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浙江杭州富阳龙门古镇游记。

浙江杭州富阳龙门古镇游记。

2017年11月12日,中午,我离开东吴文化公园,继续驱车前行,路上经过龙门古镇,于是,我们停车到古镇找个地方吃午饭,顺便也逛一下这个著名的龙门古镇。龙门古镇位于杭州市西南方向,龙门山下的富春江南岸,据传是三国孙权的故里。村内以独特的明、清古建筑群而闻名,是现今江南地区明清古建筑群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山乡古镇。古镇四面皆山,大山头盘踞于西隅,龙门山崛起于东南,剡溪与龙门溪交汇于镇北,峰峦重叠,气象万千,东汉名士严子陵曾游龙门,观山势异常,赞叹:“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古镇也因此得名。

 

“龙门”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意蕴深厚的文化概念。三国时东吴大帝孙权的后裔聚居于此,已逾千年,繁衍至今已经到了65世,龙门全镇现有两千多户,七千多人,90%以上的村民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家族的后裔。千百年来,孙权的后裔们以勤奋、智慧,秉承着先祖开拓进取、励精图治的精神,把龙门打造成为了孙氏家族的“世外桃源”。经各房一代又一代的建筑,从一个大家庭的聚居地,形成今日的古镇。古镇建筑以两座孙氏宗祠为中心,共建有孙氏厅堂40多座,砖砌牌楼3座和1座古塔1座寺庙。镇内屋舍房廊相连,长街曲巷连贯相通,镇外的人进入镇里,如入迷宫。到龙门古镇旅游,可感受到江南特有的民俗风情,领略孙权家族千年来所形成的浓厚的孙氏文化,饱览秀美的龙门山自然风光,重温严子陵游览时的诗情画意。

 

龙门古镇有一条长约400米的卵石古街,街上的卵石被岁月滋润得很温婉,两旁的店铺依稀可见古时的招牌,小店里的光线都很暗淡,旧式的算盘、盛着糖果的玻璃瓶、还有红红的二踢脚,都搁在高大沉重的老式木制柜台上。店主人懒散地躺在摇椅上,随着收音机伊伊呀呀哼着老戏。三五个瘦削的老人,神情闲淡地坐在拐脚处的一块光滑冰凉的条石上,据说村里的老人都喜欢在这里话家常。在这些慈祥平静的老人面前,世态的炎凉真的宛如过眼烟云,或许可以顿悟: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守住已有的成功,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龙门古镇有江南地区保存最完整且极为罕见的明清古建筑群。走进古镇,看不到皖南徽商豪宅的金碧辉煌,也体会不到在拱桥下泛舟的水乡幽情。到处是卵石铺成的小路,还有以卵石作墙垣的民宅民居,暴露原木本色的宽阔的厅堂,处处散发着山村的粗犷与清新。这里的古建筑类型是非常齐全的,不仅有民宅,还有明代的砖砌牌楼,有塔、寺,有祠堂和数十座厅堂,这些功能各异的建筑物在历经沧桑和战乱之后,至今保存完好,伴随着古樟,小桥,溪流与古街,构成了古镇独特的风景。

 

穿村而过的龙门溪濡养着千年古镇,历史上的龙门溪是东西流向的。后来,耕读世家祖先孙权第四十二代孙孙孟骞即孙伯玉,改龙门溪南北流向入剡溪。古镇百姓以溪为轴,傍溪而筑,滨溪而居,民风质朴淳厚,邻里和睦可亲,世袭耕读传家遗风。随着时光的流逝,孙氏的兴旺发达,现已形成街巷狭小、廊房相连的千年古镇。溪水是从龙门山瀑布流下来的,水质很好,清澈见底。龙门溪穿镇而过,将古镇一分为二,不仅为百姓的生活起居、农田灌溉带来方便,更重要的还有两个好外,其实,由于古镇街巷窄小,廊房相连,一旦发生火情后果不堪设想,龙门溪正好为取水带来方便;另一个原因龙门溪就像八卦阵法中的生门,沿溪而下就可以走出古镇了。古镇民居沿溪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溪道两岸自古没有店铺,谢绝了市侩习气和商业的烦杂,生活在此处,清淡、安逸而单纯,与嘈杂涣离,与纷乱无缘。行走其间,体悟山乡古镇的特有韵味,淳朴和亲情构建的和谐氛围让人流连。

