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雨中湘西行。

雨中湘西行。

读了沈从文的书后,总想去湘西。想了几十年。 他书里细雨朦胧的边城,《雨后》的四狗,多情湿漉的船夫柏子,美男子龙朱——那位族长的儿子,撑船摆渡了一辈子的老人和他视为生命的清丽可人的小孙女,湘西美丽、直率又泼辣的女人;更有那里的青山绿水,那里的吊脚楼,摆渡船,侗族的风雨桥,土家族、苗族三月三的庙会,所有这一切构成的湘西,象诗一样地缭绕着我,使我神往。 今年八月立秋,最炎热的日子里我去了那里。那里正下着雨。 绿的湖南 除了冬天,下雨的日子最美。除了江南,山水秀丽、人烟稀少的地方,诗一样、画一样地总使人魂牵梦绕地缠绵。 列车离了上海,把大都市的嘈杂、忙乱、拥挤、贪婪、斤斤计较的小气、急功近利的浮躁、价值文化的混乱和酷暑逼人的窒息,一古脑儿全扔在了身后,义无反顾地跋山涉水,一路向西、向西,直奔湘西。 车过株洲,进了湖南,慢慢地山多了起来,泥土变红了。车窗外满眼青郁葱笼——除了延绵起伏的青山、除了脉脉不绝的流水,就是齐整秀碧的田垅、就是繁花修竹茂树,还有白云苍天下的袅袅炊烟和潺潺小溪,一切都是青的、绿的,连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和他牵着的那轮斜阳也都被染得鲜绿,沁人心脾,和我从沈从文书里看到的湖南一样。列车穿过一个又一个隧洞,象被山鬼牵着,进入了大山的深处,呼哧呼哧做着好梦,去会《湘夫人》了。 湖南是绿的。 俗言:“湖广熟而天下足”。俗又言:“湖南不亡,中国不亡”。 据说,中国古时候两湖、两广的稻棉菽麦丰收了,天下的百姓可以饱暖无忧了。又据说,湖南自古以来民风彪悍醇厚,书香温润,仁人贤达志存高远,因而名将良相、忠臣贤君层出不穷,砥柱中流。 历史上楚大夫屈原,因不满朝政昏庸被流放沅、湘之间,报国无门而作辞《离骚》于后人,投恨岳阳以南、洞庭湖以东的汨罗江而去。几千年过去了,人民还记着他。辅佐刘邦打夺天下的一代谋士张良,激流勇退,隐居湘西北境内,老死大庸,墓葬杨柳坡,即今天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内、金鞭溪和百瀑溪的一个汇合景点“
水绕四门”的东北角,杨柳坡是也。据说,我国汉族大姓“张”姓的集聚地就在
张家界附近。至于张良是否张家界人氏就不得而知了。三国时,老将黄忠祖籍长沙,辅助刘皇叔打天下,流芳百世。据说,晋代高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写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人间仙境就在湖南常德的桃源县境内。清光绪“戊戌维新”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祖籍湘潭,为了维新运动的成功,变法失败后,他留下了“变法若取人头,从我谭嗣同始”,并高唱“我自横刀向天笑,留取肝胆两昆仑”豪迈诗篇,慷慨赴难,视死如归。多少年过去了,人民还记着他。程朱理学的一代大儒学家王阳明也出在湖南,长沙还留有他的“船山学社”,当年毛泽东组建并领导的“新民学会”就选址在此。当然,湖南也出过曾国藩,左宗棠,都先后做过晚清的湖广总督;不过,前者屠杀了太平天国,后者却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领袖之一。 忆往昔,数风流人物,此地如许!你看湖南能不绿吗? 湖南是绿的。中国革命的多少领袖出在那里。毛泽东出在湘潭。刘少奇,何叔衡,董必武,彭德怀等一大批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出在湘潭。今天的朱镕基总理也是那里的人。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元帅是湖南
桑植人。威震淮海,逐鹿中原,打得蒋介石几百万精锐王牌部队一败涂地、夺江而逃的一代骁将粟裕大将也出在湘西怀化地区的麻阳。一代英杰尽出湖南! 湖南是绿的。名扬中外的一代文学家沈从文,出在湘西的凤凰。大画家黄永玉也是当地人。今天著名的民歌演唱家何祖光,宋祖英都是湘西人。据说宋祖英就出生在怀化到大庸铁路沿线的古丈。当地人说起他们无不如数家珍,他们是湘西的骄傲。 湖南是绿的。因为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文化,那里的人家。 所有的这一切是湖南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或许这就是我神往湖南的一种英雄情节所在吧。 过了冷水江,山峦重叠、流水汤汤,已很少人家。很少人家的地方,却尽出中国第一流的大人物。真是“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吗? 自此列车不停、一路飞奔,伴着我的所见所思,直抵湘西重镇——怀化市。离开上海,经过26个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在夜色苍茫中抵达了这个湘黔川桂的神秘重镇——怀化市。 湘西重镇——怀化 怀化,当地人说古称黔阳。黔,贵州也;阳,山之南、水之北谓阳。黔阳,意为黔之东南也。怀化本在黔阳地区境内,文革时出的地图仍标有黔阳地区;改黔阳为怀化地区可能是这几年的事了。今天地图上,黔阳还在怀化的东南,右傍沅江,属怀化地区辖管。 我们到怀化是晚上。一出车站,广场豁然,交通繁忙。现代建筑在一片霓虹灯的闪烁中,也不失壮观、妩媚。加上雨后的清新,空气出奇的鲜好。从车站去旅馆的路上,霓虹灯把我们一路牵着,浏览大道通忂,万家灯火。我们息在了绿树环抱的市政府大院里的怀化迎宾馆。夜色和着绿树的清香,一扫我们旅途的疲劳,雨后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它们似乎急于想告诉我们,这里已是西南边陲重镇——怀化。 怀化,这是一个拥有30万常住人口、加上10万流动人口的地级市,却有如此的规模,想不到。她座落在沅江的支流潕水的北岸,潕水经怀化南流入沅江,经常德可直达洞庭,入长江。湘有四水,湘、资、沅、澧,此其一也。可见,潕水、沅江,自古以来就是怀化(黔阳)及湘西通往外界的主要水路,周围群山叠嶂啊! 屈子辞云:“沅有芷兮澧有兰”中的“沅”,即指沅水,“澧”即指澧水。芷是一种香草,潕水岸边长满香草的地方人称芷江。芷江是怀化市管辖下的又一个自治县。
