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西游记 第二十八回:洋洋大观滔滔不绝展浩浩藏史,煌煌彩绘汩汩文脉诉茫茫高原。

西游记 第二十八回:洋洋大观滔滔不绝展浩浩藏史,煌煌彩绘汩汩文脉诉茫茫高原。

文中照片均为“黑白的触动”作者所摄,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盗用!


上一回的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之旅,介绍了历史悠久的藏医学和与之渊源颇深的藏族天文历法,这一回我们继续参观青海藏文化博物院,了解有关服饰、书法、建筑、历史、宗教等藏族文化,不论你有没有去过西藏,都一定能从中收获一些新鲜的知识。

首先是藏族服饰。

藏族服饰历史悠久,式样独特,其材质有皮、毛、呢、毡、氆氇、棉和丝绸等,各地域又各有其风格,藏区有“卫藏服饰细腻、康巴服饰粗犷、安多服饰繁复”的说法。

藏族饰品善用强烈对比的色彩组合,巧妙运用复色金银线搭配,使服饰色泽明快和谐。另一特点是广泛运用金银、珠宝、象牙、玉质饰器或代用品,造型厚重彪悍,花纹细腻精致。饰品佩戴部位广泛,从头项、发辫,到耳、腕、指、背、腰等皆有配饰,包括腰刀、腰扣、火镰、嘎乌(佩戴于颈上的佛龛)等。

(火镰、银质嘎乌、银质胁饰、腰刀)

藏族服装品类繁多,可分为锦缎袍、皮袍、无袖袍、短衣、衬衫、长筒裤、坎肩、腰带、帽、靴、围裙等,其中藏袍最具代表性。藏袍的主要特征是肥腰、大襟、宽袖,穿脱自如,经久耐用,腰带后有大囊,可装不少随身物品。牧民穿着用绵羊皮加工的长袍,白天气温升高时可脱袖露臂,夜间解开腰带,长过人体的皮袍可充当被褥。与藏袍相配的女式翻领衬衣袖子较长,平时卷起,跳舞时放下,长袖飞扬,豪放中带有几分飘逸。

下面来看一些不同藏区的服饰展示。

安多藏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玉树除外)、甘肃、四川阿坝等地,其服饰大体上可分为氆氇袍、羔皮袍、羊皮袍和单褂等。

(繁复的安多地区服饰)

康巴藏区包括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四川甘孜等地区,康区服饰俗称“康装”,它以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饰艺术中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玉树服饰)

卫藏地区主要指拉萨、山南、日喀则、阿里等地区,着装比较素净,服饰配色较为淡雅。

(拉萨服饰)

(林芝和后藏地区服饰)

馆中还展出有僧人服饰,藏传佛教僧侣装束样式源于释迦牟尼穿的黄色袈裟、法衣和禅裙,各教派僧侣的装束样式大同小异,但由于藏区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等的差异,各教派僧侣服装又有自己的特点。

下图为佛教密宗的灌顶骨饰:

下图依次为格鲁派僧侣、希解派僧侣、觉囊派僧侣、萨迦派僧侣、苯教僧侣、宁玛派僧侣、噶当派僧侣和噶举派僧侣的服饰:

(执杖喇嘛服饰、铁棒喇嘛服饰、执事僧侣服)

接下来去参观藏族卡垫。

卡垫就是地毯,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为了满足防湿御寒的需要,很早便开始制作地毯,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发现先民在陶土上留下的织物纹痕,12世纪左右,阿里和江孜一带普遍运用带边须的卡垫,15世纪中期,江孜卡垫织作工艺先进、图案色彩丰富,备受当地民众喜爱,后作为贡品进入宫廷,名声大噪,一时在江孜形成“家家有机梁,人人会织毯”的兴旺景象。

(卡垫制作工具)

(织卡垫机、织氆氇机、捻线机)

西藏的卡垫非常有特色,无论是织作工艺,还是图案配色都明显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地毯。根据穿杆结扣等工艺的不同,分为仲丝、尺不戒、旺丹仲丝等种类;根据用途不同,分为卡垫(覆在上面的垫子)、地毯、靠背、方垫、挂毯等。其选料上乘,工艺高超,图案精美,一直为人们所钟爱,并且远销欧、美、日本、印度和尼泊尔等地区和国家。

