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浙江杭州西湖西泠印社游记。

浙江杭州西湖西泠印社游记。

2014年2月28日,下午,我游览完毕中山公园,来到了与公园紧挨着的西泠印社。西泠印社坐落于西湖景区孤山南麓,占地面积7088.8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749.77平方米。社址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居山而建,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各具特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致互相映衬,构思布局极为精巧,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有“湖山最佳处”之誉。西泠印社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著名全国性印学社团,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以篆刻书画创作的卓越成就和丰富的艺术收藏享誉海内外,被誉为“印学研究中心”、“天下第一名社”。

 

西泠印社大门青石月洞门上横匾“西泠印社”四字行书为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书写。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金石研究和发展正处于鼎盛时期,众多的金石名家,有志于弘扬和发展国粹,在杭州的篆刻家王福庵、丁辅之、叶为铭、吴隐等人相聚西湖孤山南麓西泠桥畔,研讨印学,发起创建,在孤山数峰阁旁买地筑室,创立印社,“人以印集、社以地名”,取名“西泠印社”,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印社保存浙江最早的东汉《三老讳字忌日碑》,社内有不少石刻和摩崖题记,都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的价值,印社风光秀丽,亭阁参差,建筑都依自然山势,独具匠心,有柏堂、竹阁、仰贤亭、四照阁、观乐楼、华严经塔等,景色幽雅,是西湖园林精华所在。

 

进入印社月洞门,在门的左侧、柏堂前面,有一方形水池,现名“莲池”,原名“小莲池”或小方壶。池中种睡莲养红鱼,在池左侧立假山,假山上刻有印社社员李伏雨篆书 “莲泉”二字。莲池前方条型狮钮石刻印章,实际上是《西泠印社建社八十五周年纪念社员题名》纪念碑,四面刻有参加建社85周年(1989)庆典活动的134名社员题名手迹。在印社初创的十年,四位创始人团结同仁,修启立约,发展社员,集资、规划,“买山立社”,先后建造了“仰贤亭”等九处园林建筑,印社初具规模,并开展了集会、展览、收藏、出版等一系列活动。印社精英云集,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商承祚等均为西泠印社社员,杨守敬、盛宣怀、康有为等为赞助社员。此后二十余年,西泠印社迅速发展,声望日隆,逐步确立了海内金石书画重镇的地位。

 

柏堂是杭州西泠印社第一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因堂前两棵古柏得名,据《咸淳临安志》载:“陈文帝天嘉二年建广化寺,寺有当时所植二柏,其一已枯矣,然坚悍如金石,愈于未枯者,僧志诠作堂于其侧名曰柏堂。”此为柏堂最早源起。苏东坡有诗咏之,“道人手种几生前,鹤骨龙姿尚宛然。双干一先神物化,九朝三见太平年。忽惊华构依岩出,乞与嘉名到处传。此柏未枯君记取,灰心聊伴小乘禅。”柏堂大门门楣上挂的是首任社长吴昌硕所题隶书匾额“西泠印社”。门旁有对联“旧雨新雨西泠桥畔各题襟溯两汉渊源籍征鸿雪,文泉印泉四照阁边同剔藓挹孤山苍翠合仰名贤”,对联由沙孟海原撰,后由社员胡宗成所撰,沙孟海书,联中题襟、鸿雪、文泉、印泉、四照、剔藓、仰贤等词均为印社中著名景点。柏堂现在主要作为西泠印社社史陈列和金石书画展览、交流场所。

 

走进柏堂,厅堂坎窗间嵌有大型人物画屏风,屏风上方悬有“柏堂”匾额,为清代文学家俞越手书,题额云:“柏植于陈,堂建于宋,年久迹淹,因建蒋公祠得其故址,筑堂补柏,为书此额。”屏风旁边有一许奏云撰琴斋书对联“大好河山归管领,无边风月任平章”。屏风画中人物为印社四创始人和前后五任社长,以西泠印社孤山社址为背景,人称“西泠先贤图”,为印社社员吴永良所画。大厅中间的柱子上悬有对联,为方介堪题:“访三老碑亭东汉文留遗迹在,问八家金石西泠社近断桥边”。柏堂内陈设按江南厅堂布置,家具多为仿明式,配以木刻对联、各式绘画。柏堂两侧则陈列有印社历史及影响介绍和印社四位创始人和前七任社长的生平介绍。

