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沿着那条黄金大道而来的,除了璀璨的珠宝、馥郁的香料外,还有热烈欢腾的乐舞。龟兹舞、胡旋舞、拓枝舞、胡腾舞……大江南北,宫廷民间,无一不被强劲的胡风乐舞所吹拂。而那急速的旋转、刚劲的腾挪跳跃,和华美妖娆的服饰妆容,则强烈冲击着这个古老帝国关于身体语言、关于美的定义。
恍惚间,唐玄宗来到了广寒之域,琼宇华楼间,似乎有缥缈的音乐传来。他侧耳,摸索着那宫商角徵羽的韵律节奏,手指不经意地打起了拍子……
猛地,唐玄宗惊醒了,梦境烟消云散,但是耳畔还萦绕着那似有似无的乐声。正在惆怅间,恰逢凉州都督杨敬述觐见,并且献上了一首《婆罗门曲》。当曼妙的曲声在琵琶上响起,一时间,唐玄宗的灵感又被激发,他将梦中的音乐和《婆罗门曲》糅合在一起,创作了一首大曲,命名为《霓裳羽衣》。曲子谱好后,杨贵妃按着这曲调跳起舞来,舞姿飘然转旋,如雪花般轻盈;嫣然纵送,如游龙般婀娜;裙裾轻轻曳动,仿佛云霓生起;舞袖频频低昂,似乎羽化登仙。唐玄宗十分赞赏,将此舞蹈命名为《霓裳羽衣舞》。
急转如风舞胡旋
这是敦煌莫高窟初唐220窟壁画药师经变中舞乐图的局部改编图。舞者伸展双臂,身上的飘带在空中飞扬,可以感受到那急转如风的舞姿。胡旋舞旋转速度之疾,回旋次数之多,舞姿舞容之狂放,观众反应之激烈,都是极致性的,它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原传统美学风格,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在无数个弦歌彻夜的美好夜晚,《霓裳羽衣舞》便在灯火辉煌的宫殿中上演,这宛若天上的乐舞,成为大唐最旖旎的记忆。
唐玄宗创作《霓裳羽衣》的故事,在唐代的《明皇杂录》、《津阳门诗》中多有记载,而《霓裳羽衣舞》在后世的追思中,永远美丽得如同明月,白居易言:“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此曲是否月中所得,不得而知,而从它的另一个来源《婆罗门曲》,我们可以想象,这冠绝唐宫的舞蹈中,当有浓郁的异域风情,因为《婆罗门曲》来自印度,而印度歌舞至今以其热烈明快的节奏、柔美多情的舞姿享誉世界。
《婆罗门曲》并不是唯一进入汉地宫廷的西域乐舞,事实上,从久远的时代起,西方的舞蹈就连同奇珍异宝一起随着丝绸之路而来。
龟兹弹指天下绝
这是敦煌盛唐205窟西方净土变中的乐舞部分。两位舞者立于方毯之上,双双相向举手,成微蹲姿势,尽显龟兹舞蹈“三道弯式”的形体曲线。手部的弹指打指动作引入注目,正是当时流行的龟兹弹指舞。手姿丰富是龟兹舞蹈的重要特色,弹指等动作既能表达感情,又能渲染气氛。
舞自西方来
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带着三百人的浩大使节团第二次出使西域,使节团成员在国王热情款待的宴席间,或许领略了西域舞娘动人的舞姿。那么,随着葡萄、苜蓿、石榴等一同进入汉家宫阙的是否也有西域的舞蹈呢?虽然史书并未提及,但是不久,在辞赋家司马相如描绘皇家苑囿上林的《上林赋》中,提到了“狄鞮之倡”,并说他们出色的技艺可以娱耳目乐心意;而“狄鞮”,在《礼记》里指的是通晓西方语言的译者,后来引申出西戎之意,那么这来自狄鞮的艺人,很有可能便是西方之人。虽然他们的籍贯并不很清楚,但爱好西域新鲜事物的汉武帝,对充满异域风情的舞蹈表演,应该充满了兴趣。