上海——瑞丽的320国道通过怀化,湘黔铁路必经怀化向西入黔。自怀化北上,有火车经张家界直达湖北枝城、宜昌,东可去武汉,西可直达重庆。自怀化南下,有铁路可直达广西桂林、柳州。自怀化东去,火车可抵株洲,接浙赣线直达上海。如今的怀化,公路纵横、铁路畅达,水途无阻,真可谓“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乃川、黔、湘、桂四省的商旅要栈,各族居集。换今天的话说,怀化是大西南人流、物流在湘、黔、桂、川的集散地。 不到湘西,不知怀化;到了怀化,必去芷江。 久闻湘西侗族有座风雨长桥,不知深藏何处,想不到就在芷江。美国有本电影《廊桥遗梦》,留下一段已婚男女的邂逅爱情和缠绵,感动了整个世界。它的那座廊桥远不及我们芷江的这座风雨龙津桥。长度不说,造型更比不上。芷江的这座风雨桥,至少桥长三、四百米,上盖琉璃青瓦廊棚,全木结构,棚顶此第排列盖有七亭,亭翼翘然,可登人。只见潕水上,长虹卧波,飞檐撩空。我在想,如是好天气,再加上黄昏,应该是:青桥共潕水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了。可惜那天细雨菲菲,又是一番景色了,更点缀了边城芷江的一番青绿和妩媚。桥西潕水边有座天后宫,据说是内地最大的一座妈祖庙。庙门高三丈许,砖雕结构,上刻文臣武将、琴棋书画、福禄寿喜,四根通体石柱擎住门面,斗栱飞檐,衬九条跃龙门银鲤,意含万事吉祥。门有额、对联各一幅,内容记不住了。据说是清康乾年间所造,没毁于文革,万幸了。庙里我没进去,“走了!走了!”声催得紧,没时间了。光顾那砖雕门面的灿烂,也忘了去观赏沈从文先生弱冠之年在那里曾留下过的手迹已被刻为的石碑。据进去后出来的人说,里面既没有沈从文的手迹石碑,庙设又陈旧得破烂。可能,他们对沈从文先生的往事不感兴趣吧。不进去还是对的,把最好的留在心里,你说呢? 遗憾的是,没看到镌刻有沈先生手迹的石碑。沈从文当年从边城凤凰的山里走出来时,生活过的芷江是哪番模样?想必少年沈从文离开家乡时,一定也踌躇满志的吧?!据说,沈从文年轻时在这里当过团防局的税务员,还留有一段浪漫史在此呢!但是他当年住过的地方已渺不可寻了。我多想在大文豪的故乡,找到一些他当年的雪泥鸿爪,以慰学思呵!可惜,俗人总归是匆匆而过的。 不到张家界,不知怀化;到了怀化,必去张家界。 我们要去的张家界,就在澧水北岸,猛洞河以东的地域。“沅有芷兮澧有兰”,屈辞中的“沅”、“澧”两水,怀化、张家界地区全有了,可见屈子对这一地区的情有独钟了。如果说“沅”、“澧”两水已拥有湘之四水的一半,还不如说张家界之山水已独秀于湘、而傲视天下了。 澧水,发源于贺老总故乡桑植县的洪家关西北的崇山峻岭中,经大庸、
慈利、石门、澧县逶迤而下南入洞庭。澧水上游至大庸(张家界市)这段,是张家界景色中最秀丽的一段。猛洞河,同样发源于洪家关以西的水田坝附近,源头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峻岭中,飞流直下南经永顺入酉水,东南流抵沅陵入沅江而下洞庭。独张家界地区群山环抱,千峰含翠,左拥澧水,右倚猛洞河,白瀑与清涧相映,绿水共青山争色,景象之秀可以想见。 名城芷江 说起芷江,没到过湘西的人,也许还真不知道这个地方呢。 芷江,小城清丽,阡陌交通,屋舍俨然。潕水饶过城南,芷江背倚明山,满目青绿。常住人口10万。房屋高敞,风格近似闽北、赣西,川黔一带;屋檐高耸,墙檐分离,夏可透风,冬可冷了。常见河边人家,两楼有阳台,原木栏杆,屋柱脚架空或入水,当地人所谓“吊角楼”是也。沿路两侧,所见之屋,房顶东短西长或南窄北低,遮阳避风之故也。 芷江是座古城,历史悠久。先秦时即为“五溪蛮地”的一部分。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无阳县,为芷江县治之始。晋改舞阳县。唐设巫州,后改沅州。宋置卢阳县。清乾隆元年(1736年)始称芷江。1986年,国务院废芷江县设芷江侗族自治县。上了年纪的当地人,还是把它称为沅州。据考证,先秦两汉时的芷江,曾是一个长满香草兰花的美境佳壤。因此,楚国的大诗人屈原,到此曾写下了“沅有芷兮澧有兰”的诗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芷江地理位置显要,在汉代即已建城,明清时曾为川、黔、滇、湖广的总督府,偏沅巡抚的所在地。曾国藩、左宗棠曾有否来此不知;梁启超20多岁入湘长沙务实书院主讲新学,与当时新党人物潭嗣同、唐才常诸人主变法、重新知活动实有其事。蔡锷、范静生时称二优等生,后一主军事、一长教育,此为后人之佳话了。故而,芷江也有一“务实学堂”。 芷江和湖南一样,它经历了多少岁月沧桑啊!如果说,是乾隆定名此地为芷江,我倒不如相信大概是因为屈子被流放沅湘,他报国无门,空怀惆怅,终日徘徊于此,采撷岸芷汀兰芬芳他的诗行,后人为了纪念他,故定此地名为芷江的。 “湘西会战”的主战场 车出怀化,沿潕水西去,细雨缥缈窗外,湘黔公路(即320国道)领着我们向70多里外的古城芷江而去,清碧如练的潕水在窗外和着细雨与我们同行,江水潺潺,细雨如诉,象在对我们这些远方来客诉说当年那难忘的岁月,五十五年前在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一切。 这里自古以来锁钥黔川,历乃兵家重地,商旅要栈。“滇黔孔道,全楚咽喉”不知出于哪个年代、哪位骚客的心裁,八个大字,掷地有声,令人于千里万里之外,都可以想象它当年威振一方的雄风。 这里是抗日战争后期的军事重镇和空军要塞。山河沦陷、民族存亡之秋,这里是大后方的前方,大前方的后方,故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部就设立于此。从1937年7月到1945年9月,境内驻军云集,各种军队及军事机构多达220个;大到国民政府陆军总部、方面军司令部及军政部、军令部所属单位,小到高炮连、防空哨卡。从兵种说,有陆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及宪兵等多个兵种;既有中国军队,累计总兵员不下10余万,也有同盟国苏联、美国的空军,美军最多时达6000余人。 当年曾从芷江、麻阳、沅陵等十四个县征调了35000名民工,在城郊修建占地约四千亩、当时号称全国第二大军用机场的
芷江机场,在抗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战争最紧张是,进驻机场的各种战斗机、轰炸机、侦查、运输机多达三四百架。B29轰炸机可从这里起降。该机场的建成,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当时中国方面调集湘黔、湘桂、及湘西前线的作战部队和物资,大都在此集散,对日占领区及它本土进行空袭的飞机大多由此起飞。因此,芷江空军基地成了威胁日军的心腹之患。 侵华日军为了破坏中国军队的正面反攻、夺取芷江基地、打开大西南的通道、消除交通线和日本本土的巨大空中威胁,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摧毁芷江空军基地。1945年4月,日军主力出动8万余兵力,分三路向芷江合围,妄图一举摧毁芷江基地(即日方宣称的“
