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东北度假避暑游圆满结束了伊春、建三江、同江、抚远、虎林等地的行程后开始从鸡西市属地的密山回返哈尔滨。2023.07.10北京时间07:45,孙雷师傅驱车带我们离开下榻的酒店向目的地进发。
密山街景(摄影:冯赣勇)
一路上观赏着车窗外的带有鸡西密山字样标记的建筑物的街景,记者不由得浮想联翩。对于密山来说,记者虽是首次到此,但是对于鸡西兴凯湖机场。却于2016年8月与2018年8月前往七台河出差时两次光顾这里。
当年鸡西兴凯湖机场留影(摄影:贾建新)
记得首次从鸡西飞往哈尔滨,当时虽是只有几十人的小飞机,但是1个小时左右的航程却是很惬意。再有就是曾经到过多次的哈尔滨,仔细回想了一下首次来哈尔滨时竟然是44年的上世纪1979年的8月,当时还在防洪纪念塔拍过黑白的图片留过影。如今,即将结束东北度假行之际,回忆一些与行程相关的往事还挺有趣……
70年代哈尔滨留影(摄影:郭天杰)
在从密山回返哈尔滨途中,天气很怪,时而瓢泼大雨,时而雨过天晴。但是看到微信朋友圈的朋友得知我正在前往哈尔滨的路上,纷纷提示我那里正在下大雨。但是,我们的运气不错,经过全天近八小时的车程,当日15:30,记者一行终于抵达了雨后天晴的哈尔滨。
抵达哈尔滨(摄影:冯赣勇)
由于离当晚返京的列车还有六个多小时的时间,于是孙雷师傅带领记者一行来了一个走马观花的哈尔滨观光游。虽然这里是一个来过N次的城市,但是此地的索菲亚教堂、斯大林沿江公园、防洪纪念塔、中央大街等著名景点却是每次到哈尔滨必来的地方。此次,也依然如此照旧走了一圈。
圣•索菲亚教堂(摄影:冯赣勇)
首先来到索菲亚教堂一游。回溯教堂发展历史,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最初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时修建的一座随军教堂。同年,俄国茶商伊•费•赤斯嘉科夫出资,以随军教堂为基础,重新修建了一座全木结构教堂。1911年,木墙外部砌了一层砖墙,形成了砖木结构式教堂。
索菲亚教堂留影(摄影:周长满)
1923年9月27日,圣•索菲亚教堂第二次重建,历时9年,于1932年11月25日落成,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
索菲亚教堂铭牌(摄影:王珏)
1986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11月,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索菲亚教堂留影(摄影:王珏)
1997年6月2日至9月2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对教堂按原设计进行了全面整修,扩建索菲亚广场7000平方米,辟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以宣传、弘扬哈尔滨独特的建筑文化。
索菲亚广场一角(摄影:冯赣勇)
走进索菲亚广场,放眼望去,只见圣•索菲亚教堂依然气势恢弘,精美绝伦。教堂平面设计为东西向拉丁十字,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为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蓬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
侧面观教堂(摄影:冯赣勇)
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响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
近观教堂留影(摄影:刘峻)
如今,历尽风雨,饱经风霜,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的圣•索菲亚教堂,不仅成为哈尔滨市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也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重要遗迹。
松花江大桥桥头(摄影:冯赣勇)
记者一行离开圣•索菲亚教堂,驱车来到松花江畔。下车后先登上了位于松花江江畔的哈尔滨松花江观光大桥。它不仅是松花江上最早的铁路大桥,也是哈尔滨的第一座跨江大桥。站在大桥上环顾,松花江美景尽收眼底。
松花江大桥留影(摄影:周长满)
这座大桥位于哈尔滨城区西北,南北走向,南端与道里区河图街相通,毗邻江畔公园;北端和道外区前进乡相接,临近太阳岛风景区,是黑龙江和哈尔滨依靠自己技术力量修建的首座特大型公路桥梁,贯通哈尔滨至黑河、萝北、伊春、满洲里等干线公路,为黑龙江省公路交通网的重要桥梁之一。
俯瞰江畔景致(摄影:冯赣勇)
这座大桥可以说是见证了哈尔滨的一段历史,大桥共19孔,宽7.2米,全长约1015米。由于新建的松花江特大桥普速线通车,伴随哈尔滨走过了113年的这座松花江铁路桥,也于2014年停运退役,人们虽然不会再见到火车从桥上驶过的景象,但是却成为了哈尔滨的一道风景令人观赏。
松花江大喷泉(摄影:冯赣勇)
顺着江畔漫游而行,虽然松花江的景致如故,但是不同的旅程观同样熟悉的风景还是有着几许兴奋亲切之感。
瑞士日内瓦大喷泉(摄影:冯赣勇)
特别是此行在松花江畔又看到了一个大喷泉的景观,不由得让我想起瑞士日内瓦的大喷泉,两者虽在亚洲的中国哈尔滨与欧洲的瑞士日内瓦,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哈尔滨街头建筑(摄影:冯赣勇)
顺着江边景观带漫步来到斯大林公园。这里也是松花江畔避暑游览胜地之一,与太阳岛隔江相望。公园建于1953年,原名“江畔公园”,是为了纪念哈尔滨人民战胜两次特大洪水而建立的。