 

竹阁位于莲池左侧、柏堂右前方,竹阁是一座坐北朝南面阔三间、时宜深三间的清式建筑。正门额枋上“竹阁”二字匾额,是浙江著名书画家诸乐三先生篆书。两旁楹联“以文会友,与古为徒”由丁上左撰写,是已故副社长王个簃先生的行书。竹阁的历史能上溯至唐代。竹阁,最初为白居易所筑,他的《宿竹阁诗》:“晚坐松檐下,宵眠竹阁间。清虚当服药,幽独抵归山。巧未能胜拙,忙应不及闲。无老别修道,只此是玄关。”白居易去世后,杭州人为了纪念他的恩泽,便在竹阁挂起他的肖像祀祭。在白苏二公祠未建之前,这里是杭人最早用来祀典白居易的地方。宋时这里又增挂林和靖、苏东坡二像,一并祀之,称“三贤堂”,宋绍兴时三贤堂迁往北山。后阁废,明嘉靖重建,清光绪二年(1876)又重建。

 

印人印廊位于柏堂之西,在建筑构造上东与竹阁相连,是一面阔五间的建筑,廊内共展示自明清至现代的名家印蜕47方(含边款),有文彭、何震、高凤翰、汪士慎、丁敬、蒋仁、黄易、邓石如、巴慰祖、陈鸿寿、赵之琛、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乔大壮、李叔同、沙孟海、傅抱石、方介堪、来楚生等40余人的篆刻作品。印人书廊位于柏堂之东,在构造上和印廊稍有区别,是为双凹字形的六开间建筑,廊内的主要展示书法刻石,计有丁敬、蒋仁、奚冈、黄易、邓石如、陈豫钟、陈鸿寿、吴让之、赵之琛、钱松、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马衡、张宗祥、沙孟海等著名印人的书法作品17件。在保护手段上与印廊内的刻石一致,罩有镜框。廊间有美人靠可供游人休息之用。廊前有细流流向莲池,廊的入口端有太湖石小桥与入园小道相通。

 

中国古典园林的妙处正在于它的不定性,一切安排若似偶然,在不经意之中得到最大的满足。西泠印社就是如此,我从东西两侧的书廊穿过栢堂之后,来到了栢堂北侧的一小块空地上,此时一大块自然山体呈现在面前,站在山下仰望,岩石嶙峋,花木扶疏,馆阁错落,山腰上建筑物的飞檐翘角在鸡爪槭和桂花的掩映下若隐若现。中间的道路起点处于与柏堂同一条轴线上,也是全园的南北轴线,道路走势却最为曲折。东面石径植有修竹,石竹相映,古意浓浓。上山台阶,紧靠印人书廊,路旁有一仿龟钮刻石石章,上面刻的是“金石寿,西泠印社八十五周年纪念,一九八八年十月五”。释文:金石寿落款:西泠印社八十五周年纪念,一九八八年十月立。

 

柏堂后西侧石径口有石坊一座,石牌坊是1923年印社成立二十周年时所立。石牌坊应当是原来的正门,石级蜿蜒,引人入胜。石坊高3.3米,宽2.19米,额枋上隶书“西泠印社”为安徽桐城张祖翼手书,石柱篆书楹联“石藏东汉名三老,社结西泠纪廿年。”,由西泠创始人之一的丁仁撰,另一创始人叶为铭篆书。牌坊脚下的山岩上,有一行不规则的楷书摩崖石刻:“渐入佳境。”四个字。

 

前方竹林中的毛杉木六角亭就是石交亭,石交亭右上岩壁刻有篆书“静观”二字,1983年由社员李伏雨所书。石交亭是1912年由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叶为铭提议构建的,社友来社,多在此观印赏石,交流心得,以石交友,是印社初创时期建筑之一。石交亭取名寓意“结交金石”之意,王毓岱撰《石交亭记》言“所谓印人者,皆石交也。所谓社友者,亦石交也”,“交石如交人”,“交人如交石”。寓意“结金石之交”。仿苏东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句,称“宁可肉不食,不可交无石”,曰石交亭。现石交亭为毛杉木六角亭,亭内正中放置一张石圆桌和四条石鼓凳,供游客休憩之用。亭额为印社社员赖少其所题“石交亭”三字魏碑。杭人王毓岱《石交亭记》曰:“宇宙间万物惟石最古,自有天地以来便有此石,惟石不能言而好古者咸愿与之交,所谓印人者皆石交也。琢之、磨之,攻之、错之。”

