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0日,下午,在浙江杭州秀丽的西湖北岸,有一座小山,名曰葛岭,因东晋著名道士葛洪曾在此炼丹修道而得名。葛岭山峦叠翠,花木繁茂,峰岩洞壑之间穿插着泉池溪井,青山绿水中点缀着亭阁殿堂,湖光山色,恍如画屏。据说葛洪在此山常为百姓采药治病,并在井中投放丹药,饮者不染时疫,他还开通山路,以利行人往来,为当地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因此,人们将他住过的山岭称为葛岭,并建“葛仙祠”奉祀之。
从西湖岸边,来到葛岭脚下,首先看到一座砖石结构的黄色牌楼,四柱三间三楼,正中为一圆形拱门,两侧为砖墙,墙上左右分别阳刻“抱朴”、“道院”4个大字,再外侧分别为两幅太极八卦图。拱门上的匾额阴刻郑煕所书“葛岭”两个大字。四根柱子上镌刻有两副楹联,拱门两侧的内柱上镌刻陈尚礼撰句、周天鹏书写的楹联:“初阳台由此上达;抱朴庐亦可旁通。”外侧两根柱子上镌刻:“点缀名山有勾漏丹青著色;登临绝顶看扶桑旭日来朝。”上款为“民国四年,钱塘王家治撰句并书”,下款为“吴县杨世伟(杨叔英字世伟)敬立”。山门背面上方有杨学洛题的“黄庭内景”4个大字。
经过牌楼,拾级而上,不一会就到了抱朴道院,墙外的西南岩壁上有石刻,相传葛洪曾在葛岭结庐炼丹,颜料染业中人因葛洪炼丹时配成多种染料,所以奉葛洪为祖师。民国四年颜料染业中人增建抱朴庐、山门,民国十二年又新建了枕漱亭,现亭已不存,崖壁上留有两方摩崖题刻,其中三个大字“枕漱亭”是由时任浙江省省长的张载阳于1923年题写的亭名,枕漱,语出成语“枕流漱石”,意指隐居生活。“父母者有形之天地也,天地者无形之父母也”民国7年,周肯堂撰,寿鹤庆书。
抱朴道院门前的为湖石叠石假山,障如屏风,高约十米,宽约十二米,玲珑剔透,盘旋曲折,变化无穷,夹渥丹室、还丹井于其中,素有“西湖第一假山”之誉。假山之中有泉水,水质甘甜,传说常饮可延年益寿,假山石上有一些石刻。
抱朴道院在绿树掩映,山体怀抱之中,外围是大面积的黄墙加黑瓦随山势起伏,宛若一条游动的黄龙,翘首山间,将道院殿阁轻轻护住,因此有“龙墙”之称,为抱朴道院的胜景之一。道教是一个非常喜欢黄色的宗教,道士古代又叫黄冠,道教以黄帝为始祖,道教道祖是老子,道教的教祖是张道陵。这是因为道教来源于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又是黄老之学,这里的黄指的就是黄帝,黄帝在玄学中五行是土,颜色是黄,在古代不论道教还是世俗都十分敬重黄色。
抱朴道院原名抱朴庐、葛仙庵,始建于晋,为供奉著名道学家、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祖师之道教庙观,至唐代刺史李泌建殿宇祀之,初名葛仙祠,祠堂的门额上题写着“初阳山房”四个大字,当时还建了一座石亭,名叫初阳亭。历五代而至宋,南宋时曾为权相贾秋壑据为别墅,元时因遭兵火,祠庙被毁,明初重建,改名葛仙庵,至明正统间又逐渐废弃。明万历间,地方官会同士绅及葛氏后裔集资重建抱朴庐,清代复加修葺,以葛洪道号“抱朴子”而改称“抱朴道院”,几经风雨,以至于今。
抱朴道院位于葛岭半山处,山色葱茏、湖光映照,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有“瑶台仙境”之称,与黄龙洞、玉皇山福星观合称为西湖三大道院。杭州市道教协会从2001年6月开始,主持修复道院殿宇、神像雕塑。2003年1月11日上午,抱朴道院修复竣工,举行神像开光仪式,正式向游人开放。现抱朴道院有正殿——葛仙殿,东侧为半闲草堂,南侧为红梅阁、抱朴庐,还有炼丹古井、炼丹台、葛仙庵碑等古迹。道院的门匾是“晋代名院”,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郭仲选书。
