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日,我与夫人早上从浙江乌镇开车出发,上午抵达杭州,入住靠近西湖边的汉庭酒店,办理入住之后,我们在酒店附近简单吃了午餐,就开始了杭州的游览行程。因为我们入住的酒店就在宝石山下,所以,我们游览的第一站就是宝石山了。杭州宝石山坐落在西湖东侧,似一个翠色的屏障,将西湖和杭州市区分隔开来。不论是泛舟湖中,还是漫步白堤,总能看到宝石山顶上的保俶塔,婉约俏丽,楚楚动人。宝石流霞,是杭州的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夕阳西下,宝石山流光溢彩,分外炫目。宝石山不是游客必到的景点,凡到杭州旅游客,也只是远观,一般不会有机会游览宝石山。
宝石山原名石姥山,还有很多其他的名字,如保俶山、保所山、石甑山、巨石山、古塔山等,位于西湖的北岸,与葛岭连成一体,景色奇特。这里的山岩呈赭红色,岩体中有许多闪闪发亮的红色矿物质,每当阳光映照,满山流霞缤纷,尤其是朝阳或落日霞光洒沐之时,保俶清秀,披着霞光分外耀目,仿佛数不清的宝石在奕奕生辉,宝石山因此得名,新西湖十景“宝石流霞”也由此而来。有诗云:“保俶清秀草木深, 汲取日月精华魂, 葛洪抱朴炼仙药, 宝石流霞满乾坤。”往山上走,山壁上有“宝石山”石刻,沙孟海书,西泠印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我们从酒店附近的一条小路登上宝石山,上山走了不久,经过山脚下一片看起来颇有些年代历史的房屋,坚匏别墅在宝石山南面山脚,宝石山弄3号,属中式庄园别墅。坚匏别墅初建于 1903年秋,又称小刘庄亦称小莲庄,背依保俶塔,面朝西湖,东邻北宋大佛头,西接宝石山造像。早期坚匏别墅占地17亩,房屋数十间,房屋建筑都依山势而建,正屋楼台铁栏全用坚匏篆文铸成。整个别墅回廊环绕、池塘假山独具浓浓地江南风格,北部的桂花厅,虽为传统建筑,但檐梁精美。现在的坚匏别墅由多家住户分住,除大门门楼保存较好外,园内格局已很难分辨。
过“坚匏别墅”前方有一座高大的民国十五年建的“关岳庙昭忠祠”青石牌坊,据说此处原有关岳庙,祭祀关羽、岳飞二将,祠堂毁于文革时期,只留有牌坊至今。内侧二柱联:“典重春秋湖山千古,威名齐汉宋日月同光”,外侧二柱联:“盛典许跻攀,两庑弓刀森勿动;新祠今落止,四时牲酸祝来飨”。
牌坊对面是一片摩崖石壁,上面凿有几十个壁龛,毁败不堪,隐约能看出几个佛像的样子。根据考证,这些崖壁摩崖造像遗迹的造像年代为元明两期,造像类型可分为藏汉二式,集汉藏雕刻艺术于一崖,对研究藏传佛教在南方地区的传播,汉藏佛教造像图像学与风格的演变,以及汉藏佛教艺术的交流影响都具有独特的意义。原有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的摩崖造像20龛28尊,文革时期惨遭破坏,现存造像都已残缺不全,只见龛廓。仅存2尊较为完整。一尊像高0.6米,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另一尊为僧人立像,作担物状,高0.5米。实在令人惋惜,六百年的摩崖造像,竟在离我们不远的年代被毁,熬过了六百个春秋,竟挨不过近几十年的愚昧与无知。生活在今天的人,竟比几百年前的我们的祖先无知,粗野,令人费解。
那些当年铲除造像的红卫兵们,现在的年龄大多数在六十多岁,现在如果再来宝石山,他们不会感到后悔吗,作为吴越古国的子孙,当年是什么让他们丧失理智,让他们如此疯狂,当年的他们是如何下得去手的,佛龛的空洞里青苔斑驳,飘满落叶,把残缺不全佛龛石窟装点得色彩斑斓。那些石壁上,新斫断地印痕,硬生生的刺着人们的眼目。其实,在宝石山上看到的,仅仅是被毁坏的极一小部分遗迹而已。因无知愚昧或者是某种冲动和借口,而被毁坏的文物遗迹,在名山大川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那些不幸年代的印记,像伤疤一样,永远无法愈合。我想,如果我生在那个年代,是不是也会像他们一样,不顾一切,破坏一切,出生在那个年代的人是不幸的一代,那个年代还幸存的这些文物古迹,命中注定,要遭受这一番劫难。