 

在石交亭上方不远处有一排敞开的建筑群,中间的那座便是山川雨露图书室了,匾额系清代文人翁方纲手书,楹联为清末著名外交家、书法家陶在宽手书:“湖胜潇湘,楼若烟雨,把酒高吟集游客;峰有南北,月无故今,登山远览属骚人。”此联为杭州西湖风景名胜的对联名作之一,联语遣词典雅、清疏,景中寓情,涵蕴情味,耐人品玩。山川雨露图书室建于1912年,是印社初创时期建筑之一,是印社诸子及同道集印、藏印、论印、研讨学问之场所。清翁方纲有联题《常熟消遥游》:“山川雨露图书室,风月琴樽水竹居。”择前句移用之。1956年辟为西泠印社金石书画供应部,现作为印社产业经营用房。

 

山川雨露图书室的东侧是仰贤亭,仰贤亭是明代古迹,印社初创时期重建,是西泠印社的第一个建筑物,由此始向四周渐次开拓。早期为清明、重阳两节社员祭典之地。创始人叶为铭博考志承,追踪往哲,题额曰“仰贤”,承袭了明天顺间胡郡守所题旧名。仰贤亭西侧圆洞门门楣之匾额“仰贤亭”由王个簃书,南墙外“仰贤亭”匾额由沙孟海书,东侧圆洞门门楣之匾额“仰贤亭”由赵朴初题写。仰贤亭为封闭式建筑小品,粉墙黛瓦,古朴雅致。仰贤亭面积不大,飞檐斗拱,小巧玲珑,南面进出,外衬一对开护栏,高约一米,两旁各有一半圆形洞门可进出,可使亭内一年四季沐浴着西湖的阳光雨露。亭内文化展陈丰富,有丁敬、金农、郑板桥、赵之谦、释达受等二十八印人画像碑及丁敬身大像碑嵌诸壁间,以申景仰。仰贤亭正中安放有一张石圆桌、一条石凳。石桌周围长约八尺五寸,边缘厚约三寸,上面刻篆书铭文一篇:“龙泓印学开南宗,一灯相续传无穷,二篆八分校异同,和神如坐春风中。”在铭文的右边镌有“宣统二年七月,西泠印社丁仁铭,王寿祺篆(即王福庵),叶铭监造,吴隐刻石”款识。亭内两圆洞门旁行书十四言联由金鉴书:“先生扇莲社清风刻画六书负鸿博,胜地是桃溪深处渊源一派溯龙泓。”

 

阿弥陀经幢位于岁青岩西南,西泠印社遁庵东,小盘古北岩石上,经幢为六角形攒尖顶石柱状,高110厘米。1923年6月,由吴隐之子吴熊捐资建造,印社将弘一大师所书“阿弥陀佛经”勒于石柱上,每面八行,每行39字。幢下有石刻吴隐题行书“隐闲”,款识为楷书三行,12字。该经幢是我国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一处重要史迹。1917年,勒李黼堂遗篆(1862年书)“留云”二字,款楷书二行。石刻篆书“芋禅”二字,为俞曲园1881年书,跋语隶书,6行,行12字,“刻此二字于石上,用邺侯故事也”。芋禅,俞曲园书。释文:芋禅。笠云上人卓锡孤山,黼堂翁月必数至,因筑室以居之,同人聚谋,刻此二字于石上,用邺侯故事也,时光绪七年七月,相度其地者徐琪、王廷鼎、孙瑛、陈祖昭、蒋学溥,书之者曲园居士俞樾。

 

遁庵位于小盘谷以西的平坡上,建于1915年。遁庵是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吴隐的别号。吴隐“于印社迤西隙地得虚堂数楹,祀吴之光世泰伯仲雍季札于其中,名曰遁庵”。庵堂柱上有一隶书六言联,为张祖翼所写:“既遁世而无闷,发潜德之幽光。”正是承吴隐之意,言有才德的君子擅甘心退隐,就没有烦闷之虞,并且能继续发扬大德。门旁两侧有联,丁上左撰:“趣洽情自超信知翰墨有真乐,造极境忽辟漫从诗画记因缘。”遁庵现在是展厅。在印学范畴上,吴隐有四项成就:一是治印风格遒上,二是他为我国以至全世界的印社之鼻祖西泠印社的创办人之一,三是创制潜泉印泥,四是创办以西泠印社为名的我国第一个印学专业出版社。