(万字纹卡垫)

接下来是藏族建筑。

藏族的建筑,包括民居、寺庙、宫殿等,有着灿烂的历史和别具一格的传统,许多建筑依山而建,雄伟壮观,是适应特定地理环境的产物,也反映了藏区独特的社会形态和宗教观念。

藏区早期的民居为地穴、半地穴建筑,距今约4000-5000年的昌都卡若遗址和拉萨曲贡遗址发掘出石块砌筑和木构件痕迹,是藏区房屋建筑的雏形。

公元前200年,在今山南琼结县境内建造的雍布拉康,被认为是藏族建筑史上的第一座宫殿。它是一座建在半山腰上的城堡式建筑,为藏民族建筑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出于威慑和防御需要,宫殿建筑多依山而建,有着居高临下的态势,代表权力的威严,且独占山头,不与其他建筑相连,具有易守难攻的优点。

布达拉宫就是一座典型的藏式宫殿,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两大部分,依山势和阳光规律设计,整体结构相互关联,宫内雕梁画栋,壁画琳琅,宫顶以不同形状的金顶等装饰,使其成为一座艺术宝库。它集中体现了古代藏族建筑艺术成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建筑之一。

下图为古格王宫,由吉德尼玛衮建立于10世纪上半叶,整个遗址在一座小山上,是一座城堡式建筑,城内有寺庙、佛塔、王宫、民居、暗道等建筑群,遗址外围有城墙,四角设有碉楼。

下图为江孜宗堡,位于日喀则江孜县城的宗山上,由吐蕃赞普后裔班阔赞建于967年。古堡矗立于悬崖峭壁,错落有致,雄伟峻峭。城堡内地道纵横交错,有宗本办公区、经堂、佛殿、议事厅及各类仓库等。

藏族建筑的另一大类是寺院建筑,是西藏地区分布最广、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建筑,每一座寺院都是一座艺术宫殿,在规模和艺术水准上是当地任何一种建筑都无法相比的。

下图为桑耶寺,位于山南扎囊县,创建于774年。其主殿乌孜大殿高三层,一层为藏式风格,双层檐口;中层为汉式风格,琉璃瓦檐口,外挑斗拱;上层为印度风格,石刻墙面,屋顶有宝瓶,因而又被称为“三样寺”。主殿四方各建有大殿,分别象征四大洲、八小洲。寺院四角建有红、白、黑、蓝四色宝塔。

下图为甘丹寺,位于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的贡巴山顶上,由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于1409年筹建,群楼重叠,巍峨壮观。

下图为米拉日巴佛阁,位于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始建于1777年,楼高九层,气势雄伟,金碧辉煌,每一层都有不同的主题,供奉米拉日巴尊者及其弟子等藏传佛教各派的开宗祖师。

下图为寺院建筑常用装饰——详麟法轮,一般置于大殿正面顶楼中央,是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的标志物,表示弘扬佛法。中间的法轮象征佛陀讲法,两边的祥麟象征具备菩提心的信徒在听佛讲经。

下图为孔雀法轮。孔雀食用有毒的食物,能自我解毒,佛经中以此作为比喻来说明大乘佛教的菩萨能将贪嗔痴等毒化为道用,从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下图为屋脊宝瓶,装饰于寺院佛殿楼顶,由三部分构成,底下是莲座,中间是佛铃,顶部是长寿宝瓶,象征五种性佛,两侧是命命鸟。

下图为胜利幢,置于寺院宫殿边角处或大门上方屋顶处,是寺院、宫殿建筑重要的屋顶装饰物,是释迦牟尼战胜恶魔大军、征服整个宇宙的象征。

除了宫殿和寺院,藏区还有庄园建筑、园林建筑和民居建筑。庄园建筑风格形成于帕木竹巴王朝时期,那时政体从万户制逐渐向宗溪制转遍,出现了“宗溪”和“格溪”这样的行政管理单位。宗溪是地方政府在农区设置的行政单位,格溪是贵族在所属农村设立的管理单位,也就是庄园。

(拉萨的罗布林卡)

