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照片均为“黑白的触动”作者所摄,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盗用!
I
辽宁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发祥地,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这里统一了东北各部族,于1616年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抚顺市新宾县)建立后金政权。后来清太宗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国号为大清,建立了清王朝。
清朝入关前,沈阳是清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始建于努尔哈赤时期的沈阳故宫,富丽堂皇。清军入关后,沈阳故宫(那时叫“盛京皇宫”)成为了陪都宫殿,是历代清朝皇帝东巡时的驻跸之所和拜谒祖先、纪念先皇的地方。
在沈阳还有埋葬努尔哈赤的福陵和埋葬皇太极的昭陵,在抚顺新宾县还有埋葬清朝远祖肇、兴、景、显四祖的永陵,福陵、昭陵和永陵被并称为“关外三陵”,它们和沈阳故宫一起,记录了清朝早期的风云历史。
清朝之后,辽宁仍然风起云涌,日本侵略、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而在清朝之前,这里的故事也非常精彩,满族的历史、辽朝的兴衰、甚至更远的夏商周时期,这里都诞生了让人惊叹的文化。今天的文章,就带大家逛逛辽宁省博物馆,了解一下从远古到近代的辽宁历史。
(辽宁省博物馆: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
II
地处中国东北的辽宁是多民族交汇的地方,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约28万年前,就有远古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距今五千年前,红山先民创造的文化预示着辽河流域文明的曙光;青铜时代的方国文明,奠定了华夏民族统一的基础。秦汉之后,匈奴、鲜卑、高句丽、契丹、女真等民族你方唱罢,我方登台,在与汉文化的碰撞中走向融合......
【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的辽宁诞生了金牛山文明和小孤山文明,居于人类进化史的前列,是辽河文明的先导。
金牛山遗址位于营口大石桥市永安乡西田村,距今28万年前,这里诞生了内涵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金牛山人居住在洞穴中,懂得通风取火,能用石英岩制作较小的工具。通过骨骼化石比较,金牛山人比同时期的北京人更加进步,他们能直立行走,已跨入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进化的过渡阶段。
(金牛山人骨骼复原图)
(旧石器时代小孤山出土文物:穿孔项链、骨矛头、骨针、骨鱼镖)
一万年前,人类跨入新石器时代,农业诞生,陶器被发明,人们学会制作磨制石器。辽宁境内也发现了不少新石器时代遗址,8000年前的查海遗址出现礼玉和龙崇拜现象,标志辽宁进入文明起步;5000年前牛河梁规模宏大的“坛庙冢”祭祀遗址群,是中华大地上较早升起的文明曙光。
(查海氏族聚落生活场景)
(查海遗址出土的筒形罐)
(查海遗址出土的玉玦)
(沈阳新乐遗址出土的木雕鸟纹权杖)
5000年前出现在辽宁西部山区牛河梁的“坛庙冢”祭祀建筑是红山文化的标志,成组的女神像和成套的玉器表明这里曾是史前宗教圣地和政治中心,率先跨入了古国时代。
(红山女祖的女神头像)
(牛梁河遗址出土的彩陶筒形器)
(红山文化玉器:红山文化以玉礼神的观念是后世礼制的雏形)
【夏商周】
距今约4000年到2500年,是我国历史的夏商周时期。
4000年前,中华大地上各部落经过交流、碰撞和融合,形成了夏王朝与周围方国并存的格局,辽宁地区有“与夏为伍”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还有高台山文化、马城子文化等多种青铜文化,构成了与中原文明不同的部族方国,它们各具特色,是后来东北不同系统民族文化的源头。
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约4100年到3500年,相当于夏朝到商朝早期,该文化拥有呈立体分布的城堡群、彩绘陶器、仿铜掏礼器和成组玉器,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礼制已经形成。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彩绘陶器)
(彩绘双腹罐)