 

还朴精庐位于遁庵的西侧,楹联:“君子好遁,弥勒同龛”吴昌硕书。还朴精庐建于1919年,为吴隐之孙吴善庆捐资修建,首任社长吴昌硕为其篆额题记“以还朴名之”。潜泉边西党三楹,祀吴延陵季子,盖吾宗硕德继美泰伯者。距千数百年,虽华胄遥遥,而吾祖训认朴为主。从孙善卿,赋性诚笃,恒认朴之一字自勖励,来此瞻拜,憩于斯庐,因认“还朴”名之,扁余篆题,亦扳本返始之意也。款识:己未皋月,吴昌硕敬书并识。钤印:仓硕、俊卿之印。还朴归真,正切合了大师心意。

 

潜泉位于遁庵后,峭壁下方,潜泉是印社创始人之一吴隐的号。潜泉开掘于1915年,“泉涌如沸”,吴昌硕故以“潜泉”名之。“潜泉”吴隐书,隶书,字径50厘米。潜泉以西崖壁,勒吴昌硕篆书《潜泉铭》。释文:如竟一泓,脉络海深。照人形容,照人腹心。道在敛波,清极闻音。饮彼潜泉,铭以用鍼。吴仓硕为石潜铭。潜泉北坡上,立吴隐石刻坐像。吴隐及其子孙在西泠印社建造的房产,后来都是归西泠印社所有的。在吴隐在世时,部分房产用于祭祀吴氏先祖,吴家祠堂有吴隐、吴善庆祖孙还造有吴泰伯半身大像、吴延陵季子像、吴岁青像、吴鉴亭像、吴石潜像。现在这些像大都已毁,只有吴石潜石像至今端坐于西泠印社。

 

鉴亭位于遁庵西边墙下。1919年,由吴善庆捐资所建,以父字题之,并为文申其义。吴善庆撰《鉴亭记》以记之。亭依墈而立,朝外一面有玲珑翘角。亭顶为木结构,上覆盖瓦片。立有四石柱,后两柱配有矮栏。亭内匾额“鉴亭”二字,朱祖谋书。石柱上有一隶书七言联,叶为铭1920年冬题书:“乐石吉金以为鉴,苍官青士伴斯亭。”内石碑旁有联,吴隐撰,吴昌硕题书:“揽景鉴湖同,鸥鹭尽堪寻旧侣;成仁泰山重,松筠犹自仰清风。”《鉴亭记》:管子《水地篇》云:夫水淨弱以清。至于天之物之清且平者,莫鉴若。故昔贤恒以鉴喻水。宋人赋水调,多出鉴湖。吾甚爱“千顷翠匳开口口”,言其广阔焉。  

 

汉三老石室位于观乐楼南面,文泉西,建于1921年,室内藏有自汉魏以来至明清各代的原始石碑十多块,其中《汉三老讳字忌日碑》是现存最古老的汉文石质碑刻,此碑立于距今1900多年的东汉光武帝时期,碑高93厘米,宽42厘米,共存217字,碑文是一位“三老”及其后两代人的名讳与忌日。汉代的“三老”,是一种掌管教化的虚职,乡、县、郡都设有,并非正式的官员编制,而只是荣誉尊衔。“三老碑”是一位名叫“通”的三老,其孙子“邯”所立,目的是让后代子孙在言语文字上知所避讳,并且记住祖先的德业,晓得祖先的忌日,便于后人祭祀。这块价值连城的石碑,命运多舛,西泠印社通过多发努力,以重价赎回石碑。为了保护文物,次年又修筑石室存放石碑,吴昌硕亲撰《汉三老石室记》记录前后事由。“竞传炎汉一片石,永共明湖万斯年”,如石室楹联所书,这一珍贵石碑文物,连同保护国宝的爱国义举,都长久地在此留存。北面石柱上有一联,由朱景彝1924年题:“东汉文章留片石,西泠翰墨著千秋。”汉三老石室整体外形仿吴越宝箧印经塔(阿育王舍利塔),重檐攒尖顶,顶部又是一个小型的石质宝箧印经塔,造型结构是仅有孤例,在建筑艺术上有很高价值。石室门楣有匾额“汉三老石室”,楷书,冯煦1923年书。中门旁有楹联两幅,中间一副为丁上左撰,黄葆戊1925年书:“竞传炎汉一片石,永共明湖万斯年。”此联外还有一联,1924年张钧衡集葩经。上联“我思古人有扁斯石”,下联“其究安宅莫高匪山”。汉三老石室1922年秋建成,以庋置汉三老石而名,吴昌硕撰并书记。后陆续收藏魏、周、唐、宋、元、明、清等时代的碑刻及石鼓文、画像石等。