 

进入古镇景区,首先到的的地方是校场,校场是古时候用来比武的地方,有了校场官府就在这里挑选优秀的、武艺高强的人材,充实到军队中去。在校场中间是一个大大的太极八卦图,太极图就是一个圆,里面画着阴阳鱼;相传太极八卦图,是古代圣人伏羲氏首创,在“五经”的“周易”中,有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古人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这是太极化生八卦的基本理论,属于哲学范畴的。八卦图是一个正八边形,每条边上都有一个特殊的符号。中国独有的古老的太极八卦图确实有着很宏奥的哲理,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古老的太极八卦图对今天的人说来,仍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谜,太极八卦图究竟是受了什么启发怎么创造出来的?太极八卦图有那些作用?创造出它来究竟是为了什么目的?至今只有传说和不确切的猜想,而无确凿之实证。

 

孙氏一门自古多豪杰,吴大帝孙权驰骋疆场、平定江南、经略台湾,成就一代霸业。上溯春秋时,写就《孙子兵法》的兵圣孙武,至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都与龙门孙氏有着割不断的血脉亲情。厚重的家族史,凝聚成龙门浓厚的宗族文化氛围,铿锵的祭文声中跪拜的是每一个晚辈,屹立的是诸如“十八评事”孙祁,工部主事孙坤,长葛县令孙濡、“七县首富”孙潮,“山西第一廉吏”孙衔,巾帼英烈孙晓梅,这般动天地,泣鬼神的铮铮志士,他们构成是龙门有血有肉的历史。

 

孙氏宗祠,还有一个名称叫余庆堂。孙氏宗祠是祭祖和议事的主要场所,整座宗祠占地面积2570平方米。门前所立的旗杆,是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拔贡孙秉元所立。左边古樽上刻有“选拔贡举秉元立”,右边有“大清道光已酉科”。孙氏宗祠的大门,古时候也叫“正大门”,而旁边两扇就是偏门了。只有那些地位显赫的人才能走正大门,而那些小官只能走偏门了。整座宗祠分门厅、正厅、后堂,旁边两间为偏堂,门厅里有一个戏台,可见这个戏台是可拆可叠的组合型的,所谓戏台也是祭祖、演戏用的。正厅。古时候这里是祭祖的主要场所,祭祖人春秋两季,春季为二月初二,秋季为十月十九,每当这个时候都要在这里摆上全鸡全鸭,供祖宗享用。

 

思源堂,顾名思义,这是孙氏后裔饮水思源、怀念祖先的意思。它始建于明朝时期,现其整体风格上都是明朝时典型的抬梁式构造,其特点是简洁明快,敞亮大气。《孙氏源流世系图》介绍了孙氏后裔的繁衍生息、绳绳继继情况。正中的一幅画像便是孙钟,孙钟为龙门鼻祖,他在龙门一带隐居种瓜,世人称其为“瓜邱”。他为人孝顺,当地流传着一个孝感动天的传说。据《富春龙门孙氏宗谱》记载:“孙钟,汉灵帝时人,性至孝,隐居阳平山,种瓜为业,阳平山距县南十五里,后汉孙钟种瓜其上。一日:三少年诣钟献瓜。钟日:予司命也。以君孝感动天,故来耳。遂指山日:此堪为墓,君行百步,可顾我见,我去即志地。钟行之五十步之。三人日:顾太早。于是三人化鹤冲天。钟以物志地之后,钟卒子坚葬钟于穴,墓上常有紫云蔓延数十里,人谓孙氏兴矣。其地山川回合,真胜地也。”吴帝孙权深受其祖父影响,对他母亲也相当孝顺,当时周瑜设计捉刘备,孙权因性格厚道孝顺,顺其母意而放了刘备,使刘备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在《三国演义》中有“刘备东吴招亲”这样一段故事,说的是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旁边还有六尊祖像,分别是孙权后裔的一些杰出人物。

 