汉灵帝据说特别爱好胡人之物,包括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当然还有胡人的舞蹈,皇帝的爱好还曾使这股胡风在京都的贵戚中颇为风靡。但是,这种兴趣却让正统人士感到忧心忡忡,认为是不祥的凶兆,并且将日后董卓所率领的胡人军队对京城的蹂躏,归因为此时的青萍之末。
尽管有卫道士的喋喋不休,但是胡舞以其欢脱的节奏和强烈的表现力,很是得到了一些人的喜爱,在魏晋时期的名士中颇为流行。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南下,建立十六国。当十六国破碎的版图无法连接到西域时,处于河西走廊上的凉州,便以其糅合了西域风格的乐舞,成为霸主们娱乐后宫的重要妆点。公元318年,匈奴人刘曜率领二十八万五千人的大军逼近凉州,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恐慌下,凉州刺史张茂不得已献上了一千五百匹马、三千头牛,当然还有能歌善舞的女伎二十人。可见当时地处西方的凉州乐舞已很是驰名了。
凉州乐舞美则美矣,但是关于西域绚丽至极的舞蹈的传说,却仍在流传,如果有机会能目睹那绝世的风采,霸主们恐怕会不惜大起干戈。
提罐热舞伎乐天
这是新疆拜城县克孜尔石窟第135窟的一幅伎乐菩萨图。舞者手中提罐,左腿提起,动作稳重典雅。这是龟兹执物舞中的碗舞。取材于佛陀未得道前,曾在菩提树下接受一位少女一碗乳糜的布施,从而得以悟道的故事。无论是托碗还是提罐,整个舞蹈中食物不能溢出容器,因此表演比较有难度,甚至含有一定的杂技成分。
龟兹舞炫天下
龟兹,就是那传说中绚丽至极的舞蹈的故乡。
龟兹是西域的一个大国,位于天山南麓,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它也渐渐为汉地人所知。北宋诗人沈辽有《龟兹舞》一诗,称龟兹舞“始自汉时入乐府”,虽已不可确考,但龟兹乐舞确实在汉代与汉地有过一段渊源,这还涉及到一桩浪漫情事。
话说西汉时,解忧公主与乌孙王之女弟史至长安学琴,归时经过龟兹,龟兹王绛宾爱慕弟史公主已久,便留下公主,并向解忧公主请求缔结姻缘。二人成亲后,绛宾便随弟史公主入长安朝贺。浩大的朝贺队伍中很有可能就有龟兹的乐舞团,这恐怕是沈辽之说的来源。不过,史书中更明确告诉我们的是,汉宣帝在赐予龟兹王车骑旗鼓、绮绣锦缎外,还送了一支数十人的乐舞团。龟兹王很倾慕汉代文化,回国后,模仿汉代的衣服典章,这支汉地乐舞团也自然得到重视,少不得和龟兹本地的乐舞有切磋之事。可见此时,汉地与龟兹已经在舞蹈艺术上有了直接的交流。
龟兹地处丝绸之路要津,既染汉文明之风,亦受印度、波斯、希腊文明熏陶,加之民众性好歌舞,至少到十六国时期,龟兹乐舞便已声名远扬了。在现存的龟兹石窟壁画中,便可一睹龟兹舞蹈之美,如新疆拜城县克孜尔石窟第83窟中,便有一舞女形象,她头戴花冠,身披纱衣,婀娜的身体扭曲成三道弯式,曼妙多姿。
龟兹舞蹈的手姿丰富,兰花般的纤纤玉指或捻指、或弹指、或正反托掌、或胸前摊掌,以表达不同情境与情愫。足部的腾跃也十分出彩,或踊或跃,蹬踏而起,宛若将要飞升。最多情的就是眉目了,或撼头,或弄目,秋波流转处,令人心醉神怡。想必当箜篌弦动,筚篥(bi li)声起时,美丽的舞女踏着明快的节奏翩然起舞,此景仿佛天宫伎乐。
