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浙江杭州钱王祠游记。

浙江杭州钱王祠游记。

2014年2月28日,下午,我沿着西湖的水边慢慢游览,来到了位于西湖东岸柳浪闻莺公园内的钱王祠,与岳庙隔西湖相望。钱王祠始建于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它的前身是表彰五代吴越国王钱氏的表忠观,清代以后则通称为钱王祠,康熙、乾隆二帝在此留有“保障江山”和“忠顺遗庥”等御题。900多年来,历经沧桑,几经毁建,所存八字墙是原建筑仅存遗迹。文革中被毁,2003年重建,占地1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

钱王祠旁的甬道上树立着五道牌坊,寓意吴越国五王对江浙地区的贡献,也表现了王者的胸襟和气度,是对钱王钱镠品行功德的赞美之意。第一座牌楼正面匾额:“王者襟度”,背面匾额:“风云龙虎”;第二座牌楼正面匾额:“用贤惠民”,背面匾额:“重文精武”;第三座牌楼正面匾额:“志与智孚”。背面匾额:“家循洽溥”;第四座牌楼正面匾额:“识量豪宕”,背面匾额:“衣锦乡土”;第五座牌楼正面匾额:“功在东南”,背面匾额:“德馨古今”。

 

穿过五座牌坊,眼前蓦然竖立着一座钱王塑像。他高大威武,气宇轩昂,一身正气,身披盔甲,怒目前方,使人不得不敬畏三分。钱镠(852年-932年),字具美,乳名婆留,杭州临安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钱镠在唐末跟随董昌镇压农民起义军,累迁至镇海节度使,后击败董昌,逐渐占据两浙十三州,先后被中原王朝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在位四十一年,庙号太祖,谥号武肃王,葬钱王陵。钱镠在位期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经济繁荣,渔盐桑蚕之利甲于江南;文士荟萃,人才济济,文艺也著称于世。曾征用民工,修建钱塘江海塘,由是“钱塘富庶盛于东南”。还鼓励扩大垦田,由是“境内无弃田”,岁熟丰稔。两浙百姓都称其为海龙王。

 

钱王祠第五座牌楼东侧立有一块钱祠表忠石碑,是西湖著名景点之一。苏东坡所写的《表忠观碑记》,是中国书法史上名碑,“碑记”叙述了吴越国三代钱王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五代时期,奉行中原正朔,不失臣节,消弭兵戈,安居人民,最终纳土归宋的事迹。褒扬了历代钱王的功绩,认为“有德于斯民甚厚”,“有功于朝廷甚大”。“钱祠表忠”既写出了杭州百姓对于钱王功德的永世不忘,更表现出西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钱王祠大门两侧各有一御旨牌楼,西侧御旨牌楼匾额《圣旨》,横匾:“包络山川”。两柱楹联:“上联:保境安民归一统,下联:遗府造福祀年秋”。东侧御旨牌楼匾额《圣旨》,横匾:“澄明湖祿”。两柱楹联:“上联:门前柳绿霏霏舞;下联:陌上花开缓缓歸。”

 

北面不远处是正对山门的两个荷塘,水光粼粼,绿意盎然,给这肃穆之地平添了几分诗意与柔情。荷塘后面是垂柳掩映的“功德坊”,轩昂的牌坊与钱王祠的山门遥遥相对。红色的 “八字墙”围起的山门显得大气、庄重。牌坊背面:功德坊。楹联:“上联:启匣尚存归国诏;下联:解韬时拂射潮弓”。牌坊正面:功德坊。两旁有两副楹联:“上联:功勋合五百臣之多,一代规模创吴越;下联:德化被十四州而远,千秋坊表永湖山。上联:湖山露真态;下联:功德说前王。”

 