义门是明嘉靖二十年 (1544) 建造的一座砖砌门楼,义门牌楼上漫漶的图案,斑驳的雕饰,演绎出一个鲜活的“义”字,死板的封建族训得以贴近生活的展示,生发出流传至今的动人故事。据《富阳县志》记载,有一年龙门闹灾荒,朝廷命催皇粮,眼看百姓就只有背井离乡一条路,义士孙潮站了出来,倾其家产,不仅代缴了全村皇粮,还以一千石稻谷救济灾民,他感人肺腑的义举,让朝廷、官府感佩。知县将他的事迹呈报皇上,孙潮得到了皇上的褒奖,被赠“义民”一匾,并造砖砌门楼一座。义门门下所雕刻的是麒麟,代表吉祥如意;背面是仙鹤,寓意长命百岁。“义门”两字,由明代知县奚朴题写。

 

义门不光是一座有形的建筑,更是一座无形的丰碑,它使“乐善好施”、“积善行乐”成为镌刻在龙门人心底的操守,使“积善人家庆有余”成为孙氏家族千百年矢志不渝信奉的持家之道。主人孙潮,被称为“左脚踏银,右脚踏金”的人。曾有人说孙潮一步踏地,可以挖地三尺。义门前面的鹅卵石图案,就是这一寓意。孙潮虽家财万贯,但他仍是粗衣淡饭,乐善好施。又因孙潮是孙权后裔第三十八代孙,排行四十五,便称“四十五阿太”。关于他,流传在人间的故事很多,有“独造南门埠”“造假西湖”“火烧缎子行”“十里碗片路”等。旁边的积善堂也是为了纪念这个“四十五阿太”而造的。这个厅屋为三房,墙上这些涂上去的梁柱据说是一笔千金了,因为古时候,每根柱子要收税,因此就干脆把梁柱画在墙上,既可以省钱,又可以讲派头。

 

工部是明朝的六部之一,居第六位,所以叫门匾上刻有“冬官第”字号。工部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孙坤画像两侧是造船任务完成之后皇帝嘉奖孙坤、孙坤父母及其妻子的圣旨。正厅悬承恩堂的匾额,东吴大帝孙权第四十一代世孙——孙坤,曾为郑和下西洋立下了汗马功劳,建造舰船,被明成祖朱棣嘉奖,孙坤的后裔获朝廷的恩准,在承恩堂前建造了工部,也是为了子孙后代牢记祖先的功绩。承恩堂是传承皇恩的意思。工部也是为了纪念孙坤的功绩,经皇帝特批恩准,由孙坤后人所建的纪念性建筑。工部有根柱子特别奇怪,下边半根柱子扭过来了.椐说当时有个大力士为了显示他的力气之大,一扫地把这根柱子给扫扭了过来,连这个石樽也扭了过来。而科学的解释,这根柱子用的木材是枫树,上面的柱头是被梁所固定住的,又因木材潮湿,因此,就形成上面正、下面弯的特殊形状。

 

清代建筑咸正堂(又名百步厅),又叫光裕堂,分前、中、后三部分,后厅气魄最大。百步厅的结构在龙门所有厅堂中算是独特的,走进八字台门,它的正厅与后面的咸正堂面阔一样,但正厅前檐为九间长廊,长廊也有面阔九间的天井,卵石铺就,气派宽宏,故又叫敞厅,正中一间,横梁的跨度九米,纵向有三进,从大门进去,穿过两个天井,到后檐风火墙为止,刚好是一百步,故名“百步厅”。以脚步来丈量厅堂的长度,百步;用时间来丈量厅堂的长度,百年。百年的历史让厅堂中的脚步,走得蹒跚。百步厅长廊独特的建筑构造依在,恢弘大气的建筑面貌依存。但沧海桑田,历史展示了它无情的一面,咸正堂的断垣残瓦,述说着古镇呵护的不易,文化遗存在现实破坏和自然侵蚀中,显得很脆弱。这给了世人一个严峻而急迫的课题,如何让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更为久长的留存?留住历史,就是留住我们自己的根。

 

