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游记之一。

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游记之一。

2014年2月28日,上午,我参观了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浙江省博物馆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始建于1929年,原名“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1976年更改为现名。2006年,浙江革命历史纪念馆归并浙江省博物馆管理。2009年武林馆区(包括浙江革命历史纪念馆)建成对外开放。浙江省博物馆经过九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浙江省内规模最大的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分为孤山馆区、文澜阁、西湖美术馆、武林馆区、黄宾虹纪念室、沙孟海旧居、文保科研基地这七个景区。

 

浙江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十万余件,其中一级品158件。藏品有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的人工栽培稻和漆碗;良渚文化的绸片和麻布;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各种青铜兵器、青铜农具、印纹陶和原始瓷;从东汉至明代各个青瓷窑系的一批标本;还有大量的古代书画,其中有唐代宗教画彩绘净土变图,元代绘画大师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的一半(另外一半现藏台湾),明代绘画大师张宏《西山爽气图》卷。古书画多数是明清时期的,近现代名家的作品中,仅山水画大师黄宾虹的作品就有3700多件。浙江是出现资本主义经济萌芽较早的地区和太平天国后期的战略要地,其经济史料和革命文献该馆均有收藏。

 

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位于水光潋滟、风景旖旎的杭州西湖孤山南麓,东衔白堤和平湖秋月景点,西接西泠印社,自然和人文景致得天独厚。馆区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360平方米,主要由主楼、浙江西湖美术馆和皇家藏书楼文澜阁组成。主楼主要有三层,设有陶瓷馆、青瓷馆、漆器馆等展馆,一楼主要是展出一些陶器,二楼、三楼主要是瓷器,二楼主要是一些越窑瓷、龙泉瓷等,三楼是明清以后或更加晚期一些的瓷器,而且每层都有3D触摸板,可全方位的看展品。孤山馆东侧的浙江西湖美术馆主要展示一些书画作品,另外还有两个专题陈列馆:黄宾虹书画馆和吕霞光艺术馆可供参观。此外,博物馆主楼和西湖美术馆每年会不定时举行不同的临时展览。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国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中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的陶瓷馆,以实物系统地介绍了中国陶瓷的发展史,突出了浙江有关地区的历史地位。“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这是中国陶瓷考古泰斗陈万里先生对浙江和龙泉青瓷的高度评价。“昆山片玉”典故始源于《晋书》,讲述的是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郄诜当左丞相,古籍云:“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我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他自我评价“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后人用“昆山片玉”来比喻珍贵稀有之物或难能可贵的人才。《昆山片玉》陶瓷展,展厅面积达1200多平米,展品分三个单元,分别是“源头活水,一枝独秀”、“名窑辈出,枝繁叶茂”、“春风化雨,异彩纷呈”,共有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文物400余件。讲述陶瓷自新石器时代发展的历史及其枝繁叶茂、百花齐放的历程,依托丰富而系统的陶瓷文物,向大众生动展示了浙江古代陶瓷工艺成就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

 

《昆山片玉》陶瓷展第一单元是“源头活水,一支独秀”,展出了新石器时期、商周及东汉中晚期的陶器、原始瓷和小仙坛瓷器。浙江在新石器时代便有发达的制陶业,各个不同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品种丰富,实用美观,体现了很高的工艺成就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它们是勾缀远古先民生活镜像的重要实物,是中华文明曙光出现前苍茫天宇中一个个不可或缺的闪亮星辰,是孕育瓷器这棵幼苗的肥沃土壤。商周时期,浙江开始大量生产印纹陶,并以印纹硬陶的生产为渊源,开拓了原始瓷的生产先河,这是浙江先民的独特创造,精美的原始青瓷,不仅满足了普通百姓的日常饮食之需和贵族阶层的丧葬礼仪,而且为成熟瓷器的出现奠定了扎实的技艺基础。东汉中晚期,是世界陶瓷史和物质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纪元,因为瓷器在这一时期创烧成功,同时有一个美丽的江南小山岙被浓墨重彩的载入了史册,它坐落在上虞的曹娥江边,拥有一个神奇的名字——小仙坛,诚如仙人炼丹一样,这里是举世公认的瓷器诞生地,鱼化龙,鸟变凤,完成了陶瓷史上划时代的跨越。春风江南,星火燎原,从此浙江瓷业生机盎然,一枝独秀。