穿过青石牌楼,沿着石板路一直上山,青石板路两侧,树木参天,黄色的落叶给上山的路镶了两个金色的边。向上抬头一望,在稀疏的枝桠间,一个尖塔,豁然立在眼前,那就是在山下,方圆数里都能看到的保俶塔。保俶塔卓立于宝石山之巅,巍然挺秀,窈窕高耸的外形,早就已经成为了西湖美景的轮廓线。保俶塔与西湖南侧雷峰塔同为西湖门户,“未近西湖,先入眼帘”便是人们对她的赞许。保俶塔塔身修长玲珑,线条平缓柔和,塔尖如针,直指苍穹。妩媚中不失庄重,挺拔里富寓窈窕,风姿绰约,宛如亭亭玉立在西子湖畔的绝代佳丽。虽然不能登临远眺,但却以其靓丽的姿态和所处的显要位置成为世人瞩目的西湖胜景标志。
保俶塔也称应天塔、宝石塔、宝所塔,是宝石山的主要景点。相传,北宋赵匡胤于开宝八年(975)灭南唐后,吴越国王钱弘俶顺应国家统一大业奉召进京(汴京),为祈祷保佑他平安归来,钱弘俶的母舅吴延爽在宝石山唐塔旧址重建一塔,易名“保俶塔”。保俶塔屡建屡毁,元、明、清曾六次修建,原为七层重檐阁楼式,可登高远眺,明画家沈周的诗中就有“故乡迢递独登塔,烟水长洲一望中”的记述。
北宋咸平年间,“宝石塔”的木结构外部廊檐毁坏,人称师叔的永保和尚,双目患疾,辛苦募缘十年“复其旧”。因为“永保师叔”使塔一新,精神感人,“土人因号‘保叔’焉”(南宋《咸淳临安志》卷82)。所谓“保叔”,就是“永保师叔”的简称。约定俗成,宋、明时期的文人就大多叫“保叔塔”了。“保叔塔”和“宝石塔”,在杭州话里,声音非常相近,“石”、“叔”都是入声。“保叔塔”所以叫得响,与“宝石塔”声音近似,也有极大的关系。
保俶塔、雷峰塔均修建于北宋初年,彼此相望矗立,长达千年以上。1924年,雷峰塔轰然倒塌,人们在痛心疾首的同时,迅速展开了对保俶塔的保护工作。1933年,在上海青帮大佬杜月笙、张啸林的捐助下,重修雷峰塔资金的改用下,时任杭州市长的著名建筑师赵志游主持了保俶塔修复工作,仿照清代原样,为八面七级砖砌实心塔,塔高45.3米,塔基极小,底层边长仅3.26米。各层自下而上均有收分,最上两层收分骤增,令塔身更显高耸瘦削。重修后的保俶塔,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砌实心塔,保留了北宋时期的砖砌内芯样式,重砌了外墙,塔刹的木结构基座被替换为钢筋混凝土基座。顶层之上的铁铸塔刹体积庞大,塔顶原有木构基座支撑塔刹的重量。
塔刹是明代万历七年保俶塔重修时修缮的,相轮因铸造粗劣加上年代久远,破损很严重,已不能继续使用,需要更换。1997年,杭州文物保护部门对五重十七件朽坏的塔刹及相轮进行重铸更换,更换下来的明代旧塔刹构件移至宝石山上保俶塔下屯霞石南,加围栏和说明,长期展出。10.3米高的塔刹,从上到下的构造非常讲究,最顶上是刹尖,也就是青铜皮刹尖,一节节,逐一往上收缩,底部是扁圆形的火焰珠,形如大蒜,有瓣状花纹,火焰珠往下,依次为覆钵、仰钵、宝珠、华盖、五重相轮,相轮之间还有起间隔作用的铸铁套筒,青铜皮内部还有刹杆。
在保俶塔西约50米,有一褐色巨石立在崖壁边。相传钱鏐在此欣赏松涛起伏,见岩石光耀闪烁,宛如彩霞屯积,取名屯霞石,至今还留下宋人孙克宏所题摩崖“屯霞”二字,石上还铭刻着古人陈奋永写的《屯霞石》诗:“明霞晴散绮,飞影欲堕水。秋来巾子峰,遥映霜叶紫”。 落款思道,即为明代刑部主事方豪,字思道,开化人。《名胜志》说登其巅“俯临巨壑,仰拂松梢”,所以又名看松台。