芷江攻略战”)。中国重庆方面觉察出日军阴谋,决定坚决保卫芷江基地,将日寇聚歼于雪峰山东麓地区。为此,中国军队出动近20万兵力,国民党第四方面军布防坚守在不远的雪峰山区,奋起抵抗。战役于4月9日打响,经过近两个月的激战,在中国地面部队顽强抵抗和中美空军的猛烈打击下,日军被迫于6月7日撤回原阵地。中国军队以民族御侮的意志和巍巍群山一起构筑钢铁屏障,保卫了给日寇以沉重打击的芷江空军基地,使日寇欲占领大西南、灭亡全中国的妄想成了一枕黄粱。 “湘西会战”是中国军民八年抗战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战役,本次战役共歼日军28320人,生俘213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湘西会战”期间,世界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8日德国投降,欧洲战场宣告战争终结。亚洲太平洋战场,美军取得了节节胜利,中国胜利在望。在同盟国的严重警告、苏军从西伯利亚南下我国东北重创关东军、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扔下两颗原子弹、以及中国解放区军民的全面反攻威慑下,日本侵略者被迫于1945年8月10日接受了中、美、英、苏发表的《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了《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晚,蒋介石急电驻南京的日军驻华最高指挥官冈村宁茨大将,催其派代表去江西玉山机场会谈受降事宜。也许出于芷江是“湘西会战”的主战场、是重创日军并使他们进攻未遂的军事重镇的考虑,也许出于芷江机场为远东当时第二大机场,银燕聚集令日胆寒的考虑,蒋介石又于当晚致电冈村宁茨,遂将受降地点由江西的玉山机场改为芷江机场。为了永远记住芷江受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特意选址闸北——“八一三”抗战时遭日军狂轰烂炸区域的一条较长的马路为“芷江路”。 今天重建芷江机场已上报国务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已批准落项,不日芷江机场将重展雄姿,到了那一天,湘西必有大块文章可做。 “血”字型纪念牌坊 车出芷江,沿潕水西去,不一会儿到了一个地方——七里桥。 芷江七里桥的潕水河畔,有一片开阔的水泥地,平坦洁净,一边是汩汩而去的潕水,一边矗立一座象征胜利的凯旋门。凯旋门简陋,门前绿树成荫,细雨濛淞中很显悲壮。 这座凯旋门是纪念二战胜利最有意义的建筑,是与罗马、柏林、米兰、巴黎、平壤齐名的全球六座凯旋门之一。在雄俊的凯旋门上开着三个拱门,中大侧小。门眉上“凯旋门”三个大字熠熠生辉。铁门栅缀有四个红色“V”字,象征胜利。穿过凯旋门便是驰名中外的抗日受降纪念坊。 跨过凯旋门,仰天耸立一座高8.5米、宽10.6米、用明山石雕砌而成的四柱三拱门“血”字型牌坊,即为受降坊。坊前后有石阶五级,建于1947年2月,后毁于文革,1985年修复。它象征着抗战八年全国四万万人民、以3500万同胞的鲜血换来的胜利。坊上额联有蒋中正题的“震古铄今”四个大字,神采飞扬,竖联是他题的“克敌受降威加万里,名城揽胜地重千秋” ;竖联还有桂系领袖李宗仁题的“得道胜强权百万敌军齐解甲,受降行大典千秋战史记名城”;李宗仁题的次额联分左右,道是“布昭神武”、“武德长昭”以衬正额“震古铄今”;何应钦题“名城首受降 实可知扶桑试剑富士扬鞭 还输一着,胜地倍生色 应推倒铜柱记功燕然勒石 独有千秋“;白崇禧所题已毁失。坊上正反题额、题联的还有孙科、于右仁、王东原、居正、王云五等民国军政要员者,分别题有“万古流芳”、“名垂青史”、“气贯长虹”等字样,受降坊铭文206字。这是中华大地上唯一的一座纪念八年抗战胜利的丰碑,巍然耸立,直薄云天。 看着简陋、陈旧、不显大气的凯旋门和受降坊,我在想:如果当年国民党邀请共产党一起参加抗战胜利的受降大典、如果由美国协调的国共合作最后成功、建立了联合政府、如果国民党不在国共重庆会谈后撕毁“双十”协定、急于发动、挑起内战的话,这座中华大地上唯一的那座抗击外族入侵胜利的纪念丰碑,一定会造得更巍峨壮观,气概非凡的;全国的老百姓一定会象崇敬、熟悉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样,了解、熟悉、崇敬这里的。这座简陋的凯旋门和受降坊似乎告诉我,中华民族合则强,分则弱;伟大的祖国到了统一的那天,我想,一定会再造一座比它更威巨的丰碑向世人醒示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受降坊身后,有条足有二百米长的水泥道。道左尽头为受降旧址,雨后松柏苍翠屹立在两侧平房的门前,象忠实的卫兵一样,五十五年过去寸步不离。 受降旧址建于1948年,呈“品”字型布局。左、前、右各方,由三栋风格独特的黑色鱼鳞板双层木结构的美式平房排列组成。平房每栋长44.1米,宽8.1米,总面积1072平方米。这些房屋原是中国空军第五大队十四中队的营房。前栋为受降会场,即受降堂,于1985年按原貌修复。右栋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1945年,这里曾多次召开国民党高级将领军事会议,部署芷江作战和受降事宜。左侧为中国陆军总司令、受降全权代表何应钦办公室,何曾在此部署作战、召见降使、处理全国受降事宜20天。室内陈列的办公桌、沙发、椅子等用具均为当时原物。 步进受降堂,一种历史的沉重和着户外的潇潇淅沥的秋雨,凝固潮重了我的心情。场内的各种摆设一如当年,好像故事刚发生过一样。简陋的陈设很难令人相信在这间长约20米、宽约8米的木屋里,曾发生过中国现代史上震惊中外的重大事件,简陋的陈设很难令人相信一个小小的岛国曾经想鲸吞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一间小木屋浓缩了一部历史。 在长方形受降会场的右侧墙上,挂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像,像两边挂着民国国旗和国民党党旗,楹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分挂两侧,横联“天下为公”。像下贴有“总理遗嘱”、“党员受则”、“军人读训”,字迹清晰。像前坐北朝南上方为受降代表席,靠门口的下方为投降代表席。会场另一端为中外记者席。记者席后的左侧墙上挂有中、美、英、苏四国国旗。旗下方墙有一金色“V”字,并配一桌可置打字机、摄影机、电台,供新闻报道使用。