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哈尔滨 雪谷 雪乡深度游美图攻略。

哈尔滨 雪谷 雪乡深度游美图攻略。

关于行程

DAY1 哈尔滨

DAY2 哈尔滨 ——雪谷

DAY3 雪谷—— 雪乡

DAY4雪乡—— 哈尔滨

DAY5 哈尔滨 返程

关于东北冬季的冷:去东北的主力,是南方没见过雪的同学们。平时在南方,5-10°就觉得快冻傻了。一看 哈尔滨 天气预报:零下-20°。吓了一大跳,心想,这不得冻死啊。但 东北 的冷是浮于表面的,也就是所谓的干冷。这种冷对于裸露的皮肤稍微有点杀伤力。南方的冷是阴冷,湿冷,那种冷往骨头缝里钻。其实相对来讲,我认为体感上 东北 零下-20°的环境里,比南方5°-10°里还要舒适。另外 东北的室内是极其暖和的,所有的酒店都配备暖气或者取空调(推荐选择有暖气取暖的酒店,空调的话会很干燥),室内跟夏天没有任何区别。

关于东北的防寒装备:迪卡侬的衣物和装备还是比较便宜的专业的,我们这次出行的70%的装备都是迪卡侬的雪地用品。 东北 冬天灰尘不大,15天内的行程,厚的外套有两套替换一下就行。贴身的衣服可以多带点替换。鞋子最好来个高帮的雪地鞋,帽子和手套,围巾(脖套)是一定要买的。

东北人是很热情的,特别喜欢搭讪。我们在哈尔滨一天内被搭讪了11次,上到大爷大妈,小到小学初中生。可能我们天生长着被搭讪的脸,不过如果你在 东北 也被搭讪了,也不用太紧张, 东北 人没有恶意,他们只是喜欢嘘寒问暖。

东北 冬天天黑的极早,所以 自驾 或者在野外玩,要注意时间,下午5点,天基本就全黑了。

在东北买东西,除了上规模的百货商场,小商小贩最好是你确定了要买再试。

游记正式开始。

朋友提前两个月约我出去玩,本来还叫了大师,大师俗事繁忙,未能成行。

其实我们有几个目的地可以选择。但最终选择了东北。

原因是其它地方都比较适合情侣去,而我们俩个大老爷们显然还没到那个地步。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我们在网吧将路线大致敲定,买下了两套往返机票。

后面一段时间我们开始购置各种装备,服装,鞋子,酒店……

到达哈尔滨已经是凌晨1点半,从 香港 出发时,温度大概是30°,穿单衣还微微有点热。出发前朋友对哈尔滨 的寒冷表达了轻微的恐惧,因为他从没有来过 东北 ,甚至没有看过雪。

东北 只是温度低,体感绝对不冷。还笑着说: 东北这种干燥的天气你会喜欢的。

结果一到哈尔滨,打开手机显示气温是零下-30°,这是一个 东北 人都觉得冷的温度,与 香港 足足跨越了60°。

可怜我们下了飞机还要坐接驳大巴才能进航站楼,地勤大妈查人,发现少了一个,于是就一直找那个人,因为哈尔滨机场的规定是人不齐大巴不能开。结果我与朋友足足在没有暖气的接驳大巴里等了15分钟。

两人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朋友还不忘问我一句:这种天气你喜欢吗?

想起出发前对朋友说的话,应了周杰伦的那句歌词:信誓旦旦给了承诺,却被现实扑了空。

但我却还不忘发着抖回他一句:

喜喜喜喜喜....欢。

打车一路在夜幕下的哈尔滨驰骋,到了麦田青旅已经是凌晨3点半.我并不是专门想住青旅,而是这家店位置实在太过优越。完全符合我们的出行需要。

摸黑找到青旅,极为歉意的叫醒前台值班的妹子。我在黑夜里犹豫好久要不要叫醒她,因为凌晨3点把熟睡的姑娘叫醒是一件很不礼貌的事情。

毕竟没有起床气的哈尔滨姑娘,是东北寒冷冬天除了暖气,阳光之外,最温暖的事情。

........