钱王祠正门横匾:“钱王祠”。祠门两旁有楹联:上联:“捍海筑金堤鲸浪长恬累世共钦明德远;下联:射潮驱铁弩乌号宛在余风犹想大王雄。”走进钱王祠,首先看到的是钱王铜献殿,全铜铸造。献殿是一个高规格的祭坛,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可以作为主祭人、有身份的祭祀参与者的活动场所。因此很多庙宇跟祠堂都有献殿,而钱王祠的献殿却很独特,首先是它的材质,采用全铜制作,而非通常所用的木材,通体呈古铜色,造型古朴,金属质感强,给人以富贵又不失典雅的感觉。因此,钱王祠铜献殿可以说是西湖边最具吸引力与神秘色彩的建筑。在铜献殿的左右两边分别有两个碑亭。

 

铜献殿通高8.4米,殿长宽各为4米,须弥台基长宽各10米,计100平方米,共用去铜材40吨,是目前中国台基面积最大的铜殿,更是当代十大铜建筑之一。铜献殿为单层三重檐式,方殿为宋氏风格,上设阿育王塔式宝顶,台基上有“九山八海”铜雕。“九山八海”是古印度的世界形成说,即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有游乾陀罗等八大山环绕,而山与山间各有海水相隔,故为“九山八海”,意思是整个世界包涵其中。将“九山八海”置于此,应是对钱王功绩的一种肯定。

 

在宋代以前,人们祭祀祖先神灵,祭礼大典的主持、抬着牺牲的队伍都必须从献殿中间穿过,这是祭祀活动中很庄重的一个环节,但现在,其景观性完全取代了实用性。钱王祠的铜献殿布局呈宋式方殿形制,却又附加了诸如“九山八海”、阿育王塔式宝顶等印度佛教文化,成为融合了外来文化的中国特色佛教建筑。在五代十国,吴越国定都杭州。钱氏三世五王笃信佛教,以“信佛顺天”为信条,以“善事中原、保境安民”为国策,使杭州空前发达、盛极一时,成为“钱塘自古繁华”的开端。与此同时,宗教文化也非常兴盛,“寺塔之建,倍于九国”,杭州也因此被称为“东南佛国”。钱王祠铜献殿中所融合的佛教元素,也正契合了当时这一历史背景,而在钱王祠中设立献殿,其用意也在于希望钱王能庇佑子孙后代免除一切战乱与灾难,永葆平安。

 

西侧碑亭中的御碑中碑文是乾隆帝题写的“忠顺贻庥”四个大字。乾隆16年(1751年),乾隆亲自看到了钱王对于朝廷的“表忠碑”,感触颇深,便题下了“忠顺贻庥”,“贻”遗留、流传之意,“庥”是庇荫保护的意思。四个字合起来就是希望钱王的功绩世代传流,庇护子孙后代。石碑是2002年土建时出土的。东侧碑亭里面是“钱王祠重建碑记”碑,现在的钱王祠是杭州市 2003年建成并对外开放的,这座新碑正面是记载本次重建钱王祠的新碑记。背面是清代嘉庆年间阮元主持重修钱王祠的碑记。

 

钱王祠正殿,五王殿。唐朝大中六年钱镠生于临安,相传他出生时突现红光,且相貌奇丑,父亲钱宽认为不祥,欲弃于屋后井中,但因祖母怜惜,方得保全性命,因而取乳名“婆留”。钱镠自幼学武,擅长射箭、舞槊,对图谶、纬书也有所涉猎,成年后以贩卖私盐为生。乾符二年(875年),浙西镇遏使王郢拥兵作乱,石镜都镇将董昌招募乡勇平叛。钱镠时年二十四岁,应募投军,被董昌任命为偏将,随军平定王郢之乱。乾符五年(878年),钱镠因功被授予石镜镇衙内知兵马使、镇海军右职。

 

