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8日 星期一 上午 睛
2007陕西旅游(游记三十二,西安市内游)
西安古城墙
今天是2007年9月18日,是陕西之行的第十天,踏上西安土地的第八天,也是在这里的最后一天。
清晨,明媚的阳光还未铺满秦川大地,我们早早地来到永宁门下的南门广场。广场边,一盏盏路灯还在荧光闪闪,映衬得一只只错列有序的灯笼更加红亮圆润温馨,与灯下熙熙攘攘晨练的人群很和谐地相处在一起,显得其乐融融,热闹异常。
我们沿着广场宽阔的中央大道向着闸楼走去,大道两旁悬挂在每个灯柱上的灯笼还在亮着,巨大的灯笼在晨光的晖映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由于时间还早,古城墙下面觉得比较安静,仿佛还停留在那遥远的年代。
大道的北端与闸楼隔河相望,正对南城门的护城河上空,悬着一座吊桥。吊桥两侧是两座宽约1.5米左右的钢铁浮桥,其两边焊有1米高栏杆,这一切衬托得吊桥更加险峻。越过护城河,便是红色巨大的闸楼城门了,厚达16厘米的木门扇上下横箍着9道宽15厘米厚5厘米的铁条加固,每道铁条的间隔处,钉有180枚四楞攒顶的铁蘑菇钉,可以想象,如此密集的钉群,让门扇的木材更密、刚度最强,几乎刀枪不入。闸楼上,一排排防御窗户垛口的后面,似乎有无数守城将士严阵以待,仿佛正警觉地注视着城外的动静,准备随时痛击来犯的敌人。
这里是西安古城的南门,城墙门名叫“永宁门”,大家都称叫南门。在民间,老百姓都认为南方是火神所在地,为避火灾,炉灶一般不开南门。西安南城门的“永宁”之意,就是向火神祷告不起火灾,永葆安宁,并且在南门不开正南门,以示诚意。永宁门是西安城门中资格最老、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城门,始建于隋初(582年),当年它是皇城南面三座门中偏东的一座,唐末建新城时留作此门,当时称为安上门,明代改为永宁门一直沿用至今。它也是现在西安城墙各门中复原得最完整的一座城门。城门以闸楼、月城、瓮城、箭楼依次排开,环手相抱,固若金汤。城门东西两侧另辟有券洞贯通城内外宽阔的马路供南来北往的车辆行人进出。
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传统防御设施,要追忆城墙的历史,在位于西安东郊浐河东岸的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围挖掘深沟,以提防野兽和外部落的袭击。如果把半坡村落视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沟也就是当时相当于城墙的设施。待到人们发明筑墙技术后,城墙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成为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了。据史册记载;“鲸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这大约是在距今约45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但我们看到的这座城墙仍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的隋代。
关于城墙的起源,本人也查阅了很多有关城墙方面的资料和文献,大概可以这样理解:“城墙”一词原是从“城”字引申而来。“城”按《说文》解释,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纳民,所以“城”字的本义是土围民而成国,由此引出城墙一义。被誉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万里长城的“城”字,同样是城墙的意思。只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释。“城”字最早出现在周朝的金文中,从字形看活生生地体现了古代城墙的军事用途。城墙的军事作用是保卫私有制,而在意识形态上看,城墙的形体规模又是等级森严的宗法制的严格体现。显然统治者营造城墙,是用它来保护自己,宣示国威。
