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余杭验客|行走在远古和现代之间,余杭探寻良渚文化。

余杭验客|行走在远古和现代之间,余杭探寻良渚文化。

知君暗数江南郡,除却馀杭尽不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答微之夸越州州宅》中曾这样形容余杭的美。独行万里,只为允你一诺。追寻着古人的情怀,我千里走单骑,只身一人从北京来到恰逢梅雨季的南方,来到了心心念念的美丽余杭。

从小对南方就有一种特别的情怀,特别是江浙一带,对我来说,这里才是江南的极致形态。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我曾经有一首歌《南下的列车》,就是在去杭州的火车上写的。总觉得我会在一个江南的小镇,和一个南方姑娘,采茶耕织,过这一生。

山间民居

一路坐着车,缓行在盘山小路上,窗外是淅淅沥沥的雨水,第一次体会到了小时候语文课本里讲的牛毛细雨。江南梅雨季,果然名不虚传。想不到未来几天的行程,都没躲过它。不过这一点也不影响我欣赏美景的心情。漫山遍野的绿色尽收眼底,有茶林梯田、有竹海滔滔、也有袅袅炊烟和零星的房屋田舍。

茶林梯田

竹林

山间民居

此时耳机里传来许巍老师的一首《旅行》

只有青山藏在白云间

蝴蝶自由穿行在清涧

站在这城市的寂静处

让一切喧嚣走远

空气清新,音乐如天籁。置身在这样一个绿色的氧吧,被负离子包围,感觉自己从肉体到灵魂都得到的洗涤。一切都是那么的纯净美好,没有一丝雾霾和污染。坏情绪也一扫而空。真想让车子就这么静静的一直走下去。总觉得旅行的目的地不重要,将至未至的感觉最美好。

径山寺栈道俯瞰

行程:北京——余杭

游玩时间:4天3晚

Day1、北京南站——杭州东站(复兴号北京南站至杭州东站只需要四个多小时,500+人民币,这个时间很快了,雨季高铁比飞机效率要高很多,不会晚点,提前一天到杭州东站附近休息一晚,保证充足的休息之后才能开心的玩!杭州东站附近快捷酒店基本在150左右,性价比很高,下午睡醒还骑行去游了西湖夜景)

Day2、杭州东站——径山寺——径山旅游集散中心 午餐:心无尘茶餐厅 晚餐:良渚私家厨房 住宿:杭州叶子艺术酒店

Day3、杭州东站——余杭良渚镇——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良渚博物馆  晚餐:食九德

Day4、酒店——良渚文化村——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杭州东站 午餐:江南驿

交通特别说明:

良渚镇位于杭州市西北部余杭区境内,距离西湖风景区只有24公里,地铁2号线直达良渚站,径山寺建议自驾或包车游玩,也可以选择公共交通586路公交车,线路起始站余杭,终点站径山寺,车票8元

径山寺:(全名:径山万寿禅寺)

径山寺

径山寺,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一定很陌生。但是在南宋年间,这里香火鼎盛,被誉为“江南五大禅院之首”。宋徽宗曾多次来径山寺参与“径山茶宴”,还亲自制定了点茶法的礼法步骤。

径山寺创建于大唐天宝年间,距今1200余年,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刹。

主要文物:宋孝宗御碑、三尊铁佛、钟楼、永乐大钟、历代祖师衔碑等

具体地址: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寺

想特别说明一件事,径山寺在中日佛教乃至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宋元明三朝,日本僧人来径山学禅者,相继不断。南宋中后期,日本名僧俊芿、圆尔辨圆、无本觉心、南浦昭明等先后来寺学禅。被誉为日本圣一国师的圆尔辨圆、谥号元通大应国师的南浦昭明,先后在径山寺跟随无准师范、虚堂智愚学习禅法,一住就是多年,回国后辗转各地弘扬临济宗法。

同时,他们带回中国茶经典籍及径山茶具,将种茶制茶技术和茶宴仪式传回日本,从而将“径山茶宴”暨中国禅院茶礼系统地传入日本,茶宴后逐渐演化为“日本茶道”,成为日本幕府和高层社会的仪节。

因此,径山不仅是临济宗的祖庭道场,也是日本茶道的起源地,在日本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如今,越来越多的日本茶道中人慕名来到径山寺,一偿“寻根”的心愿。径山禅寺法师也有多人赴日本传教。

雨雾中的栈道,如同仙境

说到茶道,就不能不提“径山茶宴”

径山茶宴,始于唐,盛于宋,流传至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是径山古刹以茶代酒宴请客人的一种独特的饮茶仪式。2005年,径山茶宴被列入余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次的行程,莫大人也有幸亲手体验了完整的“径山茶宴”点茶。

体验径山茶宴 | 径山旅游集散中心

径山寺禅茶文化可追溯至唐。僧人举行茶宴,礼佛参禅,并制定了独特礼仪,到了宋朝,其影响覆盖江南,被誉为“东南第一禅林”,并成为中日禅茶交流中心。“茶圣”陆羽也曾隐居径山脚下,写下著名的《茶经》。

陆羽写《茶经》

在宋代,皇帝修建禅寺,会有朝廷钦赐袈裟、锡杖的庆典或祈祷仪式(这场面很像西游记唐僧西天取经出发前的仪式),便会举行盛大的茶宴,以茶代酒款待宾客。莫大人今天体验的也是地道的宋代“点茶技法”。