房间安排在三楼,没有电梯,我们拖着两个大箱子一路爬上去。原谅我累的忘记拍房间的照片。

感谢上苍,这家青旅凌晨4点多还有热水。洗完澡,我即将入睡时,朋友问:明天几点起?

我说:8点。

朋友:不可能吧?今天这么累,明天8点起?

我:我要吃一个早餐,豆腐脑配包子。

朋友:豆腐花吧?甜的那种?

我:不是,是咸的,也有的店会放点海菜或者虾米皮增加点海鲜味儿。它在东北的地位有点像广东的肠粉,豆腐上淋的汤汁儿每家店都有轻微的差别。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就是想吃上一碗豆腐脑...

..

这时候隐约听见朋友打鼾的声音。

D2:一天环游哈尔滨,寻觅老道外的消亡史

Day2行程概览:麦田国际青年旅舍——老道外——国营更新饭店——松光电影院——老道外北三羊汤馆——北三沙家烧卖——胡同老锅烙——索菲亚大教堂——闫守一腰子——中央大街——国营 开封 灌汤包子铺——波特曼西餐厅——防洪纪念碑——松花江冰场——松花江铁路大桥—— 榆林 筋饼

东北行的开端,当然应该从哈尔滨开始。

但出于对城市游的厌倦,全程6天的旅程,我们只给 哈尔滨 留了一天时间。

我设计了一条一天内玩好哈尔滨的核心区域,而且全程都可以用步行即可完成的路线。我们按照计划走下来,大概用了28000步。所以这个一日游的行程还是很有参考性的,而且方便调整, 比如 你可以晚上去冰雪大世界。

注意:由于老道外这两年会变化很大,很多店铺都可能会搬迁,未避免误导看这篇游记的朋友,本文中所有店铺的位置都请大家参照常规的点评网站。

麦田青旅坐落在道外靖宇南三道街,也是老道外第一批重修的街道。

我对于老街重修这种事情向来是嗤之以鼻的,但回头想想,我们毕竟首先是需求一个舒适的旅馆,那么也就不应该在这件事上惺惺作态。

麦田国际青年旅舍的水准在全国青旅的水平之上。完善的公共区域,干净的房间,传统暖气(注意:传统暖气在舒适度上是碾压空调取暖的),24小时热水,WIFI,早餐,青旅特有的出行服务,前台漂亮妹子.........

特别是它的位置,无以伦比。对于哈尔滨一日游是一个特别好的起始点。

从旅馆出发,步行半个小时左右。可以到达中央大街,松花江边。位置极为优越。

麦田的一楼大厅,一共有两个门。一个是正门通往老道外的老街,一个是改造后的小吃一条街。

这两个门细细想来,还是非常奇妙的。有一种穿越感。

可以烹茶,“唠嗑”

也可以打牌上网。

一大早的哈尔滨阳光明媚,很幸运我们在东北的15天,天气一直很好。朋友的第一张照拍摄于老道外大戏台。

老道外的冬天有一种工业城市生活区特有的味道。砖,钢筋,电线,铁皮,窗上的塑料膜,以及因为生活污水结冰造成凹凸不平的路面。每一个单独拿出都没有任何美感,但当它们组合在一起,又是如此的自然而和谐。

朋友还不太适应室外的温度,他的脸一般在室外是有会有些发肿的,回到室内又马上恢复正常。严重违反了物理学定律。

并创造了独特的冷胀热缩理论。

让我们,恭喜他!

哈尔滨的第一餐,我想必须留给国营更新饭店。更新饭店前身是道外服务局下的职工饭堂,改制后自负盈亏,几乎是哈尔滨存活到最后的,打着国营字号的小馆子。

国营更新饭店

豆腐脑起源应该是在天津。虽然山东,河北甚至包括青海部分地区都能吃到咸口的豆腐脑。

但这一碗,我想东北有它自己特殊的古早味。

东北盛产大豆,好的东北豆腐脑除了豆花本身要求豆香四溢外,汤汁也很讲究,太淡无味,太浓则浑浊不爽,很多商家还会特别放一些海菜,虾米皮,香菜增加鲜味。汤汁的最后一步是勾芡,但这一步完全不用担心,因为无论是省级的大饭店,还是路边的小馆子,勾芡是每一个东北厨师必须熟练掌握的技能。