砚池形如一方砚台故而叫“砚池”。明哲堂原为龙门孙氏最兴盛的一房,子孙繁衍,且多为青壮年,考取功名,外出做官的人不少。“耕读传家”一直是明哲堂的农训,明哲堂内早就办有书塾,读书的人较多,常常是朗朗读书声此起彼伏,课余休息,砚池就成为了孩子玩耍嬉戏的好场处。一泓清水,轻风拂动,泛起层层涟漪,水草、鸟禽点缀其间,更富灵性。月上枝头,倒映出的依然是那轮千年前的明月,空灵、清幽。宛若一方大砚台的池水,昭示着读书乃是家族的最大希冀所在,没有比高中状元,考取功名更能光耀门楣的了。借自然之物寓示家族信条,这是何等的刻骨铭心。掬起一捧清泉,映出的是一代代读书人,背负着家庭、个人的前程,寒窗沥血,宵夜旰食。

 

世德堂建于明末清初,堂主人是孙权第四十四孙孙念阳所建,号绿叶,是一个善于经营的商人,出资举办了不少公益事业,如建同兴塔、句留亭、名宦祠、文昌阁,挖掘尚古堂深井,解决村民饮水用水,改道龙门溪,都是以他的财力作为后盾而办成的,造福全村百姓。世德堂面阔三间二弄,前有天井花坛,大门位于东首、朝南,厅后退堂原设有香火堂。正厅东西侧为民居,西侧有暗弄,称“边门暗道”,为下人的通道。世德堂有三房:华房、国房和儒房,所以堂匾为“华国儒宗”。

 

旧厅,又叫“子孙厅”。这是一座明代建筑,它是龙门最早的一个厅,因时间早,已说不出厅名,所以叫它旧厅。这也是老人消遣、聚会的场所。在上半村有一个旧厅,已毁。这里有一件有趣的事,此厅建于明代,那时也要缴房产税,以厅堂中的柱子多少来定,为了减轻税赋,旧厅中的柱子就尽量减少,但为了看起来不止显得单薄和寒酸,又在两边墙壁上逼真地画出柱、梁,现在还能依稀可见。下半村的旧厅也叫“子孙村”。由于龙门镇子大,孙氏后裔人多,出生男丁也多,一个“子孙厅”灯笼挂不下,故上半村另有一下“子孙厅”。不同的是,下半村旧厅、子孙厅同为一个厅堂,上半村旧厅、子孙厅分属不同的二个厅堂。

 

慎修堂(又名百狮厅),百狮厅的雀替、梁柱的木雕,都为狮子,有一雕一狮,也有一雕数狮,有母狮和小狮,有的咆哮,有的威严,有的和蔼,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不多不少正好一百只,“百狮厅”一名由此得来,在浙江古代建筑中别具一格。百狮厅前的天井也很宽阔,也叫敞厅。

 

前为门厅,后为正厅,中间有天井,两侧为厢房,门厅后檐和厢房前檐及正厅前檐之间的檐枋交接点施以垂莲柱,雕成花灯状,梁架构件皆雕刻精致。百狮厅叫前敞厅,百步厅叫后敞厅。百狮厅连同百步厅、百花厅,俗称“龙门三百”,与附近的咸正堂、瑞微堂、道丰堂、神主堂构成典型的井字形结构的建筑群,是龙门古镇最大的建筑群。可惜道丰堂、神主堂已毁,否则从咸正堂到百狮厅一路走来都在屋檐下,真正“雨天可以不打伞,晴天可以免晒日头”。

 

余荫堂又叫官房厅,其主人为孙濡。孙濡明朝嘉靖年间选贡,任河南长葛县县令。长葛县是风沙盐碱之地,常遇旱灾,民无以为生,孙濡回乡倾其家产购置捍作物荞麦籽,运到长葛赈灾,并亲自传授播种技术。但天旱无雨,播下的荞麦籽就是不出芽。于是他对天长跪,以“宁可来我子孙,不可灭我子民”的震撼人心的祈句,上苍为之动容,普降甘霖,荞麦丰收,救民于灾难中,当地人都把这种荞麦叫作“孙公麦”。

 

明哲堂,占地面积940平方米。明哲堂梁柱结实,几乎无雕饰,原木本色,体现出朴实敦厚的风格。这里不仅是举办红白喜事的地方,更是逢年过节迎龙灯、跳竹马、跳狮子的场所。正边两厅及后堂,环以本房成员住宅,是典型的厅屋组合院落,穿堂过户下雨天跑遍各家不湿鞋,外地人进入户内如同如入迷宫,东西不辨。