 

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就发明了陶器,最早发现的是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从陶质区分,有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和彩陶;从工艺上区分,有手制、模制、慢轮、快轮;从纹饰上区分,有压印、拍印、刻划、彩绘、附加堆纹、镂孔;从陶窑结构区分,有横穴窑与竖穴窑。正是这些风格迥异,不同的类别,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绚丽多姿的陶器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分布相当广泛,南北各地均有大量实物资料出土。其主要分布区域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及北方地区等。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以彩陶闻名,下游地区以工艺精致的白陶和黑陶著称;东南沿海地区以印纹硬陶为代表;北方地区则以富有民族特色的陶器造型称奇。各地区的陶器都有其独特之处,但相互之间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制陶术的发明,至今仍是一个未解的文化之谜,但新石器时代早期已出现制陶术则已被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所证明。在我国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甑皮岩等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均出土过距今10000多年的陶器。在陕西省华县老官台、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河北省武安县磁山、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等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均出土过距今约7000—8000年的陶器。这些陶器的烧成温度约在600—700,颜色有红、灰黑等,带有一定的原始性,是研究早期陶器的重要实物资料。

 

上山文化,是浙江境内发掘并命名的最早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8400至11400年,发现于浦江黄宅镇上山而命名,出土的陶器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陶器。跨湖桥文化,距今7000至8000年,发现于萧山跨湖桥,有大量陶器、骨器、石器、木器和人工栽培水稻等文物。河姆渡文化,分布于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及舟山群岛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6000至7000年,因最早在余姚河姆渡村发掘遗址而得名,在整个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具有坐标式的意义,陶器种类丰富,以夹灰黑陶为主,另有少量夹砂陶和彩绘陶等。马家浜文化,因嘉兴马家浜遗址而得名,分布在浙北与苏南一带,距今6000至7000年,以夹砂陶为主,许多遗址还发现了制作精美的玉器饰品。崧泽文化,因首次发现于青浦崧泽村而命名,距今5300至6000年,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一处史前文化,制陶业掌握了轮制技术,火候把握自如,出现了灰胎黑衣陶。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我们的祖先对粘土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祖先们是处处离不开粘土,他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对于火的利用和认识历史也是非常远久的,大约在205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陶器的发明,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黑陶,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古老的中国制陶技艺,有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在史前文明时代,先民采用黄河或长江流域的胶质粘土以还原焰烧制工艺烧制而成的黑色陶器,烧制温度约900~1000左右,有泥质黑陶、夹砂黑陶、细泥黑陶三种。其成型技术从初期的以泥片贴筑成型发展至泥条盘筑,再到轮制时期巅峰的快轮手拉坯成型。黑陶器也从最初的粗糙发展到极其精美,以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为典型代表,其高超精湛的制作和烧制工艺,在现代也是难以达到的高难度工艺。它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5000年)制陶工艺的一个高峰,是与中国古代彩陶制陶工艺相媲美的光辉创造。

 

良渚文化,因1936年发现于余杭良渚而得名,距今4000至5000年,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一处著名的史前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已有成熟的犁耕农业,精美的黑陶和丝麻纺织以及精雕细琢的大量玉器。其制陶业与仰韶文化彩陶南北辉映,成为我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并峙的高峰。印纹陶是指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模印纹饰陶器。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纹饰有回字纹、席纹、编织纹、绳纹、方格纹、米字纹、窃曲纹、云雷纹、曲折纹、水波纹、布纹、叶脉纹、菱形几何纹,还有少量仿北方青铜器花纹的勾雷纹。其中以席纹、编织纹、方格纹、水波纹最为常见。每种纹饰又有大小之分,如果细分的话,光席纹至少就有十几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陶器的质量也逐步提高。到了商代和周代,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陶器生产的工种。在战国时期,陶器上已经出现了各种优雅的纹饰和花鸟。这时的陶器也开始应用铅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泽。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已明显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浙江火烧山窑址位于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龙山村,是一处西周末期至春秋时期烧造原始青瓷的古窑遗址。火烧山窑址器物成型方法有轮制、手制和泥条盘筑法。该窑址产品丰富,器物造型与同时期的陶器有了明显的不同,逐渐具有了自身的风格。从器类上看,可以分为 两大类。一类是饮食器,主要有碗、盘、罐、水盂、钵、盆等;另一类是仿青铜礼器,如卣、鼎、簋等。鼎的肩部设两对称的倒“u”形绞索状绹耳,腹部剔刻细密的锥刺纹作装饰。簋的腹部设扉楞一对,或并有一对对称倒“u”形绞索状绹耳,施青褐色釉。火烧山窑出土器物纹饰多种多样,有与同期青铜器相似的云雷纹、勾连纹、水波纹、S形纹、锥齿纹、绞索状纹等。器物装饰手法多采用刻划、拍印、堆贴等工艺。该窑大部分产品釉色佳,器形规整,部分器物装饰纹样复杂。

