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西游记 第二十七回:五行时轮孕藏医藏历,十相自在括佛界佛果。

西游记 第二十七回:五行时轮孕藏医藏历,十相自在括佛界佛果。

文中照片均为“黑白的触动”作者所摄,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盗用!


西海镇东行100公里,来到西宁。

这是第二次来西宁了,我很喜欢这个城市,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也夹杂着一些内地的时尚。这一点能从市区的建筑风貌反映出来,比如塔尔寺等藏传佛寺和各大清真寺点缀在以浦宁之珠为地标的高楼大厦之间;也能从中心广场上的广场舞体现出来,在拉萨和西宁,广场舞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不少年轻人和小孩子也乐在其中,同样是藏舞,不同的是,宗角禄康公园的舞蹈更加原始、传统和纯朴,而中心广场上的舞蹈更加多样、丰富和“洋气”,舞步更加奔放潇洒,舞者的穿着也更加多元靓丽,尤其是不少小姐姐身着“紧身喇叭裤”,摇曳生姿,让人心神荡漾。

(西宁一角和浦宁之珠)

青海的姑娘似乎大都偏爱这种显身材的打扮,上丰下腴,曲线曼妙,不是纯粹的性感,还掺入了些许高原的野性和张扬,格外撩人。这种感觉就像最近大火的“青海摇”,简洁有力而动感十足。

(西宁市区夜景)

我喜欢西宁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里的美食,西宁离兰州不远,饮食习惯大差不差,牛肉面、羊肉串、搓鱼儿、炸酱面、臊子面等和甘肃的味道差不多,让一路随心灵流浪的口腹得到了久违的满足。

西宁的名胜——塔尔寺、莫家街、清真大寺等之前已经作过介绍,接下来的两回,我们将转转西宁的小众景点,首先带来的是青海藏文化博物院。

青海藏文化博物院分为南馆和北馆,南馆是展示藏族卡垫、建筑、书法、服饰等藏族文化的展馆,北馆是藏医药文化馆,内设有藏医史、曼唐、藏药标本、天文历算等七大展厅,我们先去北馆逛逛。

藏医学与印度吠陀医学、西方传统医学和中医学并称为世界四大传统医学,是几千年来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先民们在积累自身医疗经验的基础上,汲取欧亚传统医学精华而形成的一门独具特色的医药学体系,是藏民族贡献给世界的伟大遗产之一。

去过拉萨的朋友都知道,布达拉宫的右侧有一座药王山,之所以叫“药王山”,是因为1696年西藏学者第司·桑吉嘉措为发展藏医学,在此山修建曼巴扎仓(医学院),从各寺选拔部分喇嘛来此学习藏医药知识,使之成为藏医学圣地。山上有药王庙,供奉蓝琉璃药王佛像。

人类的历史有多长,医药的历史就有多长。地球上一出现人类,保养身体、治疗疾病的朴素经验就开始积累了。自古以来,藏族先民栖息在雪域高原上,雄壮瑰丽的自然环境赋予了他们善良淳朴的天性,也激发了他们顽强的生存意志,在与自然灾害和疾病的长期斗争中,逐步掌握了丰富的生存经验和医疗知识。考古发现证明,早在2万年前,青藏高原上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他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了植物、动物和矿物质所具有的药理作用。

公元前1930年左右,古象雄(藏族文化起源地之一,在今阿里地区的普兰县一带)苯教创始人辛饶米沃之子杰普赤西广泛收集民间医疗经验,综合整理,著书立说,为藏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所著的《解毒雍仲旋》至今犹存,是研究象雄藏医学的宝贵资料。

(《解毒雍仲旋》)

(考古发现,4000多年前的藏族先民已经在进行用于医学目的的穿颅手术)

吐蕃时期(633-842年)是藏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数以百计的外族医生来藏地宏医,数以千卷计的医著被译成藏文,出现了像宇妥·元丹贡布这样的一代伟大医师,诞生了《四部医典》、《月王药诊》、《甘露宝瓶》等至今仍被藏蒙医生奉为圭臬、并有效指导着藏医学理论与实践的经典著作。这一时期,藏医学成为具有系统科学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独立学科。

(成书于8世纪的《月王药诊》)

下图是宇妥·元丹贡布的塑像,他曾任松赞干布的御医,是藏医学史上最伟大的医学家、藏医学理论的奠基人。他活了125岁,毕生弘扬医道,创办藏医学院,著有30多部医学论著,其中《四部医典》博大精深,气势恢宏,是藏医药学的奠基之作,也是藏医药学学生的必修经典。它的问世,标志着藏医药学体系的形成,也标志着藏医药学从此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

下图为藏医所用的手术器械。早在公元8世纪,藏医就开始利用各种医疗器械进行复杂的外科手术,《四部医典》中记载了当时各种手术器械的规格和操作方法,这些器械分为检查疼痛的器械、各种手术钳、放血用器械、穿刺用器械等等。

更早的时候,藏医已有隔离传染病人的习规,公元5世纪,赞普仲年德日因患麻风病,同王妃等自愿隔离。公元6世纪,藏医能用金针刀具做手术,治疗白内障。

藏语中医生统称为“曼巴”,公元8世纪时,藏医学开始实行医学学位授予制度,从高到低的曼巴等级分别是本然巴(相当于博士)、然将巴(相当于硕士)、呷举巴(相当于学士)、杜冉巴。

类似于西医的“希波克拉底誓词”,藏医也有自己的医德思想和行医准则,譬如“需具慈悲心肠,惜爱生命”、“不能把病人的排泄物当成污秽物”、“防病治病不要分贫富贵贱,要一视同仁”、“要树立为全人类获得光明的坚强信念”......