 

岁青岩位于汉三老石室之下,岁青岩起名于1918年。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吴隐及其从孙吴善庆为表其先世岁青公之德在岩石处勒文述之,名岁青岩。首任社长吴昌硕为其篆书。“岁青岩畔草青青,台榭幽深花木馨。且喜销残文物后,犹留印社镇西泠。”岁青岩外侧支撑观乐楼的石柱上有楹联一副,1933年童大年题书:“西泠印结千秋社,东汉石传三老碑。”

 

丁敬像位于汉三老石室前,丁敬像旁立有古木化石。1921年,丁辅之在杭州九曜山得一石,酷似人形,便命工造丁敬像,像高六尺。此像在“文革”期间被毁,1978年重造。像下岩壁刻有袁枚楷书八行,行字不等,中有“古极龙泓像,描来影欲飞,看碑伸鹤颈,拄杖坐苔矶,世外隐君子,人间大布衣”句,这是罗聘画《丁敬身先生像》中的题诗。丁敬(1695年~1765年),字敬身,号砚林、钝丁、龙泓山人、孤云石叟、玩茶翁、梅农等,钱塘人。乾隆元年(1736年)为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举行博学鸿儒科考,规定不分已仕未仕,只要有内外大臣举荐,均可参与殿廷考试,录取者可平地青云,授以翰林官。丁敬时年四十一岁,虽身为寒士,而名声卓著,本有资格应试。但他耿介守正,拒应博学鸿词。他安贫守道,为了生计,曾在杭州江干开过小酒店,酿酒自给,晚年尽管家道每况愈下,而始终不愿趋炎附势,追求利禄。

 

汉三老石室旁边的观乐楼是一座二层砖木建筑,1920年由印社创始人之一吴隐的重孙吴善庆捐资所建,用来纪念吴氏祖先季札,丁仁撰文,吴昌硕书丹,勒碑记之。季札是春秋时吴国的公子,曾访问鲁国,请求聆听观看周朝等的音乐舞蹈,,观乐就由此得名。1927年夏,吴昌硕曾小住西泠印社观乐楼,1957年观乐楼辟为吴昌硕纪念馆,楼内有《西泠印社新建观乐楼之碑》和吴昌硕铜像,楼东墙旁立“西泠印社新建观乐楼之碑”。二楼门楣匾额“观乐”,隶书。一楼大门行书匾额“吴昌硕纪念室”由沙孟海书,大门两旁的对联为韩靖庵书:“劚云起高阁,叠石疏浚泉。”进入观乐楼,门内柱楹联:“天帱地载;山高水长。”一楼正中上挂沙孟海书匾额“一代宗师”,楹联“印讵无原,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为吴昌硕撰,诸乐三篆书。下面安放着吴昌硕先生半身铜像,像高85厘米,由日本雕塑家西常雄于1980年创作赠送的,基座为110厘米高的石座,基座正面竖有“吴昌硕先生像”,铜像两侧陈列着吴昌硕先生的部分遗作和相关资料。

 