现在我们看到的西安城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它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诏修城开始动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历时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础上扩筑而成的,经过历代修葺,基本上保持着完整的封建社会城垣建筑的面貌,反映了中国古代筑城技术的杰出成就。
关于西安古城墙还有很多不解之谜,明初距今几百余年了,但史书方志上对西安古城墙毫无一点记载,致使后人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朱元璋自从接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扫灭群雄统一中国之后,深感“非深沟高垒,内储外备不能为安。”于是令谋臣刘基、姚广孝主持设计城池的图样,以颁示天下如图修造。刘、姚二人领命后,反复商讨,多次修改,最后按照传统的画成距形图案,不料朱元璋看罢觉得不妥,便说:“自古筑城虽有一定规矩,但根据我的经验,凡事切莫墨守成规,《礼记》云:‘规矩试设,不可欺以方圆’。我看还是改动一下为好,”说罢,便提起朱笔,将矩形图案一角抹去。于是由皇帝御笔改动的城池图式诏示天下,据说明代所建之城大都遵照此式。另一种说法认为当初规划西安城墙时,四个角均呈直角,但后来处理墙基时,于西南角意外地发现了古唐城遗址,遗址呈半圆形,为了省时省工,于是便利用了原地基。此说听起来似乎有一定道理,但考古工作者以小雁塔等唐代建筑物为座标,结合唐长安城坊大小,街道宽窄,推算出现在的西安城与唐长安城的位置毫无关系。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传统建筑受八卦和风水要求的影响,建筑物之间不能过于对称。如衙门、庙宇、居民住宅,前门不得与后门对称,前后门垂直中轴线必须错开一定的距离。又如西安的四条大街,南北大街之间,东西大街之间都有错位。这一点只要看一看西安城区图,便不准发现。正是这种“不对称性”对建筑物的要求,决定了西安城墙的四个角必须有一个不是直角。其实,在西安的古建筑中,还能找到很多的“不对称性”的例子。
近年来,地质工作者又提出一种不同的看法,他们在研究西安地貌时发现,紧贴城墙西南角外侧,有一条地裂缝平行于城墙通过(此裂缝最近经卫星照片分析进一步证实),据此认为初建城垣时原设计方案为矩形,施工过程中发现了这条裂缝,鉴于整个城墙已全面动工,已无法全部修改图纸,但如按原方案继续施工,其牢固性很难保证,只好局部修改,躲过地裂缝修改为半圆形。
中国拥有数百座古代城墙,其中以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墙规模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墙先后被拆毁或严重残缺,而西安古城墙迄今仍保存完整。日本天皇访华来西安时,放着“世界第八大奇迹”秦俑坑不看,却登上了始建于600多年前的西安城楼,领略了这座古代城墙的雄姿。
该城墙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城墙。沿城墙外侧已建成“环城公园”,成为城市居民晨练的最佳活动场所。几天来,我们已经在车行晨曦或晚霞中领略了古城墙的多彩多姿和古朴深沉。现在我们已来到了西安城门中资格最老、沿用时间最长的永宁门城墙下,不知不觉,我们已穿过城墙,来到售票处,售票处工作人员还没有上班,看了告示牌要8:30才上班,我们只好在附近转耍等望他们早点出现、上班、卖票、登墙。
有专家认为,古城墙是这座十三朝古都地面之上最辉煌的建筑遗存,其价值可以说无以伦比。可以说,古城墙上的每一块城砖,犹如古书函,是解读这座十三朝古都的典籍呢。