 

火烧山窑西周晚期、西周末期的产品种类多、器型复杂、装饰繁缛,釉色极佳,仿青铜礼器产品及繁缛的纹饰较为多见。春秋早期是火烧山窑址的鼎盛时期,产品种 类丰富、制作精美,装饰有大量的纹饰,并且釉色较佳。仿青铜礼器的器物主要见于此期,腹部往往装饰有繁缛的纹饰,主要有:勾连云纹、细乱云纹、双勾线 “S”形、云雷纹、对称弧形纹等。纹饰个体较大、风格粗放、排列杂乱,且常见重叠拍印的现象。春秋中期以后仿青铜礼器的器物基本消失不见。纹饰无论是数量 还是种类均锐减,基本仅保留罐上的对称弧形纹和部分碗上的纵向细密水波纹两种,风格细密、排列整齐有序,重叠拍印现象较少见。火烧山窑址在烧造技术上,未发现垫具,部分器物底部粘有极厚的砂层,当为直接将器物置于窑床上。从春秋早期后段开始出现间隔具,但数量极少,春秋中期前段大量发现,主要是一种近似于圆锥形的托珠,三个一组使用,春秋中期后段以后则又基本消失不见。

 

浙江是原始瓷的重要产地,专家表示,火烧山窑址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处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的原始瓷窑址,也是目前已发掘的最早的纯烧原始瓷的窑址,揭露 了属于龙窑的窑床遗迹,该窑址不仅是迄今发掘的全国唯一一处最早利用山坡斜度筑窑烧制原始青瓷的窑炉遗迹,还可能是向成熟龙窑过渡阶段的形态,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段空白,为探索成就中国瓷器辉煌的龙窑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证据,也对于探索中国早期青瓷的烧造技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青铜时代至汉代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生产的一种质地坚硬、表面拍印几何图案的日用陶器。质地比一般陶器细腻。原料含铁量较高,烧成温度也比一般陶器高,颜色多呈紫褐、红褐、黄褐、灰褐或青灰色。泥料中部分成分和原始青瓷相似,烧制地区也一致。成型方法主要采用泥条盘筑法,也有轮制成型。器鼻和耳等附件是手捏成型后粘贴的。初步成型后要用“抵手”抵住内壁,用刻有花纹的拍子拍打器壁,使胎体坚密。印纹硬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有发现,但数量很少,出现时间比白陶为晚。

 

印纹硬陶作为一种陶器品种,和其他史前文化类型陶器制作工艺不同的是,在泥条盘筑法制作过程中为了修坯、整形等需要,在器外壁用刻有几何形纹饰的拍子与器内壁的里手内外联动拍打,使器形规整并达到装饰的目的。这种由早期低温的印纹陶逐渐发展成为高温烧成的印纹硬陶,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等百越地区,是古越文化的象征物。印纹陶从新石器时代出现,一直延续到汉代。当然,作为一种应用极为广泛的陶器,至今在云南等地,还有不少人在制作和使用印纹陶。

 

