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良渚王国》图书内页
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线索。被誉为“中华第一城”的良渚,其五千年前的超级水利工程规划视野之阔、技术水平之高、动员能力之强令人惊叹,震撼九州。
外围水利系统是良渚古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应对洪水风险,现代人修建了大坝、干堤,同时也用上了各种先进的智能技术。
那么,早在5000多年前的良渚时期
古人是如何来抵御大洪水的?
良渚先民的水利系统
整个水利系统通过11条人工堤坝与山体、孤丘等构成了高坝区和低坝区上、下两级系统。谷口高坝与相连山体形成高坝系统,山前长堤、平原低坝与相连的山体、孤丘形成低坝系统,它们与具有溢洪功能的山体间的天然隘口,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水利体系。
整个水利系统东西两端相距11公里,南北相距5.5公里,总占地面积76.2公顷,堆筑的总土方量达288万立方米。
No.1防洪
当山洪爆发时,谷口高坝便率先发挥了它的拦截作用,把一部分水留在了高坝库区内,而未被拦截的水很快遇到了第二道防线——平原低坝,第二道堤坝有效拦截了山洪,并将洪水储存于库区。
No.2运输
库区内的水在冬季,还承担了连接各个山谷的水上交通运输网络的任务,为古城运输天目山上丰富的木材,动植物和石料资源。
No.3灌溉
水利灌溉和稻作栽培相伴而生,几乎用所有浮选法淘洗过的良渚古城遗址中,都发现有人工栽培稻的踪迹,种种迹象表明,良渚文化的稻作农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水平。
《淮南子·说山训》说“稻生于水“,而水利系统保障下的农田水系灌溉,为良渚古城稻作文明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抵御洪水巨浪侵袭的秘密
在老虎岭水坝遗址上,考古学家发现了良渚水利系统能够抵御洪水巨浪侵袭的秘密——良渚先民发明的草裹泥技术。
在如今的老虎岭水坝剖面上,我们仍能看到清晰的块垄状的分层,叫草裹泥,也叫草包泥。这是良渚人在修建大型工程时,创造的一种特殊建筑材料。
这些草为南荻,是苕溪的一种小芦苇。良渚先民用沼泽地里的芦竹把它们绑起来,里边装土,就做成了草裹泥。然后将一包包的草裹泥像砌砖一样咬合排列压实,完成加筋工艺,提升抗拉强度。这与现在人们抗洪时用草袋装土的原理是一样的。
智慧的良渚先民选择了既是农闲,又是低水位的冬季制作草裹泥,与我们现在冬修水利的习惯也非常吻合。
一道道坚固的堤防显示着勤劳和勇敢
向智慧的良渚先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