 

庆锡堂建于清潮嘉庆年间,门外有开阔的道地,用墙围成封闭式的庭院,这一带是龙门古厅堂最密集的地方之一,而且大多数厅堂,现在还留存,庆锡堂后面空地原为怀珍堂,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庆锡堂内的“叔侄联科”匾耐人寻味,为民国时该房的孙秉寿和侄子孙鼎存同科考取法官所制匾额。

 

在龙门古镇一大片白墙黑瓦、具有浓郁江南风格的建筑群中,有一幢马头墙高耸、楼屋参差的民居,它是革命烈士孙晓梅的旧居。孙晓梅(1914-1943),女,乳名小妹,又名小蛮、肖曼,浙江省富阳龙门人,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原名小蛮,后读唐诗“杨柳小蛮腰”句,知小蛮为白居易之歌姬,遂改为肖蔓。鹅卵石铺就的古村道,清澈的龙门溪水从屋旁潺潺流过,1914年,孙晓梅出生在这个院子里。西边的小厢房,就是她的闺房。这是一个几代书香的大家庭,孙晓梅从小十分喜欢阅读诗书,受当时新思想的影响,向往民主和进步。高小毕业后,应聘至驯雉小学任教;1938年10月,化装投亲难民,至皖南泾县参加新四军教导队学习,结业后,在薛暮桥任组长的农村经济调查研究组工作;民国29年7月,调澄西做民运工作,9月加入共产党;次年1月,调镇江县委任妇女部长;皖南事变后,镇江东乡形势紧张,原大港区委书记出走,由孙兼管大港区委工作,经常往返于日伪据点附近,发动和组织群众;中共长江工委成立后,任工委委员,以孩溪为基点,负责路北特委及其下属长江工委之间的政治交通工作;。民国32年3月,孙晓梅奉命至镇句县宝华区搞秘密交通,奔波于下蜀、龙潭一带,多次护送干部渡江;同年5月初,护送姚耐等同志北渡,在返回途中,在句容县营仿镇被日本宪兵队的特工人员所捕。日本宪兵小队长本木设宴“招待”,妄图诱降,孙晓梅掀翻酒席,大骂鬼子,日寇恼羞成怒;不久,被押到南京龙潭老虎山凹,被剐掉乳房,残酷拷打,孙晓梅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年仅29岁。诚德堂建于清初,家乡人在这里建了“孙晓梅烈士纪念馆”,以缅怀烈士的精神。 当年曾与烈士共事的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书诗一首,以表达对烈士的怀念:“二十年华运幄帷,文精武壮女中魁。昔日洒下一腔血,今朝腾起千枝梅。”

 

关帝庙是纪念三国蜀将关羽的,据史料记载,关羽是被孙权大将吕蒙设计捕杀的,怎么孙权后裔也给他立庙纪念呢?其实,关公在传统人民心中已是忠和义的化身,亦称关公为武财神,在民间广为流传着“单刀赴会”、“人在曹营心在汉”等佳话。

 

太婆桥是龙门溪由南向北六座桥的第二座。其桥名来历有个传说:上官山里有个新娘出嫁,送亲队伍来到龙门溪东边,这时太婆桥正在修建,还有最后一块石块没有铺上,工匠和村民们拦住了送亲队伍要新娘子说一句吉祥的话,好在新娘聪明,脑筋一动就说出一句话“新新娘子新新桥,千年太婆万年桥。”众人拍手称快,工匠连忙铺上最后一块石块,送新娘过桥。从此这桥也就被叫做“太婆桥”,而且新娘出嫁从太婆桥上经过也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

 

石扶梯,其实为廊楼,两边可住人,中间为过道,左右也有长凳。这里可是老人们联欢聚会的场所,上方“钦褒纯孝”,俗称“孝子牌”,为纪念孙铜所立。此匾立于清雍正八年。

 