原始瓷器是在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瓷器的原始阶段制品。一种用含铁量在2%左右的粘土成型,经过人工施釉,有1200左右的高温烧成的青釉制品。这类器物在五十年代前尚未被人们认识。一度曾有“釉陶”、“青釉器”等不同名称。现国内外陶瓷界多数人已同意用“原始瓷器”命名,但也有少数人仍沿用“釉陶”,国外亦有称为炻器的。器物大多是尊、罍、簋、壶、匜、盂、豆、罐、鼎、杯等盛器,至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一部分钟、錞于等仿青铜礼器。

 

原始瓷器的成型工艺,多采用泥条盘筑法。部分原始瓷的器表也拍印纹饰,有些纹饰与同时期的印纹硬陶器相同。因为经过拍打,器物的内壁上也留下“抵手”抵住内壁形成的凹窝,原始瓷器有的外壁和内壁都涂釉,有的则是外壁和内壁上部涂釉,内壁下部没有涂釉,釉的厚薄也不均匀,并有流釉现象。根据目前公布的材料,我国原始瓷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河南、河北、山西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商代中期遗址和墓葬中都有出土,其创制时间,远在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原始瓷器常见的器型有敞口长颈、折肩深腹圆鼓、圜底尊,敛口、深腹圆鼓、圜底罍,敞口圜底钵,敛口深腹目底罐,敛口短颈深腹圜底瓮,浅盘卷沿圜底高柄豆,双耳簋等。

 

商代后期的原始瓷器,基本上是承袭商代中期发展而来的。但在形制和品种上却较商代中期有所增加,在烧制和使用范围上有了扩大,质量也有了提高。商代后期常用的原始瓷器形制有敞口长颈、折肩深腹圆鼓、圜底尊,小口短颈、圆肩或折肩、深腹圆鼓、圜底瓮(有的称罐),敛口、深腹、圜底罐或双耳罐,侈口平折沿、浅腹圜底盆(或称击),敛口浅腹圈足钵,口微卷、浅盘喇叭座豆,敞口、顶圆鼓、圈足形握手器盖等。并有一些敛口沿外折、短颈凸肩壶,敞口圆肩大口尊,圈足簋和碗等原始瓷器残片。胎质颜色仍以灰白色为主,并有少量青黄色、淡黄色和灰色。器表釉色多为青色和豆绿色,也有少量酱色、淡黄色、绛紫色。器表釉下拍印的几何形图案纹饰有方格纹、锯齿纹、水波纹、云雷纹、叶脉纹、8形纹、网纹、翼形纹、圆点纹、划纹、弦纹和附加堆纹等。

 

长期以来,人们对乐器“缶”只闻其名,未见其形,且一直认为缶是瓦器。鸿山越墓出土的3件青瓷三足缶使其得以正名。它们与其他乐器同出土于壁龛中,深腹盆形,内外施青黄色釉,口沿和上腹部饰细蟠虺纹,有两个兽首状宽耳,另两侧有一对称的蜥蜴匍匐在口沿,蜥蜴的两前肢攀在沿上,造型夸张生动。质地为原始瓷或硬陶的乐器显然是仿青铜器,这些“乐器”虽不能演奏、测音,但大致按原器进行仿制,仿真程度非常高,基本保留了下葬时原貌。由此可见当时原始瓷的烧制技术已经非常的高超。特别是其中一件琉璃盘蛇玲珑球,据专家讲述,这件器物胎体是呈灰色的陶器,烧造温度在500左右,而表面附着的一层漂亮的琉璃釉的烧制温度达到了1200,显然是通过二次烧制而成。春秋中晚期,吴越地区纷乱的政权局面和军事之争,致使大量青铜消耗于武器和农具的制造,造成越国青铜匮乏。但南方诸侯国对中原礼制文化倍加推崇,越国开始用陶瓷代替青铜器礼乐器。

 