华严经塔位于杭州孤山山顶平面正中,是西泠印社建筑制高点,为西泠印社的标志性建筑,又名西林塔或西泠印社石塔,此处原为古四照阁旧址,塔身呈八角型,共十一层置于须弥座上,石座边缘刻着十八罗汉像。每级中间雕有飞檐,檐角悬挂铃铛,微风过处,似有铃声泠泠成韵。第一层塔身刻海宁周承德所书华严经和弘一法师李叔同所书《西泠华严塔写经题偈》。第二层塔身刻金农所书金刚经砌于华严经之上。第三层塔身南面为毗罗遮那佛,东南面为文殊,西南面为普贤,称“华严三圣”。其他各面及以上各层各面皆用深浮雕刻画佛之故事等。《华严经》是佛教的主要经典,筑塔藏经,一般用于广结佛缘、弘传佛教,是佛教实现其以慈悲普度众生理想的重要方式。这座玲珑精巧的石塔是杭州唯一一座密檐式塔,是西泠社友中的一位和尚于1924年筹建的,塔高20余米。

 

“缶亭”是孤山石崖上雕凿的一座石龛,在孤山社址众多的人文景观中,缶亭的奇特在于它是筑龛为亭,谓“亭”而非亭,洞中置放着吴昌硕造像。“缶亭”建筑源于1921年,在“闲泉”的石壁上,凿一龛形洞穴珍藏起来。后来又在铜像的下半部分配上了石头雕刻成坐姿之躯,形象更加生动。之所以取名“缶亭”,因为吴昌硕有号“老缶”,暗喻吴昌硕甘于清贫,潜修金石书画之意。“缶亭”,既是中日友谊的象征,也是吴昌硕潜心艺术的写照。龛外崖壁上方有额“缶亭”二字,为王一亭所题,龛两侧刻王一亭所题楹联“金仙阅世,石室遁形”,高度赞誉了吴昌硕甘于清贫、不贪图功名利禄、退隐潜修金石书画的精神。缶龛下石壁原有诸宗元撰,朱孝臧书的石刻《缶庐造像记》,旁有石刻《缶翁像赞》,沈寐叟撰并书。

 

西泠印社山顶平台有二泉,左为文泉,右为闲泉。崖壁曾镌有俞曲园书“文泉”二字,已圮。二泉周边有辛酉题名,闲泉记,闲泉,壬子题名,丁敬咏四照阁诗,石渊,邓石如石像,规印崖,小龙泓洞,奕隐遗枰,送子观音画像,袁枚诗刻,丁敬石像,缶亭,重建观乐楼记,锦带桥,吴昌硕、日下部鸣鹤结交百年纪念碑,华严经塔等石刻。小龙泓洞位于杭州西泠印社社址内,于1922年7月人工开凿,以“浙派”篆刻始祖丁敬的号命之。从印社北门进入,再沿小径往左,为小龙泓洞,洞内汇聚吴昌硕、叶为铭、王一亭手迹。洞的上部有摩崖刻石四字隶书“小龙泓洞”,下有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叶为铭隶书所题《小龙泓洞记》,石刻高53厘米,宽120厘米,刻于1922年。洞南口东有石制奕隐遗枰,为社友金鉴遗物。金鉴喜好奕棋,制此石枰,后送与印社,上有1951年高云麟题字。洞口左侧有一立像,为邓石如像。

印泉、潜泉、闲泉三处都是西泠印社创立之后才有,唯独文泉,是在西泠印社创立之前就有。据说,明朝的时候,杭州有个知府叫张奇逢,他在泉眼石壁高头题写了“斯文在兹”四个字。清朝光绪年间,大学问家俞樾看到了这四个字,题字“文泉”,取“文思泉涌”之意。文泉池在山巅,泉水清冽如镜,与茂林修竹为邻,和馆阁石塔相衬,风光宜人,文泉石壁上的“西泠印社”题刻,钟以敬摩崖刻石篆书,下为吴昌硕隶书题记。1921年吴兴张均衡来印社游,见林木阴翳,春夏苦湿,遂出资于山崖处凿得一泉命之“闲泉”,导与“文泉”合。

 

西泠印社的所有亭台楼阁都是依据山势高低而错落有致,一层叠一层,井然有序。印社自1904年建立以来就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文人雅士来到这里谈艺论道,经百余年积淀终成就了“天下第一名社”的名声。曾经多少文人名士在这片美丽的园林留下故事,而今只能在历史浩瀚里找寻过去的痕迹。参观西泠,感谢西泠,让我们记住了这一段段美丽的往事、观赏了一件件艺术经典,也感谢曾经的西泠人为我们留存下这最美丽的风景。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