高台山文化分布于距今3300年的辽河平原,有稳定的聚落址和独立的墓区,随葬的陶钵常覆扣在陶壶上,皆素面施红衣,葬俗别具一格。高台山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花东西相邻,交流频繁,对辽东至东北其他地区的青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高台山文化的陶鼎)
辽西与中原接近,这里发现了不少商周青铜器,其中的燕侯器说明周初燕国势力已经到达辽西。
(商代的饕餮纹大圆鼎)
(商代的鸭形尊)
(西周的卷体夔纹蟠龙盖罍)
(西周的鱼尊)
(春秋时期的蟠螭纹铜盉)
商末周初,辽宁地区还存在着具有浓郁草原游牧特色的青铜文化,以兵器、工具和马具为主,所雕刻的动物形象生动且富于个性,这类青铜器从黑海沿岸到蒙古高原均有发现,是那时欧亚草原的主导文化。
(鳐鱼形马具饰件:这种春秋时期的车马具表明当地青铜文化与海洋结缘)
(周朝的青铜兵器)
(战国时期的蛇衔蛙铜饰:一种马具)
(商周时期的战车复原模型)
在辽东半岛还有一种巨石文化,可见巨大的石棚坐落于山顶,这是古代祭祀和丧葬的遗存。
(海城析木城石棚复原模型)
【秦汉至隋唐】
战国晚期,中华大地呈现出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随着燕国势力的东进,东北的南部纳入了燕国版图,辽宁地区逐渐成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秦汉时期,统一的王朝加快了对东北的开发,辽宁境内发现的文物表明辽宁是当时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是向周边地区传播先进文化的枢纽。
在绥中渤海湾中矗立着几块造型奇特的巨石,据记载秦始皇第四次东巡时曾见到此处景观,巨石的北端是秦始皇东巡的行宫“碣石宫”。
汉初,东北中部的松辽平原和辽宁北部兴起了一个叫“夫余”的少数民族,夫余人在这里生活了七百余年,并不断向外扩张,对东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夫余与汉王朝保持着亲密的臣属关系,这里出土了大量的西汉早期文物,反映了当时东北地区民族交融的盛况。
汉魏之际,辽宁境内的三郡乌桓和公孙氏政权分别割据辽西和辽东,后均被曹魏所代;两晋时,慕容鲜卑崛起于辽西,建立了三燕政权,高句丽占据辽东山地;南北朝时,辽宁东部地区被高句丽占领,辽西地区先后经历了北魏、东魏、北齐政权。这些政权和民族间的碰撞和兼并加速了经济文化交流,为华夏文化注入了活力。
(晋朝的铜印和汉朝的封泥)
(西晋的青瓷虎子)
(晋朝的釉陶羊尊)
(十六国时期的鸭形玻璃注)
高句丽于公元前37年立国,后定都“纥升骨城”(今本溪五女山山城),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今吉林吉安),五世纪占据辽东、玄菟两郡,427年年迁都平壤,直到668年唐收复辽东。高句丽在李东地区留下的遗物遗迹生动展示了这一世居高山深谷的古代民族,在吸收中原和邻近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文化面貌。
(南北朝时的高句丽黄釉陶灶)
隋唐时,数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结束,全国再次统一,地接幽燕的辽宁成为经营东北的前沿。这里各族杂居,文化交融,是中原通往东北的枢纽,也是东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的中心和屏藩重镇。
(唐三彩足罐)
(唐朝的釉陶舞马俑)
(唐朝的龙纹石棺板)
(唐朝的彩绘骑骆驼俑)
【辽金时期】
公元916年,东胡鲜卑族系的契丹族迭剌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政权(后改为大辽),这是继匈奴、鲜卑、突厥和回鹘之后北方兴起的又一个对中原产生巨大影响的政权。
辽宁地区是辽朝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北地区是辽朝一部分皇族领地,是辽朝的腹心重地之一。辽东地区主要为汉人和渤海人的聚居地,辽西地区是奚族故地。
辽代的辽宁佛教兴盛,儒学普及,经济、文化发达,这一时期的文物遗迹,反映了契丹族曾经的辉煌。
(契丹人生活场景)
(臂鞲:契丹人独特的猎具,狩猎时系在手臂上用来护臂架鹰)
(辽朝的鎏金银扞腰)
(青瓷飞鱼形水盂:这本是五代时期耀州窑的瓷器精品,出土于辽墓,是契丹与中原地区经贸交流的见证)
(迦陵频迦纹铜镜:迦陵频迦是佛教神鸟,反映了契丹统治者对佛教的崇信)
(辽代的石经幢)
(辽代的金属面具:契丹贵族死后,面部常覆有金属制成的面具,材料有金、银、铜、鎏金银和鎏金铜五种,反映了不同的身份地位)
(女叉手俑:叉手礼是宋、辽、金、元时流行的一种行礼方式,最早见于唐代,多见于辽代壁画,被认为是源于契丹)
(辽代的彩绘木雕)