在道院西侧有一口石栏围着的古井,为葛洪炼丹和取水之处,井口为石质圆形,周围建有石栏板,栏板上刻有“炼丹古井”四字。传说此井与江海通,水质清冽,久旱不涸,葛洪“得道于此”。现在抱朴道院的建筑,有部分是明、清时期的遗物,如山门、葛仙殿、红梅阁、抱朴庐、半闲堂等。
跨进抱朴道院的山门,是一个天井,抱朴道院的正殿葛仙殿,面阔三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葛仙殿的东侧有红梅阁、抱朴庐和半闲堂,皆精巧别致,为典型的南方庭院式建筑。“抱朴道院”黄底黑字大匾是二十世纪书坛泰斗沙孟海题写。匾前殿柱上的柱联:“三生宿慧全真性,一路清荫到上头。”为陆俨少题写。正门楹联:“香烟绕宫阙喜仙翁再坐殿台金丹炼就千秋暖;瑞气盈山门看士女常临福地胜迹重光万世钦。”匾前两侧:殿柱楹联“红日无私贫富一样照临;青天有眼善恶两般看承。”东侧匾额“护国祐民”,西侧匾额:“厚德载福”。
进入大殿,殿内正中供奉葛洪祖师像,两旁是纯阳祖师和朱大天君像,殿的西侧墙上的壁画是葛洪羽化成仙时驱鹤升天图和葛洪炼丹图;东侧壁画是抱朴道院全景图。朱天大君神像两边楹柱上悬挂着:“火犀上将辨天地善恶;铁面无私除人间妖氛。”纯阳祖师坐像两侧的楹联是:“一枕黄粱点破惊天大梦;九转丹诀炼就万劫真仙。”壁两边的石刻对联为:“得山水正气 极天地大观”。葛仙庵碑立于明朝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春,由刑部尚书姚沈应撰文,凤阳府知府王国桢书写。碑文用简练地记述了葛洪的生平和到此炼丹的经过、抱朴道院创建及兴废情况、祀典活动等。
葛洪(284—364),字稚川,是东晋有名的道教学者与医者,是后世丹鼎派的祖师爷,兼修当时流行的上清派与灵宝派,而灵宝派的传承是葛玄、郑隐、葛洪。他是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人,丹阳葛家是江南文化士族,也是当时有名的修道世家,其叔祖葛玄为三国时期有名的方士,人称葛仙翁,葛洪因之称小仙翁,葛洪自号抱朴子,著有《抱朴子》内外篇70卷,还有《金匮药方》100卷、《肘后备急方》4卷、《神仙传》10卷等。
“抱朴”的“朴”,篆文是制作手杖的木头。《说文解字》:“朴,木皮也。”同“朴”,《说文》又作“朴”,意为木素,及“又凡器未成者,皆谓之朴。”“抱朴”一词来自老子《道德经》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河上公注曰:“抱,守也。”薛综东京赋注曰:“朴,质也。”《老子想尔注》:“朴,道本气也。人行道归朴,与道合”、“今王者法道,民悉从正,斋正而止,不可复变,变为邪矣。观其将变,道便镇制之,检以无名之朴,教诫见也。”《吕祖全书》中有:“太上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摄生之道,莫要于此。’至于多知,虽与外诱不同,然亦足纷其心思,耗其神气。况贪求多知,则无守约之功,愈多愈离,与道违背。是以孔圣不贵多闻,而戒朋从之思。”足见历代仙家都是十分重视“抱朴”,意谓保持内心的本真状态,才能够不为外在的物欲所诱惑,不被世事所困扰,希望能够返璞归真,清心寡欲。