这样的豆腐脑淋上一小勺辣椒油,再配上肉包。左一口豆腐脑,右一口包子,交替送进胃中。即使在零下-30°的 哈尔滨 清晨,也能温暖每一颗冰冷的心。

蒜茄子也是东北餐桌从早餐到晚餐的主力,东北冬季寒冷,回到十几年前物流不发达的东北,冬天吃上新鲜蔬菜是艰难又奢侈的事情。所以每家都会腌制各种咸菜,最出名的是汉人的酸菜和朝鲜族的辣白菜。除此之外还有糖蒜,腌黄瓜,海带丝,豆腐圈,桔梗等。其中蒜茄子是最简单易做,又最好吃的一道咸菜。豆腐脑配上肉包,再来碟蒜茄子。其实现在东北豆腐脑店也越来越少了,大多坚持到现在的都是十年以上的老店,很少有新开店的老板愿意干这个,毕竟利润不高,又很辛苦。

吃完一碗豆腐脑,身体暖和了很多。

老道外第二个要去的地点是松光电影院。

松光电影院最繁华时,老道外和周边的居民几乎每周都要到这来看电影。

特别是晚上,那些刚下班儿的夫妻,年轻的小情侣,街道出了名的黑社会大哥,还有没钱买票想混进去的小孩儿都聚集于此,热闹的一时无两。仿佛在松光看场电影是挺时髦的事儿。

周边的烧烤店浴池几乎24小时营业,年轻小伙请喜欢的姑娘来电影院看场电影,电影结束在烧烤店撸个串儿,再去浴池开个单间一起洗个澡,年轻的荷尔蒙就在这一条街顺理成章的交汇在了一起。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更新更好的电影院开始营业,松光电影院逐渐没落,后面改为舞厅、浴池,最后不得不关门歇业,沦为仓库。

现在老道外主打的标签是“”中华巴 洛克 建筑”,其实对于在这生活了几十年的 老街 坊来说,这个标签无任何意义。这条 老街 承载的是他们无数个悲欢离合,和无法为外人讲述的历史。这些历史随着老道外的变迁,也终将被曾经生活在这的人们所遗忘。

遗憾的是,松光电影院曾放过无数场电影,却终究没能放映一场关于老道外自己的故事。

离开松光电影院,老道外第三站我们选在北三市场,这是目前老道外最热闹的区域。

东北饭馆儿的名字都很有趣,这家店叫二舅妈扒肉。

冻梨和冻柿子是东北冬天常见的水果形态。冻好的梨是黑褐色的,放进自来水里融化,原本梨子清脆的口感会变得的绵软,汁水更加丰富。

冻柿子也比没冻之前更甜。这都是寒冷温度带来的神奇魔法。

东北冬天的集市,小摊字上的鱼类,雪糕的品种和数量,反倒比夏天多很多。因为户外温度零下-20,-30°度,形成为了一个天然的大冰箱。

所有的一切都被寒冷温度牢牢锁定,时间仿佛在这些食物上停滞了,既不怕变质,也不怕融化。

我看不出来这是什么鸟,应了东北那句老话:别管有钱还是有权,进澡堂一脱衣服,大家身份都一样。

活的鲤鱼,装鱼的水箱要求有一定深度,并且是活水,才能保持水不被冻住,鱼不被冻死。

街边扔了一箱喝完的啤酒,让我想起流传很广的笑话:

一南方人初次到东北,去饭店吃饭。服务员问他:“先生啤酒您要冰的还是常温的?”他大怒:“这天零下30度,你还问我要不要冰啤酒?要常温的。”服务员说:“先生,常温的啤酒零下30度,冰的啤酒零上5度。”

新春小吃部也是一家很有名气的小店,主要是吃熏酱的。熏酱的主要菜品都集中在肉类上:比如肘子,猪蹄,香肠等。一是容易腻,二是要就着喝点酒才有感觉。所以我们此行暂不考虑。