场内陈列均为原物,刻有“参加受降典礼纪念”字样,并烙上火印编号,它和受降旧址的房屋一样,经鉴定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墙上陈列了当年主持受降会议的萧毅肃中将夫人从台湾捐来的6幅照片,它真实记录了当年受降典礼的情景,是抗战胜利受降的千古历史见证。 匠心独具的胜利展览馆 告别受降堂,正前方200米处有一座造型独特、气势恢宏的建筑,上书“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展览馆”十一个苍劲秀丽的大字,展览馆到了。 该馆竣工于抗战胜利50周年后的1995年,面积15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该馆结构造型取梯型金字塔与中央拱起曲面组合,这样既突出屋顶之巍峨又象纪念牌楼、既有长城风火台的雄姿侧看又象一辆威风凛凛的坦克,匠心独具地屹立在扩地4公顷的纪念区。馆前右侧,透过树林不远处,露天陈放一架银白色苏式的比斯战斗机,馆前空地上有一门122毫米榴弹炮与其相伴。这些退役的旧兵器虽失昔日风采,当年一定雄风八面,都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整个纪念馆紫红色基调,4根深红圆柱直冲馆顶,寓意四万万中国同胞甘洒热血抗击日寇。17米高的中央大厅宽敞明亮、庄严肃穆。大厅内4根红柱顶天立地,砥柱中流。大厅中央的墙上缀有毛泽东的题词“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更显庄严凝重了。中央大厅两侧为“八年抗战”、“中国受降”、“历史不能忘记”三个展厅和一个影视厅。 受降城展馆资料室共展出由北京、南京、上海、台北等地提供的珍贵资料——照片、图表、文电291幅,二战文物214件,还展出了国内外义赠抗战时期的一大批旧武器、家具等历史文物,枚不胜数。受降城以它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赢得了联合国、美、英、俄、朝、韩、日、泰、新、马、比、澳、加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以及台、港、澳同胞的青睐和赞许,每年接待20万人次前来参观、访问,即使当年曾参加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也结伴前来,留影、忏悔。芷江受降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已成为我国全面、完整再现日本侵略者芷江受降这一重要史实的窗口。 1995年,湖南省政府已正式公布芷江受降纪念坊和受降旧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步出受降堂,我心情振奋,但沉重居多:为何日本小小弹丸之地,能长驱直入我中华国土?为何历来中日战争多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为何今井武父(日方投降代表)投降时仍佩长剑?为何在受降堂里看不到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痕迹?为何日本今天仍有人对侵华那段历史讳莫如深、魂牵梦绕、隐魂不散? 抗战胜利已经五十五年了,热爱和平、向往幸福的人们能忘了昨天吗?! “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在芷江”,这是一段没齿难忘、极不平凡的历史,一段充满民族的屈辱和仇恨的历史,一段饱含民族的血灾与火光的历史,一段积聚民族的抗争与惨烈的历史。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瞻望世界风云的变幻,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与富强的凯旋门会建在哪里呢? 望着东去的潕水苍苍,我问白云青山。 望着西风中变幻的白云苍狗,我记住了怀化、芷江。 沅州风雨龙津桥 芷江有一座风雨长桥,廊亭加身,横跨潕水之上,连接古城西东,是湘黔古道的重要津渡。相传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崇祯五年重建,清乾隆四十四年又重建,直到解放后人民政府彻底重修。人称“天下侗乡第一桥”。 岁月悠悠,淡漠了多少离奇的传说和神秘。也是有缘,有幸能在芷江——这座古沅州城一睹这座风雨长桥的风姿,明悉它的昨天。 古沅州城,乃滇黔咽喉的盆地,麻阳、怀化、黔阳、新晃、凤凰诸县的中心;背倚明山,怀抱潕水,古称西关渡,又是古驿道线上的沅水驿,东去西来的人过河,全由三五只渡船摆渡,遇上赶集,“渡口拥挤不堪”。到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方由渡船改为浮桥,即将20多只大船并排连在一起,铺上5寸厚的木板,宽丈余,方便了来往过河人,但遇洪水常被冲毁。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以寺僧宽云为首,“矢志造桥”,“四乡募捐”,“义动乎遐迩”,“得银一万余两、粮一千余担”开始建桥,修石墩16座,墩上架长木以铺杉板厚3寸许,桥形雄壮以通城之东西,“若晴虹将饮,似游龙浮水”,成芷江八景之一,曰“龙津春浪”。僧宽云曰:“此桥形如龙,渡口为津,取名龙津桥可也。其意龙驻渡口,世代吉祥。”桥成之后,名闻遐迩。可惜好景不长,万历三十年(1602年),洪水推倒5座石墩,大桥又毁。明崇祯五年(1632年)驻沅州都司阮呈麟重修此桥,改16座石墩为14个,经6年努力,桥才修成,并铸一对雌雄大铁犀牛以镇桥滩,从此大桥平安无事,桥上建有廊棚,开设商肆,常年贸易。大铁犀牛坚守、镇桥320年,1958年大炼钢铁被毁。桥上建有廊棚,开设商肆,常年贸易。阮呈麟复修后,历时146年,桥上商肆日兴。到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大桥再次修建,那更是锦上添花了。原来的石墩作为母墩,并在母墩上增砌子墩,子墩高2.5米,再在子墩上架桥,墩与墩连接,全由深山运来的巨杉和柏木作桥梁,再在梁木上钉上3寸多厚的木板,架成展平的桥面,桥面增宽了2米,两边全盖了屋棚,经过两年修建,桥上房屋鳞次栉比,奇俊雄秀。 桥长250余米,宽12余米,桥面坚实平坦,桥侧店铺相连,桥上亭楼高耸,且不用一钉一铁,全系木结构,尤见民族风格。桥的两头建坊,坊上五亭相聚。西坊类似亭阁,额书“普济安瀾“,雕梁画栋,工艺精湛,尤飞檐斗拱,亦庄亦丽。东坊与西坊相似,坊额书“三楚第一桥”。