精湛绝妙的龟兹乐舞,引来了远方霸主的觊觎。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雄霸一时的前秦王苻坚在夺取了河西后,又派遣大将吕光率兵七万讨伐龟兹,龟兹大败,吕光以两万头骆驼,载回龟兹的珍宝多达千余种,当然包括龟兹的伎乐在内。但是吕光并未将这炫美的乐舞进献给前秦王,而是自己在凉州割据建国享受之。但独乐乐的好景不长,吕氏王朝不久覆灭,这龟兹的乐舞团也被各个霸主瓜分,散落中原各地,由此,龟兹乐舞的倾国风姿才传入中原,并依风土不同而稍有变化,融入当地元素,呈现得愈发绮丽了,在《隋书·音乐志》中,此时的龟兹乐舞已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土龟兹”三部,各有千秋。
当时的中原由于长年战乱,处于“礼崩乐坏”的状态,而龟兹乐舞精湛的艺术技法、激动人心的感染力,令人们耳目一新,因此在北魏的宫廷中,龟兹乐舞被奉为重要乐部。隋文帝重新完成统一后,决心建立正音雅乐,龟兹音乐家苏祗婆的龟兹乐律,便是这新王朝正音的重要基础,并由此影响了由隋至宋的几百年。龟兹乐舞至此已登堂入室,作为七部宫廷乐之一。与以往汉地舞蹈的收敛含蓄相比,那激扬如雷鸣的声响,和热烈欢快的舞步,正象征着崛起的隋唐帝国的欣欣向荣。
龟兹乐舞在唐朝不但是十部宫廷乐之一,它的出色更代表着大唐的繁华与开放气度,也使得唐王朝将其作为礼品赏赐给友好的邦国,如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赤德祖赞时,就有一支龟兹乐舞团作为陪嫁,而新罗和日本等国,都受到了如此的恩泽。
尽管唐朝人对龟兹乐舞已经不陌生了,但是当玄奘法师西行经过龟兹,观看了原汁原味的龟兹舞时,依然赞不绝口,称其“特善诸国”。似乎命运有意,13个世纪后,在玄奘法师曾经驻足过的昭怙厘大寺(位于今新疆库车县城东北)内,出土了一只满绘乐舞的舍利盒,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龟兹乐舞最直观的形象。
舍利盒周身描绘着艳丽的舞蹈作乐的人物,据考证,表现的是龟兹著名的群舞《苏幕遮》的场景,《苏幕遮》后来还转化为宋词词牌为人们所熟悉,而在本源意义上,它是一种具有宗教意义的大型舞蹈,又称“乞寒舞”,在冬季降临的11月演出,有着祈求天气寒冷,多降瑞雪,以保证来年丰收的寓意。
在舞队前,先有盛装的一男一女手持舞旄为先导,其后跟着六个手牵手的舞者和两个持棍的舞者,舞者头戴鬼神、禽兽或武士假面,代表着传说故事中的角色,形态各异。对于当时盛行的龟兹舞,隋代诗人薛道衡曾道,“假面饰金银,盛装摇珠玉”,这与舍利盒上的戴面具舞者形象不谋而合。
这些舞者腿部可见“端腿”、“旁吸腿”、“弓箭步”等舞蹈动作,可见正在欢腾舞跃。再往后是由八名乐师组成的乐队,其中两名儿童扛着的大鼓最为醒目,一位灵魂鼓手则在忘情地击打着节奏。鼓,是龟兹乐舞中的重要乐器,大鼓激烈动感的节奏,带来了“洪心骇耳”的气氛,其余则演奏着竖箜篌、凤首箜篌、排箫、腰鼓和铜角。据说苏幕遮表演到高潮时还要取皮囊向观众泼洒水,并用羁索套勾行人,使舞者和观者在追逐打闹中共同进入狂欢的境界。
苏幕遮传人汉地,作为一种热闹狂欢的群舞形式,很受百姓欢迎。但是作为西域舞蹈,它毫无禁忌的过分欢脱,也招致了忌讳:唐玄宗尽管是一名舞蹈爱好者,但他也以舞者在尽欢之时赤身裸体有伤风化为由,下令禁止该舞。只不过,百姓的热情需要这豪爽痛快的舞蹈来发泄,苏幕遮在民间依旧不绝如缕,作为一种表演性群舞的形式,其影响力绵延至后世的队舞和戏曲之中。
圆毯之上舞技炫
这是莫高窟第220窟北壁《东方药师经变》中的乐舞图原图局部。图中央是一座七层大型灯阁,两旁各有一对舞者。舞者均为女性,头上或戴冠,或束高鬓,上身裸体或半裸;每个人都舞于一块小圆毯上,所有动作均在上面完成。女舞者、圆毯和旋转动作,均为胡旋舞的经典特色。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