园林建筑是供人们歇息、修养之用的建筑,一般在高处住台,低处挖池,以取景为胜,给人以美的享受。民居建筑有碉房、干栏式、帐房等建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独具地方特色。

下图为黑帐篷,是藏族牧民千百年来沿用的居住形式,他们常年逐水草而居,频繁迁徙,居无定所,帐篷易搭易拆,方便实用,是游牧藏民的不二选择。

(西藏各地民居)

建筑之后,再来领略一下藏族书法。

藏文是拼音文字,有30个辅音字母和4个元音字母组成。藏文书法艺术由来已久,自象雄时期的达斯奔佑字,到公元7世纪吞弥.桑布扎创造的现行藏文,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藏文书法艺术借文字形体表现,是以每个字的横竖线条、用笔和结构、整体的行气、章法表现作品的气韵,发展出各式风格的书体,有乌金体、乌梅体、徂体、朱匝体和遒体等。

藏文书法均是硬笔书写,用骨、木、竹作原料,削磨出笔尖,然后蘸墨书写。这种笔长短不一,末端倾斜成笔舌,笔舌正中剖开一缝,直贯笔尖,其作用为墨汁下渗通道,增加笔尖的弹性和柔软度。

藏族墨水瓶形似法铃或宝瓶,制作考究,多用名贵材质,以金银羊脂玉、铜铁质地为多。雕琢精致,镶嵌宝石。藏区还有笔墨师徒相传、父子相传之说。

书写用墨的种类很多,有黑、红、蓝、黄、白、灰、褐色等,原料有碳质、金、银等八宝,以及汞等矿物质。

藏纸完全手工制作,主要原料为瑞香狼毒、胡麻、花草和优质麦浆等,添加有白粉、石墨粉、雪花石等,防蛀且质地柔韧。加工时添加天然植物及矿物颜料,可造出白、红、蓝、绿、黑等不同颜色的纸张。

下图为桑耶寺兴佛盟誓碑(仿),立于邬孜大殿东门外,碑身刻有藏文21列,属串珠体,由公元8世纪大书法家柏雪昌姆所创。

下面欣赏几幅藏文书法,虽然看不懂文字,但看上去像画一样,很有意思。

(回文诗)

(天珠体藏文,就像画出的天珠一样)

(仁蚌新体)

以上是藏族文化的几个横向层面,接下来我们移步丝绸之路与青藏高原文明展厅,去看看青藏高原文明的纵向脉络和这里与丝路文化交融的灿烂历程。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大部分在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青藏高原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这里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源头,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千百年来,生活在这块神奇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这里世居着藏、汉、蒙古、土、回、撒拉等多种民族,藏民族是其中的主体民族,与兄弟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青藏高原独特的民族文化,其文化受到周围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但同时也保留了它的独有性。

(出土于阿里曲踏墓地的黄金面具)

与其他文明一样,藏族也有自己独特的创世传说——卵生说。

创世之初整个宇宙虚空一片,所有生灵在空中逐渐形成,光芒和光线在生灵中出现,光芒为父,光线为母。光芒和光线中昏暗和黑暗分别出现,随后出现气息般的微风,气息中出现白色冰霜,冰霜中出现露珠。冰和露结合后出现池塘,池塘之上形成一层薄膜并滚成一个卵。卵中孵出黑白两只鹰,两鹰交合又产生三个卵,分别为白色、黑色和什色(多种色)。白色卵破裂后形成天神,黑色卵破裂后出现人类,什色卵破裂后出现各种生灵。

另有一种说法是猿猴说:相传普陀山上观世音点化的一只猕猴在泽当贡布日岩洞中修行时,有一罗刹女来到猕猴处,哀求与其结合,生下猴崽。后来猴崽们数量增多,森林中的果实已吃光,就到观音处求来须弥山上的五谷撒到大地,众猴吃了五谷,各个精神抖擞,常常游戏在外,渐渐变成了藏人的先民。

大约四、五万年前,青藏高原出现使用打制石器的人类,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存方式,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以农耕、制陶、磨制石器和饲养家畜为重要标志,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河谷地区文化和生活在西北部先民的狩猎文化。

(原始牛角化石)

