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从历史的角度游览哈尔滨——松花江(二)。

从历史的角度游览哈尔滨——松花江(二)。

公元1896年,李鸿章出使俄国,与沙俄签订了一纸文约《中俄密约》,自此,松花江南岸便被化为修筑中东铁路的附属地。当时还有一首民谣:

一纸密约签城下,

松花江女儿要出嫁;

不坐花轿不乘船,

老毛子要用火车拉;

田园跑来了火车头,

不知道是惊还是怕;

大清老臣苦心计,

干不过沙皇尼古拉;

火车拉鼻儿冒黑烟,

燻飞了天鹅来了乌鸦。

 

自这之后,原来遍布沟汊泡泽的天鹅大雁真的不见了踪迹,只有乌鸦伴随着教堂的钟声,成群飞落。松花江的一切都在历史的车轮下,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说到松花江改变的历史,就不得不提一下有名的中东铁路,又称东清铁路。包括东北满洲里经哈尔滨至绥芬河的干线,哈尔滨至大连的支线两部分。中东铁路1897年8月开始测量,翌年施工,中东铁路的建设极快,其中从事主要劳动力的工人都是中国人。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就筑成1300俄里,1903年全线通车。

中东铁路的枢纽,正是哈尔滨。沙俄为什么选在哈尔滨为中东铁路枢纽,主要是由于它地处松花江畔,便于水路运输,地势平坦,筑路的技术难度与成本相对较低,人烟稀少,征地也比较方便。

中东铁路竣工后,俄国本土的铁路、勘察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便被政府指派到哈尔滨工作,而气象、卫生等部门的俄国专家、学者、管理人员及其家属,也随之而来。不久,众多的俄国人、犹太人便开始大量的主动移民到哈尔滨,哈尔滨的道里区也逐渐“穿上了洋装”。

现在中东铁路的遗址就是人们非常熟悉的“网红桥”,沿着中央大街一路向北,远远的就能看到那座见证历史的“大家伙”。

随着中东铁路的通车,欧洲淘金者也通过这个铁路,先后来到了哈尔滨。十月革命过后,很多沙俄旧贵族、工商业者,经中东铁路出逃中国,聚集在哈尔滨,他们携带了大量的资金,投资商贸、教育、卫生等诸多产业,同时大兴土木。他们的到来,也带来了大量的西方文化、理念和风俗,当时约有三十多个国家,相继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银行。

从此,在哈尔滨这块黑土地上,俄国毛皮、英国呢料、法国香水、德国药品、瑞士钟表开始出现,同时以中东铁路为依托,以商贸为中介的外国侨民,为提高自身生活设施,把哈尔滨从一个不为人知的村庄,迅速打造成一座欧风俄韵浓郁的现代化都市。

日俄战争爆发,中东铁路立时戒严,中东铁路哈尔滨管理局特设军运办公室,俄军的屋子得以安全,源源不断的运往旅顺。另外,数以万计的俄国人在哈尔滨投资,也是更好的保障了战时需求。

战争时期,俄军的很多战备物资是有哈尔滨生产出来,然后通过中东铁路,运往辽东、旅顺前线。两年的时间里,哈尔滨成为俄军的后方基地,俄侨们在大发战争财的同时,也带动了哈尔滨经济的迅猛发展。

也许是那个时候开始,原来地处偏僻的小村庄,逐渐被西方文化影响,慢慢发展,到如今,依然充满异域风景,时尚潮流。

回顾完历史,再来看这些我们已经见怪不怪的老建筑、老街道,眼前出现的好像是百年的风貌与味道。

关于作者: cwhello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