隋文帝开皇二年(公无582年),以著名建筑家宇文恺为都城建设总设计师,开始修建宫城和皇城。第二年完工。继之营筑郭城。唐王朝建立后,仍以大兴城为首都,改大兴城为长安城。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高宗委派工部尚书闫玄德负责,在春、秋两季,先后修建唐城外部城墙和东、西、南三面的九座城门及城楼。外部城墙周长36.7公里,其宽9~12米,高5米多。其时,全城面积84平方公里,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向大街14条,全城划分109个坊和东、西两市。正如白居易所描述的“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唐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五风来仪,俨然世界文明中心。
唐末,黄巢起义,于公元881年攻占长安。后唐政府军很快收复长安。史载“黄巢力战不胜,焚宫室遁去”,几乎同时“官军暴掠,无异于‘贼’,“长安室屋及民,所存无几”。然而使长安城受到毁灭的,则是朱温迫使唐昭宗迁都。不仅皇帝百官和士民百姓迁徒,朱温还拆毁长安的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拆下的材木都由渭河和黄河顺水而下,运到洛阳,唐城沦为废墟。驻守长安的节度使韩建,改建长安城;舍弃了原来的郭城和宫城,以皇城墙为新的长安城墙。至此,巨星渐渐失去光彩。元以降,沦为西北边一座重镇。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封其次子朱樉为秦王,镇守长安,并改名为“西安”。洪武三年(1370年),宋国公冯胜主持修复西安城,对皇城加以修葺,历时8年之久。明城墙呢,其南城墙和西城墙在隋唐皇城墙的基础上,加高加厚,并分别向东、向北延长四分之一;东城墙和北城墙,则拆除另建。明隆庆年间(1568年),陕西都指挥使张祉,为原来的明城墙内外包砌了青砖。清乾隆年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整修城楼,增砌包砖,并完善了排水系统。至此,这座城墙才得以延存下来。
西安城墙位于西安市中心区,平面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其中南城墙4256米,西城墙长2706米,覆盖于隋唐时期的皇城之上,并分别向东、向北延长约四分之一;东城墙2886米,北城墙长4262米。整座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设施,构成严密完整的中世纪古城堡。主要城门有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每个城门都由箭楼和城楼组成。这四座城门是由三道城和三座楼组合而成,即:郭城、月城、瓮城;正楼(又名城楼)、箭楼、闸楼等。
到了民国时又开辟了4座城门,俗称小四门:中山门(小东门),在现在的东新街东端,是为纪念孙中山修建的;勿幕门(小南门),在今天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门(小西门),在莲湖路西端,解放后,此门被拆;解放门(小北门),原名中正门,在解放路北端,当年因为陇海路通车到西安而修建,到了1952年因扩建火车站而被拆除。西安在解放后也开辟了几座新的城门,南墙有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朱雀门、含光门。北墙有尚德门。东墙有朝阳门。
护城河外曾有拱卫四城门的四个夯筑土城叫郭城。建在城楼与箭楼之间。其墙与城等高,背面依托大城,东、西、南、北四门瓮城的形制、大小大同小异。据《西安府志》卷九记载:唐天祐年间,韩建筑东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间拓城时,东郭小城大部分被包在大城内,留在城外的即为东郭新城。明后期西郭小城记。目前,四关郭城墙体仅存部分残段,郭城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称。郭城是护城河以外拱卫城门的四个夯筑城垣,它是四个城门的第一道防线,也是进入西安城的第一个关口。在郭城上建有梢门(现已不存在,只留有地名,如:南梢门、西梢门等)以西门瓮城为例:它南北长71米,东西宽55.31米,面积达3652平方米,所谓瓮城,意为敌人一旦攻入月城和箭楼城门后,这时就会受到瓮城城墙上面的四面夹击,居高临下的攻击,犹如关门打狗,瓮中之鳖,无法逃脱。瓮城外还筑有拱卫瓮城的小城,古称羊马城。古时候大城门的启闭有规定时间,关闭城门后尚未回城的人可连同自己牵的羊、赶的马等,进入羊马城以及今环城公园地带歇息,等候开城门后再进城。以上两道城门与闸楼、护城河、瓮城相结合,构成了一个严密、坚守难摧的军事防御体系。