(青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

文明演进,西藏出现了邦国,雅隆地区诞生的聂赤赞普(诞生于公元前2世纪)是西藏历史上的第一位藏王,雅隆不断向周邻地区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从部落邦国到王朝的转变。

(发源于古象雄地区的天铁,是一种金属配饰)

象雄是比雅隆更古老的一个王国(约公元前20世纪-公元7世纪),在雅砻部落崛起之前,它的疆域几乎包括了整个西藏西北部,苯教信仰就诞生于象雄。公元7世纪,象雄被松赞干布统一后,苯教及其文化逐渐迁徙到偏远僻静的地方,但其深刻影响了藏民族的文化心态和行为习俗。

(象雄桦树皮文献)

下图为朵巴尔,是一种模具,两面凹刻有人物、动物、器物等图案和文字,用于制作各种形象的糌粑供奉神灵。佛教和苯教禁止牲祭,因此用朵巴尔压制各种动物形象来替代活物祭祀。

公元629年,松赞干布继位,他承袭父辈基业,降服苏毗、象雄等部落,统一青藏高原,建都于逻些(今拉萨),与唐、天竺等国交往,接受佛教文化,统一文字、度量衡,划分行政区域,厘定法律,制定职官和军事制度,建立了以赞普为中心的王朝。

松赞干布的后代赤松德赞在文治武功表现杰出,功绩显著,使得吐蕃更加强盛,到赤祖德赞时期,佛教在全境迅速传播,众生安居乐业。历史上便将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祖德赞尊称为“吐蕃三代法王”。

(建于7世纪的法王洞)

这一时期也是丝绸之路繁盛的时期,穿越青藏高原的两大商道被称为“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唐蕃古道是中原内地往返青海、西藏、尼泊尔、印度等地的必经之路,东起长安,途径甘肃、青海,至拉萨,全长3000公里,横贯中国西部,被誉为汉藏友谊的黄金之道。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因青藏属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而茶叶能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养成了喝茶的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内地又需要大量骡马,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在横断山区南来北往的商客踏出了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吐蕃时期随着与中原地区和周边各国的密切交流,藏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中金属制作工艺是吐蕃时期的一门重要手工业,吐蕃制作的金银器种类繁多,精美绝伦,成为当时东亚地区一个重要的金银器生产制作中心。

(吐蕃金银器)

下图为四王金杯,杯上锻捶有大唐、天竺、于阗、波斯四大国王举杯敬献美酒的场面,体现了吐蕃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共同繁荣的景象。

吐蕃王朝最为强盛时期,曾一度攻占西域河陇等地区,并在敦煌建立起一个新的政治文化中心,大力弘扬佛教。如今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藏有大量古藏文写经和绢画类美术作品,还有吐蕃时期兴建的石窟及壁画流传至今,成为今天研究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宝贵资料。

(吐蕃时期的玉马)

公元846年,吐蕃赞普乌东赞被拉隆白多弑杀,赞普贵族内部矛盾爆发,自相混战,平民发动起义,吐蕃王朝迅速崩溃,从此分裂长达三百年之久。

公元10世纪,末代赞普朗达玛的重孙吉德尼玛衮率领亲随前往阿里建立了古格王国,成为了普兰王。古格王国发展商业、尊崇佛教、制定法规,建立了统治整个阿里三围的君王政权。

(嵌松石龙纹金马鞍)

公元1015年,吐蕃赞普的后裔索朗陵温在青海东部的青唐城建立了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地方政权——唃厮啰政权,也即宗喀王朝。他们一方面保持了吐蕃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接受了中原地区的汉文化。青唐城政权延续近一百年,后被宋军占领。

(青唐城模型)

这一时期藏区盛行一种叫作“擦擦”的工艺,是一种用凹型模具,捺入软泥后压制成形,脱范而出或经火焙烧而成陶的陶泥工艺。其内容有佛、菩萨、人物、塔、法器等,人们将擦擦当作实现自己夙愿的圣物,供奉在自然界有灵气的地方,还把它当成护身符,以求驱灾辟邪。

(世尊和十六罗汉擦擦)