得益于此前一千多年的原始瓷烧制经验,越国烧制的原始瓷技术达到了先秦的顶峰,能烧制出青、绿、黄等不同釉色的原始瓷,烧造技术的成熟为礼器生产获得了拓展空间。越国工匠煞费苦心地将青铜器造型、纹饰皆移植到原始瓷器物上,使原始瓷对青铜礼乐器的模仿惟妙惟肖,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从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大量原始瓷器,而不见青铜器,可以看出原始瓷礼器在越国的祭祀及丧葬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原始瓷已经替代青铜器成为越国贵族丧葬的礼器。商周原始瓷器指商周时代以瓷土作胎,经1200左右的高温烧成,胎质烧结,无吸水性或吸水性很弱,器表有釉,但胎呈灰色,薄层不透光的陶瓷器。亦称原始青瓷、青釉器或釉陶器。它是中国成熟的瓷器出现以前的产物,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原始瓷发展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阶段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第二个阶段是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两个高峰都体现在对青铜器的模仿上。相比于第一个高峰,第二个高峰期的原始瓷绝大多数可以找到其模仿的青铜器的样本。在强盛之际,越国采用中原的制度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时,也逐渐接受中原的礼制,并对中原的青铜器进行包括器形、纹饰等在内的全方位模仿,除早期即开始模仿的礼器外,还有乐器、兵器、农具、工具等,几乎涉及到青铜器的所有门类,也有相对固定的器物组合规律,由此迎来了原始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无所不能的原始瓷工匠不仅制作了逼真生动的礼乐器,还生产了与青铜兵器和农具。惟妙惟肖的剑、矛、镰、锛等器物,它们虽然不能实用,却承担着仪仗和随葬的祭祀功能。

 

原始瓷有提梁壶,青铜器也有提梁壶,青铜器的制造成本比原始瓷高很多。原始瓷提梁壶功能与青铜器相同,因其清洁轻便的特性而拥有更广阔的消费市场和发展前景。原始瓷是瓷器的早期形态,出现于夏代晚期,成熟于商代早期,初步发展于西周早期,兴盛于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衰落。器形中礼器占相当比例。战国是先秦原始瓷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生产规模大、数量多、种类丰富、质量高,而且大量生产仿青铜的礼乐器,是高度礼制化的一个时期。结合墓葬与窑址的资料,江南地区整个战国时期原始瓷大致可以分成六个时期。越是早期产品种类越丰富、质量越好、档次较高,越是晚期产品质量越差、器形越小。由于战国原始瓷大量为礼乐器,从墓葬出土情况来看,墓葬规模越大、等级越高,使用的原始瓷数量越多、质量越好、档次越高,是越国贵族身份与地位的重要象征。支撑战国原始瓷生产的是越国的国力,而非经纯粹的经济与技术因素,因此,原始瓷的衰落,反映了越国从兴盛逐渐走向衰落的完整过程。

 

西周时期原始瓷器的烧制工艺,在商代后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而且出产的地区也较前更为扩大了。考古工作者在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安徽、湖北、江苏、浙江、江西等地的部分西周遗址与墓葬中,都曾发现原始瓷器。常见的器型有:敞口或敛口浅盘矮圈足豆,敛口低领折肩(有带器鼻)、深腹圈足罍。敛口低领、深圆腹平底瓮,敛口、带鋬、腹圆鼓管状流平底盂,敞口、深腹(有带双耳)圈足簋,敞口平底碗,敛口深腹圆鼓(有带双耳)平底罐,敞口、浅盘、直圈足盘(有称碗),敛口、扁圆腹、圈足盂,敞口颈内收、深腹圆鼓圈足尊,敛口、扁圆腹平底瓿和敞口浅腹钵等。胎色仍以灰白色为多。釉色主要是青绿色和豆绿色,并有少量黄绿色与灰青色,其表除素面外,其釉下纹饰为几何形图案,有方格纹、篮纹、云雷纹、席纹、叶脉纹、齿状纹、划纹、弦纹、S形纹、乳钉纹、圆圈纹和曲折纹等。

 

战国时期原始瓷礼乐器开始大量出现,烧造的器类有甬钟、錞于、句鑃、鼓座、缶等,其个体大小与中原使用的青铜礼乐器相仿,造型上也完全模仿实用青铜器,各种辅首、纹饰仿制得惟妙惟肖。此类原始瓷礼乐器,造型工整端庄,青铜器的狂野豪放与泥胎体的媚丽柔婉结合,形成了仿铜原始青瓷礼乐器独具的韵味。目前考古发现的战国时期烧造高档仿铜原始瓷礼乐器的窑址多达数十处,呈现集群性生产状态。

 