其次是紧卫护城河的月城 (羊马城),月城有城墙与主墙体相连,城上临河建有闸楼(又名谯楼)。楼下门洞紧扼护城河上的桥头,城门防区的前沿用于控制吊桥,如遇兵乱之时,郭城警报一响,楼上便拉起吊桥切断其通往城内之路。此楼还做观察敌情、打更报时之用,这是大城门的第二道防线。为什么叫羊马城呢?它还用于晚上关上城门后有些远道而来的人由于天晚进不了城,可以将其所带的羊、马赶入此城中休息,等到第二天早上城门开后再入城内(现已不存在,只有南门恢复了一座月城和闸楼)。闸楼正面楼壁与月城墙面结为一体,楼前面为吊桥。闸楼上常备火炮、弓餐手以及传声用的钟、鼓、锣,还作观察敌情、打更报时之用。这是城市的第二道防线。
西安城墙的羊马城在清末已全毁。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门(西门)瓮城北门外约17.5米处发现羊马城北侧门道,长5.5米,宽2.4米。现在能看到南门瓮城外侧已修复的羊马城,墙体长198米,高9.5米。
瓮城城门洞上所建之楼称箭楼,因楼壁辟有箭窗,是当时发箭防御之用。因此叫箭楼。箭楼紧靠月城,以青砖为主体结构建造的箭楼,箭楼外壁厚达2米,共有箭窗66孔,形成了一个扇形的攻击面,士兵可凭窗居高临下杀伤敌人。箭楼比城楼宽四间,又是纵深防线里的最高点,它对护卫城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代建西安城时,门名就刻于大城门洞外的青石门据上。城门上所建的楼房称城楼,也叫正楼,正楼平时属城市公用建筑,战时则是主将坐镇指挥守城的指挥所,虽然不在纵深前沿,但也体现出城楼建筑的军事功能。
整个墙体由黄土、石灰、细砂、麦秸拌匀后间插竖柱横木分层夯打而成,墙基墙顶还分别辅设一定厚度的三合土。明朝后又外包青砖,因而十分坚固。内外侧边沿砌有近1米高的矮墙,外侧叫雉堞,内侧的叫宇墙,统称女儿墙,主要作用是防止士兵行走时坠入墙下。外墙雉堞建有品字型垛口,既能掩护藏身,又可瞭望射击。司机的介绍让我心里亮堂了许多,远古时代激烈的城墙厮杀场面、城墙因风霜雪雨剥蚀中由新转旧的沧桑便十分清晰的闪现在脑海里。一时间,“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的意境和情怀在胸中回荡不已。
无论从建筑学或是从军事学、审美等角度讲都具备了中国历代城墙最完美的形式,成为当时最完整的军事防御系统。游览西安古城墙,对形象具体地了解古代战争、城市建设及建筑艺术都很有意义。从隋唐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城门发生种种变化,细数这些城门的名称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的沉浮丧衰。
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当时在太祖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指导下,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城墙自建成后历经三次大的整修。明隆庆二年(1568年)陕西巡抚张祉主持修复使土城第一次变成砖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源主持对城墙和城楼作了整修;自1983年以来,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补建已被拆毁的东门、北门箭楼、南门闸楼、吊桥,并建成环城公园,从而使这座古建筑焕发了昔日风采,成为西安的一大旅游景观。
终于等到了售票时间,成人票每位40元,我第一个购到了门票。穿过城门,再穿过月城东拐北行几十米西入瓮城东门,雄伟的箭楼立即映入眼帘。沿东侧台阶拾级而上,很快我们就登上了城墙。城墙上,视野更为开阔,心情顿时也感觉更为舒畅起来。站在墙上回望,只见闸楼对面的城墙折成方形与箭楼城墙紧接,合围得瓮城坚固牢靠密不透风。不难想象来敌胆敢进入必会陷入四面受敌、乱箭穿身,一片鬼哭狼嚎的境地。这样想着,兴致来了许多。