公元10至11世纪,藏医学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是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学者仁钦桑波将《八文精要集》等一些重要的吠陀医典译成藏文,对以后的藏医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四部医典》在淹没了数个世纪后被重新发掘出来并经校订、阐释、补充,而成为藏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四部医典》后续本)

动漫《火影忍者》中忍者结印需要“查克拉”,这不是岸本齐史的原创。查克拉是吠陀医学理论中所认为的人体能量中枢,在吠陀医学传入西藏后,“查克拉”这一概念也出现在藏医学中。

公元14-16世纪,藏医学进一步本土化,涌现出众多精通“五明”学科的学者,他们纷纷著书立说,诠释《四部医典》,不同地域的学术派别各抒己见,形成了以“绛”、“苏尔”二派为首的百家争鸣格局,称为藏医学的“南北学派”。

藏医学在元朝时传入蒙古地区,被蒙医吸收,发展成为具有草原特色的蒙古医学。自公元1450年大批蒙古族进入安多藏区以后,他们直接接受了藏族的科学文化,其中就包括医学在内。同时,萨迦派的许多僧人在汉地做官,其中不乏精通医学的大师,在行医过程中将藏族医学传入汉地。明朝时,藏区不少高僧大德前往汉地传道,他们大都通晓医术,途中为汉民行医看病,对明王朝医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元末明初时的藏医学大师唐东杰布,发明了洁白丸和红丸等藏医名药)

17世纪至20世纪初,藏医学演进和发展到巅峰时期,成为在欧亚腹地乃至全世界传布最广和最有影响的世界性传统医学之一。这个时期对藏医学贡献最大要属第司·桑吉嘉措,他的医学著作有《四部医典注释.蓝琉璃》、《医学概论》等。他主持绘制的79副曼唐《四部医典图解》,可谓是世界医学史上的伟大创举。

曼唐是藏医学发展史上出现的一种特殊而形象的教具,“曼”是“医”或“药”的意思,“唐”是唐卡的简称,是藏族特有的一种卷轴画。曼唐就是医用教学挂图。它以彩图的形式表达藏医学内容,使博大精深的理论更加形象地展示出来,对藏医学的教学和传播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接下来我们看几幅集艺术与科学于一体的曼唐。

下图为“疾病的治疗”,采用树喻图的形式,用树的根、干、枝、叶,形象系统地介绍了藏医在治疗疾病时所用的四种方法——饮食、起居、药物和外治,细致地描绘了步骤和禁忌。

下图为“人体胚胎发育”,这是世界上最早、最科学的人体胚胎发育图,可以追溯到1300年以前,当时在没有任何科学仪器的条件下,藏医已经认识到胎儿的形成是由父精和母血结合后发育而成的。图画以周为单位详细介绍了精卵结合后的38周胎儿的发育过程,用鱼、龟和猪三种动物形象将发育分为三个阶段,反映出生物的进化是从水生动物到水陆两栖再到陆生动物的演化过程,有一定的科学内涵。

下图为“人体骨骼”,藏医理论将人体骨骼分为23种360块骨头,现代医学对骨的分类只有3种206块,藏医之所以认为人体骨头更多,是因为将人体细小的甲床、牙齿等都归属到骨骼的组成。

下图为“饮食、饮食禁忌和食物中毒”,表现了合理的饮食搭配与健康的密切关系,藏医将人体的胃分成四部分,四分之二为食品的容处,四分之一为饮品的容处,四分之一为空缺,作为“三因”中“隆”的运动场所,因此藏医主张吃饭吃只要七八成饱,强调不能暴饮暴食,并主张饭后多喝水。

馆中展示了80幅曼唐,由上文提到的第司·桑吉嘉措主持召集全藏著名医学家和画师绘制,所依据的就是《四部医典》,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包括身体疾病的医治,还有养生、起居、欲望节制、心理健康、死亡征兆等方方面面的医学和生活知识,虽然有些地方在今天看来有迷信的成分,但事无巨细、形象生动地把藏医上千年的经验绘制成人人易懂的唐卡,观感真的震撼人心。

篇幅原因,就不一一展示了,如果你去西宁旅游,值得亲自前往一看。

接下里我们去古籍文献厅了解一些藏医学的经典著作。

几千年的藏医学发展史上,一代代藏医药学家留下了浩瀚的医药学典籍,到目前为止,已发现有文字记载的藏医药学著作约有2000多部,其中被视为经典的有100多部,它们曾被镌刻在木板或石板上,然后编印成册,有的甚至以手抄本或口传的形式广泛流传于雪域高原。