(契丹人的络尸葬:契丹贵族注重厚葬,络尸葬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葬服,契丹人死后入葬时,周身各部位会穿上银或铜丝网络)
契丹人最初信仰萨满教,建国后逐渐改信儒释道三教,以佛教为主、儒教为用、道教为辅,尤其在圣宗、兴宗和道宗时期,佛教最为繁盛,境内遍布佛寺佛塔。
(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模型:奉国寺始建于辽开泰九年,是辽代著名的皇家寺院)
(辽代的石刻梵文经板)
(辽代的摩尼宝珠)
(沈州卓望山无垢净光塔舍利石棺)
1115年,兴起于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建立了大金国,定都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阿城)。后灭辽破北宋。1153年,海陵王迁都燕京(今北京),定名中都。1214年,金宣宗因受蒙古人所迫而迁都南京(今开封)。1234年,金朝灭亡。金朝统治期间,境内的女真、契丹、渤海和汉等民族为本地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促进了辽宁地区的民族融合。
(北宋的卤簿钟:曾被金人掳往金国)
(“猛安”铜印:“猛安谋克”是金代女真族特有的一种军事和行政组织单位,平时进行射猎,战时对外作战,是一种源于女真氏族社会的围猎编制)
(金朝的白釉黑花葫芦形倒装壶)
(“正隆五年”白瓷买地券)
【元明清时期】
元朝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为主体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在元朝统一全国的征伐中,辽宁地区饱受战争的创伤,但在元政府劝农政策的推动下,农耕、商贸和手工业等经济逐渐恢复发展,疆域的扩大和驿站的开辟加速了民族融合和交流,使得辽宁地区的文化发展现出独特风采。
元朝在辽宁地区设立辽阳行省,管辖七路一府,辖区包括今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一部以及外兴安岭以南的广大地区,四通八达的驿站的建立,将省内各地与中原紧密地联系起来,加强了边疆政治经济和军事建设。驿站的通畅带来了商贸的繁荣,铜权的出现见证了元代的度量衡制度,元代陶瓷在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铜权)
(元代的白釉黑花龙凤纹罐)
明朝时,辽宁结束了自辽、金以来游牧、渔猎民族统治达四百余年的历史,重新纳入了以汉人为主的大一统政权之下。塞外蒙古、女真势力的威胁促使明朝的军事中心逐渐向东北转移,明政府通过“筑城关、辟马市”等措施使辽宁成为了中央政府抵御北方民族南进的重要屏障。在两百多年的经营开发中,辽宁地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宗教兴旺、文化多元,为女真的在此兴起奠定了基础。
(王治道墓石像生:王治道是明朝的辽东副总兵)
明政府为了满足各民族经济交往的需求,于用了四年开设了14处马市,其中广宁、开原、抚顺并称为“辽东三大马市”。马市贸易促进了长城内外民族间的经济联系,客观上也为女真的复兴创造了条件。
(明朝的乐俑)
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在辽宁东部山区不断发展壮大,拉开了明清鼎革的序幕。女真杰出首领努尔哈赤及其继承者皇太极经过五十余年的奋战,开创了大清王朝三百年的基业。
康雍乾时期,清朝灭南明、平三藩、收台湾、定新疆,成功抵制沙俄入侵,迎来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康乾盛世。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辽宁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全面发展,繁荣富庶程度远超前代,康熙、乾隆等皇帝数次东巡祭祖,盛京城(今沈阳)几经重修扩建,雄伟壮观,彰显了陪都的繁华与气派。
(清帝东巡场景)
(八旗礼服甲胄:清朝大阅兵时穿用的礼服)
(清朝的螺钿游春图帽盒)
清政府为了维护政权,对各种宗教均予以大理扶持,如为了“恩养”蒙古诸部而推崇喇嘛教。清朝时,辽宁兴建了不少喇嘛庙、塔,成为喇嘛教的东方圣地。清朝的宗教思想像一座无形的长城,彻底改变了渔猎民族、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对立的局面。同时,清朝统治者也积极吸纳汉文化,修建文庙,祭拜孔子,为清朝统治全国奠定了文化基础。
(清朝的鎏金送子观音铜像)
(嘎巴拉碗:这是用人的头盖骨、水晶、黄金做成的一种骷髅碗,又称内供颅器、人头器,是修“无上瑜伽密部”举行灌顶仪式的法器,为藏传佛教法器之一)
(乾隆粉彩黄地红龙大五供)
III