城墙上的路面叫海墁,是古时守城将士屯兵防御的主要活动场所。它上辅城砖三层,下填隔水三合土半米,很是牢固。为了增加排水功能,整个海墁平面由外侧向内侧倾斜约6度,方便雨水及时汇集海墁内侧紧挨内墙的排水道,再按40到60米的间隔砌筑出直立的流水槽,槽头有吐水口,下有滴水石,使雨水迅速排入阴沟,从而确保了西安城墙穿越古今保存完好坚固依旧。
城墙上有许多工人正在制作具有民间特色的大型花灯,估计是要赶在过“十一”在装饰城墙,想必到时一定会很好看。城墙上的路面很长,由于中午要乘K51次火车(即1:20)回成都的原因,我们只能以车代步,加快游览步伐,于是我们租了一辆双座自行车(付了200元压金,每100分钟收租金20元),8点35分开始了我们满怀期待的畅游。我们是从南门东行,沿逆时针方向开始行程的。
城墙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城堡,当时为了保证士兵在城上行走安全,在墙顶内沿建有高0.7米、厚0.45米的宇墙,也叫内女墙。为了瞭望和射击方便,在外沿上又筑有高1.75米、宽0.51米的垛墙(外女墙)。在垛墙上每隔2.7米处有四形垛口,全城共有这样的垛口5984个,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墙特殊的相貌。在垛墙顶部,覆有半圆形的封顶砖,它的设置既可防止雨水渗入墙身,又可防止敌人甩钩攀缘,起到了保护和防御的双重作用。每隔27米在垛墙的底部留有一方孔(悬眼),士兵可在上面垛墙的掩护下,从悬眼向外窥察、射击,既有效地保护了自己,又能有力地杀伤敌人。
沿城墙外侧有向外凸出的实心墩台 (俗称敌台或马面),起到守城以线连点、以点控面的作用。它的出现便士兵作战视野开阔,战术运用灵活,打破了长期存在的造成城上作战局限性大的水平战线布局,开辟了城墙上的立体战场。它伸出墙外侧7米,宽15米,高与墙齐。它贵在向外伸出,而不在横阔。可以看到,墩台上左右有垛口,便于抛打擂石,发射箭矢,台正面垛墙不开口,并比左右垛墙略高,可防止从城下正面射来的箭矢伤人,使将士们能在墩台上放心作战,解除后顾之忧。各墩台相距120米,60米的中心点,恰是弓箭、飞钩、滚木、擂石、掷枪等抛掷类武器的有效射程,使攻城的敌人受到来自城墙和左右敌台、敌楼三方面的射击。构成了一个立体交叉火力网,大大地提高了城墙的战斗力和防御功能,体现了墩台在战术防御上的巧意。在墩台上建的敌楼(卡房),既是给守城的将士提供休息、储备的场所,又可在上面瞭望观察敌情,并利用外凸的特点,组织火力集中兵力进行围攻。全城共有这样的敌台98个。
沿城墙内侧一间为宽20米的环城马道,顾名思义,它是城防兵马在城下做全城部署的专用通道。一旦发生战事,兵马在城墙的掩护下在城内沿城墙迅速调动,既节省时间,又利于安全。
在城门两侧的城墙内壁,原建多处等腰梯形的滚砖坡道(登城马道),这种马道宽6米,高与墙齐,呈45度坡道,它紧贴于墙壁,外侧有护墙,下端道口建有门楼,大门朱漆,又称大红门。这种可同时驱动三辆马车并行的马道是兵马登城的必经通道,城上兵马均通过此坡道登城。在当时,大红门把守得十分严密,平时不许守兵私下出入,亦不许闲杂人等潜上,一般百姓更不得随意登城,它是关系到整个城池安全的要害部位,只有在士兵吃饭、换班时方才开门。晚上军中禁夜炮响后,便封锁不开。
沿城墙外侧一周为30~50米的开阔地,不植树木,使攻城的敌军无处藏身。城墙外侧沿开阔地有水面宽23米、水深18米、周长15公里的护城河环绕。当时在护城河内沿筑有高2米、厚0.6米的壕墙,外为壕堑,内为夹道,提高了护城河的防御作战能力。要想越过护城河到达城下,唯一的通道就是由守护城门士兵掌管的横跨城河的吊桥。
城门是整个防御体系中的重点,又是薄弱点,平时它是出入城市的唯一通道,战时又是攻守双方的主要争夺目标,因此也是统治者苦心经营的防御重点。城门的坚固程度是维系全城安全的关键,因而,修建城门都以其坚固、牢靠为标准。它外形威武森严,实体敦厚,整个城门除门扇是用木材制成外,其余均是用城砖圈砌而成。西安城墙门洞的高低、宽窄建造得十分科学。城门洞以装门处为界分为内外两段,面向城里的门洞修得高大、宽敞,可供3辆马车同时通过,有利于拥兵待发。而面向城外的门洞则低矮、窄小,因而易守难攻,有利于防守。城门门扇用厚16厘米的木板制成,门从上到下横箍着9道宽15厘米的铁条,上钉大泡钉81个,小泡钉1508个,这样密度的钉群挤满了门扇的材质,加强了门扇的强度,使箭矢无法射入门中,从而加强了城门对抗进攻的能力,这是西安城的第三道防线。