若是想看看老哈尔滨人的日常,北三市场无疑是最合适的。

零下-30°,其实很难在照片上体现。但是看见冒着炊烟的店面,还是难忍想冲进去取暖的念头。

贩卖的猪蹄表面都是烧过的,主要是为了去毛。

包好的饺子馄饨就这么冻在外面,冻过之后,也不怕粘连。

同类型的店我们的首选实际是沙家烧卖,不过这家老板很热情,进出的食客都跟他打招呼,我们也便先进去喝碗羊汤。

羊汤的伴侣是烧卖,东北人又管烧卖叫开口包子,个头比较大,里面是纯肉的。这点很南方很多地区烧卖里面放糯米不太一样。这种做法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和新疆部分地区。

店里比较昏暗,羊汤的热气伴着灯光在屋子里弥漫开来。

羊杂汤喝起来是比较清爽的感觉,拌上葱花和香菜提鲜。

羊杂是比较多,而且汤喝完了是可以续的。

如果说可以无限续碗的羊汤是老道外流淌着的血液,那么馅料饱满的烧卖,就是哈尔滨放纵不羁的灵魂。

再来一瓶大白梨,这是东北 70,80后一代,儿时的记忆。

北三凯奇是老道外除了老鼎丰外,最有名的糕点铺子。

推荐光头,幼儿园时候常吃的那种大饼干,和各类月饼。

沙家烧卖,跟北三羊汤最大的区别是,这间店是回民开的,纯清真食品。

所以这家的烧卖主要是牛羊肉的馅料。

这条街的尽头是老街砂锅居,正常的话,老道外也算逛完了。而我们还想深入一些半拆迁的民居,找一点过去居民生活的痕迹。

我俩开始往一些已经废弃的民居里面走。

少数房屋还是有人居住的,看家里有没有人,从烟囱冒不冒烟就可以看出来。

在民风彪悍的东北,狭窄的小巷子向来是解决争端的地方。

老道外的房子大多数是2层的,相对而建,或者三面合围。中间有个小院子。

好一点的每家在院子里有多一个小房间,名叫仓房,主要用来存放杂物或者储备过冬的蔬菜。

消防铃是很有必要的,北方天气干燥,而且东北孩子的童年时代都很喜欢玩火。

挂在墙上的大葱。

朋友提议给我拍一张,拍完我问好不好看,朋友说:我本来想把你拍成rain的。

我问:那个rain? 韩国 那个rain?

朋友:嗯。

我又问:那结果呢?

朋友:结果把你拍成了润土。

离开废弃的民居,老道外的最后一站,是老道外大名鼎鼎的张包铺胡同。

老道外玲琅满目的小馆子,看上去还是能感受到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包容性。

清洁工人在结冰的路面清理垃圾。越是老街,越需要进行清洁维护。向他们致敬。

为了兼顾保暖和安全,电单车的车把上套了两个特大的棉布手套。

张包铺胡同顾名思义是因大名鼎鼎的张包铺而闻名。老哈尔滨人从衣着打扮、饮食习惯到思想观念全都浸润着浓厚的胡同情结。

张包铺已经创办100多年了,老板是 天津 人,张包铺的包子选料和用料严格按造配料标准投放,包子馅黏合一体,不渗汤,不漏水。包子皮用半发面,掐18个褶,薄厚均匀整齐美观。包子都是现包现蒸。出屉包子一盘5个,用筷子一夹上口张开,冒出热气,不烫嘴。现在店铺已经搬迁到南二道街。

昔日,不足百米的胡同里,除了张包铺,还有十余家各色餐馆,这些饭馆大都经营传统风味的地方小吃,很契合当时民众的饮食习惯和消费水平。食客可在胡同内各取所需:有清香阁的山东包子,馥香春的锅烙,顺香斋的鸡丝馄饨、肉火勺,清真馆的烧卖、馅饼,魁元阁的排骨包子、山东抻面,福宴春的蒸饺,俊发馆的羊汤、爆肚、烧卖,三合春的烧饼,当然还有范记永的三鲜水饺。

店里也坐满了食客,这几个大叔上午10点已经开始喝上了。

喝的有点多,就合伙开老板娘玩笑。老板娘也不客气,没事儿就损他们几句。对话很有意思,处处透着东北人的幽默感。

从前外地人对东北人的印象是:大金链子小金表,一天三顿小烧烤。

现在显然东北的潮流风尚也在悄悄发生变化,我们已经不带大金链子了,我们戴!大!佛!珠!

