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2011年成都到北京-吉林-哈尔滨-长春-北京返回成都16日自助游(十)。

2011年成都到北京-吉林-哈尔滨-长春-北京返回成都16日自助游(十)。

2011年成都到北京-吉林-哈尔滨-长春-北京返回成都16日自助游(十)

2011年8月20日-9月4日

8月28日全天阵雨

孩子寒窗苦读12年,历经艰难闯过高考独木桥,考上大学,要在这里学习、生活五年,作为家长送孩子上大学无可厚非事情,对于孩子而言是值得开心的一件大事,对于父母而言也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这次送孩子到吉林上大学,其主要目的是见证她的成长重要仪式,这是必不可少的亲情陪伴,更是父母(长辈)一生中最开心、最放松的时刻。

在网上也看见过,在美国的大学入学教育上,就有父母的内容,甚至还有给父母的专门课程。为鼓励父母参加,很多学校还赠送几天免费的餐食,开学季,学校附近旅馆也是一房难求。

但也不能过度地呵护孩子,只要我们当家长也明白,孩子的人生作父母的是无法替代的,我们必须学会放手!作为孩子的也需要明白,妳已经成人,必须面对一切的问题,从生活到学习,到人际交往。所有的挫折困难委屈都是你成长的一部分,都是你的财富!要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自己。

前天(26日)孩子已到校注册完毕了,已是学校的一份子,开始了学校的集体生活。

今天是8月28日,星期日,明天星期一,新生要开始军训了,我们也该离开学校离开孩子了,继续我们后面旅游行程。



按行程安排,今天我们继续北上到哈尔滨市,在哈尔滨呆两天后又返回到长春市,在长春逛两天后又回到北京,又在北京耍几天并从那里乘火车回到成都,回到家里。

一清早,我们告别了战友和同学,他们又把我们送到了吉林站,我们踏上了开往哈尔滨的2015次列车。

2015次列车起点为吉林车站,终点为哈尔滨站,列车沿吉舒(吉林至舒兰)线、拉滨(拉法至哈尔滨)线运转,跨越吉林、黑龙江二省,全程275公里,使用车次为2015次。列车于早上07:28发车,当天中午12:52分到达哈尔滨站,运行5小时24分,列车到此结束本次运行。这是列车本次运行的水牌(方向牌)。

从哈尔滨站返回至吉林站的运行时间为5小时31分,使用车次为2016次。这是本次列车的水牌。



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位于中国东北北部,黑龙江省南部地区,东北亚中心位置,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是东北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教、医疗、旅游中心,也是中国省辖市中陆地管辖面积最大、管辖总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哈尔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热点旅游城市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有“冰城”、“天鹅项下珍珠城”、“音乐之都”、“冰城夏都”等美誉。

哈尔滨地域广阔,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空气清爽,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发展食品加工业和农业经济的理想地点。这片广阔的黑土地堪称中国最肥沃的土壤,适合种植各种食用和纺织用农作物。哈尔滨位于最北端,是中国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大都市。哈尔滨的夏季天气凉爽,气候宜人,绿树成荫,是度假避暑的理想地方。

哈尔滨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源地,“哈尔滨”这个名字就是从满族语“阿勒锦”转化而来,意为名誉、荣誉。近代哈尔滨的兴起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也是最早具有开放意识,最先具有国际化特征的城市。100多年前,随着中东铁路把远东的核心放在了松花江畔这个小渔村,它以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了起来。仅仅30余年,商市繁华,领馆林立,中外客商熙来攘往,它转眼就变成了“东方小巴黎”。20世纪初,哈尔滨就已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这里,19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哈尔滨素有“共和国长子”之称。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成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迅速由一个消费城市转变为新兴工业城市。




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了哈尔滨这座具有异国情调的美丽都市,哈尔滨建筑风格别具风韵,很多欧式建筑遍布市区。它不仅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外文化。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获得解放的大城市,为解放东北乃至全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4年,哈尔滨市被确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去年(2010年),哈尔滨市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同年的6月22日,哈尔滨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认定为“音乐之都”,成为亚洲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火车经过大约五个半小时的运行达到了哈尔滨站。出哈尔滨站南广场已是下午1点过点点,一行四人拖着行李在车站广场正面的红军大街步行了一小段路后,在哈尔滨教育厅附近看上了一家酒店便住了下来。休息一会儿打的去了哈尔滨最热闹的商业区——中央大街西北端的防洪胜利纪念塔处。











哈尔滨防洪纪念塔位于中央大街西北端的广场上,它是哈尔滨最著名的地标建筑之一。这座纪念塔外形宏伟,它的建筑设计充满了浓郁的俄罗斯风格,加之它所在的位置较为宽阔,因此成为游客们热衷留影的景点。

纪念塔前面(东南面)是中央大街上的俄罗斯商品一条街,后面(西北面)紧靠松花江,纪念塔左右两边是斯大林广场,邻近还有兆麟公园和圣·索菲亚教堂,属于哈尔滨市最繁华的旅游地带,这里的“一江、一塔、一街”三大景观融为一体,是哈尔滨名副其实的标志性建筑。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1957年特大洪水”于1958年10月1日建成的。它由前苏联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和哈工大第二代建筑师李光耀共同设计,塔址由时任哈尔滨市市长吕其恩确定。








防洪胜利纪念塔由基座塔身、喷泉、围廊和广场等四部分组成。纪念塔为圆柱体,塔高22.5米,塔身以浮雕方式描绘了当年战胜洪水的生动情节。塔顶是工农兵和知识分子形象的圆雕,展现了战胜洪水的英雄形象。塔身底部设11个半圆形水池,其水位即1957年最高水位标志。塔后是古罗马式回廊,环立着20根圆柱,与纪念塔融为一景,谐调壮观。









斯大林公园是顺松花江堤傍水建成的一座带状形开放式景观公园,公园以防洪纪念塔为中心,是一处充满俄罗斯风情的景观带,可见到一些艺术雕像和仿俄罗斯古典式风格的建筑,公园绿树成荫,是纳凉散步的好去处。









斯大林公园建于1953年,原名江畔公园,与江对面的太阳岛风景区隔江相望。听说在斯大林公园这里,有很多早期的影视剧在这里取景,如《黑三角》、《夜幕下的哈尔滨》、《教堂街的故事》、《年轮》等电影和电视剧。

关于作者: 今年去哪里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