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旅顺口的风:白玉山上望军归。

旅顺口的风:白玉山上望军归。

下午搭车路过友谊广场,步行上白玉山。当时应该是六点来钟,火红的太阳从西边太阳沟的后面的鞍子山和老虎沟山斜斜地照过来,白玉山上的一切都洒满了金色的夕阳红,当然也把白玉山塔粉刷成了太阳的颜色,两尊甲午海战的大炮昂起高高的炮口,粗黑的炮管斜着横切了黄色的白玉山塔,尖锐的塔尖像一颗从山体里射出的子弹,要击穿湛蓝湛蓝的天空。日本人选址在白玉山上修座表忠塔,应该是是很费了一般功夫的。

“白玉山塔”原名“表忠塔”,始建于1907年6月20日,完工于1909年11月12日,同月28日举行落成典礼。历时2年零5个月耗资22万9千余元,塔高66点8米。建塔期间30多名中国劳工不慎从脚手架上坠落身亡。1945年苏军进驻旅顺“表忠塔”改成“白玉塔”,1985年又改成了“白玉山塔”。 塔顶端向北有一个铜质匾额,上面的文字歌颂日本帝国军人在日俄战争旅顺要塞争夺战中的丰功伟绩,由乃木西典和东乡平八郎共同撰写,第一高等学校教授监谷时敏挥毫书写。现在铜匾额上的字早已被铲除无法辨认,有人说匾额上的字是被苏军铲除的,其实是1950年代初旅顺市市长孔祥林在友人来旅顺参观后提出塔上那块铜匾上歌颂日本侵略者的字样不应该保留,孔市长指示建设科立即进行处理,一位名叫盖仁春的员工辛辛苦苦干了一个星期,才将500多个字全部铲除掉了。其实就是让那个铜匾额留在那个高高的地方也无伤大雅,那是两个帝国主义的军队在中国的土地上互相残杀的铁血罪证,可以让今天的人们对那段历史更有刻骨铭心的切肤之痛。

就在大家都在忙着看山望海醉夕阳的时候,突然有人喊了一声:“军舰回来了!”在红色“旅顺口”风景石的正南方,一艘国防灰的大军舰拖着航迹从大海深处驶来,向着狭窄而又温暖的旅顺口缓缓靠近。“894,好大的军舰!”一个响亮的女生喊出了军舰的舷号。一位年轻的父亲把女儿放在“旅顺口”三个字的大石头下:“来,看着爸爸照相!” 女儿不耐烦地故意把头扭向一边。

旅顺口海面上,两艘小拖轮就像两只小水鸭早早就停在军港里,军舰刚刚靠过去,小拖轮立刻就吐着浓浓的黑烟把军舰推回泊位。“孩子快看,大军舰要被两只小船拖回家了!”一位母亲指着山下的军港对孩子说。“大军舰为什么不自己开回去,还需要小小船拖它回家呢?是它不乖吗?”“军舰到了大海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巡逻,它跑累了,要休息了。”孩子真是把母亲问住了。

“解开缆绳!”一个大叔放开喉咙对着旅顺口大喊了一声。“不要大声嚷嚷,我们的军舰要回家了!”旁边的阿姨说话娇声娇气的。等我的照相机再一次瞄准旅顺口的时候,阿姨阿叔居然激情浪漫地拥抱在了一起,两瓶矿泉水和一个女士手提包不管不顾地放在 “旅顺口”风景石右边的白栏杆上。非礼勿视,他们的年龄实在是大得不应该出现这样的激情场面,羞得我不好意思往他们俩看。后来想起来,阿姨阿叔年轻的时候正是《军港之夜》在全中国大肆流行传唱的年代,刚才阿叔喊的那一嗓子有点儿海军的味道,阿姨很可能就是因为一首歌跟了一个人——那个时候好像好多这样的报道。在中国最古老的军港,看着远航的军舰平安归来,是不是又刺激了阿姨阿叔哪根年轻浪漫的神经呢……

印象当中,军舰军港都是军事机密,不能够随意围观,拍照更是不允许,但是在旅顺口,傍晚在白玉山上看军舰回家已经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军民一家亲,手机照相机可以记录和平的炮舰沐浴着灿烂的晚霞回家。其实在卫星摄影无所不在的今天,旅顺口以更开放更亲民的姿态,让老百姓更多现场感受体验到军队与国家的强大,是比多少空洞的说教都还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爱国主义的国防教育。

关于作者: 平羌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