两个人一见面,互瞧一眼,寒暄的话都是:卧槽,你这大串讲究,哪疙儿收的.....

店内这个冰箱一看就是上个世纪的产品,仍在尽力的工作着。给老店又增加了不少年代感。

这就是我们点的老锅烙,一副全国人民大团结的造型。

老板娘推荐的一个尖椒炒的熏酱菜。肉是骨头链接处的肉,带点筋和脆骨。

锅烙的汤汁是十分丰富的,第一口没注意,汤汁全部射在了对面朋友的脸上。

老板娘在老道外的地位,相当于洪兴十三妹在香港庙街的地位。她跟我们聊了聊老道外的家常里短,吃完把我们送出门。我就顺便要了个合影。

道外即是江湖,吃个锅烙也算是拜过码头。老道外再来时可能已经变成了新道外,对着那些深藏在胡同里的刀客大侠们,也只能道一句:江湖再见。

告别老道外,步行走到索菲亚大教堂。

这是哈尔滨的标志建筑,不到大教堂相当于没来过哈尔滨。

圣·索菲亚教堂构成了 哈尔滨 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它又是沙俄入侵 东北 的历史见证和研究 哈尔滨 市近代历史的重要珍迹。

教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最初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时修建的一座随军教堂。也是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

索菲亚也是目前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拜占庭式建筑。

一群群的鸽子从教堂飞起落下,充满异国情调。

这座教堂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那饱满而巨大、高达48米的洋葱头式的大穹顶。

这种典型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屋顶形式,宏伟壮观,可以同莫斯科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相媲美。

无论从任何角度看,都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品。

我和朋友也不能免俗的排在小姑娘们的屁股后面,拍几张照片留念。

老歌里唱的:“你冻成狗了,玩的很HIGH。我把你帽子,偷藏起来。”

在一篇游记里频繁的发两个大老爷们的照片。不免有些羞耻。

但毕竟忍忍就过去了。

阎守一大腰子

从索菲亚去中央大街的路上,正巧经过闫守一大腰子。这间店是哈尔滨的网友推荐给我的,所以就买个几串尝尝。

朋友也很感兴趣,毕竟能加加油,让人很难拒绝。

除了腰子之外,还有肉筋,铁签穿起,很讲究。

腰子是切片的,比较容易入口,料也撒的很多,味道不错。

因为小店并不在中央大街的核心区域,所以买的人,大多是哈尔滨本地人和恰巧路过的行人。

大概走了半个小时,终于看到中央大街的大门。

中央大街有“东方小 巴黎 ”之称,是目前 亚洲 最大最长的步行街。有点类似 上海 外滩的西式建筑群。中央大街同样也有70多座欧式建筑。

街边随处有意思的冰雕。广告也以冰城特有的形式得到了呈现。

——朋友,勇闯天涯。

中央大街步行街

大名鼎鼎的马迭尔宾馆,马迭尔在俄语里的意思为时髦的意思。民国时期很多名人入住过这里,房价不菲。以这个宾馆为原型的书籍有《1933,马迭尔谋杀案》,还有电视剧《马迭尔宾馆的枪声》。

马迭尔冰棍儿现在名气很大,其实哈尔滨的冰糕还有很多更好吃的。比如老鼎丰的冰糕也很好吃。

中央大街的这间开封灌汤包子铺,从前也是国营的。除了包子本身尽量对得起开封两个字外,其实大部分菜都改良成了东北菜。

汤包汤汁很饱满,下午3点半,店内座无虚席。我们跟两个哈工大上学的姑娘分在了一桌,后来聊得开心,她们开始跟我俩放毒,细数她们最爱的 哈尔滨 小吃,坑多到填都填不上。

别问我她们都说了什么小吃,我心思根本没在这上面。

开封灌汤包子铺的另一个必点的是东北名菜:锅包肉.........

