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远方和诗之旅的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满洲里
今天是我们寻找远方和诗之旅的第三站—满洲里,首先让我们一起看看这座作为我国最大陆路口岸边贸城市的历史渊源。满洲里的建城史大约只有100余年。1900年春,西伯利亚铁路铺入中国黑龙江西端的“霍尔津布拉克”(蒙语:旺盛的泉水)改称东清铁路(后称中东铁路)。工长、工程师卡西诺夫等130余人进驻这里。因进入中国的满洲(时东北泛称),因而这里被称为满洲利亚(俄语的音译),后汉族人去掉了“儿”字尾音,称满洲里。随即俄国的行商、马巡队,事务官等涌入。当年,半地下的“地窖子”10间,天幕式蒙古包,平顶式蒙古包各10座,50家俄国铁路员工携家带眷移居此处。后来随着铁路车站的建设,以之为轴,道南、道北两片区域自然形成。满洲里的俄罗斯风格、蒙式建筑随处可见,套娃景区就是个典型的代表。
1903年俄国方面做出城市规划,以铁路为轴线,车站为中心,在其两侧的街道均以长方形网格状分布。建成俄罗斯风格建筑,错落有致,美不胜收。20世纪初十年,城市轮廓即已成型,博斯普鲁士大街(今满洲里大街)基本定型。日俄战争期间人口一度达到4万左右,俄罗斯人约占3.5万。作为一个国家的边塞要地自古必是兵家必争之地,满洲里的短短100多年的历史充满了各种纷争和不确定。满洲里在清朝可追溯到顺治元年,属于宁古塔地区所辖,是各种正史野史流放囚犯的苦寒之地。1933年伪满取消清朝设置的胪滨县,改满洲里办事处。此时,日本正扶植做着重立帝国春秋大梦的满清末代傀儡帝王建立伪满帝国,将满洲里视为重要战略要塞。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1949年全国解放后,满洲里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纳盟,1954年,改隶称呼伦贝尔盟。
在满洲里一定要去国门第一哨—中国国门参观,国门总长105米,高43.7米,宽46.6米,在国门乳白色的门体上方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鲜红大字,上悬挂国徽和国旗,庄严肃穆,国际铁路从国门下面通过。为了更有纪念意义拍了张41号界碑我国高大的瞭望塔与俄蒙瞭望塔以及中俄蒙三国交界的照片。在套娃景区做了网红打卡,我们与套娃隔着马路做了一次远观。
如今的满洲里地处中、蒙、俄三国交界之地,人、物、货运交接之处,是全国最大的陆路港口,由一条铁路决定了它的历史和未来,影响着后来的民俗风情、文化内涵、城建布局,饮食习惯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结构。目前常住户籍人口17万,有蒙、满、朝、俄、汉等20多个名族聚居于此,边贸一直都是其主要的经济支柱。因为从去年受世界各国新冠疫情的影响,据当地人说曾经熙熙攘攘的街道现在变的些许安静。
中午在极具俄罗斯风情的卢布里网红餐厅吃了典型的俄式西餐。餐厅布置、厨师、餐食非常很地道。我们点了特色代表性菜肴:肉串,烤肠、列巴、腌酸黄瓜、小番茄、蘑菇(第一次发现这些东西可以腌渍着吃)口感美味,另外量比较大两个人吃不完只能打包。
顺便说说我们入住的满洲里大饭店,前身是1904年沙俄将军开办的“尼基金旅馆”,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驻满洲里联络处就曾设在此处。如今哥特式建筑的前堂还在,后面层高25楼的主体是现代建筑。位于满洲里市中心,交通便利,购物方便。唯一的缺点是没有停车场,停车就在酒店四周的划定免费车位。
下午我们在满洲里街头漫步,站在把整座城市切割为道南、道北两大区域的铁路桥上,看着一列列的货运列车,从而再一次深深体味到了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的繁忙。下了桥看到了位于市中心的火车站,站前广场整洁干净,火车站把市区隔为南北两部分,铁道南依次叫做南区一道街、二道街、三道街……铁道北相应的叫做北区一道街、二道街、三道街……倒是不容易迷路。中间有条霍尔津河,“南区别墅式和田园式的建筑格局至今依稀可见”,虽然只隔着一条铁路线,但远远不如北区繁华。过了一街道就来道了满洲里博物馆,这是一栋保存完好的俄式建筑群,博物馆前身是满洲里市政府办公大楼,四周绿植掩映,主体黄白绿三色构成,由于目前在维修,没能进入内部参观。晚餐我和爱人找了家当地颇有名气的餐馆,喝着啤酒撸着特色大串,向往着明天将要沿着中蒙国境线驶向寻找远方和诗之旅的第四站—中俄边境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