西安城墙不仅高大坚固,而且构筑精良,特别是现存的城楼、箭楼等建筑,既不失防御设施的坚固厚实,又具有中国古代建筑的幽雅华贵。构造之精,设计之巧,代表了当时建筑的最高水平,它将与城内现存的其他古代建筑融为一体,相映生辉,使这座古城堡显得更加充实,富有活力。
近年来,为了恢复西安的古都风貌,为了保护好这座古城堡,对古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与此同时,在城墙的四周兴建了环城公园,使人们在观赏这座古建筑的同时,又能得到美的享受,使这座古代建筑重新焕发出宏伟壮观的风采。
从南门出发几百米就到文昌门,文昌门位于碑林博物馆南侧,是1986年开通的。古代城垣设施不仅修建敌楼、箭楼作用武之备,还修建魁星楼以祭把主宰文运之神魁星。文昌门上方海墁中央耸立着一座巍峨的四方型阁楼建筑,名曰魁星楼,是西安城墙上唯一与军事防御无关的设施。魁星又名“奎星”、“奎宿”,位列二十八星宿之一,古代传说是主宰文运兴衰的神,被人们尊称“文曲星”、“文昌星”。如果被他的朱笔点中,就能妙笔生花,连中三元,成为状元。所以,古代孔庙、学府里都建有供奉香火的魁星楼。明清时的西安府学和孔庙建在城墙旁边(今碑林博物馆),魁星楼也顺势建在城墙之上,后遭兵火毁坏。于1986年在原址上重新复建魁星楼。魁星楼值得一看。游客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嗜酒如命,不修边幅,蓬头虬髯,步履踉跄,腰挂酒葫芦,一手捧斗,一手执笔,似乎半醒半醉的文昌星尊容。魁星楼下这座新辟的城门,自然也就被命名文昌门了。
明代建筑西安城墙时有98座敌台,台上均建有敌楼。但1982年西安市城墙管理所实地调查发现,那些古敌楼没有留下一个,只有部分尚存础石。之后,西安重建敌楼12座,为砖木结构,歇山顶式,重檐二层楼,底层周设回廊。
站在高高的城墙上,倚着垛,不由地让人感怀着历史的沧桑,想起“秦中自古帝王州”的话来。那些曾在这里生活过,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的君王,此时都在脑海中一一闪过。沿着城墙一路走着,发现路面上每一块墙砖都刻有印记,路面的许多处已经出现倾斜和塌陷。让我感到最有趣的是城墙上挂满了许多大小不一的红灯笼,虽然白天看不到透出的红光,但它们在秋风的吹拂下,一个个竞相摇曳着,煞是好看,形成了古城墙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和平门与西安火车站(北面)、大雁塔(南面)处于同一轴线上的中段位置处,于1953年开通的。是为了表达饱经战乱的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取名为和平门。
建国门是于1986年开通的,以直对建国路而得名。建国门是为纪念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城内的路为建国路,新开的门为建国门。
在城墙东南角的拐角处有凸出于墙体1.9米的实心角台,上面建有角楼,是镇守城墙、城角的重要军事据点。值得一提的是,除西南角为圆形角台外,其他三个角台均为方形,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说明城墙是在唐长安城基础上向东北扩建三分之一而成的,它的西南角,正好是唐皇城的一个城角,因唐皇城城角为圆形,所以就维持了原状。另外一种说法是:明代初年在建城时,认为矩形城墙是墨守成规,故将矩形城墙的一角抹去,成为圆形。另外还有地裂说、惩罚说等。
东门在建造城墙时就正式名称叫长乐门。“长乐”二字带有祈祝大明江山万年不衰、长久欢乐的愿望。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由东门攻入西安,李自成看到悬在城门上的“长乐门”匾额,对身边将士说:“若让皇帝长乐,百姓就要长苦了。”将士们一听此言,群情激愤。点火烧毁了这座城楼,直到清代又重新建造。“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将军曾在东门城楼上组建教导队和学兵队。这一旧址已被修复作为西安事变纪念地。
