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宁夏旅游:东方金字塔西夏王陵(图)。

宁夏旅游:东方金字塔西夏王陵(图)。

宁夏的西夏王陵有着“东方金字塔”的美誉。2007年10月1日,记者随由北京音乐台与中国爱车阳光组织的中国爱车和谐之旅系列活动之“自驾宁夏、陕西、山西--寻找消失的民族西夏探秘之旅”的首站即瞻仰了位于宁夏银川的西夏王陵。

车队行驶在银川(摄影:冯赣勇)

10月1日凌晨,车友们驾驶着自己的爱车,从京城的四面八方赶到八达岭高速公路的百葛服务区集结。六点半左右车队浩浩荡荡地出发,经河北、内蒙古,于当晚十一点左右顺利抵达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当天行程共计1200多公里。

抵达西夏王陵(摄影:冯赣勇)

10月2日,由于前一天的劳累而大多都睡了一个安稳觉的车友们,神清气爽精神焕发地开始了宁夏银川的行程。上午车队前往著名的西夏王陵。在这里车友们怀着浓厚的兴趣瞻仰了富有神秘色彩的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合影(摄影:冯赣勇)

神秘的西夏陵是银川西部贺兰山下的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它是人们领略西夏文化、寻古探幽的旅游胜地,它以诱人的魅力和与中原地区迥然不同的西夏文物古迹而具有无限的吸引力。西夏是我国十一世纪初以党项羌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自1038年元昊在兴庆府(银川市)称帝建国,于1227年被蒙古所灭,在历史上存在了190年,经历10代皇帝。

参观西夏博物馆(摄影:冯赣勇)

其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最鼎盛时期面积约83万平方公里,包括今宁夏、甘肃大部,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新疆东部及蒙古共和国南部的广大地区。前期与北宋、辽平分秋色,中后期与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据西北两百年”。西夏国的建立对中世纪我国西北地区的局部统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观赏展藏文物(摄影:冯赣勇)

西夏王陵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园,位于宁夏银川市西郊约35公里的贺兰山东麓中段。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九座帝陵布列有序,253 座陪葬墓星罗棋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

展品琉璃海狮(摄影:冯赣勇)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目前的西夏王陵是以三号陵为中心的游览区。由西夏博物馆、西夏史话艺术馆,西夏碑林等景观组成西夏王陵充分展示了西夏深厚的历史文化。

出土文物(摄影:冯赣勇)

车友们进入景区后乘上观光电瓶车,首先来到西夏博物馆参观。西夏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西夏皇家陵园为背景、真实形象地展示西夏王国兴衰历史的博物馆。全馆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西夏佛塔密檐式建筑造型,风格别致,既有现代建筑之气势,又与陵区遗址相呼应,形成了浓郁的民族建筑风格。

图腾石柱(摄影:冯赣勇)

馆内精选了最具代表性的西夏文物671件、专著、论文、杂志文章413册(篇)。主要有雕龙石柱、石马、琉璃鸱吻、西夏碑文、石雕人像座、佛经、佛画、铁甲衣、西夏瓷器、官印等;以六比一的比例复制了维修前的宏佛塔;在二楼天井壁精选临摹八幅西夏壁画,展现了西夏石窟艺术的精华,让人们领略西夏王国往日的辉煌和灿烂,诸多的历史之谜,引发起游人的无尽遐思。

艺术馆影壁(摄影:冯赣勇)

从西夏博物馆出来前行不远即是西夏史话艺术馆。西夏史话艺术馆通过18个艺术场景、160 尊人物雕像、6座微缩佛塔直观地展现了西夏兴盛衰亡的主要历史情景和曾经辉煌一时的西夏文明。

艺术雕像(摄影:冯赣勇)

在西夏史话艺术馆内,望着栩栩如生的一幅幅人物雕像,聆听着解说员绘声绘色的讲解,人们仿佛看到了一部活生生的西夏王朝的兴衰史。展开遐想的空间,那些触目惊心的战争场面,好像当年刀光剑影,兵剑相戎的格斗声似乎回响在耳畔。

西夏碑林(摄影:冯赣勇)

西夏史话艺术馆中的从艺术馆出来后穿过集仿制西夏遗留的碑刻、西夏陵出土的残碑,西夏文、汉文两种字体镌刻的历代文人墨客、现代诗人描叙有关西夏或西夏陵的诗文,外国友人的西夏文书法,共计40块的西夏碑林后就来到了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留影(摄影:张宝文)