这句话读起来有点别扭,标准的挂着羊头卖狗肉。

别问我神奇节操在哪里,反正我也跟着点了。

继续在街头游人如织中央大街逛了一会儿。我实在有些累,一看还没到下午4点已经走了20000步。提议再找个馆子吃点东西顺便休息。

想了想,俄罗斯菜还没吃。就去了波特曼。

波特曼是PORTMAN 的音译,意思是“共享空间”。

店内的装修和摆设还是很有情调的。跟我们在老道外吃的馆子是两个不同的极端。

罗宋汤。

格瓦斯比外面成瓶的好喝。

罐羊肉。

原谅我点了个黑椒意粉。不知道为何突然有点想吃。

牛扒,很嫩,蛮好吃的。

其实对于吃不吃俄餐我们没有太纠结,基本上累了就进来了。如果不是想休息一下的话,也不会专门来吃。

中央大街的终点,是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松花江的江岸,这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1957年的特大洪水建成的。塔高120.30米,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大洪水时的最高水位。

塔边是松花江,松花江到了冬天完全结冰冻住,形成了一个特别大的天然冰上游乐场。

江面这么大,最热闹的当然是防洪纪念塔下的这一个区域。因为这个区域跟中央大街相连。

价格不贵,也挺好玩。马拉着轮胎在松花江跑一圈10块钱,整个冰面都是姑娘们大呼小叫的声音。

冰面开挖掘机那家强?唯有哈尔滨找蓝翔!

东北冬天日落很早,基本上下午5点,天就全黑了。我们继续向不远处的铁路大桥进发。

松花江铁路大桥始建于光绪二十六年,又叫滨州铁路大桥。

它也是道里,道外两区的分界桥

冬天的傍晚,从松花江的冰面一直走向大桥。那种冰冷,孤寂,落寞的感觉,一定要试一次才能体会到。

铁路大桥的灯光是与日落时间相对应的。

东北的冬天,白天和黑夜完全是两码事。有日光的体感会更舒适,而夜晚则温度骤降,这刚好在下午5-6点体会的更为深刻。

还未走道桥下时,大桥的灯光忽然开了。

当我们终于走到这条仿佛分割了世界的大桥下。

还是记不太清,在哈尔滨零下-30°的那个夜晚,到底是什么,照亮了我一颗黑暗的心。

在冰冷的寒风下,时间仿佛停滞。默默的注视这个庞然大物,仿佛从黄昏到黑夜只需要那么一刹那就够了。

总有一种特殊时间下的特殊的环境,无论你身边是否有同伴,都让你感到孤独。

东北人好喝白酒,低价酒的品类非常多。这只有爱喝酒的老东北才能分辨那种更好喝了。

一大早6点,朋友和我出发到雪谷景区。

今天的目的地是中国雪谷景区,根据掌握的资料,雪谷是东升林场,距离雪乡15公里,雪谷和雪乡中间隔着一个羊草山。

挨着东升林场的还有一个叫长青林场的也叫做雪谷。个人建议住在东升雪谷。因为长青雪谷和雪乡之间隔着羊草山和东升林场。如果要穿越的话稍微麻烦一些。并且,东升雪谷晚上更加热闹一些。

中午12点抵达雪谷,相思雪谷客栈,

一直以来住惯了宾馆,偶尔住家庭式的客栈还有些别样的感觉。虽然独立卫生间没有一次性洗漱用品,但是客栈位置很棒,老板也超级热情,哈尔滨到雪谷的车子就是老板帮助预定,没多收一分钱。

巷子里的原始人家,抹去了浮华与大红色的外墙

午后的时间在游乐场打发,100元不限时间的价格,显示了超高的性价比。因为早在客栈里认识了一家人,是外婆带着外孙住了8天。而就在这个游乐场,只花了一次钱,目前已经玩了整整七天。可谓是良心游乐场。

滑雪总是摔到,还是冰轮胎最好。可能是因为我胖,重心稳。

因为冰雪运动不许带相机,所以没有拍照。

最后在雪场边的雪地扑腾了几下。漫山遍野的雪白,朋友异常欢喜。忍不住要在雪地里打滚。

走之前还拍了一个妹子。

晚上在客栈吃的,崔阿姨手艺不错。小鸡炖蘑菇味道讲究。

夜色下的雪谷绚烂异常,大小的房子和彩色融为一体。在客栈美美的睡一觉。明天还要雪乡穿越

跨过羊草山。

早起客栈准备了早餐,白米粥、咸菜和朋友最爱的馒头。顺便提一下,如果是手机定客栈是送早餐的。至于联系客栈方法,避免广告嫌疑,还请大家自行搜索一下,相思雪谷客栈。

穿林海跨雪原,说的就是我们。昨晚定好的8点的马车,在一串铃铛声中,跟着浩浩荡荡的队伍爬雪山。下了马车,徒步走到一半,朋友说,我这是有多大的瘾爬雪山,重温历史,感受革命精神么?