桥上按侗乡风雨桥的建筑风格,在通体桥房上盖有七座八角亭,楼起三层,亭翼有四,青瓦朱栏,飞檐凌空,铁马铮铮,随风响动,声漾遐迩。我们拾木梯而上八角亭,凭栏远望,只见潕水湯湯,横贯芷江西东,明山逶迤成了青黛的梦,吊脚楼沿水而筑,参差两岸。 解放后,人民政府再次修桥,用钢筋混凝土加固桥墩,将木头桥梁、桥板换成钢筋水泥的。桥面加宽,桥两边修了水泥栏杆,并修有1.4米宽的人行道,桥上并排可过三辆汽车,大桥更名为“芷江大桥”。至于什么时候大桥改成今天模样,想必也是这几年的事喽。你看,桥西那座新建的湘黔公路新桥已代替了“芷江大桥”, “中国侗乡第一桥”以它独特、秀俊的风姿重展于世。 夜雨补读沈从文 也是有缘,有幸能在古沅州城——芷江,得一地方志,在沈从文的故乡补读沈从文,也是一种清福了。于是,夜雨挑灯拥被读书,和风细雨把我带到了一代乡土文学大师——沈从文弱冠之年驻足边城的那段日子…… 1919年底,五四运动后的半年,一位青年踏着齐腰深的大雪,从湘西凤凰穿山越岭,徒步数百里,风尘仆仆地闯进这座石头高墙围绕封闭的沅州城。踏过青石板路,走进东街,只见两边青砖封墙的窨子屋。嗬,好气派,凤凰没的比!这就是十七岁的青年沈岳焕又名沈从文,入沅州城——芷江的第一感觉。当年城里只有两条街,东西南北街十字交叉处高耸一座侗乡钟鼓楼,楼角飞檐吊铜环,清风拂来,叮当作响,骚人墨客为此不少吟咏。他仰望街心的钟鼓楼,好高,好奇!他抬身上楼,登高纵览全城:东街高门大院,家家张灯结彩;南街铺面连连,人群熙来攘往;西街却堆积柴炭箩筐;北街零星有点小铺子,行人稀少,冷冷清清。 沈从文从湘西土族部队归家难闲,此次来沅州投奔当警察局长的五舅。他走进了东街那幢青砖窨子楼,在团防局当上了小师爷。每天清晨,他挎着小竹篮,装了团防局的印章印盒,穿过钟鼓楼十字街,在石板路上轻快地走,来到西街菜市场,走向一排排肉案,往猪肉身上盖大印,收取铜板。 “小师爷”!卖肉的喊着,“喝杯酒,我这炒着猪下水呢!” 沈从文笑,卖肉的笑,都晓得他爱吃猪肚猪肝。沈从文接过酒杯,蹲在案桌边,干几口酒,呷点肉菜,笑着离开。出了西街,他常常会沿着石头城墙,从青石板街再往南门而去,不一会,就来到潕水河上的龙津风雨桥上。 他很喜欢这座西南第一桥。近一里路长的风雨大桥,他走遍湘西,未曾所见。一道长虹卧波,雄峙横跨在滔滔潕水之上。只见,长桥青瓦兮绿波,廊亭参差兮巍峨,远山淡墨兮似丹青,百媚千姿兮如美人。风雨桥极富侗乡特色,飞檐斗拱,木榫相接,全桥不用一根铁钉,上以青瓦相盖,避风遮雨,桥上排列木屋,外悬至半空江面。桥面两边皆是鳞次栉比的铺面,杂货、山货铺、绸缎庄、布铺、百货铺、小吃摊,应有尽有,目不暇接,热闹非凡。 沈从文欣喜地步上风雨桥,这里望望,那里看看,每次上桥总看不够。他缓缓地在桥中徜徉,不停地与熟人点头招呼。来到桥首肉案,屠户们亲热地相招小师爷,盖印,收钱!闲了,便买个油炸糍粑,用竹篾穿着,站在桥边,倚栏享用,边眺望着河里往来飘移的乌篷船。船夫拉着纤绳,沿着河岸吊角楼的水边,躬着腰,一步一喘,吭唷嗨喲地往前拉。船夫拉着纤绳到了西门岩码头边,河埠头正聚集着一群群端盆提桶的妹子、媳妇,正三三两两蹲在河埠口的石板上,使劲地用芒槌劈劈啪啪地砧衣,或把衣物在水里哗哗搓洗,裸露着她们嫰藕似白森森的胳膊和大腿,一阵嘻笑漾在了水边,搔得纤夫们心头发痒,嗬嗬大笑,两脚故意将水花踢得好高,打湿了妹子和大嫂,纤夫们扯着嗓门喊着号子,将那纤绳牵着妹子、媳妇嗔爱出水灵灵的目光柔柔地跟踪他们好远好远。河里三两群鸭“嘎嘎”扑翅击水或翻着屁股在水里找食吃,水面发出一片银色的柔腻。呆呆的沈从文看得入了迷。 “小师爷,你被河边的妹子钩了魂?下去一起帮她们洗洗吧!”屠夫们哈哈大笑,“看你牛卵子眼都发直了,怕是要吃春吧?”“哈哈哈……”众屠夫朗声大笑,沈从文脸红着提篮而去。 此情此景,在他的小说、散文中随处可见,我很熟悉。 在团防局,沈从文无事时即潜心书法,王羲之、欧、柳、颜、赵,正草篆隶,无不埋头习之,每归住处,必夜练至深更,还援请师爷指教。不久,他的字即写得誉贯沅州城了。城里人争着请他写喜联。县警备队下乡打土匪,队长殉难,县政府让沈师爷为这位凤凰同乡写碑文,几十载过去,此大石碑犹在,今存河西天后宫,供游客一睹沈老当年书法风采。 晚饭后,沈从文最喜拿了竹笛,漫步北街石板路,缓缓以登北门城楼,站在宽阔的石头城墙上,望落日余辉,晚霞千里,河上渔翁垂钓,鸬鹚咬鱼;北门沙洲、映天绿柳,对溪桃花、隔岸石榴;北门外河、秀水拖蓝,每发洪水,河中那一溜长长蓝蓝的河水,更让他若痴若迷。更多时,他爱侧坐城楼箭垛,埋头吹笛。悠悠一曲《苏武牧羊》,又吹一曲《梅花三垅》,随即放下笛子,拔直着嗓门,对着河里渔船放歌,渔翁们伸直脖颈听,随后笑骂:“这傻*的小师爷!” 他散文、小说中写着的这些情景,俯拾皆是;既有浓郁的乡情,又可怜可爱。 东街有条小巷叫东紫巷,进巷数百米,现今第一幼儿园,当年则是民国总理熊希龄的公馆,其时有沅州大观院之称。那时,则已是从国会议员舍官归来的熊捷三所居,他是熊希龄之弟、沈从文的七姨夫。平日里,他常去熊公馆,不为赏花玩景,假山曲池,他深深地被府后阁楼上两房书所吸引;阁楼深藏在后花园的荷池旁,僻静清幽,是读书的好地方!沈从文躲进小楼,埋头阅读古今中外名著,象一头饿牛,闯进了菜地,贪婪吞咽着那些文学书籍。 多少次,七姨夫和五舅在前厅谈诗论文,则要沈从文恭坐一旁聆听,大人作了诗文,即令他立时抄写悬挂堂上,大声诵读,耳濡目染下,他开始懂五言七律,平仄押韵,并悄悄学着写诗。写鼓楼,写风雨桥,写沅州城!他仰慕有学问的熊希龄,甚至连七姨夫五舅都成了楷模。熊公馆让这位只读过几年私塾的他,开始了文学启蒙。不由想起他《熊公馆》一文,我仿佛看见一代乡土文学大师,即从这里迈向文学殿堂的第一步! 在沅州,沈从文变得有出息了。他母亲甚喜,变卖了家产、带了女儿来沅州依傍儿子,住在青云街。 沈从文办事依然卖力,有空时,他总喜欢游览城里的诸多名胜。 那日,他与七姨夫同去河西游妈祖庙(天后宫),两人立于门楼下仰看门坊上的石雕牌坊。一幅幅文臣武将,花鸟草虫,武汉三镇、渔民樵夫,琴棋书画无不栩栩如生,令人赞叹。 七姨夫抚摸着石雕对他道:“岳焕,人生在世,事业欲成,姨夫有两句话: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沈从文连连点头称是。 “岳焕,你可知,此石雕系一石匠,带徒数十,穷三年六个月之功,方留下此稀世珍宝,实不易啊!”七姨夫感叹万千,沈从文连连点头。“好,”姨夫拍其肩,“你已长大成人,将门之后,不要负了众人之望啊!” “沈从文含泪答曰:“姨夫,我定穷毕生之心血,也雕刻一座牌坊!” 是的,沈从文没有食言,真雕刻了一座乡土文学大师的牌坊! 沈从文来沅州一年多,深深喜爱上了这座美丽又古老的边城。当时,他还真希望把家安在这里。 在狭窄的青云街小巷里,仍依稀可辨当年沈从文的足迹。 母亲、七姨夫等众人为他议婚,他不挑表妹春英,更不选东街几位大户人家的闺女,偏独独爱上了家道不殷的马小姐,常与其鸿雁传书,写些情诗、山歌往来。