过了长乐门就到了中山门,中山门是于1927年初,在冯玉祥将军倡议下开辟的中山门,以纪念国民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得名.1927年5月1日,冯玉祥将军率军东征,就从中山门出城。中山门并列两个门洞,冯分别为它们取名“东征门”和“凯旋门”。出师之日,冯将军在城头向各界欢送群众讲话,说等北伐胜利,再打开凯旋门欢迎他。但后来时局变化,冯将军再未率师回西安。
朝阳门位于西安城墙的东段,这座城门朝着太阳,是每天第一个见到阳光的城门,故取名朝阳门。
在城内的东北处,这里曾经是明秦王府城,简称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为秦王,命其坐镇西安,加强对西北的控制。整个秦王府城分为两重城墙。外城墙称萧墙,全系土筑成。内城墙因外砌青砖,故称砖墙。明灭后,萧墙被毁。清雍正年间,西安修庙宇,秦王府的建筑多被拆除,砖城改为八旗教场。目前秦王府砖城只存夯土城残段若干处。
尚勤门、尚俭门、尚德门、尚武门都在城北,这4门取名皆是宣扬儒家的指导思想。汉朝时,汉武帝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西汉的首都建于长安(今西安)。为了宣扬儒家思想,巩固统治,故将儒家崇尚的“良好品德、习武健身、勤俭节约”,寄予尚德路、尚勤路、尚俭路,与之相对新开的城门命名为尚德门、尚勤门、尚武门、尚俭门。
尚勤门、尚俭门过了便是西安火车站,横跨在站前广场上的几个大型券洞桥,垂直交叉于火车站于同一轴线上的大雁塔相联的是解放路,其穿过城墙的这串券洞就叫解放门吧。
尚德门位于火车站西南侧,尚德门开通时间为1986年,该门因直对尚德路而得名。
过了尚德门就是北门,即安远门,但因海墁(路面)有大约有100米严重损坏,正在施工维修,已把东西两端都堵断了,不能正常通过,告示牌上明示严禁通行!我们下了自行车在火车站这段城墙上休息了一会儿,照了十几张该段城墙门处的街景和建筑物后又沿途返回南门继续从南门开始顺时针方向游览。
按顺时针方向,过了南门是朱雀门。朱雀门是唐长安皇城的正南门,门下是城市中央的朱雀大街。隋唐时,皇帝常在这里举行庆典活动。公元589年,隋王朝统一中国,隋文帝曾在朱雀门城楼检阅凯旋大军。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这座城门被封闭。1985年修复西安城墙时,发掘出包裹在明城墙内的朱雀门遗址。它果然如隋唐文人描写的那样宏伟华丽,城门柱础用大理石制成,青石制作的门坎上刻有线条优美神采飞扬的蔓草花纹,磨砖对缝的门洞隔墙厚实端正,残垣断壁处处流露出当年的华贵风采。现在的朱雀门位于遗址西侧,是1986年开通的。
勿幕门俗称小南门,开通于1939年,以此纪念辛亥革命中陕西的革命先烈井勿幕先生。井勿幕先生是孙中山创建的同盟会最早一批会员之一,陕西民主革命时期有重大影响的革命家,在1917年的护法运动中壮烈牺牲。
含光门是唐长安皇城南面的偏西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封闭了它的中门洞和西门洞,保留了东门洞,北宋以后全部封闭。1984年整修西安城墙时,发掘出含光门遗址,发现花岗石制作的柱础、刻花的门槛门道等。
西门本是唐皇城西面中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被保留下来。明代扩建城墙时位置略向南移,取名安定门,暗示西部边疆安泰康定。
1926年,军阀刘镇华包围西安城达8个月之久,使西安人民冻饿战死4万多人,直到冯玉祥将军率国民联军击败刘镇华后,西安才得以解围。1928年开通了西城墙的又一座城门,是为纪念冯将军的历史功绩,取名玉祥门。
尚武门位于火车站西南端,该门因直对尚武路而得名。
北门是明代构筑城墙时建造的,正式名称为安远门,意指北部边塞长远安定,不起战乱。辛亥革命时,起义军进攻,这一带战争激烈,交战中北门城楼被焚毁。1983年重新整修城墙时,恢复了原来的正楼和箭楼等。
在北门这里有租车点,古计可以归还自行车吧,就在北门结束了我们的古城墙之旅吧。过去问了问,服务生看了看自行车说:“你们的是双座车,又很新,这里不能退还,你们还是返回南门去还吧!”无论我们怎么解释都不同意,我们又只好返回南门了!这样一来,我们便在城墙上就骑了两圈!于11点46分结束了我们的古城墙畅游,付了租金30元。