西夏王陵坐落在贺兰山下一片奇绝的荒漠草原上,进入陵区,九座西夏帝王陵园和二百多座王公贵戚的陪葬墓一览无余。陵区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4公里,占地近50平方公里。规模同明十三陵相当。

残垣断壁(摄影:冯赣勇)

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这片博大雄浑的陵园建筑遗迹,给世人留下了许多难解的谜团。

西夏王陵一角(摄影:冯赣勇)

相关资料记载,西夏王陵一带地势平坦,被山洪冲刷出的道道沟坎纵横交错。这些不太深也不很宽的山洪沟里,生长着北方特有的酸枣树,树冠不大,但厚实油亮的绿叶却十分浓密。

三号陵留影(摄影:曹群)

它们像一条条绿色的丝带,疏密相间地交织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里,网着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没有一条山洪沟从帝王陵园和陪葬墓园中穿过。西夏建陵近千年,贺兰山山洪爆发不计其数。但是,沿贺兰山一线,仅有西夏陵区这片土地没有遭受山洪袭击。原因何在?至今是“谜”。

拍下历史遗迹(摄影:冯赣勇)

西夏陵园内最为高大醒目的建筑,是一座残高23米的夯土堆,状如窝头。仔细观察,其为八角,上有层层残瓦堆砌,多为五层。于是有学者认定,它在未破坏前是一座八角五层的实心密檐塔,“陵塔”之说便屡见报端。但塔式建筑缘何立于陵园之内,其功能、作用若何?则少有人说得清楚。至于这座“陵塔”又为什么建在陵园的西北端,学术界的说法至少有四种,各执一端,据理争辩了十多年不见分晓。

西夏王陵泰陵(摄影:冯赣勇)

风雨西夏,党项悲歌。西夏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西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园中的一簇奇葩,西夏文字则是这簇奇葩中最为闪亮夺目的明珠西夏陵残碑是蒙古军队破坏西夏陵的见证。

从侧面看泰陵(摄影:冯赣勇)

昔日的王陵,根据文献记载,从南到北分布着门庭、碑亭、月城和宫城,宫城内有献陵和塔状陵台等建筑。陵台以夯土筑成,七层八角,逐层内收,每层收分处为檐木结构,并挂有瓦当、滴水和屋脊兽;夯土台外部有砌砖包裹,陵台外形呈塔状。而如今仅存夯土陵台、残垣断壁和一片瓦砾。

西夏陵之一(摄影:冯赣勇)

离开西夏王陵,车队驱车来到银川西关大清真寺参观。史料载,这座寺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初期极为狭小简陋。后经多次扩建续修,至光绪二年(1876)遂建成宏大规模的清真寺。1949前曾附设中阿初级小学一所。1958年,清真寺被迫关闭,寺房改作他用。“文革”时遭拆毁。1980年群众集资重新恢复,陆续建起大殿、阿訇住房、沐浴间、南北厢房等。1985年在大殿前修起二层楼房,两座高16米的邦克楼以及望月楼。后因大殿狭小、整体布局杂乱,故将原有建筑悉数拆除重建。

西夏王陵景观(摄影:冯赣勇)

现在的清真寺系1995年再度修建的,布局紧凑,设计新颖。现有建筑物3座,南北两侧为两层小楼,为会客厅、阿訇、满拉学习生活用房。礼拜大殿座西朝东,楼高20米,分上下两层,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其中礼拜大殿410平方米,可容纳千余人礼拜。

银川西关清真大寺(摄影:冯赣勇)

大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异常坚固。上、下层前廊是深黄色瓷砖镶成的8根大圆柱,一楼两侧的走廊则是白色的16根圆柱。二楼平台前沿为方钢花栏杆,门楣三面出盆,琉璃瓦挑檐。大殿两层的双扇门及窗户,均用茶色玻璃镶嵌。大殿顶部为圆形穹顶结构,直径为9米,侧后还有两个小的穹顶作为衬托。

参观西关清真寺(摄影:冯赣勇)

大小穹顶皆为空心,内设天窗,增加殿内的光照度。大殿前两侧各矗立六角形邦克楼一座,高度均为28米,楼内有旋转形楼梯,可登高唤礼。邦克楼中部为八角攒尖形,开天窗成阁楼形式。邦克楼上部顶尖处又串接3个圆球,高托合金质银色新月,具有浓重的阿拉伯--伊斯兰风格。(图文:冯赣勇)

关于作者: 冯赣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