沈从文在热恋,我依稀见他正在做着温馨甜蜜的梦。 那一夜,很黑,天上没有一颗星,刮着冷风。沈从文提着灯笼,打着赤脚,来到城边一条不深不浅的小溪,它直通潕水河。传说溪中有宝虾,乃稀世珍宝,夜深人静方出,游弋于水,身后闪现红宝石之光,熠熠发亮,;倘一群游过,水中则亮一路。沈从文呆呆地守着,一夜又一夜,已经五天了。他眼皮直打架,却不敢合上,清冷的风,令他瑟瑟发抖。突然,他惊喜:“来了,来了!”果然,水中闪现红光,一颗、两颗、三颗!他狂喜之极,猛跳水中,小心翼翼。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逮得两只,用瓶装着、捧着,翌日一早,就兴冲冲地送给了马小姐。 东街,当年窄窄的青石板路,如今已成了柏油路。我依稀看见青石板路上仍有年轻的沈从文从团防局走来,踉跄跄踉,一歪一斜的脚印。他失恋了,他人生头一次的恋情,不幸夭折了。他满脸的眼泪。 深夜,在青云街的小木屋里,他将辞别的信放在桌上,对着母亲熟睡的房间,跪倒地上连磕三头,背上包袱,悄然离家出走!他把自己心酸的初恋深深地埋在了这里的石板路下,留在了沅州。从此,沅州因为留下了沈从文失败的初恋,芷江城和那里的姑娘变得芬芳起来。捧读他散文中对这一段的记叙,爱读书人的我,不由为此掬一把清泪。 踢踏,踢踏!他沉重的脚步声,在漆黑的长夜,从这里的青石板路上凝滞地划过,划出了东街、鼓楼和西街,他痴立于西门口的石头城墙边,真不忍心回头观望城里的大佛寺、雁塔寺、明山书院、南街和北街……心里默默念道:古沅州啊,我今日一别,何时能归呢?也许我不会再来! 天破晓,沈从文忍着热泪和悲伤,拖着沉重步履来到潕水边,一步一步地下了石阶,痛苦地迈上了下常德的乌篷船。离开了边城。 船开了,离开了吊角楼,离开了沅州,穿过龙津桥直泻而下。 沈从文从潕水离去,从沅州边城到了上海、北京,成为一代名闻中外的文学大师。遗憾的是,他生前,再也没有回过沅州。他把这些遗憾和思恋,深深地留在了他无数火热的文章里和多情的字里行间。 夜雨,淅淅沥沥地打在窗上,同室的睡了,轻轻地我合上书本,久久难以入眠。我真想做个好梦,重新回到沈从文的故事和他的书里去。 好山好水好人家 芷江城北十公里外的明山,只见它:峰峦叠嶂,群山吐翠,溪涧纵横,林莽浩瀚,云蒸雾绕,霞蔚万千,景色真是十分絢丽。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也是楚地能收录进《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为数不多的几座名山之一。她曾以“缛浓翠色层叠,峰峰相对,岭岭相衔,遥望者但觉如屏风九叠,锦障千层”的“明山叠翠”而名闻于世。据载,北宋熙宁年间,宋神宗赵顼曾诏封明山神为“顺应侯”,可见天子对她的垂爱。 传说,山脚下建有莲花庵和遇仙桥,山上有头天门和二天门。我们因没时间前去一睹她的芳容,很是遗憾。当地政协邀我们前去明山自然保护区和蟒塘溪水电站参观,一路坐车盘山而上,也饱览了沿途的秀色,一派清秀的南国山水,撩人心脾。 随着公路盘旋而上,先起山势逶迤,远处可见峰峦起伏,莽莽苍苍;竹树山花撩眼,偶见层层梯田,寥落人家。入山深了,山路越盘越险,探窗下望,山路,盘盘兮麇麇兮,以乱我心;仰头只见,两旁山势雄峻,千尺危崖壁立,如斧劈刀削一般,压挤出人的渺小。几棵虬枝苍郁的古松,傲立绝壁之上,既见几分奇险,更现几份刚毅。一只苍鹰在山崖里盘旋,很有几分出世的冷漠。百绕千转,终于,我们在一条溪桥前停了车。 下的车来,细雨濛淞。只见一座横跨溪涧的石砌拱桥,清澈的溪流,穿桥潺潺而下,留下汩汩的清韵。桥下涧边以东,一落三间瓦屋,背山而筑,遗世独立,很有几分桃源人家的仙意。桥下西涧边,一落三、四间吊脚楼,斜风细雨中楚楚有致,古意盎然。下桥没路,大家小心翼翼,一脚泥、一脚水地拾足鱼贯而下,绕过几分菜地,来到东涧边山里人家的屋前。屋前一大片水泥地,许是他们的晒场。屋后一牲畜棚、一农具间,三三两两倚屋种有几丛凤尾竹,两棵芭蕉。门前屋后的小径、黛瓦上长着鲜绿的青苔。墙根影影绰绰冒出几棵细小的野蘑菇。冒雨,我拍了几张屋后的闲照,很有几番清趣。 屋主人早早地恭候屋前,待客的茶水,凉了,已换上了几遍。见我们一行雨中特意来访,“嗬嗬”地笑着、忙递烟倒茶,不亦乐乎。进屋只见神灶上供着财神,两边贴着新的风景画,柱子上篇篇对联,可惜,内容记不住了。见来客如许,老夫妻俩忙抹桌擦凳,屋前灶后,端酒上菜,安排众人入座。我们团团圆圆也坐了四张桌子,一式的乡里六仙桌。 听说,屋主原来是个大队书记,专管山林绿化的,如今包产到户了,反倒落得了清闲。儿子在广东打工,还娶了个广东媳妇。席间,他和他老妻笑眯眯地拿出了儿子媳妇的放大了装在镜框里的结婚照,让我们一起为他俩高兴。老夫妻俩还有一个女儿,岁数还小,跟他们生活在一起。 满桌的菜肴,烹制虽粗了点,丰盛却绰绰有余。只见,有红烧炖煮的芷江鸭,有山蘑菇炖煮、自养的乌骨鸡汤,有湘西家家户户、桌上不能少的烟熏腊肉,有门前溪涧里捕得、叫不上名字的小鱼炒红辣椒,有湖南到处可以吃到的酸豆角,还有热腾腾黄醇醇的油炸辣糍粑,这样、那样的一个个菜,反正他们认为当地的好菜,满满的上了一桌。 主人从屋里拿出酒来,满满的一缸,分装入大瓶可乐罐里,一次又一次地向大家敬酒,一次又一次地再把它灌满。主人谦谦地劝酒,“这酒是自家做的。尽管喝,尽管喝!”大家举杯相谢,土酒入喉,满嘴的香。有人说:“这酒味,真有点象REMY MATELLI,象XO!”我问主人,这酒用什么酿得?主人笑眯眯道:“用山里采来的金银子酿的,是陈米酒啊!” 不会喝酒的我,真不想辜负了主人的殷勤,浅浅地喝了两杯,满脸的通红,“嗬、嗬,嗬、嗬,” 傻笑着满足。此时,可真正才体味了陆放翁《
游山西村》诗里“莫道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作鸡豚” 的意境。 酒过三巡,饭也饱了,主人一再地挽留,我们不舍地离去,一步一回头。 雨,还在下着,濛濛淞淞地不停。 站在小桥上,我凝望着留酒、留饭的山里人家和他们的黛色木屋:主人老夫妻俩,还在屋门口的雨里,久久地站着,站着;清清的溪水,潺潺不息地流向山的深处。 雨,下得更紧了,濛濛淞淞…… 杨溪云树 芷江山水,人文景观众多,潕水百里长廊有“明山叠翠”、“舞水拖蓝”、“花山仙姿”、“杨溪云树”等,不一而足。 潕水、杨溪是芷江的母子河。百里杨溪更是吸两岸翠霞,揽四方碧色。一溪的清波,漾一溪的笑靥,融一溪的温馨,于芷江岩桥乡的小河口,投入八百里潕水的怀抱。母子相溶一体,携苗歌侗曲,载醇厚民俗,融山里人的向往,一路轻歌曼舞、欢畅地奔向沅江、奔向洞庭、奔向长江和大海。 在杨溪入潕水的河口,屹立前后三蔸阅尽人间沧桑的重阳木。临河口横卧两蔸,树小一点,虽难现苍老,却也是千年古木,传说是兄妹俩。后依临杨溪那蔸,奇俊怪趣,树干苍雄伟岸,虬枝向天,髯须飘逸,绿荫满地。据说它生于西汉,有二千多岁了,自然是母亲。它母子三,屹立远望,朝朝暮暮,千年如斯;似送亲人远去,似盼爱人归来,潕水汩汩地流过…… “杨溪云树”是沅州外八景之一。