沿途看见古城墙经过十多年的整体开发,已把残破的明代城垣改造成颇具特色、中外罕见的环城旅游风景区。听说,从1983年起西安市就开始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开发,到1997年底累计投资2个多亿的人民币,不仅全面修缮了城墙,填补了大小洞穴1650个,还重建敌楼四座、角楼2座以及南门月城、闸楼、吊桥各一处,同时对环城河、林、路进行了全面整治。现在,从14条被修复的马道缓步登城,能见到长13900米的城垛,还有11500米的女儿墙也全部修复。站在高12米的城头上举目远眺,南边的终南山、北部的渭水河遥遥相望;俯首四顾,城内城外市容尽收眼底。城上还陈列弓弩。滚木、擂石等防卫工具,城下复设吊桥、云梯,供人使用参观。从城墙下到环城河边,修建了20多座桥,城河到城脚之间的环城绿化带,成了西安最大的绿化公园,茅屋瓦舍,仿古亭廊,诗碑雕塑,应有尽有。
西安古城墙的开发,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评价,过去把古城墙看作是妨碍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枷锁,如今它却成了使古城增添姿彩的花环。专家们还评价说,秦始皇兵马湘的发掘,一举成就了世界奇迹,而西安明代城墙的维修,同样引起了世界瞩目。一位美国建筑学家游览城墙后说:太伟大了,这是人类的财富,是你们的无价之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来此后,一致同意推荐把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古都西安,最有气势和最具王朝标志的,要数古城墙了。不管你从东南西北哪个方向来,无论你是高官要员或平民百姓,它都以雄伟庄重的姿态迎接着你,那厚实的墙体和顶上凸凹起伏排列整齐的垛口,让你眼眸一激,精神一振。也只有钻过了高大的城门洞,才会真正觉得我走进汉风唐韵里来了。每个外地朋友来西安,看的就是文化和文物,我相信,大家都会去登古城墙,漫步在那宽阔的墙顶,足踩着长条青砖,感受着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变迁。尤其是黄昏时节,两边的景物淡下去,天地朦胧起来,城墙一线铺展向前,伸入到迷茫的不可辨详的远方,人的身上便会升起一股浩然之气,仿佛我们离历史越来越近了。
很多年前,在广袤平坦的关中平原上,一座大城突兀耸立,该有如何的威慑力量。在5984个垛口处各站立一名士兵,手中的刀剑在夕阳的折射下熠熠闪光,如果同时呐喊,其势何等壮观!
今天,周围的高层建筑林立,古城墙的坚实感和稳重感依然醒目,它好像一位历经风霜的历史老人,整整地蹲在那儿,欣赏着玩具似地高楼在搭积而起,对任何变化及喜乐,它都不动声色。
对于西安这座城,近年来不断有人提出批评,无非是说它太封闭、太保守,不利于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其实这些与城市的建筑结构无关,只是一种托词。其实,有些东西也需要封闭一些,比如酒,窖藏的时间越长越好。还有文化和文物,加强保护并不是坏事。
人有人气,一个地方也有地气。古都西安正因为有了这道城墙,它存蕴的那股中华民族的古老的文化之气才没有扩散,才没有烟消云去。
西安城墙的四道主门都有名称,东曰长乐,西曰安定,南曰永宁,北曰安远。出东门直行就过潼关,进中原,跨入康乐之地。西门处则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外贸和物资交流的通道,平定和安稳十分重要。南门外不远处就是秦岭,它是长安城的坚强后盾,秦岭的背后系巴蜀和荆楚之地,都是稳固的后方。只有这朝北的安远门任务最重,因为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陕北的长城一带战争不断,许多将军都饮酒誓师,铁骑统兵出北门,直驱长城外的边塞,平定叛乱守关固疆。
古城墙的每一块青砖上,都印满了层层叠叠的足印和手纹,都藏载着许许多多的传说及故事,那么厚重那么高大,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读完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