原始瓷器的胎硬质比较坚硬,颜色多呈灰白色和灰褐色,并有少量胎质为纯白稍黄。器表釉色以青色最多,并有一些豆绿色、深绿色和黄绿色。装饰以印纹为主要方法。器表的釉下除少数为素面外,多饰有方格纹、篮纹、叶脉纹、锯齿纹、弦纹、席纹和S形纹,并有一些圆圈纹与绳纹。战国早期的许多原始瓷的造型完全仿青铜器造型,由此原始瓷生产迅速进入鼎盛,礼器数量、种类迅速规模化,许多产品体型硕大、制作规整。有作为礼器的鼎、豆、罐、提梁盉、鉴等;作为乐器的甬钟、句鑃等;作为兵器的矛、钺等;作为工具的斧、凿等,几乎囊括了商周青铜器的所有门类。繁荣、富丽的原始瓷生产直至公元前333年。

 

楚打败越后,越国力疲羸,开始散落至南方各地,统一的政治管理更驱松散,这使原始瓷生产的思想内容传承出现了问题,这时的原始瓷器物已经成为平庸得让人一眼就能忘记,附着在礼器背后的文化内涵已消散。国家衰弱贫瘠,再也没有能力统一规范整体风格,没有了大型的祭祀或礼仪仪式,原始瓷礼器在国家礼制上的作用不复存在,按照习惯生产的用品自然就没有了实用功能。这时原始瓷产品极度萎缩,礼器体积不及原来的三分之一,外形严重变形,与青铜母型完全脱节,刻划装饰纹样及堆塑已看不出要表达的形象,已不再能在祭祀或礼仪场所摆放,可能从生产之初就只为作明器用。西汉中期以前盛行仿铜陶礼器,以鼎、敦、壶、钫、锺、瓿等最为常见。之后仿铜陶礼器减少,且礼器本身的形制也开始减少,日常生活用品急剧增多,同时象生动物与房屋模型等明器增加。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的基础上,以中国东部浙江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东汉时期原始青瓷制作精致,胎多为灰白色,施釉方法已改为浸釉法,生活日用器入碗、盘、罐、盘口壶等成为主流。东汉青瓷在造型和装饰上与原始青瓷很相似,但是在胎釉的化学组成以及烧成温度等方面则有本质的不同。东汉越窑青瓷五管瓶是东汉时期的一件文物,三节葫芦形,小盘口,最上节周围饰四个小葫芦形盘口,第二层腹部饰弦纹三道,贴以四只飞鸟,下层束腰部饰三只鼠,间以飞鸟,鳖,二只小虫,胫部稍外撇,平底。施青釉至下腹,釉层青翠莹润。

 

东汉青瓷胎质致密坚硬,胎色多为灰白或淡青灰色,瓷化程度较高,敲击声音清脆。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紧密,仅个别有剥釉、积釉现象;釉色青绿,也有些为青黄,但釉面匀净。由于瓷土中含较多的铁,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而论,尽管淘洗很仔细,依旧残留一部分,因此当时陶瓷的胎中都含有2%以下铁的成分。早期瓷器的釉是含钙的石灰釉,以铁为着色剂。入窑烧造时空气流通,进氧很多,形成氧化气氛,釉中的铁遇到空气中的氧,烧出来呈黄绿色;如果不让空气进入窑内,则窑中产生还原气氛,烧出来的瓷器就是青绿色。因此,中国最早出现的瓷器为青瓷。古陶瓷研究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考释各种独特器形以及饰纹之来龙去脉和功能意义。对于一些缺失文献记载的个例,需要通过与别的文物资料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得出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东汉黑釉人物龙虎瓶,高:41.8厘米,腹径:21厘米,口径:4.3厘米,底径:16.7厘米。夹砂褐胎,釉不及底,头部作蒜头状,竹节形长颈,扁圆腹,平底,颈部堆塑一人拥抱瓶的颈部,作攀登状,背面一人倒立,两手搭着攀者的右臂,周缘三兽头相间五飞禽·上腹部饰凹弦弦纹数周,一人左手执棒,右手牵一虎,另一人侧视,左手执棒,右手牵龙,,龙虎之间,各塑一引颈巨禽。此件藏品属于丧葬用品。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 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 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中国瓷器发展史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