古镇老街,古镇老街长约一千米,旧时商贾云集,甚为繁华。明清时期,陆路交通还不发达,古镇是沟通浙东与浙西,浙南与浙北、苏南、皖南的陆路交通重镇。明嘉靖年间至清康乾盛世,就是龙门孙氏子孙“半列儒林,咸饶富有”的鼎盛时期,后来因浙赣铁路的开通,公路贯通各市县,商业中心逐渐北移,古镇开始衰落。但世代经营的古建筑群,象暮年的老人,仍苍劲硬朗地矗立着。这段古街,曾经被许多著名导演选中,《济公》、《流亡大学》、《书剑恩仇录》等许多影片都在这里拍摄外景。

 

龙门古镇保存自明至民国时期不同风格的大小祠堂、厅堂、民居、古塔等,成为一个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落。龙门村历史上曾建有60余座厅堂,现尚存有30余座。古建筑群布局严密多变,是江南古代宗族聚居形态的典型反映。整个古镇由众多以厅堂为中心的居住院落组合而成,简称厅屋组合院落。一座厅堂为一房或一小家族的祠堂,以此为主体,环以住宅,筑起高墙,成为龙门孙氏总族下一房一支的居住点。《孙氏宗谱》载:“孙氏千有余家,各房聚处皆有厅以供阖房之香火”。

 

繁嚣、热闹是老街的主题。这条长近三里,宽三米许的街市历来繁华,尤其是明嘉靖至清康乾盛世间,龙门孙氏“半列儒林,咸饶富有”,更使老街成为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之地。其间店铺大多为前店后坊、前店后居,商业活动的忙碍与劳作之余的闲适相得益彰,凸现山乡古镇明清街市的独特韵味。龙门历来以农耕为本,作为唯一的商品交换场所,老街给静谧、内敛的古镇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青山环抱,溪流浅唱,村中酒香浓郁、风情宜人,村外稻花飘香、鸟语传情。区别于水乡风光,不同于园林景致,龙门自有一番别样的乡野风情,农人、农具、农田,谱写出一首浑厚、悠扬的田园牧歌。辛勤的耕耘、劳作,换来的是五谷丰登、丰衣足食,使生活无虞。院落内是精致、恬静的厅堂,院落外是宽阔、粗犷的乡野,田园生活和乡野情趣两相交映,互为补益,龙门人因此细腻而不矫情,豪放而不蛮直。

 

龙门之美浓缩在青山绿水间。古镇背靠龙门山,山势巍峨雄浑,树木葱郁茂盛。发源于龙门山瀑布的龙门溪,穿村而过,淙淙汩汩,汇入剡溪,潺流廿里进富春江。慈祥、苍老的太婆桥与那百年古樟见证了沧桑历程,千百年不变的是一个旋律,潺沄声伴奏着灵动的田园生活,“小桥、流水、人家”绘就的是一幅“天人合一”的和谐画卷。受龙门山嘉树庇荫,得龙门溪丽水滋养,观雄山之佳色,闻秀溪之清音,龙门尽染灵气。

 

数百座的明清古建筑分布于龙门古镇各处,深长的弄巷,幽静的庭院,构成了龙门的基本单元。数百幢明清古建筑密匝匝地树立于古镇,一条条鹅卵石铺就的弄巷连着厅堂、民居,整个龙门古镇就如一张庞大的蜘蛛网,宛若迷宫。这或许就是孙氏家族有意而为的深不可测的意境,也把防御意识融到了寻常的生活中。一个宏大的防御设施,孙氏骨子中留存着东吴尚武的基因。而在深巷的那端,幽居之所,却是别有洞天,百姓的日常生活都在五彩缤纷地上演,柴米油盐,酸甜苦辣,让生活有滋有味。

 

龙门古镇是孙武的第二十世孙孙钟从东梓关迁到这里之后,逐步形成的,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这里保存了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为江南所罕见。一石一巷,有直有曲,百年留存,一门一楼,明清诸色香,淡化有史意,龙门特有的外观,已经使人沉浸使人穿越历史;一字一雕,凸现过往的喻意,一水一溪,流动着古今的喜悦和辛酸;一堂一祠,遗留辈辈的香火和伟业。我们徜徉其间,便是体会领略些许苦乐和史识,以填塞空荒的心灵,对照古人的辉煌,我们应该多记录,多学习,多思考,多努力。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