下图是世界上最大的《四部医典》手抄本,长达2米,宽1.2米,重达1.5吨,由西藏工艺大师用传统工艺制成藏纸,以金、银、珍珠、珊瑚等为原料,历时四年书写完成。

《四部医典蓝琉璃》也是沿用至今、藏医药人员必读的经典。13世纪以来,由于藏医药学派南北鼎立,对《四部医典》的解释不一,于是第司·桑吉嘉措搜集了《四部医典》原著以及后世的各种注解版本,对各版本进行修订、补充、校正,对难懂的古词给予解释,著成了这部《蓝琉璃》。

《晶珠本草》也是藏医药学史上的一部著作,集藏药学之大成,收载药物2294味,根据药物的来源、质地、生境、入药部位分为13大类,每大类下各有细分小类,其分类方法科学合理,至今在植物和药物分类上仍有参考价值。

(各种藏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月王药诊》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藏医学古典名著之一,对研究藏医药的起源、早期历史发展、与中医学、天竺医学的渊源等都有重要价值。它为藏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奠定了理论基础,《四部医典》中的主要医学理论就传承自《月王药诊》。

最后,我们去参观天文历算展厅。

医药文化馆为什么会有天文历算展览呢?

藏族天文学历史悠久、文献丰富、自成体系,千百年来在藏民族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五行学说是天文历算与藏医学的总体性理论,天文历算和藏医药学的诊断、治疗、药品的采集和炮制等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

五行学说是藏医历算理论的基础,也是藏医的理论基础。藏族天文历算学大体以两种不同的五行理论为基础,一种是五行占算体系,另一种是时轮历算体系,前者以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为基本元素,后者以土、水、火、风、空为基本元素。世间万物的生、化、驻、灭都离不开这几大元素的作用。在藏医学体系中,这两种五行理论也是并存的。

(五行占算图表)

下图为“十相自在”,在藏区的石刻、壁画和唐卡等处很容易看到,这个神秘的图案囊括了历法、藏医、佛教等诸多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简单来说,图中十个纠缠交错的符号象征须弥山和人身体的各部位,包括3个图形和7个梵文字母,表征寿命自在、心自在、愿自在、业自在、受生自在、资具自在、解自在、神力自在、法自在、智自在。这是“十相自在”的佛教意义。

“十相自在”的图案安排依据了有关历法的著作——《时轮经》,其中记载:“地、水、火、风、空五大种(基本元素)的微(分子)由于共同的业果而结合,从而形成了世界。”包括无色界、色界和欲界,无色界为无形色的众生所居,在须弥山的高处;色界为已离食、淫二欲的众生所居;欲界为有色欲、淫欲的众生所居,也就是我们普罗大众的世界了。

(《时轮经》宇宙形成图)

藏医学中,人体的中脉、左脉、右脉分别相应于天空的罗睺(天文学中的“黄白交点”)和太阳、月亮的轨道。罗睺与日、月三者不停运动,其规律就是“外时轮”,当三者的气息相遇时就可能发生日食或月食;人体内的中脉、左脉、右脉内的气息运行规律是“内时轮”,当三者的气息相遇时,修行的作用就会增长许多倍。

(罗睺时轮)

总之,“十相自在”的意涵十分丰富,以上只是简单肤浅的说明。

(曼扎和时轮坛城)

藏族的历法在发展过程中,曾先后从邻近国家和内地引进了时轮历和时宪历,使得藏历书更加完善和发展。藏历书使用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融合了中原内地以及印度的相关历算方法,涉及历法的编辑、闰月的安排、日月食的预报、气象预报、地震预报、农耕时间预报、藏药采集时节等等,既是一本天文历书,也是一本气象历书,是藏地人民的生活生产指南,在农业牧业、民俗节庆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和曼唐一样,藏族的天文历算也以唐卡的形式呈现,只不过除了现象,还掺杂了不少佛教和神话的内容,让本来就复杂的规律更加扑朔迷离,如果不是相关专家,只能当作艺术品,看个热闹。

(四幅唐卡分别为星体运转周期、九宫八卦图、天体折叠说、天体延展说)

看完以上介绍,有没有感觉到藏族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神秘和博大,有人说西藏就是气候恶劣、湖水漂亮、民众淳朴虔诚、一座座山连着一座座山......有人说佛教就是“阿弥陀佛”、拜菩萨、烧香磕头......这些都是再肤浅不过的表象,一种文明或宗教能延续上千年,一定是有着深不可测的内核的,当我们自豪于中原文明的绵延深厚时,不要忘了,地球不止一种文明,其他的文明可能同样让人叹为观止。

让人叹为观止的藏族文明,今天只是略略领略了冰山一角,下一回,我们继续参观藏文化博物院,即将看到的是长达618米、有700多幅唐卡组成的《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相信我,一定会让你拍案叫绝!

关于作者: 黑白的触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