五王殿正面横匾:保境安民,两旁有楹联:上联:金瓯固半壁,东南遗爱在湖上,祗今楹殿重新,玉座落衣,旷代雄姿严咫尺;下联:铁壮三军,决拾丰功昭简册,从此波澜底定,荷花桂子,千秋典祀荐馨香。五王殿内陈列三世五王塑像。钱镠生逢晚唐,当时藩镇割据,战乱相续,灾荒频仍,北方十室九空。“浙东大疫,死者大半”,“江南大旱,饥人相食”。钱镠二十一岁投身行伍,“骁勇绝伦”,以马上得天下,身经数百战,由副史迁至国王。钱镠“事奉中原,终不失臣节”的策略,实现吴越国实现跨越式的经济发展。在整个吴越国从成立到灭亡的80多年期间,“保境安民”始终是当政者的治国理念,利用吴越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不失时机地抓住有利时机,与民休息,积极发展吴越国经济文化。他把放宽经济、繁荣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根本,是城市革命先驱者。

 

进入五王殿,位于正中的钱镠像高约5米,身着正统的唐式官服。钱镠的周围是钱元瓘、钱弘佐,钱弘琮、钱弘俶的塑像,栩栩如生。五王殿内的楹联:上联:天地几沧桑,叹龙拏虎攫,四境驿骚,幸此邦民气太和,依然陌上花开,江中潮静;下联:湖山新殿宇,仰玉带金丸,千秋威肃,愿今后神保是格,再见仓多积粟,野献嘉禾。

 

吴越文穆王钱元瓘(887年941年),字明宝,原名传瓘。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吴越第二位国君,吴越武肃王钱镠第七子。

 

吴越忠献王钱佐(928年—947年6月22日),原名钱弘佐,字元佑(一作字祐),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吴越文穆王钱元瓘第六子,吴越第三位国君。钱弘佐喜好读书,性情温顺,很会做诗。即位后,因尚年幼,无力控制下属的骄横,又曾宠信谄媚之人,然而终能摘奸发伏,亦不失果断。开运四年(947年),钱弘佐去世于王宫咸宁院西堂,时年二十岁,后汉赠谥号忠献王,吴越上庙号成宗。

 

吴越忠逊王钱倧(929年—975年),原名钱弘倧,字隆道,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吴越文穆王钱元瓘第七子,吴越忠献王钱佐异母弟,吴越第四位国君。钱倧初任内衙指挥使、检校司空、丞相等。开运四年(947年),钱佐去世,钱倧继位。同年十二月,李孺赟反叛,钱倧命鲍修让等出兵讨平。当时内衙统军使胡进思跋扈,干预政事,钱倧深感厌恶,内衙指挥使何承训建议诛杀胡进思,钱倧犹豫不决。何承训怕事情泄露,向胡进思告密。胡进思先发制人,和指挥使诸温等以内衙兵发难,将钱倧软禁在义和院,假传命令,说钱倧因突然中风,传位给其弟钱俶。

 

钱俶(929年9月29日-988年10月7日),原名钱弘俶,因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名讳,入宋只称俶,小字虎子,改字文德,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吴越末代国君。钱元瓘第九子,钱倧之弟。钱俶后汉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即位,被胡进思迎立为吴越王。命免境内租税,首诛内衙指挥使何承训,惩其反复,人心安定。胡进思多次进言 处  死 钱倧,钱俶不许,并派亲将薛温去保护钱倧。钱俶继位后,励精图治,下令历年欠税尽行蠲免,境内田亩荒废者“纵民耕之,公不加赋”,民心大悦。又置营田卒数千人,以松江辟土而耕,达到“境内无弃田”,粮食丰稔,斗米十文。开宝八年(975年),钱俶应赵匡胤约,出兵与北宋会师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十二月,钱俶入朝表贺。钱俶嗣位三十余年,期间恭事后汉、后周和北宋。

 

钱王祠五王殿两旁是功臣堂,左边的表武功,右边的表文治。左边的功臣堂上的横匾:氣腾八荒。两旁有楹联:上联:藩镇痛恣横,独能半壁坚持,百载金瓯固吴越;下联:潮流趋险恶,安得先王复起,万弦铁弩障江山。进入大厅,功臣堂内以壁画的形式,线描石刻的手法,展现了西陵大战、擒董昌、大战狼山江、疏浚西湖、筑捍海塘、纳土归宋、陌上花开、兴筑罗城这8个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钱氏三世五王的文治武功。