参加茶宴者均为寺院高僧、社会名流。浙江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宴”,兼具山林野趣和禅林高韵而闻名于世,举办茶宴时众佛门弟子围坐“茶堂”。

茶宴是有严格的顺序和步骤的,依次为:点茶、献茶、闻香、观色、尝味、叙谊。

1、先由住持亲自冲点香茗“佛茶”,以示敬意,称为“点茶”

2、由寺僧们依次将香茗奉献给来宾,名为“献茶”;

3、赴宴者接过茶后先打开茶碗盖闻香,再举碗观赏茶汤色泽,尔后才启口,在“啧啧”的赞叹声中品味。

4、茶过三巡后,即开始评品茶香、茶色,并盛赞主人道德品行,

5、最后才是论佛诵经,谈事叙谊。

作为中国禅门清规和茶会礼仪结合的典范,是我国禅茶文化的经典样式。

莫大人体验点茶

莫大人这次体验的,就是沿袭宋朝径山点茶法的步骤进行的仪式。其实最有趣的一步就是打茶粉,是需要一些技巧的,不是蛮力就可以打得均匀。当我把大气泡打成很微小的白沫之后,还得到的现场老师的夸奖,真的是成就感十足!

接下来我最喜欢的步骤就是在茶水上“写字”了!要冲一些较为浓稠的茶粉液,然后在刚刚打好的茶水表面进行创作,看我写的“莫大人”三个字如何?感觉自己回到了幼稚园……总体来说这是很愉快的一次动手体验,满满的仪式感。深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邃迷人。和朋友聊天时,总会说起,如果有一个机会给我穿越回古代的话,我选择的时代一定是宋。喜欢宋词,喜欢那个时代的文人墨客,喜欢那种仪式感和整个社会的文艺气息。

一起端起这杯茶,遥敬古人,也敬今天的美好生活。

现在在【径山游客集散中心】就可以体验到最传统完整的“径山点茶”,也可以在这购买全套的点茶装备,带回家和亲朋好友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地址:杭州市西北郊良渚、瓶窑两镇境内

都说中华文明有上下五千年,可是西方考古界一直不认同这个说法,直到良渚文化遗址被发现,终于有了坚实的证据。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良渚文化,莫大人也有幸参观了这里,5000年前先民的智慧深深震撼了我!

良渚遗址,距今5300-4500年左右。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此外,良渚陶器也相当细致。

命名由来: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职员施昕更在家乡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发现了良渚遗址。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将良渚遗址为代表的史前遗存命名为“良渚文化”,这属于当时中国最早命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之一。

走进遗址公园,扑面而来的就是一种神秘莫测的远古气息。到处都是图腾标志、木质草屋、土墙的痕迹。史前世界的代入感还是很强的。

良渚博物馆:

良渚博物院的建筑设计,出自英国设计师戴卫·奇普菲尔德之手,外观简洁大气,灰白色墙面没有任何装饰,与周边环境相映成趣。良渚博物馆其实就是一部讲述良渚文化的厚重百科全书。前面说到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相信你对良渚文化以及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良渚博物馆,你可以更深层次的去体会良渚先民的文化、政治、社会环境、贵族和平民生活、风土人情。

图腾:神人兽面纹

良渚先民劳动场景

土层年代标记

良渚墓葬棺椁和陪葬品

良渚时期墓葬

良渚出土物

良渚时期的手工业已经很发达。玉器、漆器、陶器都很精美,真的惊叹五千年前的先民,居然有这样水准的工艺和文明。而且社会分工明确,有人专门负责种植,有人负责养殖,有人负责制造工具和器具。

良渚文化村、良渚文化艺术中心

行程的最后一天,一大早,我们参观了良渚文化村,连续两天的雨终于停了!久违的晴朗,久违的蓝天白云,心情也开始变得明朗轻松。

良渚美食街

在良渚文化村还遇到一件特别的事,一早刚走到广场上,我就看到一个小男孩一边跺脚一边大哭,周围路人都是侧目看着匆匆离开,我就走过去问小弟弟怎么了,顺便拉起他的手,他说找不到姑姑了,我问了他才四岁,原来是走丢了,握着我的手很用力,沟通了一会情绪平复了很多,接着我就问他你们怎么来的?他说坐电瓶车来的,接着我就让他带我去停电瓶车的地方,最终我们在电瓶车旁成功等来了小朋友的家人……这也算是我和良渚的缘分吧,如果他那天遇到的是一个坏人,后果不堪设想。

玉鸟流苏

良渚文化村幼儿园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的艺术气息很浓,很多文艺青年来这里摄影、看书。这里的书店很多,最著名的应该就是高晓松的晓书馆,预约制的,还好我们提前预约了才有机会进入。文艺青年值得打卡的一个坐标,推荐给你!

关于美食

推荐餐厅:

1、心无尘茶餐厅 

2、良渚私家厨房 

3、食九德

4、江南驿

我们选择的都是当地的网红店,口感、卖相、服务都在线,来余杭玩的朋友可以就近去品尝。

关于住宿

推荐酒店:杭州叶子艺术酒店

酒店里的“噬元兽”真的太太太可爱了!而且拍照会很配合你,很nice的一小只,去住的话,记得给它带小鱼干哦!

最后放一张我们的大合影

那些年错过的大雨,这几天全都还给你。

余杭,走了!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