高大魁伟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雨后的晨昏,云笼雾罩的树冠,象披上了乳白色的轻纱,迷迷朦朦,隐隐绰绰,很是神秘;晴天的早晚,又是一番景色:数千只白鹭息落枝头,如云似雾,很是神奇。故称为“云树”,深得历代文人骚客的青睐。 这里援引湖南姚奇的散文《杨溪古树焕新姿》中关于“云树”的一些描写,以飨读者。 “云树的春姿更迷人。满树长出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少女的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树下边的杨溪水,清澈见底,数百条游鱼在水中追逐嬉戏,一忽儿跃出水面,荡起圈圈涟漪;一忽儿,沉入水底,吐着细细的水泡。忽然,一群鸭子嘎嘎连声飞入水里,翅膀击水,浪花灿灿,浇水洗身,银珠滚落,满溪鸭闹,满溪欢情。这时鱼早潜得无影无踪了。到溪边洗衣或担水的少女,就着水镜,梳理青丝长发,人面桃花,相映成趣。一只小船,撑着日月,撑着星辰,渡着行人及两岸劳作的山民。如今(这里)已建起石桥,将渡船写进了历史,将挑担等船,翘首待渡的风景写进记忆的深处。 那矗立桥头,恭迎八方来客的云树,即是母亲树。(树冠)覆盖面积达210多个平方米。主树干周长9米多,需10来个大汉牵手(才能)围(上)。树主干成‘凹’形,中空径两米多,似一个巨大的圆桶。桶内填以土石。曾有人于其中设树洞宴一席,8人围坐,尚有人能沿席敬酒。然而它仍然顽强地活着,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似蔑视风霜雪雨,又似向人们诉说酸甜苦辣。因水土流失,大部分主根裸露在外。” 景美不言。树有如此大洞,直上直下,实属罕见。何以有此大洞?怎么形成的?不得而知。重阳木为何木?何属,何种?就更不可知了。如果说该树种耐蛀耐腐,那么,这偌大的树洞从何而来?如果说这树洞是千年来被虫蛀、被水烂得,那么,这棵大树何以能成活二千多年?至今根深叶茂、生生不息?它的生命力在哪里?它活着的源动力又是什么? 从这棵大树,我想到了人——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人。生活条件算得要比一棵大树来得好吧!?脑子聪明算得总比大树来得强吧?但他(她)的有限生命呢?长寿点的,也就活上百把来岁,树犹不及啊!人不及树,什么原因?! 从这棵大树,我想到了民族——在这世界上代代相传的一个个民族。它们饱经沧桑,有过辉煌,也有过屈辱;有过逆境,也有过顺风;有过奋发,也有过蹉跎。看一个民族有没有希望,就看它怎么抵御风霜、就看它怎么抗争屈辱、看它怎么从逆境和蹉跎中走出来,看它怎么树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决心,看它怎么向自己的弱点发起致命的进攻,而高扬奋发的旗帜。就看它不服输的耐力。这就是一个民族优秀与否和它生命力的强盛之所在。 从这棵大树,我更想到了国家——各民族政治意志的集中体现。树,可以蛀空,但活着,已经活过了几千年,并还要活下去。这,是棵大树。一棵特殊的大树。人,可以活着,但不能被蛀被腐,他要死的,蛀腐得越多,死得越快。一个国家呢?它的政治意志体现,它的法律制度保障,不就象这棵大树如何常青一样,值得研究吗? 近年,欣闻国家拨款,对云树进行了护理:沿溪岸,用石块砌成了石埠岸,挡住了溪水的冲击。主根周围培以厚土,这既增加了大树的肥源,又将主根牢牢固住。树碑立传,将自然风光和人文记载融在了一起,增添了云树的生存和欣赏的价值。要明白和研究这棵古树常活常青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关系,还是来看看姚奇怎么写的这棵云树、和树下怎么生活着的人们,或许明眼人能从中找到一些答案的。 “夏天,云树叶繁枝茂,浓荫盖地,阳光被筛成无数光点,在地面跳耀。树下设有石桌石凳,是天然的歇凉亭。中午,瓦上燃着烈焰,地里冒着青烟。被酷热逼得暴汗如雨的人们,离开田地,踩着烫脚的石板路,钻入树荫里,歇一口气,享受一份清凉,洗涤满身的疲劳。夏天的傍晚,树底下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习习晚风拂掉了身上的热气,潺潺溪水滋润发干的喉嗓。人们三三两两或蹲或坐,谈生产,谈生活。围坐一大圈的孩子们,趣兴盎然地听髯须老头摆古,讲三国,讲水浒,讲云树的传说。 “……夜深了,闲谈的人散了,髯须老头和那群孩子,都被灯光牵进了柴门。树下只剩有三五个躺着露宿的游客。他们享受夜的宁静,沐浴着夜的清凉,用眼睛与星星交谈,用心跳向云树倾诉。沙沙的树叶和汩汩的流水又似醉人的醇酒,将他们带入朦胧世界。 “……几滴露珠洒落在额上,凉飕飕的,惊醒树下的夜宿人。一睁眼,晨曦初露了,才知自己在树下过了夜。回味梦境,满脸灿烂。 “杨溪云树,是百里山民心中的神树。常有人在树底下虔诚地烧一叠纸钱,点几柱香,祈求云树神保佑。据说有对夫妇,结婚十年,未有生育,两人在云树下跪拜许愿,果在第二年生下个白胖胖的儿子。有人说是灵验,有人说是巧合,不管怎么说,生了娃娃倒是真。村里的人,每年正月初一,第一件事,就是到云树下出行,捡些断枝干叶回家,说是‘财喜’进屋,讨个吉利。说也奇,走累的人,在树下坐坐,顿觉疲劳全消;烦闷的人,在树下坐坐,立感心神爽快;病痛的人,在树下停留片刻,病情减轻八分……啊,杨溪云树,以它的爱心庇护劳苦而淳朴的侗乡人。” 是啊,云树是当地人的福荫。再热的天里,辛苦劳作后,人们能在这里找到清凉,在这里能卸下一天的疲劳,在这里能享受他们起码的生活中的安宁和憧憬。再兵慌马乱的日子里,人们在这里可以纵横捭阖、谈古论今、向往拯救并实现他们的理想。和平的岁月,人们在这里可以大发痴念、可以做梦、可以有个灿烂的梦境。再苦再累的日子,“杨溪云树,是百里山民心中的神”。凡生老病死,福禄寿禧,所有人生要遇到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们的慰籍。古树常绿、长生的道理,或许就在这里。 今天的“杨溪云树”是政府开发的重要风景区,古树新姿,更加诱人。到沅州(芷江),不到受降坊、上龙津桥会有遗憾;到七里桥,不去看看杨溪云树,是遗憾中——如我没看到沈从文的故居一样——的遗憾。 去吧!你看了会记住她的。 奇山丽水张家界 火车从怀化到张家界要五个多小时,途经麻阳、古丈、大庸。 沿途山水秀丽,层层梯田,屋舍俨然湘西风格。二楼的居多,屋檐高耸,墙檐分离,二楼多有阳台,遍置木头栏杆,家家檐下吊有一串串的红辣椒。 张家界是个很大的地理概念。她东起慈利,南到大庸,北至桑植境内的