元代是青藏高原社会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重要时期,蒙古势力的介入,使得分散割据的社会面貌重新获得生机,青藏高原社会形成了以萨迦派为核心的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与中原内地的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公元1246年,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携侄子八思巴和恰那多杰前往凉州(今武威),与蒙古王子阔端商谈吐蕃事宜,史称“凉州会盟”,结果是西藏正式并入中国版图。1260年忽必烈继承王位,封八思巴为国师,将卫藏十三万户地区封赐给八思巴,由萨迦地方政权统领藏区。

(萨迦派经书墙)

公元1353年元顺帝封帕竹万户长绛曲坚赞为大司徒,委以执掌西藏地方政权。1373年明太祖朱元璋封绛曲坚赞的侄子嘉央释迦坚赞为大司徒,取得全藏区的政教统治大权,此为帕木竹巴政权。

清朝时,西藏与内地交往更紧密,大批藏僧进京供职,藏族传统文化被带入中原。1642年五世达赖喇嘛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权,七世达赖喇嘛时期建立了噶厦地方政府。新中国成立后,西藏和平解放,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

(近代安多藏区传统家庭场景)

最后,我们去欣赏博物馆镇馆之宝——《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

卢浮宫收藏的《蒙娜丽莎》,一幅画占了一个房间,而这幅“彩绘大观”,一幅画占了一层楼!

《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是工艺美术大师宗者拉杰先生组织策划创作的,由青、藏、甘、川、滇五省区400多位藏、土、蒙、汉顶级画师,用藏族传统艺术绘画技法绘制而成,从策划到完成历经27年,全长618米,宽2.5米。它以藏族历史和藏传佛教各教派源流为主线,表现了藏族人民对宇宙和地球的形成、人类的产生和社会变化、以及对未来世界的认识,包括创世神话、宗教传承、文化艺术、医药卫生、天文地理、生活习俗、建筑雕塑、史诗文学等等,画面绚丽多彩,纤毫毕现,富丽堂皇,气势恢宏,实乃博大精深的鸿篇巨制,让人叹为观止。

要是你想把这幅巨画仔细地看完,那估计得在博物馆里住上十天半月(要是人家允许), 所以大部分游客只能走马观花地看个皮毛,但依然会受到震撼。

下面挑部分介绍展示给大家。

彩绘大观卷首为其标志图,由雪莲花、书籍、宝剑、中国地图和地球仪组成。雪莲花代表雪域藏区,书籍代表世间一切知识,宝剑在佛教中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代表劈开愚昧的智慧,中国地图代表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地球仪代表藏文化将同中华民族其他文化一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下面是八宝吉祥图,八宝即胜利幢、宝伞、右旋白色海螺、吉祥结、法轮、金鱼、妙莲花、宝瓶,寓意为人们献上吉祥和祝福。在长着香花、芳草的土地上,祥鸟在飞翔,瑞兽在徘徊,天女在散花,显示出宇宙间充满安宁、和谐。

下面是《俱舍论》宇宙形成图。《俱舍论》全称《阿毗达摩俱舍论》,为贡院4-5世纪时的佛学大师世亲所著,主要通过小乘佛教“经部”说来修订“有部”理论,是一部向大乘有宗(瑜伽宗)过渡的著作。

下图为“天球的形状”,藏族关于天体形状有以下几种说法:叠盔状、上生状、延展状、连环说、交错说,近代大部分藏族天文历算家都主张交错说,认为四季在四大洲轮流出现。

藏族起源说:即上文提到的罗刹女与猕猴交合繁衍后代的故事。

聂赤赞普:西藏历史上的第一代赞普,他身上的犀牛皮象征他是观世音的化身,取犀牛性情温和慈善之意,四周是他的经历和主要功绩。

赤玛隆:藏族历史上从政的杰出女性之一,是芒松芒赞的妻子,杜松忙赞的母亲,杜松小时候由她辅政达十四年之久。

分裂割据局面:该唐卡表现了上文提到的吐蕃后期乌东赞被杀后,长达三百年的分裂时期,当时小国林立,到处称王,社会混乱,民生痛苦。

生死轮回图:这种昭示生死轮回理论的图画在藏区寺院很常见。

密集不动蓝金刚、大威德金刚、时轮金刚:

红色四面自在护法、尸陀林主、除恶鬼部众主:

不动佛、批甲金刚亥母、斑斓金翅鸟:

坛城:

八大法行:宁玛派供奉的众神。

红空行母和周围的诸空行母:

第一世班禅:克珠格勒贝桑。

格萨尔王传:《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流传于藏族、蒙古族、土族、纳西族、裕固族等地区以及蒙古、俄罗斯、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不丹等国家,它不仅是藏族社会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也是集宗教、历史、文学、语言、民俗于一体的百科全书。

丧葬习俗:中间为天葬,还有火葬、土葬、水葬等。

未来世界:未来佛(弥勒佛)在人寿八万岁时出世,将转动法轮,成为众生之主,未来世界降临,是极乐、平等、自由的世界,是真理、智慧、慈悲的净土。

两回文章,依然只是介绍了一些藏族文化的肤浅毫末,要是你觉得西藏有些神秘的吸引力,那在启程前顺道先逛逛西宁的这座博物馆吧,一定让你受益匪浅。

再来看看西宁其他的小众景点。

香水园是西宁古城墙边无意中碰到的一处古建,据传从前古城门外有一口香水泉,泉水清冽甘甜,就在附近修建了香水园,园内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布局和谐融洽,幽静恬适,既有诗的意境,又有历史的韵味。

每年农历三月三庙会、四月八踏青,这里热闹非凡,平时也能听到院内吹拉弹唱,地方曲艺《平弦》、《赋子》悠扬婉转,入耳动听。

据说西部歌王王洛宾曾在此约少数民族歌手品饮闲聊,期间记录了多首民歌,编入了后来的歌剧《沙漠之歌》。

香水园不远处是西宁老城的拱辰门。

历史上有较长一段时间,青海地区较为动荡,758年到1227年,西宁为吐蕃、唃嘶啰、西夏、金所争夺,权力更迭像走马灯般频仍,统治者无暇修筑城垣。1370年,明中央政权进入青海,西宁周边地区并不太平,为保障河湟及青海牧区的安定,明洪武六年(1373年)正月,明朝改西宁州为西宁卫。洪武十九年(1386年),长兴侯耿秉文率领军士割原西宁州城之半筑城,城四面各开东、南、西、北四门,并建四门楼。其中,北门原址在今北大街最北端,因当时与湟水河相望,坡下有北门泉,又俗称“水门”。如今的北门为近年重修,是市民观光游览的好去处。

西宁市区还有一座小型藏传佛寺——金塔寺,始建于明代,为塔尔寺的属塔。殿堂内供奉三世佛祖、八大菩萨、十八罗汉及大威德金刚等佛像,主供释迦牟尼佛,香火旺盛。

西宁最值得一去的小众景点,非南山公园莫属。

南山位于西宁市南边的城南区,海拔2419米。相传南凉时,有凤凰飞临此山,故又被称为“凤凰山”。

南山西北部有座小山包,上有平台,顶有一亭,称为凤凰台,亭上横额书“河湟引凤”,传说中的凤凰早已不见踪影,但清人张思宪咏叹凤凰山的《凤台留云》至今仍被广为传诵:“凤台何日凤来游,凤自高飞云自留,羌笛一声吹不落,纤纤新月挂山头。”“凤台留云”也成为西宁的一大胜景,名列古八景。

登上凤凰台远眺,群山翠岚,三川烟云,浦宁之珠亭亭玉立,西宁全景尽收眼底。

园内还有一座伊斯兰教的“拱北”——伊斯兰教先贤陵墓,始建于元代。八角三层的拱北坐北朝南,飞檐秀出,造工精细。

公园地势平坦,林深树茂,浓浓的树荫下,人们或悠闲散步,或打牌娱乐,怡然自得。

园中还有座仿建黄龙景区的五彩池,利用地形形成层层叠水,流光溢彩,颇有趣味,深受小朋友欢迎。

山下有法幢寺,毗邻公园南禅寺,建于1943年,是青海省最大的汉传佛教比丘尼寺,寺中有山门殿、财神殿、玉佛殿和大雄宝殿,依山而建,雄伟壮观。

紧凑而充实的西宁之旅到此结束,接下来将北上翻越达坂山,前往门源和祁连县,油菜花后的金秋,海北还有哪些山水胜景,让我们下回再见!

关于作者: 黑白的触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