《抱朴子》是其思想的代表之作,《内篇》20卷,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把道教的神仙方术和儒家的纲常伦理相结合,建立了一套长生求仙的理论体系,认为只要内修外养,服食金丹,同时积善立功,则仙道可修,长生能至。他还继承了魏伯阳的炼丹理论,集魏晋时代炼丹术之大成。《外篇》50卷则体现了一位儒家知识分子的本色,藏否世事,评人间得失,充分表达了其社会政治观点。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葛洪的成就也是无与伦比的,医学方面,他在《肘后备急方》中对于天花、结核病、狂犬病等都有探讨;化学方面,他已经认识到丹砂的化学特性、铅的可逆性和金属间的置换作用等。
葛洪少年时熟读儒家经典,西晋末年曾因为军功而封为“伏波将军”,东晋建立后又因旧功赐封关内侯。但葛洪对世俗功名利禄并不在意,他更喜欢神仙导养之事,曾师事叔祖的弟子名道郑隐为师。葛洪一生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其修真之地主要集中在浙江和广东,杭州地区有很多葛仙翁的遗迹和传说故事,葛洪大约在近40岁时辞官别家,来到杭州,见宝石山西面的山岭林幽石邃,风景秀丽,便在宝云山宝云坞结庐而居,现在葛岭上还有炼丹古井、炼丹台、初阳台等古迹。晋末为避战乱来到广州,又师事南海太守鲍靓,修行道术,深得鲍靓器重,娶了鲍靓之女,后又曾携妻在全国游历修炼,最后隐居于广州罗浮山炼丹,并在此辞世。
葛仙殿的东侧为半闲草堂,半闲草堂是南宋丞相贾似道的别墅,如今堂内供奉慈航真人像,还供奉着财神赵公明和文昌帝君,半闲草堂两侧墙上是道教画像。
草堂南侧为红梅阁,阁内有木刻画廊,其中戏曲《李慧娘》的故事十分引人注目。红梅阁是戏曲《李慧娘》故事的发生地。李慧娘父女逃难来到杭州,以卖艺为生,大学士裴舜卿怜惜父女,随将玉佩相送。奸相贾似道见慧娘绝色佳丽,顿生邪念,便踢死李父,抢走慧娘。二月后,贾携慧娘游西湖,慧娘见裴公子随口称之为“美哉少年”而惹恼贾似道,挥剑杀死慧娘并将裴公子囚禁,又把裴生囚禁在红梅阁中。慧娘阴魂不散,大喊冤枉,判官念她死的凄惨,赠其阴阳宝扇,慧娘去阳间搭救裴公子。慧娘夜访红梅阁,商议救裴之计,未能如愿。次日再进红梅阁,救出裴舜卿,怒斥并惩戒贾似道,冤情得以昭彰。
从红梅阁与半闲草堂之间的台阶往上走,边上的建筑是宿舍,继续往东走,上面是一个不规则平台,平台东侧是太极阁,大门楹联:“窗外青山列画屏,门前碧水如宝镜。”太极阁中供奉三清祖师。阁内柱楹联:“太极原从无极起,三元总是一元分。”
平台西侧有一圆洞门,拾阶而上,又是一个平台,坐北朝南的主殿“元辰殿”和坐西朝东的“救苦殿”。元辰殿大门楹联:“休言万般皆是命;忍让一步亦即运。”元辰殿中供奉斗母元君和六十甲子,中间是千手观音
元辰殿东边是“玄风亭”,道院的建筑形制中,屋檐上的风铎很是雅致。清代的徐珂《清稗类钞·物品类》记载:“风铎,寺庙、塔檐悬之铃,因风成声者也。闻声即知有风矣。”风铎,又名铁马、檐马,源于风占的“占风铎”,具有占卜、辟邪的作用,此外还具有装饰、驱鸟的功能。
葛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并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并把这种纲常名教与道教的戒律融为一体,要求信徒严格遵守。他说:“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妬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葛洪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在《抱朴子外篇》中专论人间得失,世事臧否。他主张治乱世应用重刑,提倡严刑峻法,匡时佐世;对儒、墨、名、法诸家兼收并蓄,尊君为天;不满于魏、晋清谈,主张文章、德行并重,立言当有助于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