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甘肃省博物馆,永久收藏的马踏飞燕(6)——兰州5日(21)。

甘肃省博物馆,永久收藏的马踏飞燕(6)——兰州5日(21)。

★旅游地点:甘肃省博物馆之德化瓷器展

古生物化石展厅、甘肃彩陶展厅、丝绸之路文明展厅是甘博的常设展厅,这次我们还赶上了两个临时展览。

看到“玲珑神致·冰玉匠心——明清德化瓷器精品展”的时候,我呆了一呆。去岁我曾去福建,却因为去看了山山水水,在将乐逗留了时间比较久,去看了将乐窑博物馆,没来得及去福建博物馆,没想到在这里补上了?

德化窑产出福建德化,很多馆藏都是福建博物馆院巡展的。作为著名的瓷窑,是福建沿海地区古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德化瓷器是中华陶瓷烧造中的艺术珍品,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

德化窑作为陈设的供器,多仿照青铜等金属器皿,有爵杯、梅花杯、香炉、瓶、壶、碗、洗及瓷塑等,尤以瓷塑最负盛名。多装饰以云雷、龙凤等图案。德化炉极力模仿名重一时的宣德铜炉,胎釉如金玉之色,纹理清晰,形质兼似。

由于德化古瓷大量的产品都是专供外销而特制的,所以在国内市场和博物馆都很难见到,倒是在国外大量发现。

德化窑的瓷器都很精致素雅,即使清朝出产的,也没有太富丽堂皇的感觉。不过工艺还是很精湛,纹饰相当精细。有一件明代的马可波罗熏香炉,作品不大,因为雕饰比较多,所以即使是素色,看上去也还是有几分华丽的。还有一件双耳四足炉,其实炉子本身倒不见得多出彩,但是底座和盖子却因为颜色反倒很引人注目。

文房素来都是文人雅士案头必不可少的工具,除了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外,书房里还有笔筒、笔架、笔洗、水注、镇纸、印章、印盒等。当然,文房四宝里,能够使用瓷器的,也就只有砚了。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砚台都是黑色的,毕竟古人写字作画都得用墨,王羲之还把门前的那口池塘给洗成了墨池呢!在这里才发现,原来砚台也可以用白瓷。这样洁白细腻的砚台,估计文人未必舍得常用吧,毕竟用完了再洗,可能就没有这么白了。古代可没有漂白粉、84消毒液之类的东西。

德化窑的文房估计大多是用来雅玩而不是实用的,它们的功能性被弱化,而观赏性被强化了。其取材十分广泛,既有狮、象、鹿、马、牛、兔、鸡等飞禽走兽,也有龙、麒麟之类的瑞兽,还有桃、花生、佛手瓜等果蔬。把这些文房放在案头,写字累了,读书倦了,逐一赏玩,也是一种休闲的方式吧。

我尤其喜欢笔筒,大概是因为面积大,所以有更多可以展现刻工的余地。透雕是德化窑比较常用的手法,除了笔筒大量采用透雕外,印章和薰炉也会采用。

狮子香插是成对的,两头狮子微微偏着头,一足戏球,脸上的神态不见威武,反倒有些憨态可掬的样子。

雕塑造像也是德化窑的主要题材,脸部神情的刻画很细致,整体的造型和衣纹的处理也很讲究,形成了德化窑独树一帜的风格。德化窑瓷雕人物的制作技法有模制和捏塑两种,模制人物分前后两部分或上下两部分合模而成,头手单模另制。捏塑人物则直接手捏,塑像形成后,带有明显的指纹痕迹。这些雕塑品以佛教人物居多,毕竟佛教自传入我国后,影响力日益深远。

清末民初的陈振义塑和合二仙瓷像雕得十分生动,不管神态还是动作,都显得很自然,也很亲切。两个笑容可掬的和尚,一手持荷叶莲花,一手捧宝盒,谐音“和”“合”。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供奉的就是和合二仙,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

清朝的十八罗汉朝观音是一件比较精致的作品,十八罗汉的神态各不相同,依着云头站立得错落有致,十分传神。

明朝的十八手准提坐像很小巧,但不管坐台还是手臂,都雕刻得很精致,连衣服都雕刻出了精细的纹路。

当然,最实用的还是饮食器皿,这才是连平民百姓都需要用到的器具。德化窑的杯盏类器物多与唐宋以来的同类金银器造型相似,口沿及器身呈花瓣形、多菱形、椭圆形,表面堆贴人物、动物、花卉等,有的还有题铭。这类杯盏体形一般比较轻巧,胎釉透亮,可使用,也可赏玩。

还有一个临展是“落花流水——甘肃彩陶艺术展”,我以为这应该是现代的彩陶艺术,没想到走进去看到的第一件彩陶制品,竟然是仰韶文化时期的,枝叶纹彩陶缸可是真的缸啊,比什么壶啊瓶啊要大出一个号。

再一看下面的介绍,原来这里展出的是其他博物馆送来巡展的文物,有瓶、罐、盆居多。可能是下属市县送展的文物不够多,还有几件倒确实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馆藏。

旋涡叶纹单耳彩陶鸟形壶不仅花纹比较清晰,形状也与一般的壶不大一样,壶口在偏向一旁,仿佛歪着头似的。有很多博物馆都送展了鸟形壶,当然花纹略有差别,形状也略有不同。

折带十字纹单耳的彩陶壶形状倒是颇正常,饰纹也很简洁,只是那几个十字让我很纳闷,这难道也是古代的一种装饰纹吗?

很有意思的是,这里陈列的彩陶壶并非都是文物,还有几件是新造的,却需要游客看到最后,才能看到“答案”。五十八件彩陶壶中,有十二件是新造的伪品,此谓“去伪存真”是也。

最后一个临展是“四牡业业——马家塬出土战国马车特展”,我们顿时兴致盎然。虽然看过的博物馆也不少了,但专门为马车布置一个展馆却还是头一回见。

先秦时期,随着华夏民族在中原地区的融合形成,分布在四周的尚未融合的民族便以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相称。其中西戎是我国西北分布广泛、历史悠久的古老部族。这里展出的马家塬西戎墓葬位于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甘肃首次大规模正式考古发现的西戎文化墓地,也是首次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华丽的战国车乘。

展厅展示了马车的部件,看着这些被拆解的零件,真难以想像战国时期的铸造工艺已经达到了这样的水平!当然,想到在西安兵马俑看到的那驾马车,似乎又很能理解这些工艺了。

除了马车必须的零件,饰片也很精神,花纹采用透雕,像车轮、车舆、车壁等部位都有装饰,或方形,或虎形,或鹿形,或鸟形,或狼形……内容十分丰富。

漆筒和铜墩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难道马车还备有维修的工具不成?这倒有些颇类似于今天汽车后备箱里放着的千斤顶之类的工具了。

走出博物馆,我们再次觉得似乎对甘肃博物馆严重低估了。要知道,我们本来以为这个在国内名气不显的博物馆除了“马踏飞燕”,剩余的展品应该两三个小时就能看完了,没想到走出博物馆,竟然不知不觉已经日薄西山。

关于作者: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