武陵源、直及湖北省边境的官地坪、五道水一带的八大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西到猛洞河、酉水一带。从地图看,总面积不会少于五、六千平方公里。现在我们说的张家界市即为大庸,是个地级市。人口据说在150万左右。她是一个由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多民族形成的城市。少数民族中尤以土家族、苗族居多。改革开放前,这地区和整个湘西被称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如今外省市到此经商的主要是广东、福建、贵州和浙江的温州人。 以大庸为圆心、半径40公里左右的范围,才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张家界风景区。张家界景观范围主要有
天子山自然保护区、
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猛洞河地区这四大块组成。每个自然保护区下辟数个风景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属下有
凤栖山、
黄龙泉、茶盘塌、石家檐及西海等五、六处风景区。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属下有
十里画廊、鸳鸯溪、
百丈峡及宝峰公园等处风景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辖属范围有
杨家界、沙刀沟、金鞭溪、
黄石寨、
琵琶溪及
腰子寨等五、六个风景区。加上猛洞河地区的漂流和千年王村的芙蓉镇,这都属于张家界风景区。由此可见,张家界景观范围之大,景点之多、景色之奇秀,乃天下少有。 没到张家界时,总听人讲她好,犹还不信。到了张家界,始觉此言一点不虚。黄山的奇峰怪石云海飞瀑总算好了吧?对比张家界,犹盆景一般,无论其气势、规模、山态水状远远不及了。一,它范围没有这里大;二,它景观之奇、之丽、之险、之多、之集中的规模和分散的比例,更不及这里;三,黄山缺水,这里溪涧纵横,还有猛洞河。真是奇山丽水好地方,山川之大、秀景之多,惟我中华。 这次虽来过了,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匆匆而过,人又多,七张八嘴地静不下来,所见景观也只是其中的三分之一。以后有机会一定再来,带上孩子,带上内人,一定好好领略、慢慢品味这番好山好水。 土家族私人博物馆 甫抵张家界,就去市中心参观了一家土族博物馆。 市中心有一家私人办的土家族博物馆。三开间门面两进,均楼高三层。进门,有土家族歌舞表演,土家少女曼舞击鼓,两土家少年,一吹土制棕皮芦笙、一棒击鼓身伴舞,袅袅依依的美。进庭院,一少年站在桂树前,一少女站在二楼庑廊边,一下一上对着土家族的情歌,其情之深、其音之纯,犹余音绕梁。庭院中,辟曲水、假山,植芭蕉、桂树,置水车模型“汩汩”流水潄石不断。步小桥,进内宅登楼,有庑廊通前楼。馆藏文物荟萃,汇集土家族近百年来的日用品无数,其中尤以土家族滴水床(类似江南苏州的茄门床)为盛,戏文麕集、雕龙画凤床檐之精致,不输江南旧物;都是馆主这些年从民间苦心收集,所费不糜。我最感兴趣的,是馆主所藏之当地根雕,绘形绘色,玲珑剔透,有大鹏展翅,有金牛奋蹄,有麻姑献寿等等、等等,无不形态各具,逼真诱人。最可叹,集根为字,乃狂草之“梅花香自苦寒来”,字体高逸绌巧,楚秀灵动,我几欲走近,不忍离去。 猛洞河漂流 到张家界后,雨停了,天一直是阴的。 第二天,我们出发去猛洞河,去尝尝漂流她的滋味。 说起漂流,并不陌生。前几年,我已漂过武夷山的九曲溪、龙虎山的泸溪河、雁荡山的楠溪江、天目山的天目溪,漂法大同小异,所乘的都是翘头竹筏,只是周围的景色不同。其中,感觉最好的一次,就是漂武夷山的九曲溪。弯弯的溪水从两岸山里九曲回肠地穿过,奇峰曲水,峰回溪转,满眼绿茵,很少有滩。山、水很亲,贴得很近,真正:山拉着水转,水绕着山亲,景美,山美,水也美。不象泸溪河、楠溪江的山远水阔,水与滩平的广漠和淡远。泸溪河漂流以睹崖棺、山水淡远为胜,楠溪江、天目溪漂流就只剩竹筏浮水了。猛洞河漂流不知如何? 从我们住的地方到猛洞河,有两个小时的车程。 猛洞河,发源于桑植以西的水田坝附近,源头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山峻岭中,飞流直下南经永顺到王村(即电影《芙蓉镇》的所在地)入酉水,东南流抵沅陵,入沅江而下洞庭。是条不短的河,从地图上看,它也许总有100公里的流程。酉水以至沅江就更长了。 我们所去的猛洞河可能就在永顺以北到首车的这一段。 天阴着,没雨。沿途的风光逶迤旖旎,和武夷山一带稍有相似。只是阴天,沿途风光羞涩,有点没劲;但又是一番景色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难见参天古木。盘山道边,绿荫遮眼,偶见山坳深处,几户人家,几片梯田,溪涧纵横蜿蜒,不知流向何处。 七转八绕地上山、上山,漂流的渡口还不到,海拔却高了。只见崇山峻岭云遮雾障,气势磅礴;入得山深了,苍松悬崖,云遮雾绕,这里已没了人家。真有“山深不知处,问路采药童”的味道。正思量着,忽然眼前山路一亮,一桥飞架两崖之间。两崖壁立,夹一深壑,至少落差在四、五百米间。深不可测的壑底有水一线,似条小溪。一条沉郁、苍翠出大气的峡谷。它使我想起美国拉斯维加斯(Las Vegas)以东、科罗拉多河谷著名的大峡谷,不同的是,这里的峡谷苍郁出秀气、清幽和神秘的美丽,那儿的大峡谷荒漠出粗犷、浑沌和原始的死气。过了峡谷,山路盘旋而下,一圈一圈地盘到了谷底的一条河边。这条河就叫猛洞河。渡口到了,开始漂流的地方到了。 下车前,大家忙作了一团。该换衣的换衣,换鞋的换鞋,有准备一湿的,有不想狼狈的。卖雨衣、草鞋、水瓢、水枪的小贩一下子围住了车,纷纷想抢做些生意。全车的人都换上了拖鞋、凉鞋,穿上了塑料雨衣裤。唯独我却买了双草鞋,因为出娘肚皮没有穿过;雨衣裤穿上又脱了,嫌太闷。既来漂流的,湿又何妨!? 这里漂流,用的是充气的橡皮筏,呈双桶相连状。十二人一筏,加船夫两个,多一个不行,少一个也不让。下得十来步石阶,大家上了皮筏,一排六人,前后骑马坐,拉住绳襻,筏撑离了码头。 始离岸,水极平,筏也稳。水流急了,筏行得也快。这儿撑船的,不象其他地方,不擅言谈,也不介绍沿途景色;只是不断地关照大家,“不要站起来!”“手把住了!人不要动!”若遇水急的地段,撑篙的不时还对前后在座的进行位置、份量的调整。 我们来的前两天,刚下过雨,水势较大。水大河宽,不涨也急。这里的水势总是汪汪然汹汹然,一泻而下,不分昼夜。可见这里的地势不低,上游的海拔更高。河的沿途遍布礁石状的山岩,已被河水冲得犬牙交错,坑坑洼洼;不时陡然耸立块块巨石于水中,突兀嶙峋,激起阵阵水花,很有砥柱中流的味道。江西龙虎山的泸溪河两岸,只有滩没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