 

功臣堂中最重要的是苏东坡所写的《表忠观碑记》,虽然是明代重刻,仍是中国书法史上名碑。北宋著名诗人苏东坡称赞钱王有保卫两浙之功,并立《钱氏表忠观碑》于钱王祠侧,文共八幅,四石八面,每面正书6行,满行20字。正文810字、首尾款识129字,合计939字,讲述了吴越国三代钱王奉行中原正朔,不失臣节,消弭兵戈,安居人民,最终纳土归宋的事迹,褒扬了历代钱王的功绩,认为 “有德于斯民甚厚”,“有功于朝廷甚大”。后经明代嘉靖年间杭州知府陈柯重刻,现只存三块。《表忠观碑》是苏东坡“四大名碑”之首,碑成于宋元丰元年(1078)八月,石原刻在杭州钱塘钱氏坟。

 

右边的功臣堂,横匾:天生英淑。门旁两柱有楹联:上联:十四州匕鬯无惊,保境安民,麟阁褒扬铭铁卷;下联:九省载威灵宛在,陈裳荐食,螭碑鼎峙镇钱塘。进入大厅,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董昌叛唐称帝,劝降无果后,钱镠平定了董昌,唐昭宗封钱镠为镇海节度使、镇东节度使。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唐昭宗钦赐“金书铁券”。钱镠铁券是中国现存于世的最早铁券实物,非常珍贵。一千多年来,它历经战乱,忽隐忽现,除个别时段外,一直由钱镠后裔收藏。

 

出五王殿就进入第三进院落,左有怀慎堂,右有揽远堂,后面正中是庆系堂。庆系堂是钱王祠里唯一可以登临两楼建筑。上书“光泽百世”,寓意吴越国钱王的业绩与声望世代传宗,延绵至今。大门对联:上联:筑塘捍海,吴越拓雄图,课桑训农,东南兴水利,十四州楷模全国,生民受赐到于今;下联:讨董歼刘,征诛比汤武,纳土称藩,揖让效唐虞,九八年保障一方,我祖宏规开自昔。

 

进入大堂,吴越钱氏的辉煌从唐代之后的五代十国开始,吴越国王钱鏐是钱氏此后延续千年辉煌的奠基人,从此,钱家就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小视的大家族。钱镠出身草莽,深知“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道理,立国以后没有像其他割据者那样热衷于扩张领土,而是坚守“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世方喋血以事干戈,我且闭关而修蚕织”,一心一意发展经济。他以前无古人的热情和气魄兴修水利,劝民农桑,开拓贸易,使境内出现了五谷丰登、百业鼎盛的喜人景象。江南一带的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方。更为难得的是,钱镠领悟到“创业容易守成难”的真谛,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兢兢业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特意制定了一套严谨的家规家训。这份《钱氏家训》最原初的版本被工工整整书写装裱,高悬于家庙的列祖列宗像前,成了钱氏族人必须遵循的法则。

 

大殿后南侧还有偏殿揽远堂和怀镇堂,这两个偏殿的大厅内展示了钱氏家训,《钱氏家训》基于儒家修齐治平的道德理想,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角度出发,为子孙订立了详细的行为准则。钱鏐在临终前,曾向子孙提出了十条要求,被后世称作《武肃王遗训》。一千多年来,遗训和《家训》世代相传,更得到子孙后代的身体力行,成为立族之本,旺族之纲。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钱镠善事中原的国策给予高度评介:“钱镠所立家训,乃至临终遗嘱,念念不忘要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大事之礼”。吴越富庶甲于东南,钱镠在治理杭州时确曾作出了很大贡献。清代乾隆为钱王祠题书:“勋勒金书,纳土当年资保障;业基石镜,筑塘奕祀庆安澜”,一致肯定了钱镠的历史贡献。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