以上是辽宁地区古代历史的一个脉络,在博物馆中还有一些专题展馆,展出了辽宁地区比较有特色的文化和民俗,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
【辽代陶瓷】
上文提到契丹族在公元10世纪初建立了一个强盛的王朝,在历时二百余年的统治中,辽王朝创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实用为主兼具装饰美感的陶瓷制品就是其中之一。
辽代的陶瓷在造型装饰和工艺技法上保留了契丹传统元素,也广泛吸收了中原和其他域外文化的优秀成果,比较有特色的陶瓷有鸡冠壶、长颈瓶、鸡腿坛、海棠盘等,造型独特,工艺质朴,是辽代陶瓷的代表性品种,既有中原陶瓷的特征,又富含率真自然、粗犷大气的本土风格。承袭唐三彩工艺的辽三彩,图案简洁,彩釉明丽,将中国古代的低温釉陶技术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鸡冠壶,因其提系部位形似鸡冠而得名,源于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制品。鸡冠壶分为穿孔式和提梁式两种,穿孔式是契丹固有的造型,便于穿扎绳链固定在马背上;提梁式最早见于中原,后输入辽境并得以流行。随着定居生活方式的形成,鸡冠壶最终都成为了提梁式。
(绿釉单孔鸡冠壶)
(白瓷单孔鸡冠壶)
(双孔鸡冠壶)
(三彩釉划花捏梁鸡冠壶)
(白瓷牺流穿带壶)
凤首瓶,因颈部上堆塑凤首而得名,源于西域诸国流行的一种银质把壶,唐代传入中原,时称“胡瓶”。辽代的凤首瓶器型多为花式口,颈部较粗,腹部雄浑,凤首雕刻精细,生动逼真。
(黄釉雕牡丹纹凤首瓶)
净瓶,又称“军持”,是佛教僧侣“十八物”之一,游方时随身携带,用以贮水或净手。辽代的净瓶与同时期的凤首瓶相似,陶瓷净瓶的使用表明佛教文化已经传入辽王朝,并深深根植于契丹民族文化之中。
(绿釉划莲瓣纹净瓶)
执壶,隋朝时中原地区出现的一种造型,用作酌酒、注茶和调味剂的容器,唐宋时传入辽境。执壶常与稍大于壶腹的注碗相配,碗内盛装热水用于湿壶。
(黄釉贴璎珞纹执壶)
鸡腿坛又称“鸡腿瓶”,因其腹部修长形如鸡腿而得名,是契丹民族习用的贮藏容器,多用来盛酒。
(茶末绿釉鸡腿坛)
再来看看其他精美的辽代陶瓷:
(鳝鱼黄釉雕几何纹穿带扁壶)
(白釉黑彩卧虎瓷枕)
(白釉黑彩鸡形倒流壶)
(三彩釉印海水流云纹扁把壶)
(三彩釉猫性器)
(三彩釉鸳鸯形水壶)
【满族民俗】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和河北等地,与历史上的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一脉相承。满族人驰骋于白山黑水间的崇山峻岭,遵循着渔猎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在满族人的观念中,人与自然息息相通,时节、武侯、人情、世事都伴随着同一个节奏,在同样的空间里延展,是的他们的日常生活在循环往复中传承古老习俗。
旧时满族多居住于东北亚地区的山林谷地,为了御寒保暖,形成了“口袋房、万字炕,烟筒座在地面上”的住宅特点。
满族传统服饰特色鲜明,为了适应骑射生活,早年无论男女都以袍服为主,袍外罩马甲、马褂以御寒。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满族妇女的服饰更趋美化,无论贵贱,多梳高髻旗头,着过膝长袍,穿高底旗鞋,被称为“旗装”。这种旗袍经不断改进,成为了最典型的中国女装样式。
(清代的绿团龙纱女旗袍)
满族的婚嫁习俗既保留传统特色,又吸纳汉文化元素,自成一格。旧时多在八旗范围内择偶,嫁娶仪式分为议婚、订婚和成婚三个阶段,仪式中十分注重诹吉纳福的祥和气氛,具有朴实淳厚的民族风格。
旧时满族崇尚萨满信仰,住宅中设有神板和索罗杆,每年春秋举行大祭,分为朝祭、夕祭、还原等主要程序,崇拜对象为天神、部落神、祖先神等多种神祗。
(祭人)
(祭雪神)
(祭祖先神)
满族又称“旗人”,曾是一个全民皆兵的民族,每个满族人从出生开始就在上一代的言传身教下学习骑射、礼仪,满族人性格乐观豪放、崇尚竞争,他们也喜欢用歌舞和曲艺表达思想和情感。
IV
除了以上介绍给大家的历史展、瓷器展和民俗展,辽宁省博物馆中还有“中国古代货币展”、“中国古代铜镜展”、“中国古代碑志展”、“明清瓷器精品展”、“明清玉器展”和“佛造像展”等展览,其中不乏精美且罕见的珍品,比如:
这块汉代的马蹄金出土于辽阳灯塔县,是西汉时期的货币,西汉时黄金也作为货币使用。
这是15世纪尼泊尔的弥勒菩萨头像,雍容华贵,饱满丰腴。
这是辽代乾统四年(1104年)的北枢密院令妻傅氏墓志,是了解辽代历史、书法、雕刻等重要的研究资料。
这是清嘉庆年间的粉彩堆贴螭龙纹瓶,色彩鲜艳,造型奇美。
这是金代的双鱼镜,浮雕造型饱满,线条有力,比同时代的其它动物纹饰更加写实,反映了女真人在渔猎活动中的细致观察。
还有更多的精品因为篇幅原因不能给大家一一展示。
肃慎渔猎祭祀,秦皇东临碣石,满族婚丧嫁娶......这样的辽宁省博物馆,勾起你一游的愿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