露天佛龛工程公元675年完成,将龙门石窟的规模和石雕艺术推上了巅峰。十五年之后,武则天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受卢舍那大佛的庇佑吗?大佛不语,用千年不变的慈祥眼神,越过伊河,越过东山,抚慰苍茫大地。

恋恋不舍走下奉先寺,慢慢走过伊河上的人行桥来到东岸,向对岸望去,西山上密密麻麻的石窟中最醒目、一眼就能辨认出的就是卢舍那大佛。此时想到游记散文中常见的一个词语:叹为观止。


龙门石窟

龙门大桥


龙门石窟

潜溪寺


龙门石窟

宾阳中洞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

奉先寺


龙门石窟

卢舍那大佛


龙门石窟

从伊河东岸看西山石窟


龙门石窟

二、天子驾六

王城广场的天子驾六博物馆顶上,六匹乌黑石雕骏马昂首欲奔。雕塑家把为皇帝拉车的马匹艺术化成了战马,东周天子可能没那么勇猛。

博物馆在地下,走下去就回到了2500多年前的场景。黄色灯光里的墓坑内,横躺着好多马匹遗骸,最具考古价值的天子驾六在车马陪葬坑的尽头。

六匹马整整齐齐分卧车辕两边。解说员说当时是将马打晕后卧放于车马坑内。2500年过去了,马的形骸清晰如昨。木质车辕虽已化作泥土,却依然轮廓明晰,仿佛随时都可以立起来随马飞奔。周天子将其生前的仪仗物品都放入陪葬坑,天真地以为死后仍然可以在地下做帝王。人类生死观的进步,需千年时光。车马坑里还有一只狗的遗骸,是它自己因好奇跳进了墓坑吗?2500年后还能被人当做宝贝,对当年呜呼于此的狗而言,是祸还是福?

天子驾六,指天子座驾是六匹马拉的马车。古文献记载: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东汉时期还曾对天子驾六还是天子驾四有过激烈争论,最后因无实证而无定论。谁曾想1800年之后的本世纪初,洛阳拟建河洛文化广场,在进行地下人防工程时发现了大规模东周墓,其中最轰动的就是这个车马陪葬坑。感谢洛阳市政府明智地修改了建设方案,在车马坑原址修建了天子驾六博物馆。1800年前的争论,在颇具美感的实物面前,尘埃落定。

听起来枯燥乏味的考古学,在这2500年前的地下,就像史诗一般优美。

天子驾六(车辕两边各有三匹马)

车马陪葬坑

车里的狗骸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