在屯霞石的西侧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六角攒尖顶,青灰色石柱,黛色瓦片,在巨石上,显得风姿卓越。因宝石山犹如振翅欲飞的凤凰,在东峰上的保俶塔又像凤首,恰似凤冠上的一颗宝珠,从湖上远望保俶塔旁的红色小亭,就像凤凰的冠毛,故名来凤亭。来凤亭又叫西爽亭,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浙江总督李卫主持建造,1950年后依其旧制多次修葺,为西湖十八景之一的宝石凤亭。来凤亭里面有一石碑,碑上有康有为的女弟子萧娴书写的“宝石流霞”四个大字。萧娴(1902-1997),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亭下石壁上刻有“宝石凤亭”记录了来凤亭的建造史,石壁左边还有另外的十六字摩崖题刻“在天有荣耀,归帝;在地有和平喜悦,归人。”
宝石山多奇峰怪石,故有巨石山之称,在屯霞石西侧的来凤亭旁,有一块长两三米的椭圆巨石,下部已与山岩脱离,搁置在山巅,摇摇欲坠,犹如天外坠落,故初名落星石。五代时候,吴越国王钱鏐根据星象说,以此石的位置正好与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一的角亢相对,角亢主人的寿命,因封之为寿星石。石上今刻现代著名书法家朱关田题书“寿星石”三字。南宋诗人周文璞曾写下“子规欲归归不得,啼向钱王寿星石”的诗句。
从来凤亭西去数步便是川正洞,为巨岩倾叠而成。说它是洞,倒更像一个过道,洞内有石几石榻,可供休憩。洞上面覆盖着一块巨大的石块,与石罅相连,洞如石室,里面可容十数余人。洞有三个贯通的出口,被称为宝石山一奇。川正洞上一巨石,有数十吨,上有石刻“合璧”两字,形成一个石室。“川正洞”石刻,字迹清晰。川正洞另一洞口,两侧也有石刻。
川正洞西侧出口后面有一条长约20余米的石峡,岩石上有摩崖石刻“蹬开岭”。石峡两侧石壁峭削,高数丈, 峡中石阶狭窄而上延,仅容一人通过。身临其境,方悟“一夫把关万夫莫开”之义。壁间印有巨人足印,相传是钱镠射潮、“三千羽箭定风波”留下的痕迹,当年吴越王钱鏐带领士兵去钱塘江射潮水,到宝石山时却被这块石头挡着道,就用脚登开的一条供人可以攀爬行走的山路,由于用力神猛,钱镠脚下的石壁被蹬开成峡,因此被称为“蹬开岭”。
穿过蹬开岭的石峡向西,出口是一处30余平米的平地。来到这里,顿觉豁然开朗,舒气回肠。回头望去,只见峭壁有摩崖题刻“宝石流霞”四个大字,为新西湖十景题名之一。这四个大字为康有为的女弟子、当代书法家萧娴1985年所题。这里还有两处摩崖题诗,一处为钱惟善的《保俶塔》诗:“金刹天开画,铁檐风语铃。野云秋共白,江树晚逾青。凿屋岩藏雨,粘崖石坠星。下看湖上客,歌吹正沉冥。”钱惟善,字思复,自号心白道人、武夷山樵者,杭州人。另一处是“南北高峰叫杜鹃,斜阳浮翠断桥边;画船归处江湖梦,一半楼台杨柳烟”,来自南宋王镃《西湖》诗。
蹬开岭两侧的岩石裸露,形状像馒头,所以称这两巨大的岩石为馒头山。站在馒头山最高点的山脊,远山近水的西湖美景尽收眼底。从馒头山往西约三十多余米,就是蛤蟆峰。蛤蟆峰地处宝石山巅,山势险峻,古人以“一峰之志”言其高峻。此峰不仅高峻,形态也奇,从不同的角度观望,此峰有各种不同的形态。从断桥白堤望去,形如古人巾帻,称巾帻峰,林逋“巾子峰头乌柏木,微霜未落叶先红”的诗句,说的便是此景。从孤山东麓望去,酷似一头狮子,因此又叫狮子峰。从西泠桥看去,最像一只向天蛤蟆,所以也称蛤蟆峰。这就是所谓的“一石三看”。蛤蟆峰,因山顶端无草无木,形似蛤蟆背上,故而得名,蛤蟆峰其实由多个形态各异的山岩组成。岩石表面有凹凸不平的疙瘩,状如蛤蟆粗糙的表皮,有人说,蛤蟆峰因此得名。也有人说,蛤蟆峰得名,是因为从西泠桥上看,它像一只向天蛤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