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日记 敦煌博物馆游记|藏在博物馆里的敦煌(西汉篇)。

敦煌博物馆游记|藏在博物馆里的敦煌(西汉篇)。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四库全书中提到敦煌和沙州之名不下4300多次,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敦煌在我国历史文化方面占有的分量。

敦煌是中华民族最早对外开放的地方,自汉以来,一直是丝绸之路上中原通西域的咽喉锁钥[yuè]与军事重镇,在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后汉书·耆旧志》称敦煌为“华戎所交大都会也”。

建议来敦煌旅游的小伙伴们,第一站,请先到敦煌博物馆参观游览。敦煌谓之敦煌,是因为它有4000多年的历史,2000多年的建制史,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多少历史人物在此留下姓名,多少民众不远万里迁徙至此。敦煌,是一个伟大传奇。

大约在4000年前,我国羌、戎族就已经在敦煌地区生息繁衍,那个时候,敦煌还不在中原的版图上;之后,乌孙、月氏等少数民族相继占领敦煌,秦汉之际,匈奴赶走月氏人占据了敦煌地区。

这里,就要提一下敦煌的地理位置。敦煌,位于一个著名的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的通道——河西走廊的最末端。也就是说出敦煌继续西行,就是令人向往的西域诸国。西域,那是一个与中原的人口、政治、经济截然不同的西方世界,对于生活在中原的人们,打通河西走廊,通往更为辽阔的西域,是他们不变的梦想,这个梦想的开端,源于2000多年前一个帝国的开拓。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年仅20岁的霍去病,率兵一万余人从陇西出塞,发起了第一次河西之战,击败了河西走廊的匈奴,收复了河西。为了巩固胜利成果经营西域,汉王朝于公元前121年在河西设置武威、酒泉二郡,同时设玉门关,阳关两个军事关隘为通西域的门户。到公元前111年,又从武威、酒泉二郡分设张掖、敦煌两个郡,故史称“列四郡,据两关”,并从中原各部移民充实敦煌。敦煌设郡后辖敦煌、龙勒、效谷、广至、渊泉、冥安6县,有居民11200户,38335人。自此,敦煌翻开了它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

社会经济文化大发展

敦煌出土的石磨,位于敦煌博物馆第一展厅

敦煌出土的铜犁,位于敦煌博物馆第一展厅

敦煌出土的西汉《太初历》,位于敦煌博物馆第一展厅,是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太初历》。

敦煌玉门关附近出土的西汉墨书麻纸,位于敦煌博物馆第一展厅,比东汉的“蔡伦纸”早了113年,说明敦煌地区是我国最早发明纸,并用于文字书写的地区之一。

作为一个刚刚建立起来的地方政府,敦煌地广人稀,经济亟待开发。当时大量迁徙到敦煌的移民中,多数是普通贫民和罪犯,但也有一些是因为犯罪而贬谪(zhe)徙边的世家豪族、犯罪官员、叛逆书生。这些人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他们的到来,使中原汉文化传播到了敦煌地区,这样直接推动了敦煌社会文化的发展。

汉长城

西汉武帝时,大汉王朝强硬的军事政策,将匈奴驱逐至漠北。为稳固西北边疆的形势,历经二十多年,陆续修建了一条东起辽东,西到罗布泊东缘的长城,全长一万一千五百余里,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跨度最长的万里长城。修筑长城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有效抵御匈奴人对汉王朝的侵扰;二是阻隔北部匈奴人与南部羌人的军事联合,断匈奴右臂;三是打通西域,实行往来。

敦煌汉长城遗址

汉长城途径不同地区,建筑方式各具特色,总体上体现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造思想。敦煌地区的汉长城城障多用黄土垒筑,墙体则采用天然红柳、芦苇枝干为筋骨,一层红柳、一层砂砾层层叠压而成。

敦煌境内玉门关附近的汉长城遗址,长约300米,至今保存完好,与玉门关、河仓城遗址一并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

长城戍守

汉长城战线漫长,又处偏远,所需兵力十分庞大,为确保长城线的安全和兵源供应,汉代规定凡23——56岁的男子都要赴边塞当一年的戍卒。他们平时垦田,战时打仗。此外,还有大量调到边疆屯田的农民,他们既是边防军队,又是耕种国有土地,交纳地租的农民。屯田戍卒,每人耕种约二十亩地,每亩缴租约4斗。屯田政策大大加强了汉王朝的戍边力量,既解决了边郡的粮草,又解决了边塞的武备。

敦煌出土的汉代粮食,位于敦煌博物馆第一展厅。

敦煌出土的汉代粮食外观完好,颗粒饱满,由于年代久远,他们内部的淀粉和胚芽已经碳化。经鉴定有大麦,小麦,谷子,糜子、青稞,豌豆等,是汉代边防屯戍士卒的主要口粮。从出土的实物和汉简记载可以得知,敦煌远在汉代就是一个重要的粮食产地,而且是一个多种粮食的产区。

汉代敦煌的邮驿

悬泉置遗址

悬泉置是中国第一次考古发现、发掘的汉代驿置遗址,位于敦煌市东北约64公里的戈壁滩上,面积2.25万平方公里。“置”是一种邮驿名称。在古代,步递曰邮,马递曰置。悬泉置,就是汉王朝在悬泉附近设置的以马递为主的邮驿,主要任务是传递各种邮件和信息,迎送过往使者、官吏、公务人员和外国宾客。

悬泉置复原图

悬泉置自1990年至199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正式全面发掘,历时三年,出土文物70000余件,其中汉简30000多枚,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出土文物最多的一处汉魏驿站遗址。1991年悬泉置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01年悬泉置遗址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

四时月令是1992年发现于悬泉置坞内北组房屋一块倒塌的墙皮上,全名为《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这份墨书由正文和标题两部分组成,书法平实稳重、宽博大方。其内容是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 年)五月甲子朔丁丑(5 月14 日)由王莽奏呈、以太皇太后名义颁布的诏书,以分属十二个月、月令五十条的形式,写明了每月该干的事和不该干的事,所涉事项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由于是以诏书的方式确立了以“四时”为基础的自然时序,要求一年的农事活动安排应遵循这一自然时序,同时还涉及到自然生态保护的禁令,所以《四时月令诏条》也被看作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最系统关注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法律文书。

西汉帝国的强大,第一次将中华文明推向世界,深远影响了世界格局和文明的发展。在这重大历史时期,“河西走廊”的贯通及敦煌的稳定发展,为文明交汇、承袭传播创造了条件。至今阳关、河仓城、汉长城等很多历史遗迹,依然耸立,昭示着西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

敦煌博物馆位于敦煌城南侧,前往鸣沙山月牙泉的半路上。市区打车10分钟即达,也可乘坐3路公交车到达。敦煌博物馆每周一闭馆,其余时间正常开放,凭身份证免费参观。博物馆里的秘密,期待你去探索哦!

关于作者: 游敦煌

热门文章