好在体力崩溃之前抵达了雪乡,不然肯定要请专业队接他下山。

推荐做一段马拉爬犁车,价格不贵,代步三分之一的路程,如果没有乘坐,我们肯定累屁了。

中国雪乡,东北的童话世界。

因为14年,出现了店铺物价虚高的情况。名声受损,所以这两年管理部门严格控制了景区的物价。

驯鹿,这是母的驯鹿。

这是公的,莫名有一种圣诞气氛。

雪乡所处地区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

这里雪期长、降雪频繁,有“天无三日晴之说”。

夏季多雨冬季多雪,积雪期长达7个月。从每年的10月至次年5月积雪连绵,年平均积雪厚度达2米,雪量堪称 中国 之最,且雪质好,粘度高,独特的环境形成了 雪乡 特有的积雪状态。

北大荒的名句:‘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这就是传说中的狍子。

雪乡占地面积不算太大,就是2,3个村子的大小。

所有的房屋主要是被开发用来做旅馆和饭店,商业化程度很高。

雪乡的雪只有长白山可以媲美,所以我还是推荐来玩的。

童话般的雪。

我推荐雪乡用1-2天时间游览就够了,如果没有徒步穿越 雪乡 的计划,那么 雪乡 游览1天时间即可。

冻柿子,冻梨。

物价这15年起就被当地管理部门强制稳定了,可以放心购买。

我个人推荐就是当天来回。不过遇上晴天,晚上在这里住一晚看看星星也是极好的。

靠山的区域还是有住户的,并不全都是商铺。

大叔出来取柴火。

晾晒的玉米,也算是一种装饰。

雪乡

饺子下面也是一层雪。

狗拉爬犁,是东北景区很常见的一个项目。去年微博上有在讨论这件事,大致意思是这种狗拉雪橇有虐待动物的嫌疑。不过,这种事情外国很多景区也不少,很难避免。

虽然屋子是后面统一修建的,缺少了一点原生态。但是因为雪实在太漂亮,瑕不掩瑜。

好像一颗颗特大的冰激凌撒在房顶和树桩上。

而且因为空气干净,雪是特别白的。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北二人转。

木柴不是用来烧火用的,主要是用来做装饰。

冰柱,可能是因为这个位置是供暖温度比较高的区域,雪一点点融化,但又马上被冻住,日积月累形成的。

这马知道我在拍它,特地转头看了镜头一眼。

雪乡特别适合亲子,这也是《爸爸去哪儿第一季》最后一站的拍摄地。

这个柜子是东北的老物件儿,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这样的柜子。

屋内的生活条件是比一般的乡村好上很多的。

麻婆豆腐。东北的麻婆豆腐是选用老豆腐,先炸至外皮金黄,在用辣油翻炒。比较辣,几乎不麻。东北人几乎不吃麻。

雪里红炒土鸡蛋,老板娘推荐的

。雪里红是一中药材,主治疮痈肿痛,胸隔满闷,咳嗽痰多,东北粘豆包,是我妈最爱吃的东北主食!而且这个粘豆包还是紫米的,里面是豆沙,上面撒了白糖。非常非常赞。

酸菜羊肉炖粉条,酸菜品质很好。这次来东北,其实我没计划要吃常规的东北菜,结果在不知不觉中全吃了一遍。

看一个东北馆子的厨师水平,这一道鱼香肉丝是必考项目。

这是村子本来居民居住的区域。

告别雪乡,我们直接就回到了哈尔滨。

晌午的车子,晚上抵达哈尔滨。

带着满脑子的纯白色的记忆入眠,睡到自然醒。一夜无话。明日还家。

关于作者: 大漠里里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