斯大林公园留影(摄影:冯赣勇)
这是一座全长1750米,是顺堤傍水建成的带状形开放式公园,占地面积10.5万平方米。公园以防洪纪念塔为中心,以仿造俄罗斯古典式建筑风格和遍布全园的“五色草花坛”,以及分布在绿地之间的“天鹅展翅”、“三少年”、“起步”、“跳水”、“舞剑”等十六组艺术雕塑而驰名海内外。
游人如织的公园(摄影:冯赣勇)
斯大林公园吸收了欧洲园林风格并加以北国特色而完善提高,是典雅、质朴、粗扩的优美组合。在全国众多的公园中独树一帜,别具风采。园内的花坛,雕像,草坪。座椅,圆灯,栏杆和俄罗斯古典玩具式建筑新颖别致,构成了童话般的美妙世界。
园中小景(摄影:冯赣勇)
特别是斯大林公园一年冬夏两季都有美景呈现。夏季,园内绿草茵茵,一排排高大的乔木为游人送去片片荫凉,万紫千红的鲜花向游人竞相开放;宽阔清澈的松花江上,微风拂拂,小船轻悠荡漾;烈日炎炎的沙滩上,五彩缤纷的帐篷争奇斗妍;江水中,嬉水的人们欢声笑语,热闹异常。
斯大林公园留影(摄影:刘峻)
冬季,公园银装素裹,玉树琼枝,冰雪奇丽,观赏树挂,乘冰帆、雪橇、令人心旷神怡,是开展冰帆、冰橇、滑冰和冬泳等活动的好场所。集观赏、购物、娱乐于一体。园内的各种艺术雕塑、大地艺术长廊、中外民贸商品大集、冰雪雕塑创作区、东北风大型组雕区、雪地彩绘创作园地等气势宏大,与北岸的雪博会遥相呼应。乘坐巨型冰滑梯可以由堤上直接滑进江上景区。
70年代首次纪念塔留影(摄影:郭天杰)
斯大林公园中心位置就是防洪纪念塔,它是哈尔滨地标建筑之一。这座纪念塔外形宏伟,它的建筑设计充满了浓郁的俄罗斯风格,加之它所在的位置较为宽阔,因此成为游客们热衷留影的景点。
防洪纪念塔留影(摄影:周长满)
防洪纪念塔全称为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它的后面就是松花江。上世纪的1957年哈尔滨遭遇特大洪水,全市人民与驻地官兵共同努力战胜了洪水,于1958年建立此塔以志纪念。纪念塔为圆柱体,塔高22.5米,塔身以浮雕方式描绘了当年战胜洪水的生动情节。
近观纪念塔雕像群(摄影:冯赣勇)
走马观花游哈尔滨最后来到中央大街,这里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长1400米,总占地面积94.05公顷,始建于1900年,素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誉,被称为“亚洲第一街”。
走进中央大街(摄影:冯赣勇)
史料载,上世纪的1898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和城市建设,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尽是草甸子,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道,于是中东铁路工程局将沿江荒地拨给散居哈尔滨的中国人,这便是中央大街的雏形,至1900年即形成“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
中央大街内路牌(摄影:冯赣勇)
1924年5月,由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中央大街铺上了方石。铺路用的方块石为花岗岩雕铸,长18厘米宽10厘米。1928年7月,中国大街正式改称“中央大街”。1997年,被哈尔滨市政府定为步行街。
中央大街美食打卡地(摄影:王珏)
中央大街,从它诞生不久,就已成为哈尔滨著名的商业一条街。因为有众多的外国人进驻经商,贸易空前繁荣。经济的飞速发展,刺激了这些商人在此大兴土木。它是哈尔滨的缩影,哈尔滨的独特建筑文化和哈尔滨人的欧式生活,都在这里明显的体现,并且被称为“亚洲第一街”。
马迭尔宾馆留影(摄影:周长满)
漫游中央大街观赏这里的欧式建筑,其中的马迭尔宾馆特别抢眼。特别是门前有着一匹大马拉着葡萄酒桶的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在此拍照留影。
马迭尔宾馆正门(摄影:冯赣勇)
在哈尔滨,\"马迭尔\"这个名字尽人皆知,它与秋林一样,都是充满异国情调的老字号。马迭尔旅馆建造的年代晚于秋林商行,于1906年建成开业,它是当时哈尔滨旅馆建筑中最豪华的多功能旅馆之一。
中央大街街景(摄影:冯赣勇)
正如《哈尔滨指南》1931年俄文版广告中所述“马迭尔旅馆拥有最豪华的舞厅及餐厅,最现代、最舒适的客房”。商家喜欢用外语名字作为店名,而马迭尔旅馆却是地道的外语音译。
中央大街一角(摄影:王珏)
中央大街的建筑汇集了欧洲15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风格,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18世纪的折衷主义风格和19世纪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等在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流派,这些流派集中涵盖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百年精华。
哈尔滨车站留影(摄影:周长满)
2023.07.10北京时间18:30,记者一行在中央大街东方饺子王用过此行的最后一顿晚餐后,孙雷师傅将我们送到哈尔滨火车站,并在此拍下了东北度假行的最后一张留影。至此,为期八天的东北度假避暑游终于圆满地落下了帷幕。在分手之际,大家诚挚地向一路上为大家保驾护航,热情服务的孙雷师傅,也欢迎他有机会到北京来做客。(图文:冯赣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